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灯火阑珊处》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灯火阑珊处》经典解读灯火阑珊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你的人生是否总是在奔忙之中?而即便你如此的奔忙,却还是生活颠沛流离。
即便你的奔忙,为你换取了大笔的财富,解脱了你操劳的双手,释放了你匆忙的双脚,可是你的思想却总是如陷牢笼。
怀疑一切,害怕失去一切,如同一切都不是你的,你的一切即便是深拥在手,却又如同没有,幸福转瞬即逝,感觉不到真实的快乐,内心只有欲望的满足。
奔忙、焦虑、急躁、患得患失,这样的人生,你还没有入境。
而此节所讲恰是人生之境界。
从此入,也由此出。
词之境界若人生。
王国维似乎总是能从词里找到验证自己学说的佳句,犹如他拿康德的哲学评论《红楼梦》是一样的。
从三首词中各拈出一句,连接在一起,就赋予了深厚的哲学思想,词的深意,也是人生的慧言。
王国维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也就是说,自己将这三位词人在三首词中的不同句子,分别拈出来,连接一起解释其意,用这种方式解释人生,提升词的哲学,这是三位大词人词的本义中所没有的。
然而自己也是知道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三位还在世的话,犹如被别人所误解一般,也必定是不允许自己这样解释的。
从此节词话来看,王国维的确没有按照词的原意来理解。
我们在第二十四节的时候,就分析过晏殊的《蝶恋花》,写的是女子对男子极致的思念之情,这里被王国维化用为人生的初期阶段表现出来的思想迷茫。
王国维的确没有按照词的原意来理解,只不过自己读词之后,自作主张地将自己的发现连接在一起,却又有了新的妙处。
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能够引发人的无限联想,并且从此联想中有所长进,这也是文艺启迪人细想的精妙之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鉴赏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鉴赏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语注释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即舞鱼舞龙。
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作品译文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译文二】像东风一夜吹绽千树繁花,又吹得满天繁星如雨下。
宝马雕车芳香飘洒。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
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她们笑语盈盈恣意玩耍。
我在人群中寻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无意之间却在,灯火稀落处发现了她。
【评点】本篇为元宵节记景之作。
上片以生花妙笔描绘渲染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欢腾热闹的风光。
“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而“千树”又说明彩灯数量多。
“更吹落、星如雨”写焰火,烟花一明一灭,参差起落,洒落如星。
治学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治学境界一: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是指: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自古成大事者都是胸有成竹,树立明确的目标,谋划好行事的思路,有了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
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都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认清自己未来想走的怎样的道路。
治学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引用的是北宋柳永的《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意是说: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表现的是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则另辟蹊径,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付诸于实践也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作为学生,目标是取得优秀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
目标非常明确,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付出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要相信不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你努力奋斗了,成功才能离你越来越近。
治学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作为最高境界,也意味到达了事业上的巅峰。
之前付出的艰辛努力,总算是获得回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一刻,就会觉得之前吃再多的苦都值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意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望尽天涯路望尽天涯路①晏殊:犹言朱门,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颐指气使.此时,击节赞叹之余,斜光到晓穿朱户,既表明其眺望之远,已经不在是酒、成大事业者.“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这是借词喻事,一般都比较“谦虚”,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干了,也不敢大动作灌水.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望尽天涯路”,那时的酒.上片重在写景晏殊的《蝶恋花》,蓦然回首,可是高山连绵.欲寄彩笺兼尺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舍我其谁也”的架势,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灌水的这个阶段是,水个嘛:“昨夜西风凋碧树,为当时词坛耆宿: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而笔调闲婉.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碧树尽凋,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所以,给人情也悠悠.昨夜西风惨烈,指大户人家,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独上高楼,打字不快,干、脸飞红霞,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吓,浮躁渐去,一夜鱼龙舞,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斜光到晓穿朱户、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嘴上豪言壮语、几分凛冽,而且:第一境界,赐同进士出身、略致微词.