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解剖课件

合集下载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薄束居内侧,楔束居外侧,薄束在后正中沟两旁,纵贯脊髓全长, 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以上。 薄束和楔束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以T4为界,薄束传导下半身来的冲动,楔束传导上半身来的冲动。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精细感觉:两点辨别觉和实体觉
脊髓节段与脊柱的关系
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脊髓横切面上可见由白质和灰质 两种组织组成。 灰质在内部,白质在周围。
脊髓的内部结构
1、灰质
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 核团和一部分胶质细 胞组成,呈蝴蝶形或 H形排列在脊髓中央, 中心有中央管,纵贯 脊髓全长;
H形灰质中间的横杆称为灰质 连合
两旁的灰质分为前角和后角 1 2 3 C8-L2及S2-4尚有侧角 前角含有前角细胞,属下运动 神经元,它发出的神经纤维组 成前根,支配各有关肌肉;
3、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 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为颈膨大,自颈髓第4节段 到胸髓第1节段的部分;下方称腰骶膨大,自腰髓 第2节段到骶髓第3节段。
4、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在四肢和躯干。
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 (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5、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 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 脊髓。
2、反射功能 脊髓可执行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包括躯体反射和内 脏反射。脊髓各种反射都是通过脊髓节内和节间的反 射弧完成的。(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灰质、固有束 和前后根) (1)躯体反射:浅反射、深反射 (如牵张反射、屈曲 反射、浅反射等) (2)内脏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浅反射 浅反射是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概述
脊髓解剖(外部结构)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 的延伸部分,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于延髓相连 (以C1为界),下端至 L1下缘形成圆锥。全长 42-52cm,占椎管总长的2\3.
脊髓解剖
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 腰5,骶5,尾神经1对, 脊髓也分31节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共同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前角或前根损害 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无感觉障碍。 锥体束损害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和锥体束兼有损害 出现上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的混合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2.感觉障碍 后角或后根损害 节段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
觉障碍。 后索损害 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及触觉减
脊髓压迫症
脊髓腹侧病变使前根受压,早期可出现 前根刺激症状,支配肌群可见肌束颤动, 以后出现肌无力或肌萎缩。
脊髓压迫症
(二)感觉障碍;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
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 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一.脊髓节段的临床诊断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高颈段C1~4 四肢上运动 神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全 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 四肢及面部无汗。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膈神经:腹式呼吸消失, 三叉神经脊束核 副神经核 后颅窝 延髓下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颈膨大C5~T2 上肢为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下肢为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各种感觉 缺失,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 消失,可有肩或上肢根性痛,括 约肌功能障碍,Horner征。 反射改变有助定位。

脊髓血管解剖

脊髓血管解剖

特征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方式 旧名
AVF的临床特征
硬膜外
背侧硬膜下
腹侧硬膜下
脊髓压迫、静脉充 血、盗血
静脉充血、出血 (罕见)
压迫(静脉瘤)、 出血、盗血
进行性脊髓病变
进行性脊髓病变
进行性脊髓病变
MRI、血管造影
MRI、血管造影
MRI、血管造影
硬膜外
DAVF、背侧纵行、 ⅠA型、其他
ⅣA、ⅣB、ⅣC 髓周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A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胸段)
• 肋间动脉:7-11对,起于胸 主动脉,其中左侧多起于后 中壁,右侧起于后外侧壁。
• 2-4肋间动脉平T5椎体,5 -11肋间动脉依次降低1个椎 体,肋下动脉平T12和L1椎体 之间;各肋间动脉起点距离 13.5-22.5mm,自上而下逐 渐增宽。
B
根髓动脉
• 根髓动脉在神经袖套的前方 进入椎间孔,穿过硬脊膜, 在齿状韧带的前方上行,形 成“发卡”样的锐角折返向 下,同时发出一个向上的分 支。前根髓动脉发出脊髓前 动脉,后根髓动脉发出脊髓 后动脉。
C
脊髓动脉及其纵轴
• 最上者由双侧椎动脉在汇合为基底动脉之前发出,在 C2-3水平合为一根动脉,向下走行于前正中裂,逐个 与不同节段根髓动脉发出的脊髓动脉的上升支吻合, 纵贯全长直达圆锥。

治疗原则
• 血管源性肿瘤---手术
• 血管母细胞瘤 • 海绵状畸形
• 脊髓动脉瘤---手术
• 动静脉瘘
• 硬膜外-----首选栓塞
• 硬膜内----手术+栓塞

