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学案设计 (无答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内容;(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提到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辩论、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价值观的追求和坚守。

二、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 课堂讲解:对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词语进行讲解,解释其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逻辑和论证方法。

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文中的问题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文中的论证过程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6. 辩论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基本内容和观点;(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3)分析文中的论证过程和结论。

2. 教学难点:(1)解读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想;(2)运用文中提到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论证;(3)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1. 导学(5分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作者孟子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资料,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课文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介绍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 写一篇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心得体会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心得体会文章:评估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

六、教学过程6. 案例分析:(1)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的治国方略。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孟子对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物的评价及其仁政思想。

1.《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齐桓晋文之事》这一课时,我感到有些地方做得不错,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觉得导入环节比较成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学生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对孟子及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我觉得做得很好,因为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在文本阅读与分析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困难。对于这一点,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的解读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于直观展示和解释文言文中的场景、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好情感体验的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对于文章中涉及的复杂论证和深刻思想,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把握。此外,学生可能在如何将文章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遇到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 仁政: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实行仁政,以民为本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3. 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译;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左传》相关内容,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2)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文言文特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注释和翻译。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引导。

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注释和翻译;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3.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

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孟子》中的名篇,你还记得吗?(回顾:学过的孟子名言。

)二、知人论世(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级,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

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为探寻理想社会,取譬设喻妙劝导——《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

2. 理清思路,体会论辩艺术。

3.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教学难点:理清思路,体会论辩艺术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

而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后世将孟子尊称为“亚圣”。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孟子》及“仁政"思想,拿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富有论辩的语言和正确严谨的逻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磅碍的气势及形象的说理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4评价目标能解决学案和课堂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难点:掌握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两千多年前,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智者捧着心中的道德律令周游各国,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位智者就是孟子。

我们曾听闻“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故事,今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孟子在晚年第二次到齐国的游说背景介绍,了解孟子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宜王的礼遇。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宜王身边供职。

【PPT出示】2【讲授新课】一、疏通文本,语言积累1解决学案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强调重要的文言现通难以理解的句子,补充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手悌之义。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自测】一、诵读文本,结合注释和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的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3、王说4、为长者折枝5、刑于寡妻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7、盖亦反其本矣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0、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危士臣3、朝秦楚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6、轻暖不足于体与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8、寡固不可以敌众9、弱固不可以敌强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13、刑于寡妻:14、然后从而刑之15、是罔民也(三)特殊句式1.百姓之不见保2.臣未之闻也3、莫之能御也4、未之有也5、何由知吾可也6、牛何之7、何以异8、夫子之谓也9、然则一羽之不举10、舆薪之不见10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四)重要虚词1、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夫子之谓也(5)牛何之?(6)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以(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无以,则王乎?(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4)挟太山以超北海……(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8)以羊易之。

(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3、而(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学习重点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一.知识导学
(一)作家作品: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与孔子并称孔孟,到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
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
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
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请用一句话来概述本文写作背景:
二、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龁.( ) 觳觫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褊.( ) 小予忖度
..( )
..( )之便嬖
莅.( )中国商贾.( ) 庠序之教( ) 吾惛.(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可能衅()钟
2.解释下列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②为长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④盖亦反其本矣()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⑥王说,曰()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解释以下重点词
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⑵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⑶彼恶.知之()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⑸牛羊何择.焉()⑹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⑺于我心有戚戚
..焉()⑻百姓之不见.保()
⑼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⑽挟太山以.超北海()
⒀权.,然后知轻重()⒁抑.王兴甲兵,危.士臣()()(1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按要求列举本文出现的例句:
宾语前置:①②③
状语后置:①②
主谓倒置:
被动句: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

根据论
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道”开始,转
入说“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而是“”。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

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阐述了()。

四、讨论思考
二者区别是什么?齐宣王属于哪一种?
答:
3.《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

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用思维导图呈现出孟子论述的层次和流程。

答:
4.孟子论说的结果是什么?他在本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在当时能否实现?说明理由并思考孟子理想在当下的意义。

答:
5.《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

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

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概括成语为:。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摘抄、背诵孟子的名言名句。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2、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