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2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3. 课文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道德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表达与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爱。
统编版 必修下第一单元3《齐桓晋文之事》(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3《齐桓晋文之事》(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二)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春节期间追《狂飙》了吗?第三十五集,徐忠劝降杨健看过吗?(此情节学生讲最好,重点突出徐忠的谈判技巧与语言艺术。
)在省教育整顿指导组的追查下,京海电力局副局长杨健因为经济犯罪即将败露,他与电力公司老总马涛谋划乘船出逃国外,被特警包围在码头,由于二人携带枪支,接下来也许会负隅顽抗爆发枪战,但他们的结局已经注定,要么是被当场击毙,要么是被抓获归案。
面对特警喊话劝降,杨健提出要与指导组组长徐忠见面。
而徐忠马上就出现在现场,完全暴露在杨健马涛射程内的开阔地带,冒着生命危险喊话杨健,并且成功劝降,把伤害降到最低。
那么徐忠是如何打动杨健的呢肯定杨健,让杨健回忆起曾经的荣誉与尊严,放弃抵抗。
杨健曾经是禁毒支队的队长,他设下一个规定流传至今,那就是不管谁死了,名字都得留下来,点名的时候一定要点到,所有人帮助他们回答,代表他们还活着。
徐忠开始按照人名点到,点完了在场的人,他开始倒酒,把这瓶酒倒在了地上“致敬英雄",然后开始点“牺牲的战士”,每点一个,支队的人开始高声喊“到",周围所有武警,督察队以及警察一声接着一声的喊“到”,四面八方的声音传来,场面非常震撼,让杨健想起了曾经的队友,想起了曾经的光荣岁月,回到曾经的缉毒生涯。
氛围烘托得差不多了,徐忠开始点“杨健",一遍又一遍,杨健终于想起来了,他曾经也是警察,只是中间走错了路,如今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他不是供电局的副局,不是逃亡的罪犯,而是缉毒队的一名成员。
这一场点名,成功地说服了杨健,成功地勾起了杨健的荣誉感,让杨健放弃了抵抗。
所以劝说也是一门学问,讲究“认知突破”和“心理尊重",徐忠就是做到了这两点,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劝说齐宣王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学过程(因为是自读课文,整节课主角为学生,教师适时引导即可。
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2《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一、导入:《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七篇中少数千字以上的长文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今天就让我一起走进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来探寻孟子的政治主张及论辩风采。
二、课文梳理(一)为何论理1.时代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
2.人物生平之齐宣王: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资治通鉴》卷三)齐王请教孟子:“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
我想,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征服,这靠人的力量是作不到的,只能是天意。
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
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之父威王曾两次大败魏军,宣王本人也曾攻破燕国都城,威震诸侯,宣王野心勃勃,很想凭武力称霸中原。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屼、接予、慎到、环渊之徒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正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3.人物生平之孟子: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导学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关于孟子1.孟子思想①性本善。
(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2.《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二
◆课前预习指导: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思想。
2.学生朗读课文15——26节。
3.归纳总结文言实虚词和重要句式。
二、预习作业:
(一)、“王道”与“霸道”辩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
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二)、基础整理:
1、词类活用:
(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2、特殊句式:(下列句子属于那类特殊句式?请翻译。
)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句式:()翻译:
(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句式:()翻译:
(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句式:()翻译:
(4)吾何快于是
句式:()翻译: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句式:()翻译:
3.一词多义:
异:A.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B.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许:
A.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课堂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能够正确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课堂学习重难点:
1. 古今异义现象和其他词语的总结。
2. 归纳总结本文的重点句式。
◎课堂学习内容:
一、重要词语归纳:
1、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①②③
2、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①②
3、①然则一羽之不举②物皆然,心为甚③然,诚有百姓者
然:①②③
4、①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①②
5、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①②③
二、重要句子翻译: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翻译下文中划线的句子:(三选二)
1.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
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09江西
2、迪知徐州,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09广东)
3、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
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
邻曲惭愧,无复取者。
(09全国卷二)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