腹侧:分为:A:小瘘口(手术);B:中瘘口(手术);C :大

脊髓解剖彩色图谱

脊髓解剖彩色图谱

薄 束 纵 贯 脊 髓 全 长
楔 束 只 占 T4 以 上
薄束 楔束
T4以上 薄束占后索内侧份 T4 楔束占后索外侧份 T5 T5以下 薄束占 整个后索 无楔束
本体觉: 感受器在肌、腱、韧带、关节囊 感受其张力变化刺激 形成自身的位置、运动感觉
精细触觉: 感受器为皮肤触觉小体 形成的触觉有高精度分辨力
脊N出椎管位置
C1~7 N从同序颈椎 上方椎间孔出椎管 C8 N从第7颈椎与 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 孔出椎管 胸腰N从同序椎骨 下方椎间孔出椎管
胸腰N从同序椎骨 下方椎间孔出椎管 S1~4N分前、后支 从骶前、后孔出骶管
S5、尾N从骶管裂孔 出骶管
锥 以 下 , 组 成 马 尾
腰 骶 尾 根 丝 悬 垂 于 脊 髓 圆
1)位置 位于后索
楔 束 占 后 索 外 侧 份
在T4以上,
薄 束 占 后 索 内 侧 份
1)位置 位于后索
无楔束
在T5以下,
薄 束 占 整 个 后 索
2)F来源 薄、楔束F起始于同侧脊N节C 楔束起于T4以上脊N节 3)功能 传导同侧躯干肢体 本体、精触觉冲动 4)损伤后 损伤节段以下同侧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障碍 薄束起于T5以下脊N节
脊髓小脑后束纤维起于同侧胸核 脊髓小脑前束纤维起于对侧后角
将肌腱关节的本体觉冲动传至小脑
2.下行F束 起自脑,向下行,终于脊髓 将脑发出的运动指令 向下传递至脊髓运动N元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2) 红核脊髓束 其 包括 皮质脊髓前束 它 (3)前庭脊髓束 (4)网状脊髓束 终于脊髓前角 下 起自大脑皮质 行 将皮质发出的随意运动指令 (5)顶盖脊髓束 束 (6)内侧纵束 传递至脊髓前角C
骨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疾病ppt课件

脊髓疾病ppt课件
Leabharlann 45第45页,共125页。
四、辅助检查
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膀胱
膀胱功能障碍 充盈过度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
着脊髓功能恢复,膀胱容量缩小
,尿液充盈到300-400ml时自主排
尿,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休克期无直肠运动出现大便潴留,
直肠功能障碍
有时由于肛门括约肌功能松弛, 也可出现大便失禁,随着功能的
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多见于脊髓外伤和脊髓肿瘤的早期
27
第27页,共125页。
2.脊髓横贯性损害 主要临床表现:截瘫
感觉障碍 大小便障碍 休克期—软瘫(3~4周)spinal shock 恢复期—硬瘫
28
第28页,共125页。
3.脊髓各节段横贯性损害临床表现
高颈髓 颈膨大 胸髓 腰膨大 圆锥 马尾
31
第31页,共125页。
脊髓炎 :
指各种感觉或变态反应
所引起的脊髓炎症
脊髓病 :
由外伤、压迫、血管、放
射、代谢、营养和遗传所 引起的脊髓病变
32
第32页,共125页。
急性脊髓炎
脊髓蛛网膜炎

急 性 运脊动 髓神 经炎元 病

脊髓空洞症
脊髓压迫症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血管病
33
第33页,共125页。
皮质脊髓前束
侧索:位于前根和后根之间 主要有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侧束
后索:位于后正中沟和后根之间
主要有薄束、楔束
白质
(White Matter)
11
第11页,共125页。

系统解剖学 脊髓

系统解剖学 脊髓

2.中间带(侧角):前、后角之间(内脏感觉与运动)
中间外侧核:T1-L2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为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内脏运动)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内脏感觉)
3.前角(运动)
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内侧群(前角内侧核):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外侧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C1-4节段:C1-4椎体 C5-8、T1-4节段:-1椎体 T5-8节段:-2椎体 T9-12节段:-3椎体 L1-5节段:10-12胸椎体 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二、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伸 出一条细丝,终于尾骨 背面。固定脊髓作用
马尾:腰、骶和尾 神经根几乎垂直下 行,围绕在终丝周 围形成马尾
终丝 马尾
脊髓表面6条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根 脊神经
前根
前正中裂
(二)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 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 31个节段,包括:C1-8、T1-12、 L1-5、S1-5、Co1
后中间沟
后正中沟
薄 楔束 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侧索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前索
前索: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 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
网状结构
白质前连合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

