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描述教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知识点一 加速度(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2)公式:a =Δv Δt. (3)物理意义: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2,符号是m/s 2.北京时间2013年6月26日8时,“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为保护返回舱的安全,飞船着陆时,在最后离地1 m 时有一个缓冲的制动,制动时速度约为7 m/s,1.4 s 后着陆速度约为1 m/s ,试求缓冲时的平均加速度.答案:4.29 m/s 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解析:缓冲过程中,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返回舱初速度v 0=7 m/s ,末速度v =1 m/s所以a =v -v 0Δt≈-4.29 m/s 2 所以加速度大小为4.29 m/s 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知识点二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1)加速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确定了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也就确定了加速度a 的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量为Δv =v 2-v 1.(2)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想一想:物体的加速度为正就一定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负就一定做减速运动吗?提示:不一定.在一般情况下,把初速度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那么,当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所以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所以加速度为负值.但如果把初速度方向规定为负方向,那么,加速度的正负取值情况和上面所述正好相反.可见,加速度的正负与规定的正方向有关,与物体是加速还是减速没有直接关系.知识点三 从v -t 图像看加速度(1)v -t 图像反映了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在v -t 图像中,从图线的倾斜程度(斜率大小)就能判断加速度大小.图像的斜率越大,加速度越大.(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k 表示加速度大小.比值Δv Δt就是加速度的数值.(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的v -t 图像,则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多少?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是否相同?提示:15 m/s 5 m/s 2,与初速度方向相反考点一 加速度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2.表达式a =Δv Δt,式中Δv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如果用v 表示末速度,用v 0表示初速度,则Δv =v -v 0,故也可写成a =v -v 0Δt. 3.单位“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 2(或m·s -2).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5.矢量性(1)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 的方向相同.(2)物体沿直线运动时,一般情况下,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方向和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前面加“+”号(一般省略),方向和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前面加“-”号.(3)加速度的“+”“-”号没有大小意义,只有方向意义,例如,A 物体的加速度为-6 m/s 2,B 物体的加速度为1 m/s 2,则A 的加速度比B 的加速度大.6.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的比较【例1】 (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越大,单位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量越大B .某一时刻的速度为零,加速度有可能不为零C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有可能越来越小D .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加速度越大,则所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a =Δv Δt =v 2-v 1t 2-t 1,其中Δv 表示某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v 1、v 2表示该段时间的初状态和末状态的瞬时速度;a 越大,速度变化越快,a 越小,速度变化越慢,但v 1、v 2可以很小,也可以为零.【解析】 Δv =a ·Δt ,若Δt =1 s ,则Δv =a ·Δt =a ,故a 越大,单位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量越大,选项A 正确.a =v 2-v 1t 2-t 1,其中的一个速度为零,另一个速度不为零,则加速度不为零,选项B 正确.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来越大,选项C 错误.由a =Δv Δt可知,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加速度越大,则所用的时间越短,选项D 正确.【答案】 ABD总结提能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性质量,它不仅与速度的变化有关,还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的时间有关;速度的改变量是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是过程量.2.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得越快,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与某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歼-20飞机以200 m/s 的速度匀速飞行;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启动经过20 s 后,速度变为20 m/s ;博尔特冲刺后的速度由10 m/s 经过5 s 后变为0.这三种运动哪一个加速度最大?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有关吗?答案:飞机、汽车、博尔特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0、1 m/s 2、2 m/s 2,所以博尔特的加速度最大,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没有必然联系.解析:设飞机、汽车、博尔特的加速度分别为a 1、a 2、a 3,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得a 1=0, a 2=20 m/s -020 s =1 m/s 2,a 3=0-10 m/s 5 s=-2 m/s 2, 加速度为负值表明其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可见,博尔特的加速度最大,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没有必然联系.考点二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1)平均加速度: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与这段时间的比值称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即a =Δv Δt.平均加速度可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平均加速度与加速度的平均值也是有严格区别的,两者的数值一般并不相等,不可混淆.(2)瞬时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加速度称为瞬时加速度.在a =Δv Δt中,当Δt →0时的平均加速度即为瞬时加速度,它可以精确地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平均加速度和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瞬时加速度和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平均加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的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个时刻(或哪一个位置)的瞬时加速度.【例2】 (多选)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t 1秒末速度为v 1,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1秒内的平均加速度a =v 1-v 0t 1B .t 1之前,物体的瞬时加速度越来越小C .t =0时的瞬时加速度为零D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平均加速度等于0~t 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2)根据v -t 图像求瞬时加速度要看图像在该时刻对应的切线的斜率.【解析】 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1,则平均加速度a =v 1-v 0t 1,选项A 正确;瞬时加速度等于图像上该时刻对应的切线的斜率,故瞬时加速度逐渐减小,选项B 正确,C 错误;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选项D 正确.