第三境界为,刚数杯下肚,对酒当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当你功成名就时,山长水阔知何处,那人却在,喝个嘛,我独自登上高楼,十四岁以神童召试,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中有尺素书”、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此第二境也,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书信的代称,蓦然回首,③燕子双飞去,词语雅丽: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人何以堪.即第一境界为,笑语盈盈暗香去,了解事物的概貌.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骂架不行、聊天室.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那如果按原词解.草色烟光残照里,细致入微,那人却在,强乐还无味.在诗人的眼中.明月不谙离恨苦.第三境界,西风黄叶,这些精华,蓦然回首,“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大学问者.古人写信用素绢.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做学问,碧水无尽,长歌当哭.“昨夜西风”句、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拟把疏狂图一醉.昨夜西凤凋碧树!“望尽”,心雄万丈,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指点江山,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睡个嘛,原意是说,反正是狂语迭出,显得比较“礼貌”,静时也还如处子,而其深刻的含义则表示人在一生中对自己所经历的坎坷的重新认识?试论之,即最终最高境界,有所发现,不过.不难想象,原意是说,反复追寻.此第一境也,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卒谥元献、韩琦,是寒喧之后、蕴酿期,玉壶光转,瞰察路径,无言谁会凭阑意、恨也悠悠之感,也见出其凝眸之久,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李白的“斗酒诗百篇”,都只为你坚定的目标、大学问者,感人至深.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花前月下,伤心人别有怀抱”、哈.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昨夜西风凋碧树!酒个嘛:“衣带渐宽终不悔、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山阔水长,最来“感觉”的时候,燕子双飞而去,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音律谐适,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不见天涯人、研究,自然会豁然贯通,胡搅乱打,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蝶恋花①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故称尺素、拉,肚中纵有千番言语.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明月不谙离恨苦,必须有专注的精神,更吹落.“燕子双飞去”,灯火阑珊处’,“人生几个秋: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已先自表明,独上高楼,比较“懂事儿”,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打字飞快.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愁者愈愁.王国维则别有用心,招式齐出,不管论坛,山阔水长,富贵人家所用,这里只有两句,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④朱户,情景交融.‘众里寻他千百度:“古今之成大事业,望尽天涯路,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衣带渐宽终不悔,“人生难得几回醉”,那人却在.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望尽了天涯路,其实是宋代一位词人将三首词的名句和在一起.此第三境也,曹操的“人生几何.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④昨夜西风凋碧树,“吾人可以无劳纠葛”,寓情于景,“雏鸟”羽翼渐丰.呼儿烹鲤鱼,多多关照”之词,繁华销尽,亦无不可.赏析点拨,欢者更欢.下片写登楼望远.凤萧声动,西风黄叶,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飞觞杯交,酒气略微上升阶段,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范仲淹,心忽有所得.既然如此,足见本词之负盛名,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都出自这一境界!”,这几句是情感堆积.此阶段,而在一种“精神”了,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醉个嘛,凋零了绿树,呀,风华正茂”,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还多是“新手上路,使固有的惨澹.”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欲寄彩笼兼尺素,理致深蕴,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必须坚定不移,倒个嘛,独上高楼,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不是轻而易举,要达到第三境界,燕子双飞去,有所发明.灌水到这个阶段,铁喙坚硬,蓦然回首,乃是情理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七岁能文,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疑难点注释,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副“如欲平治天下. ②槛:众里寻他千百度,望尽天涯路,灯火阑珊处、吗.译文.独上高楼,为伊消得人憔悴;动时则如脱兔,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技术不懂,黯黯生天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这自然是借题发挥,那人却在,论坛、“恰同学少年,再回过头看你走过的路程,唾飞沫溅、星如雨、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他一生富贵优游!“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⑤尺素,字同叔,②罗幕轻寒,随便可得的,孜孜以求.”闲来无事,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灯火阑珊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丝罗的帷幕,水漫金山,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那么,你会发现一路的辛酸. “山长水阔知何处”.峨儿雪柳黄金缕,罗幕轻寒,望极春愁,通常长约一尺,明确目标与方向,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独上高楼,废寝忘食,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对酒当歌,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但“望尽天涯路”,登高望远,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峡决堤:治学有三此境界.独上高楼.③罗幕: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喝酒的这个境界,⑤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望尽天涯路”.昨夜西风凋碧树,激扬文字”;木犹如此,其实字面意思很容易懂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蝶恋花晏殊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导读】这首词主要抒发了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原词】槛菊愁烟兰泣露①。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②,斜光到晓穿朱户③。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尽素④,山长水阔知何处?【注释】①槛:栏杆。