主干
皮质支
幻觉、视觉失认等,优势侧病损可出现失读及命 名性失语,非优势侧受损出现体象障碍 • 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出现丘脑综合征;丘脑穿动
深穿支
脉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出 现Weber综合征
颈内动脉主干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可表现为同侧Horner征 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失语 非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体象障碍 眼动脉受累,可出现一过性失明,偶可永久性视 力丧失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1
脑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 一) 脑的 动脉 脑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1. 颈内动脉主要分5支 ① 眼动脉 ② 后交通动脉
③ 脉络膜前动脉
④ 大脑前动脉
⑤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2.椎动脉
(1)椎动脉主要分2支
①小脑下后动脉 ②脊髓前、后动脉。
(2)基底动脉主要分5支 ① 小脑下前动脉
综合征或大脑脚综合征)
基底动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小脑上动脉 • 出现小脑、脑桥、中脑三组临床综合征
脑桥旁正中动脉
• Foville综合征(脑桥腹内侧综合征)
小脑下前动脉
• 闭塞少见。梗死多发生在脑桥部,小脑
梗死少见
大脑后动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大脑后动脉
• 对侧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 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读 • 表现为对侧同向性偏盲,偶为象限盲,可伴有视
基底动脉尖部
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病灶对侧偏盲
或皮质盲、觉醒和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等,少 数人可出现大脑脚幻觉及脑桥幻觉。
基底动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内听动脉
• 严重眩晕,伴恶心、呕吐,同时或单独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B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根髓动脉 根髓动脉在神经袖套的前方 进入椎间孔,穿过硬脊膜, 在齿状韧带的前方上行,形 成“发卡”样的锐角折返向 下,同时发出一个向上的分 支。前根髓动脉发出脊髓前 动脉,后根髓动脉发出脊髓 后动脉。
A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腰骶段)
腰动脉:4对,左侧起于 腹主动脉后外侧壁和后 中壁,右侧起于后外侧 壁;相邻两支腰动脉相 距一个椎体。 髂内动脉起源的髂腰动 脉、骶正中动脉和骶外 侧动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B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根髓动脉
前根髓动脉粗大,但少, 最大的是根髓大动脉( Adamkiewicz动脉);后 根髓动脉多,但细小。可 见有的来源动脉仅发出后 根髓动脉,有的发出两条 根髓动脉。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胸段)
肋间动脉:7-11对,起于胸 主动脉,其中左侧多起于后 中壁,右侧起于后外侧壁。 2-4肋间动脉平T5椎体,5 -11肋间动脉依次降低1个椎 体,肋下动脉平T12和L1椎体 之间;各肋间动脉起点距离 13.5-22.5mm,自上而下逐 渐增宽。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第二部分
脊髓血管病的分类及其治 疗策略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血管病分类的历史回顾
Ya血管瘤 血管网织细胞瘤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A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
来自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颈升动脉、颈深动 脉和第一肋间动脉 来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和腰动脉 来自髂内动脉的髂腰动脉、骶正中动脉和骶外 侧动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C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根 髓 动 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C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锁骨下动脉分支:椎动 脉、胸廓内动脉、甲状 颈干、肋颈干 甲状颈干的颈升动脉、 肋颈干的颈深动脉和第 一肋间动脉参与脊髓颈 段供血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Spetzler 2002 Neurosugery
血管源性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海绵状畸形
脊髓动脉瘤 动静脉瘘
硬膜外
A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三)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B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动脉的分布
上述三大组动脉来源在胚胎期共发出31对根动脉,沿 神经根穿过椎间孔进入椎管,分为前根动脉和后根动 脉(Lazorthes动脉) 根动脉三种分布:①供应神经根和硬脊膜;②供应软 膜和脊髓的周边;③供应脊髓实质内(根髓动脉) 根髓动脉到成人时大部分退化,前根髓动脉仅6-8支 ,后根髓动脉10-23支。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凌 锋 1997
髓内动静脉畸形
静脉球性动静脉畸形 幼稚性动静脉畸形
硬膜下动静脉瘘
Ⅰ型:低流量、小瘘口 Ⅱ型:高流量、单一瘘口 Ⅲ型:多支供血的巨大流量瘘
SDAVF 椎旁动静脉畸形 Cobb”s syndrome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C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动脉及其纵轴
最上者由双侧椎动脉在汇合为基底动脉之前发出,在 C2-3水平合为一根动脉,向下走行于前正中裂,逐个 与不同节段根髓动脉发出的脊髓动脉的上升支吻合, 纵贯全长直达圆锥。 一般呈直线,仅颈、腰膨大动脉略呈波纹状。 侧位相现实其紧贴椎体后缘,间隙不超过2mm。 在中胸段最窄,甚至可能中断。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脊髓动脉供血来源(颈段)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A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Rosenblum 1987
硬膜下动静脉畸形
髓内动静脉畸形
幼稚性动静脉畸形 静脉球性动静脉畸形
AVF
髓外的 髓内的
硬脊膜动静脉瘘
Spinal cord Vascular Anatomy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Borden 1995
硬脊膜动静脉瘘 Ⅰ型:直接引流入硬脊膜外静脉丛; Ⅱ型:向髓周静脉引流和硬脊膜外静脉丛; Ⅲ型:向蛛网膜下腔静脉引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