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内科护理学中级题库(科目一:基础知识之章节练习)09

内科护理学中级题库(科目一:基础知识之章节练习)09

内科护理学(科目一:基础知识之章节练习)第九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单选题]1.下列对HIV的描述错误的是A单链RNA病毒;B反转录病毒;C有嗜淋巴性;D有嗜神经性;E在外界的抵抗力强答案:E;解析:HIV在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及乙醇、次氯酸钠、漂白粉等化学消毒剂敏感。

2.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不包括A同性恋;B静脉药瘾者;C血友病;D白血病;EHI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答案:D;解析: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有:①同性恋或性乱交者;②静脉药瘾者;③血友病及多次输血者;④HI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

3.指出下列哪种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A垂直传播;B唾液传播;C血液传播;D粪-口传播;E飞沫传播答案:D;解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水源或食物严重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4.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A粪-口传播;B血液传播;C垂直传播;D呼吸道传播;E蚊虫叮咬答案:B;解析: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清及日常密切接触而传播。

5.下列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查结果中,提示病毒感染复制的是AHBsAg(+),HBeAg(-),抗-HBc(+);BHBsAg(+),HBeAg(-),抗-HBe(+);CHBsAg(+),HBeAg(+);D抗-HBc(+);E抗-HBs(+)答案:C;解析:(1)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HBsAb):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血中HBsAb的出现,是HBV感染恢复的标志。

一般血清HBsAb水平≥10mIU/ml时,对HBV才有保护。

(2)核心抗原(HBcAg)和抗体(HBcAb):在血清中一般不能检测出HBcAg。

血清HBcAb阳性,提示感染过HBV,可能为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

如果HBcAbIgM阳性,HBcAbIgG阴性,提示为急性乙型肝炎。

如果HBcAbIgM和HBcAbIgG均阳性,提示为乙型肝炎的急性发作期。

(3)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Ab):血清HBeAg阳性,提示有HBV复制,HBeAb阳性是既往感染HBV的标志。

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

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
27
()人工主动免疫:有计划地将减毒或灭活的 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疫苗、菌苗 、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 周产生特异性抗体,称为人工主动免疫。免疫 力可保持数月甚至数年,主动免疫是控制传染 病以至最终消灭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28
)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方案: 在现行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
大家好
1
传染病护理学总论
学习目标: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
的预防,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及体征护理。 .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了解感染与免疫的概念及感染过程表现。
2
第一章 总 论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 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 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感染人体或动物后 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 人群或动物中传播流行。
30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①局部反应 ②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 应轻微者,经适当休息可恢复,无须特殊处理 ;反应严重,体温高达℃以上时给予对症处理 。
31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③异常反应:少见,主要为晕厥和过敏性休克 。晕厥多在空腹、疲劳、精神紧张时发生,注 射前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一旦出现心慌、虚 弱感、胃部不适或恶心、手部发麻等表现,立 即让病人平卧,保持安静,喂糖水或温开水, 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位,一般不需服药。有过 敏性休克表现时,应迅速报告医生,同时静注 高渗葡萄糖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22
.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留取化验标本或必要卫生检查和处理,也可进 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检疫期限由最后 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

内科护理学第10章传染病病人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10章传染病病人护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六、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护理措施
➢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
➢ 及时报告疫情
一 ➢ 休息
般 护
➢ 病室环境
理 ➢ 注意营养、水分的摄入
➢ 注意口腔、皮肤护理
➢ 病情观察
➢ 及时采集标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六、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常见症状护理
高热护理
通风和降低室温 冷敷 冰水或乙醇擦浴 药物降温
身体状况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护理评估
重型肝炎
身体状况
➢黄疸进行性加深,胆酶分离 ➢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 ➢并发症 ➢精神神经症状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护理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测定 血清蛋白测定 血清胆红素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身体状况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七、内容小结
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可有5种表现。 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 径和易感人群,并受2个因素影响。 传染病有4个基本特征,临床发病有规律性。 预防措施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 感人群。 护理评估特点是有流行病学资料,措施是疫情报 告和消毒隔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身体状况
HBeAg
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 为传染性极强的标志 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HBe
HBeAb
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 为非保护性抗体 传染性变小的标志 持续3~5年阳性者易患肝癌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护理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67647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67647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英气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是常见病多发病。

1. 病区按区域分三区,健康人与病人要分开,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必须按常规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裤子、鞋子,离开隔离区必须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裤后再次消毒泡手。

2. 根据污染的程度及工作需要,病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 病室设施力求简单,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按不同病种收住。

5. 测量生命体征,急性期卧床休息,谵妄及有精神症状者加床栏。

6. 遵医嘱给饮食。

呕吐、腹泻者鼓励多饮水7. 做好卫生宣教,病人之间不能互相窜病房、互送食物。

8. 传染病区禁止探视,特殊情况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裤、鞋子,离开隔离区必须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裤后再次消毒泡手。

9. 凡接触病人的物品或被污染的物品必须消毒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1. 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体液隔离。

有条件时,按病原学分型分室收治。

2. 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规定消毒。

接触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后腰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3. 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皮肤、巩膜黄然情况;尿、便的颜色;黄疸消退情况;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 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需卧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劳逸结合,腰避免过度劳累。

5. 护理营养:进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6. 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血瘀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

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体重。

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患者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0%碳酸氢钠容易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2024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2024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课件•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人护理原则•常见传染病护理措施目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康复期管理与健康指导•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传染病概述传染病定义与分类传染病定义传染病分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常见传染病简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病人护理原则严格隔离制度消毒措施个人防护030201隔离与消毒原则护理操作规范及安全防护护理操作规范安全防护废弃物处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传授疾病防治知识,指导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和休息,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家属沟通常见传染病护理措施01020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观察病人咳嗽、咳痰情况,鼓励病人有效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保持口腔清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如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0301020304血液及性传播疾病护理要点其他类型传染病护理要点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其他并发症如皮肤损害、眼部感染、骨关节病变等。

