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

(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文中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把握。

(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让学生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5. 拓展延伸:(1)比较《齐桓晋文之事》与其他篇章的异同,探讨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的深入分析。

(3)结合历史背景,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争霸事迹。

(2)引发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事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选择题或问答题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024年《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教案设计实用

2024年《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教案设计实用

2024年《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齐桓晋文之事教案设计实用教案背景:《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通过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展现了两位君主的才智和治国理念。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主旨,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掌握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3)学会运用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与治国理念。

(2)培养热爱文言文的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文章内容的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2)文章主旨的提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相关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

(2)简介《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标注生词和难句。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的形象特点。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5.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练习。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孟子》,提高文言文素养。

7.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齐桓公、晋文公的形象分析是否准确。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归纳孟子“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3.理解孟子的社会理想,并产生自己的思考。

4.了解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感受孟子的论证魅力和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任务】1.结合注释熟读文本,了解文意。

2.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一、继续上一课时的学习,将表格填写完整:二、归纳概括孟子的社会理想,尝试做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一、请仿照示例给本文中出现的“之”“若”“诸”三个词语做文言卡片。

示例:御实词,动词。

义项1.抵御例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义项2.治理例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之(1)实词,动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实词,代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助词。

义项1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3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若(1)实词,代词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虚词,连词义项:如果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介词义项:像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诸兼词义项1: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__________________2.殆有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3.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参考答案】一、1.之(1)实词,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题目: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一)简介《孟子》和孟子的生平思想及散文特点1、关于《孟子》《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门徒合著。

全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共261章。

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重要作品。

2、孟子的生平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三十岁左右聚徒讲学,四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王道”,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孟子受到尊崇,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圣人”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主张实行仁政,抨击暴政(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要通过学养保持善性,在道德上具备仁、义、礼、智,能做到“舍生取义”——可以为正义而献身。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人的秘世准则。

孟子一身正气,决不附和权贵,他称赞“富贵不能淫(放纵),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3、孟子散文特点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雄辩有力,气势磅礴。

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孟子的文章善设机(智)巧(妙),引人入彀(诱引论敌进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处在自己的掌握控制之中而驳服他);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课文背景课文记录孟子游历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是一篇语录体论辩文。

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主张,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称“齐桓晋文之事章”(261章之一)。

(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这篇语录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即无敌于天下)。

这一部分,由齐宣王问“霸道”,而引起孟子谈“王道”,顺势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中心论点,而下文则将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到‘其若是孰能御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这一部分是分为两层论述的。

第1层(到“王请度之”),从正面论述王有不忍之心。

所以行王道,针对齐王“以羊易牛,恩及禽兽”而功不及百姓的情况,说明“推恩足以保四海”,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这一层中,举“以羊易牛”事,承认齐王有不忍之心而足以王,并进而判定他是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未保民,是不能行王道的要害,这是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之笔。

而“力举百钩,不举一羽”;“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挟太山超北海是不能,为长者折枝是不为”均为巧设譬喻,说理生动。

第2层,从反面论述用武力称霸必败,并提出施行仁政保民则无敌,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这一层中,“缘木求鱼”是巧设譬喻,生动说理。

而“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一段论述饱含激情,整齐句式增强了气势,有感染力。

第三部分具体阐发王道仁政主张。

这一部分,作者扣住“保民而王”的中心,从制民之产入手,具体阐发仁政主张,乃至措施。

论述饱含激情,有气势。

2、写作特点①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结尾具体阐发论点。

全文论证结构严谨,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②感情强烈,雄辩有力。

民本思想为根基,全文含蕴同情及憎恶暴政,不义战争爱护民众强烈的情感,宣传自己的主张,有说服力,且整齐的句式,一气呵成的论述也增强了气势和说服力。

③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例子已见内容分析。

二、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

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

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

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

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

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

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

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

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

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

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

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隋书·李文博传》)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知:了解。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典:经典。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延:邀请。

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2、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开皇中,为羽骑尉②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③道衡为司吏大夫④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C、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A、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B、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C、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D、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薛公(道衡)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既然当上了从事,就应该有聚会的心意。

B、薛公(道衡)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

C、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

D、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既然当上了从事,就应该有聚会的心意。

5、①委之臧否②清操逾厉A、①托付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B、①任命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C、①托付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厉D、①任命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厉6、①如指诸掌②朝政浸坏A、①如同手指在手掌上②朝政渐渐败坏B、①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②朝政渐渐败坏C、①如同手指在手掌上②朝政全被坏人把持D、①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②朝政全被坏人把持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

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在选用官吏的事情上听取李文博的评论。

B、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没有一般官吏的办事才干,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D、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1、B(“典”应作“主管”讲。

)2、C(①句中的“为”是“作为”之义,属动词;②句中的“为”是“被”之义,属介词,此句是“为……所……”被动句式;③句中的“为”是“作为”之义,属动词;④句中的“为”是“做(事)”之义,属动词。

因而只有C项正确。

)3、C(两个“恒”都当“常常”讲;而两个“虽”的意义和用法则不同,前一个“虽”是“虽然”之义,是表转折的连词;后一个“虽”是“即使”之义是表假设的连词。

因而只有C项正确。

)4、C(“公”是房玄龄对李文博的尊称,应译为“您”,“既”应译为“已经”;“故”应译为“所以”,“素心”应译为“平素的心愿”。

因而只有C项正确。

)5、A(“委之”是“托付他”之意;“逾厉”是“更加勉励”之意,译为“更加严厉”不通。

)6、B(“指诸掌”是“指之于掌”,应是“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之意;“浸坏”则是“渐渐败坏”之意。

)7、D(①句是说李文博好学熟知治乱、忠臣烈士之事,③句也是写他熟知治乱之事,④句是写房玄龄对李文博遭遇的同情。

只有②⑤⑥句才全是表现其“性贞介鲠直”的话。

)8、B(B项中“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是不合文意的,原文为“恒以礼法自处”,是“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之意。

)[译文]博陵人李文博,性情坚定耿直,好学不倦。

每次读书读到国家治乱、政治得失和忠诚之臣、建立功业之士,未尝不反复诵读体会。

隋文帝开皇年间,作羽骑尉之官,特别被更部侍郎薛道衡了解,常常让他在厅堂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己做事。

如果遇到治理政务方面的好事,就让他抄写记录;如果选用官吏疏漏谬误,就托付他来评论。

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话,没有不高兴地听从它们的。

后来李文博在秘书内省值班负责,主管校对典籍,他坚守正道,过着贫苦生活,心情很安定。

虽然衣食缺少甚至断了接续,可是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

不随便地交往宾客,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同辈人没有谁不敬畏他。

薛道衡知道他贫困,常邀请他到自己家中,供应他财物。

李文博商讨古今治理政务得失,像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一样,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

他逐渐升为校书郎,后来调出动朝廷作县丞,于是得到了下等的考核,几年不升调。

薛道衡为司吏大夫,在东都(洛阳)尚书省遇到了他,很感叹同情他。

于是向皇帝上书让他作尚书省从事之官。

在洛阳时,他曾到房玄龄那里去,房玄龄在大道上送别他。

房玄龄对他说:“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尚书省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

近来贬斥邪恶褒奖良善,做这样的事有多少呢?”李文博于是举起手臂高声说:“要使水流清就一定使源头洁净,要使树梢直必须使根部端正。

现在政治源头混乱,即使每天免除十个贪赃郡守之官,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为人耿直憎恨邪恶,不知避忌某些言语举动,都是这类事情。

在这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们有很多贪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