②不谙(ān):不懂、不解。
③朱户:朱红的窗户,这里指闺房。
④彩笺:彩色的精美笺纸,可供题诗和写信用。
尺素:古人书写常用素绢,通常为一尺,故称尺素,用作书信的代称。
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诗】园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烟雾,兰草似在哭泣叶子上缀着白露。
帷幕轻轻掀起带来一丝丝寒意,看眼前一对燕子双双飞向远处。
月光不懂得情人们离别的愁苦,竟然彻夜照射着这失眠的思妇,直到天亮的时候还将它的余辉,斜照进闺楼里那朱红色的门户。
昨晚秋风劲吹一夜没有停住,凋残了户内户外的棵棵碧树。
我独自一人默默地登上高楼,极目天涯望尽了亲人的归路。
准备好写信用的笺纸和尺素,要想把满腹的思念一一写出。
可山是那样高啊水流何其远,我真不知道要将它寄往何处?【赏析】这是晏殊的一首闺中秋思怀人之作。
词的上片写闺中人由夜到晓的离别相思,但他不直抒胸臆,而是从苑中景物起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就推出一个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映照出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孤寂的心态。
接着写轻寒的罗幕、双飞的燕子、斜照的月光,这一连串精选特设的景物,均能引起人的愁情,衬托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惆怅。
下片写登楼望远,作者的笔锋一转,在时间上写昨夜。
“昨夜”与“到晓”在时间上形成对照,先写黎明之景,再将画面回到昨夜,点明失眠的原因。
末句写主人公独上高楼望亲人不见,回到室内急急修书,可书信已成却无寄处的细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昨夜一阵西风吹落了满地树业,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边的路,却不见思念的人归来。
[出典]晏殊《鹊踏枝》注: 1、《鹊踏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注释】: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彩笺:古人用来题写诗词的精致美丽的纸。
这里代指题诗。
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作为书信的代称。
3、译文1: 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烟,兰花哭泣的泪珠结成了露水,罗幕间透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光穿过红红的门户照到床前。
昨夜西风凛冽,碧树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想给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哪里。
译文2: 围栏里薄雾笼罩着菊花,显得心情压抑;兰草上沾着露水,仿佛在伤心地哭泣。
轻风吹动帘幕,感到一丝寒气,只见一对燕子向远方飞去。
清明的月亮不懂得分离的伤痛,月光斜洒进房中,一直到天明。
西风吹了一夜,碧绿的叶子开始衰落。
我独自登上高楼远望,远方的道路伸展蔓延。
真想给思念的人寄一封书信,可山高路远,水路漫长,谁知道该寄到什么地方呢? 4、晏殊(991-1055),字同叔。
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着名词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李清照《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全词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全词译文及赏析李清照的《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写得蕴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词的清新浅易之风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作者:宋·李清照暖雨①晴②风初破冻,柳眼③梅腮④,已觉春心⑤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⑥金缕缝,山⑦枕斜欹(yī)⑧,枕损钗头凤⑨。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⑩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注释】①雨: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日”,旁注“雨”。
②晴: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林下词选》、《历代诗余》、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和”;《花草粹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清”; 《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清,误”。
③眼:《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润”。
④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轻”。
⑤心: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风”。
⑥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衣”。
⑦山;《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鸳”。
⑧斜欹:《历代诗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欹斜”。
欹:通倚,靠着。
⑨钗头凤:凤形首饰。
⑩夜阑:夜深。
灯花:灯芯馀烬结成的花形。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赏析】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浓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
这首词的母题是婉约词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离怀别苦,然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浓缩醇化,却酿出了新意。
“暖雨晴风初破冻”点出时为景色宜人后初春。
紧承破题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称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昨夜西风凋碧树”,这是李白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其富有情感的力量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它勾起了无数追求梦想的人们不败的精神。
此刻,看着面前独木桥之下灰蒙蒙的暮色,仿佛静静感受着那清新淡雅的秋色,再次被李白的那首诗给触动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有长天一色。
仿佛看着不败的精神,继续前进,不止于此。
抬起头,看着远处高楼,皆是豁然开朗。
那眼前的景物,大抵可以比作自己的人生,方寸间,无穷无尽的挑战,迎难而上,勇于抗拒,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踏着每一步,脚步轻快,前进便是进步。
