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
(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文中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把握。
(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让学生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5. 拓展延伸:(1)比较《齐桓晋文之事》与其他篇章的异同,探讨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淄博实验中学主讲人:王德水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他的“仁政”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熟练翻译文言语句,并能背诵文章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教学重点:重点词句和翻译背诵第一学时一、引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
则有《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再走近孟子,品味《孟子》。
二、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简介。
孟子情况可参见《中华第一考》P96。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加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陷入长期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孟子提出“保民而王”,是有利于老百姓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

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王道”上来了。
我们来分析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掌握对方心里,因势利导)(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欲擒故纵、缩短距离)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宣王辩解,进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张:(乘虚而入由近及远)⑴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⑵孟子从齐宣王来分析:(明知故问步步紧逼)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M的样子,不忍杀它。
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明确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
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一、作家作品填空。
1.孟子名,字,时期人(国家),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共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3.《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____________,采纳“____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二、解释重点实词。
1.保民..()而王 2.将以衅钟..()3.吾不忍其觳觫..() 4.若无罪而就.()死地5.以羊易.()之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7.齐国虽褊小..() 8.彼恶.()知之9.王若隐.()其无罪 10.则牛羊何择.()焉?11.是乃仁术..也()12.于我心有戚戚..()焉13.有复.()于王者曰 14.吾力足以举百钧.()1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6.而不见舆薪..()17.则王许.()之乎?” 18.百姓之不见.()保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20.何以异.()21.挟太山以超.()北海 22.为长者折枝..()23.老.()吾老.() 24.幼.()吾幼.()25.刑.()于寡妻..()26.以御.()于家邦27.权.(),然后知轻重 28.度.(),然后知长短29.王请度.()之 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 32构怨..()于诸侯33.便嬖..() 34.莅.()中国35.缘.()木而求鱼 36.殆.()有甚焉37.方.()千里者九 38.齐集.()有其一39.发政施仁....() 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41.吾惛.() 42.我虽不敏.()43.恒产..() 44.惟士.()为能45.放辟.()邪侈.()46.然后从而刑.()之47.是罔.()民也 48.明君制.()民之产49.仰足以事.()父母 50.俯足以畜.()妻子51.乐岁..()终身饱 52.凶年..()免于死亡53.故民之从之也轻.() 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55.奚暇治.()礼义哉 56.树.()之以桑57.五十者可以衣帛..() 58.鸡豚.()狗彘.()之畜59.勿夺.()其时 60.谨庠序..()之教61.申.()之以孝悌.()62.不负戴.()于道路矣三、解释重点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引人入胜的论辩语言,增强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学习难点】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方法指导】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文言基础知识较多,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孟子论辩的艺术魅力,并学有所用。
【知识链接】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诵读孟子名言:
1、仁则荣,不仁则辱。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学习过程】
一、梳理文意:准确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掌握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加点的为重点字词,划横线的为特殊句式)。
1、阅读“齐宣王问曰……可”这部分对话。
(1)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阅读“何由知吾可也?……君子远庖厨也。
”
(1)王见之,曰:牛何之?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阅读“王说……王请度之。
”
(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乎?
(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阅读“抑王兴甲兵……其若是,孰能御之。
”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5、阅读“吾惛……结尾”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此惟救死惟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阅读与品味:
本文中孟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探究与对话:
(1)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的?(从孟子的论辩艺术角度来分析)(2)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你能否发现孟子思想的影子?
四、作业布置: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友情提示:1、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比:等到;反:通“返”;馁:饥饿。
2、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政治主张的经过。
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六、学习反思
【知识卡片】兼词及其用法
古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
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有“诸”、“焉、“曷”、“盍”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
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
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
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21世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