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简编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简编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能够分析并评价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外交策略。

(3)能够概括并阐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齐桓晋文之事》。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与齐桓公、晋文公的异同。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时代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外交策略。

3. 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孟子的一些抽象概念和观点的理解。

2. 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观点、分析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

4. 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与齐桓公、晋文公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和《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齐桓晋文之事》,理解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孟子的观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和影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比较孟子与齐桓公、晋文公的异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反思教学评价:评估教学评价方式是否全面、公正,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认识他们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质。

2.培养学生对社会风气和人文关怀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承和发扬齐晋文化。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理解他们的领导智慧和政治手腕。

2.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2.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3.活动准备:班级公益活动策划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1.以课件为主,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质。

第二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1.播放有关公益活动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兴趣和思考。

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公益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3.指导学生策划一个班级公益活动,并组织实施。

第三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1.以课件为主,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策划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齐桓公和晋文公事迹的理解和认识。

2.评价学生在班级公益活动中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评价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的表现和领导能力发展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公益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并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同时,学生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人物的事迹,更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篇一:《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专题》教案】《齐桓晋文之事》集体备课教案(新授课)1.课标要求及解读第9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第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第7条: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第2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第11条: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第12条: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课程标准解读:第9条提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目标和方法要求。

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识偏义词等文言知识,并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第8条从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两方面予以阐释。

诵读文本,能够说出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教材分析《齐桓晋文之事》是鲁人版必修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仁政思想。

课文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行文层层深入,气势充沛,顺理成章,十分严密。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中关于仁政和道德的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作者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1.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理解:掌握《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论点和观点。

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1.2 文本解读方法:学会运用文本解读方法,如分析论证结构、解读词汇和句子等。

2.2 教学难点2.2.1 论证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孟子文章中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2.2.2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设计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1.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1.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2 教学方法运用3.2.1 讲授法:运用讲授法进行课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3.2.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设计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的理解和应用。

2. 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孟子》这本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的含义和作用。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仁政”的短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思考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文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仁政”的短文。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教案
3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从事;反复陈述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明: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名词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明朗,形容词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④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动词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说明,动词
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二、自主、合作、探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安抚;抵御
4、何由知吾可也?凭,通过
5、王曰:“舍之!”放掉
6、若无罪而就死地靠近
7、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替换
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
31、若民,则,无不为已。放荡,邪僻,不老实
3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规定,奉养,养活
3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往,走向;好事;容易
3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哪里
3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种植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齐桓晋文之事》,以巩固早自习复习情况。
2、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3、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教学重点】
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一、总结回顾
默写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至于兄弟,。”
17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表修饰关系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重/长辈/爱护/孩子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Teaching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nslati on and annotation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2、篇章2: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3、篇章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4、篇章4:齐桓晋文之事分析鉴赏教学设计5、篇章5:齐桓晋文之事作者简介编辑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泰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篇章1: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

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
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

晨练四中古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
本文大有相通之处。

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
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
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 1 、2
教学难点
目标 2 、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

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回到家乡讲学着述,直
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着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一通文,落字音
胡衅觳觫便嬖莅中国商白无以,王乎褊小庖厨
放辟邪侈
彼知之
忖度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三、疏通文,分明意
:划分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段意的程中,重点虚和句式,除文字障碍。

第一部分 (开至“无以,王乎”)
入。

孟子把与宣王的到“行王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德何如,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庖厨也”)
主要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从“王”到“王度之”)
点明宣王没有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

第四部分 ( “抑王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述“霸道”的危害,敦促宣王底改弦易,放弃霸道,行王道。

第五部分 (“王曰:‘吾,不能于是矣。

’”到篇末)
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
四、作
整理重点、虚和句式。

第二
一、本文的辨:
置:
在孟子的引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宣王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
政”学。

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的技巧呢(或者:你什么是孟子成功服宣王
的原因)
明确:
1、避就虚、求同存异的。

在先秦代,“王道”和“霸道”是一相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
的政治主,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等行治。

宣王于始便“ 桓、
晋文之事”,而易,宣王有称霸的野心。

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之事⋯⋯无以,王乎” 一段立明的回答,不表明了霸道的度,又机智委婉地把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下文能向位君主游自己的“王道”学打下了基。

2、化解意、短距离的心理。

大凡高妙的游者,首先要准确把握方的心理,化解方的意,掌握主,然后再找机,一攻
克方。

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宣王生反感。

他把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
具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通掘方,予方信心的方式,在夸中道理,就化解了意,和了气氛,
短了他与宣王之的心理距离,他自己及其“王道”学
能被宣王接受除了障碍。

3、取譬、逐推的启。

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

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
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

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
王心理上得到安慰。

用“缘木求鱼” 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
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
幻想。

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

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
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
诚服地说出 " 吾惛 "的话来,齐宣王欲施" 霸道 " 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 ",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二、巩固与拓展
课本 87 页学习活动之文本品读 2 第一组问题。

(也可选择88 页写作平台中的相关内容)
三、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同步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