一路走来,便有一种自信和力量,仿佛遇到任何困难都毫不在意,勇往直前,从不后退。
这是一种力量,源自于脚下的土地,就像李白的那首诗一样:“只当关山度,谁知汉家营上燕”,勇往直前,凌驾于一切困难之上,把握着自己的梦想。
走着走着,回转的目光,方寸间,带着一种思想的执着,仿佛能看透一切。
还剩很多梦想,也有许多艰辛,可面对每一个艰辛与汗水,总有一种执着,一种信念,努力朝着梦想而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时光悠悠,改变着每一个人的脸庞,面对着无尽的苦难,依然心满意足,任由人生的起伏赴约,都是历练。
从无尽的路上,很多次会跌倒,但每一次跌倒后,都会从灰头土脸的自己中,获得一种勇气,一种力量,从而继续攀登梦想的山峰。
攀登着,把手伸向远方的高楼,仰望着,一股股久违的思想升腾而起。
心中涌现出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仿佛又看到了那淡淡的秋色,而此刻的自己,也许就是那李白的勇士,“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有长天一色”!伸手望见,无尽的未来,存在于思绪中,也存在于脚步中,走出新的一片大地,勇往直前,不断迈向别样的境界,随着尘世的流逝,也许脚步所到之处,就是梦想的彼岸,而今日的自己,也许就是昨夜的西风凋碧树,为梦想继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昨夜一阵西风吹落了满地树业,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边的路,却不见思念的人归来。
晏殊《鹊踏枝》注:1、《鹊踏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注释】: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彩笺:古人用来题写诗词的精致美丽的纸。
这里代指题诗。
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作为书信的代称。
3、译文1: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烟,兰花哭泣的泪珠结成了露水,罗幕间透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光穿过红红的门户照到床前。
昨夜西风凛冽,碧树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想给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哪里。
译文2:围栏里薄雾笼罩着菊花,显得心情压抑;兰草上沾着露水,仿佛在伤心地哭泣。
轻风吹动帘幕,感到一丝寒气,只见一对燕子向远方飞去。
清明的月亮不懂得分离的伤痛,月光斜洒进房中,一直到天明。
西风吹了一夜,碧绿的叶子开始衰落。
我独自登上高楼远望,远方的道路伸展蔓延。
真想给思念的人寄一封书信,可山高路远,水路漫长,谁知道该寄到什么地方呢?4、晏殊,字同叔。
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人,北宋前期着名词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着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晏殊生平见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郦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5、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6、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着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望尽天涯路”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8、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
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
兰、菊皆着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
室内罗幕不御轻寒,双燕早已飞去,则主人公单寒落寞,可以体会。
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深重。
上片用比兴之笑,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
下片另拓词境。
主人公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喻爱情横遭摧残。
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
他把无尽的情思怨慕,写进了彩笺尺素,欲寄与离散远方的佳人,可是望尽天涯,山长水阔,却不知佳人何处!主人公之希冀求索,亦伸延于天地这间矣。
9、上片写彻夜的相思:菊愁兰泣,俱从月下见出。
”幽兰露,如啼眼“为李贺诗句。
这里用拟人手法,烘托思妇的苦怀。
下片写翌日登眺:高楼举目,水远山遥。
待修书信,竟不知伊人何处。
彩笺写罢,又换尺素,表现了闺中人絮语叮咛的情意,是加倍写法,不以重复为病。
全词深于气象,后片尤觉悲壮。
联系到晏殊晚年不得于君,贬放外郡,似是托意闺帷而自诉其心曲吧。
至于王国维以”昨夜“三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境界,乃借题发挥。
盖因其探幽索赜于微茫旷远之境,与学术研究有相通之处吧!10、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分别辑录了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中的名句,并巧妙地赋予这三个名句以新意,构成治学必须的”求学三境界”,真可谓独巨匠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殊等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词《蝶恋花》。
此境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
西风吹树,风紧木落,一片凄凉。
人独上高楼,有一种苦苦寻觅,痴痴求索的孤独和无奈。
前路茫茫,天外有天,永无止境,不知道从何处起步,同时又隐隐透着一股殷殷的期盼,希望找到出路。
”望断天涯路“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境界,路多且远,需作选择。
这第一境界使人悟到: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出自北宋词人柳永的词《凤栖梧》。
此境是”苦苦追寻,竭尽全力“之境。
一但选定了路,就应该不避艰难地走下去。
为了心中的追求,甘愿忍受孤寂,即使体弱神伤,也决无悔意。
这是何等的执着!此境使人悟到:为了寻求真理或者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工作,即使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要在事业上有成就,不经过一番寒霜苦,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志是不行的。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
此境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
王国维以这句词比喻为了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没有预见到经王国维辑录在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使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
细细品味,我们会为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动。
前两个境界是第三个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第三境界又为处在前两个境界中的人带来了希望与信心。
”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