部分传染病可导致肝肾损伤,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病原体可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肺炎、呼吸衰竭等,多由病原体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引起。

循环系统并发症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加强基础护理合理饮食与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措施建议肝肾功能损害处理停用可能损害肝肾功能的药物;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加强病情监测和护理,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汇总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汇总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汇总
1.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护士应该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因、症状以及预防控制措施有
一定的了解。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护士识别患者的病情,并采
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掌握个人防护措施
护士在照顾传染病病人时,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
戴手套、佩戴护目镜、穿戴防护服等。

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
良好的健康状态。

3.十分重视手卫生
手是传播病原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护士应特别重视手卫生。

在与传
染病病人接触后,应及时洗手,并使用适量的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4.确保环境卫生
护士要保持传染病病人的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和清洁病房、床位、公共区域等。

同时,要注意通风和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5.严格控制感染源
护士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病人的感染源,如隔离措施、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等。

在进行有创操作时,要采取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6.合理用药
7.加强沟通与教育
护士应与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告知他们有关疾病的常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预防工作。

8.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9.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0.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不断变化,护士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以上是关于传染病病人护理的一些知识点,作为护士,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病人,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传染病的预防
•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 个人防护、药物预防
五、消毒与隔离
• 传染病的消毒
• 传染病的隔离 •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传染病的消毒
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 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目的是切 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 预防性消毒
出疹时间及分布
出疹时间(天): 水(风)、红、花、麻、斑、伤 1 分布:
向心性分布(水痘)
离心性分布(天花)
2
3
4
5
6
出疹顺序
麻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和颊部、颈
部自上而下到四肢。
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
(二)身体评估
主要检查某些传染病所特有的表现和阳性 体征。 1.一般状况 2.各系统评估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 (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 而获知 • 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 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包括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饮水消毒、餐具 消毒,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 疫源地消毒
包括随时消毒、终末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 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传染病的隔离
A系统隔离法: 1. 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麻疹、 百日咳、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 2. 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霍乱、 伤寒、等肠道传染病。 3. 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适用于用高度传 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高热患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患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做好随时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死亡均进行终末消毒。

2、详细介绍传染病科(院)环境、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疾病知识教育。

3、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

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的颜色、皮疹、粘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与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5、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疾病危重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下床活动。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并经常开窗通风。

6、根据各种传染病治疗护理要求,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根据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要求,正确采集标本。

传染病疾病的护理常规一、肺结核护理常规执行传染科一般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常规隔离。

做好心理护理,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休养而悲观失望,对治疗无信心,护士应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予以解释与安慰以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安心治病。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严格按消毒规定,做好消毒处理工作,尤其是痰的处理,痰吐入硬纸盒内用火焚烧或煮沸或用漂白粉搅拌消毒。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胸闷,烦躁,呼吸困难及咯血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对大咯血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躁动不安者,可加床栏,必要时专人护理。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病人出现耳鸣,口唇麻木,皮疹,胃肠道不适及肝功能损害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做好保健及出院指导,向患者介绍有关消毒,隔离,严格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复查等知识,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二、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1。

隔离:对病毒性肝炎实施接触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预防
(一)《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 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 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 管理。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 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 为恢复期。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 复发与再燃 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 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 发症状再现。 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降至正 常,又复上升。
• 后遗症 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 常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的病种(11种)(也称检 测管理传染病)
•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 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 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 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传染病预防的措施
•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 2、消除各种传染病传播媒介 • 3、加强管理和改善公共卫生状况 • 4、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 5、严格遵守各项卫生制度
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
• 三、传染病护理工作职责范围 • 1、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 2、及时准确的进行疫情报告。 • 3、细致的心理护理。 • 4、严密的病情观察。 • 5、正确指导患者休息和营养,做好健康教育
。 • 6、作好皮肤和粘膜的护理。 • 7、正确的采集标本。
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 • 四、传染病的特征
➢ 病人 ➢ 隐性感染者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 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 空气飞沫传播 ➢ 水、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 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 血液和体液传播 ➢ 母婴传播 ➢ 土壤传播
• 易感人群
• 基本特征 • 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有病原体 • 有传染性 • 有流行病学特征(散发、爆发、流行
、大流行)季节性、地方性 • 有感染后免疫
病原体(pathogen)
• 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 起,临床上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
• 确定诊断往往依靠检出病原体。
传染性(infectivity)
•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 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
他人 •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
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传染期的 长短可作为隔离病人的重要依据。
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 流行性 • 季节性 • 地方性与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 (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 而获知
• 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 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二)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传染病的发生、发 展、转归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 、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感染的概念
• 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 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 感染与传染的区别: • 传染属于感染的范畴,而感染不一定
有传染性。
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
二、传染病护理的特殊要求 全面了解传染病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 掌握各种传染病的观察、抢救和护理 技能,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传染 病播散和医院内感染,认真落实各种预 防措施。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 任感和同情心。
•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 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 甲类传染病的病种(2种):(也称为 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的病种(26种)(也称 严格管理传染病)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 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 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 、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疟疾。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 症状、肝 脾 淋巴结肿大。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 转归的过程。
•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
人群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 程有决定性影响。
六、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 的阶段性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2020/8/18
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
一、 定义 传染病是由特殊的病原体引起的具 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原 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 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 生虫及近年来发现的朊毒体等。传 染病又可称为有传染的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中的病源体可经不同的传 播途径使易感人群患病。
1. 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时期。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3. 症状明显期
不同传染病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此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有并发症,是治疗、 抢救的关键时期
4. 恢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