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
(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文中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把握。
(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让学生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5. 拓展延伸:(1)比较《齐桓晋文之事》与其他篇章的异同,探讨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的深入分析。
(3)结合历史背景,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争霸事迹。
(2)引发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事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选择题或问答题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归纳孟子“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3.理解孟子的社会理想,并产生自己的思考。
4.了解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感受孟子的论证魅力和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任务】1.结合注释熟读文本,了解文意。
2.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一、继续上一课时的学习,将表格填写完整:二、归纳概括孟子的社会理想,尝试做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一、请仿照示例给本文中出现的“之”“若”“诸”三个词语做文言卡片。
示例:御实词,动词。
义项1.抵御例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义项2.治理例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之(1)实词,动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实词,代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助词。
义项1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3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若(1)实词,代词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虚词,连词义项:如果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介词义项:像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诸兼词义项1: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__________________2.殆有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3.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参考答案】一、1.之(1)实词,动词。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齐桓晋文之事》2. 学科:语文3. 年级:高中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古代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尊老爱幼、仁爱之道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文章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地位;(2)阐述《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论证过程。
4. 讲解分析:(1)对文章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2)选取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拓展:(1)强调尊老爱幼、仁爱之道的重要性;(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相关常识;2.掌握课内出现的文言常识;3.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4.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之初,性本善”引出孟子,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2.解题。
(师生共同回忆齐桓公、晋文公相关常识。
)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4.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字词。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6.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保民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三、合作探究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保民而王。
2.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明确: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3.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明确:首先明确文章中的三个波折(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具体见教参第100页)。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课文。
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4.语言特色。
明确: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
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
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
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5.读了课文,你是怎么理解“王道”和“霸道”的?明确:“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
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四、梳理·积累(1)一词多义。
①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②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③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④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2)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远离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视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敬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爱护权,然后知轻重权:用秤称度,然后知长短度:用尺量危士臣危:使动用法朝秦楚朝:使动用法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小的势力;大:大的势力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少的一方;众:多的一方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弱小的力量;强:强大的力量从而刑之刑:加以刑法,动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树之以桑树:种,名作动(3)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爱:吝啬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所以:……的原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至于兄弟至于:到了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儿女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中原地区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可以:可以凭借然后从而刑之从而:跟随着(4)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王说说通“悦”,高兴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跑来申诉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是罔民也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是乃仁术也夫子之谓也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②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③省略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将以衅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④宾语前置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牛何之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何以异未之有也⑤状语后置王坐于堂上构怨于诸侯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学生找出其他相关常识。
)五、作业1.熟读课文,笔译全文;2.有时间阅读全本《孟子》,汲取古人的智慧。
附:板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亚圣四书五经性善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王道霸道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波折语言特色比喻、排比神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