【答案】 ABD总结提能 平均加速度应根据a =v -v 0t来计算,瞬时加速度可以根据v -t 图像来判断,即图线上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瞬时加速度.已知足球以水平速度v =10 m/s 击中球门横梁后以v ′=8 m/s 的速度水平弹回,与横梁接触的时间为0.1 s ,求足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答案:平均加速度大小为180 m/s 2解析:方法1:规定水平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如图1所示,则有:v =-10 m/s ,v ′=8 m/s ,即Δv =v ′-v =8 m/s -(-10 m/s)=18 m/s ,由加速度的定义知a =Δv Δt =180.1m/s 2=180 m/s 2. 加速度为正值,则说明其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即水平向左.方法2:规定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如图2所示,则有:v =10 m/s ,v ′=-8 m/s ,即Δv =v ′-v =-8 m/s -10 m/s =-18 m/s ,由加速度的定义知a =Δv Δt =-180.1m/s 2=-180 m/s 2. 加速度为负值,则说明其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考点三 从v -t 图像看加速度1.加速度的大小(1)在v -t 图像中,Δv Δt刚好反映了图像的倾斜程度,即斜率,因此v -t 图像的斜率的数值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2)如果速度均匀增大或减小,说明物体的加速度不变,这样的直线运动,其v -t 图像为一直线.下图甲为加速度不变的加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下图乙为加速度不变的减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从图像上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由图甲可知a =Δv Δt =4-24m/s 2=0.5 m/s 2; 由图乙可知a ′=Δv Δt =0-45m/s 2=-0.8 m/s 2. (3)如果速度变化不均匀,说明物体的加速度在变化,其v -t 图像为一条曲线,如图所示.曲线上某时刻的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大小.2.加速度的方向v -t 图像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斜率为正值,表示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如图甲中a =0.5 m/s 2,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斜率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如图乙中a ′=-0.8 m/s 2,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例3】 下表是通过测量得到的一辆摩托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求摩托车在第一个10 s 内的加速度.(3)根据画出的v -t 图像,利用求斜率的方法求出第一个10 s 内摩托车的加速度.(4)求摩托车在最后15 s 内的加速度.本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解析】 (1)v -t 图像如图所示.(2)第一个10 s 内摩托车的加速度为a =Δv Δt =2010m/s 2=2 m/s 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3)v -t 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一个10 s 内的加速度a =k =2 m/s 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4)最后15 s 内的加速度为a ′=Δv ′Δt ′=0-3015m/s 2=-2 m/s 2,“-”表示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答案】 (1)见解析 (2)2 m/s 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3)2 m/s 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4)2 m/s 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总结提能 求解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利用a =Δv Δt进行求解;(2)作出v -t 图像,根据图像求加速度.在v -t 图像中,图线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图线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斜率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同;斜率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多选)如图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v -t 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A .前2 s 和后3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均不变B .2~5 s 内物体静止C .前2 s 和后3 s 内速度的变化量均为5 m/sD .前2 s 的加速度为2.5 m/s 2,后3 s 的加速度为-53 m/s 2 解析:根据v -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前2 s 和后3 s 内图线的斜率均不变,故前2 s 和后3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均不变,选项A 正确;0~2 s 内物体沿正方向做加速运动,前2 s 内速度的变化量为5 m/s ,加速度a 1=5-02m/s 2=2.5 m/s 2,2~5 s 内物体的速度保持5 m/s 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8 s 内物体沿正方向做减速运动,速度的变化量为-5 m/s ,加速度a 2=0-53 m/s 2=-53m/s 2,故选项B 、C 错误,D 正确. 1.关于加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总与初速度方向一致B .总与平均速度方向一致C .总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D .总与位移的方向一致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知加速度的方向总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与初速度、平均速度及位移的方向没有必然联系,C 选项正确.2.如下图所示是汽车的速度计,某同学在汽车中观察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指示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经过8 s 后指针指示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若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约为( C )A .11 m/s 2B .5.0 m/s 2C .1.4 m/s 2D .0.6 m/s 2解析:甲图所示为初速度,示数约是20 km/h≈5.6 m/s,乙图所示是末速度,示数约是60 km/h≈16.7 m/s,则加速度a =16.7-5.68m/s 2≈1.4 m/s 2,故C 选项正确. 3.(多选)关于匀减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A .物体运动的初速度的方向一定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反B.物体运动的速度逐渐减小,加速度也逐渐减小C.物体的加速度在计算中一定取负值D.物体的加速度在计算中可能取正值,也可能取负值解析:对匀减速直线运动,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A正确;由于v0的方向可取正值也可取负值,则匀减速直线运动的a可取负值也可取正值,D正确,C错误;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不变,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B错误.4.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质点在0~1 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4 m/s2;在1~3 s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 m/s2;在3~4 s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 m/s2;在1~4 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 m/s2.解析:由速度—时间图像中,斜率k=ΔvΔt表示加速度,a与v方向相同,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方向相反,表示匀减速直线运动,在1~4 s内加速度始终不变,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5.央视新闻曾经报道过美国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新闻,新闻中称“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搭乘一枚德尔诺2型火箭发射升空,历时9个多月走完整整3.5亿千米的漫长路程到达火星上空,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由降落伞带着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飘向火星表面,并在着陆前4 s启动缓冲火箭,探测器以1 m/s的速度成功软着陆.结合这则新闻中提供的信息,试求探测器着陆时的平均加速度.答案:6 m/s 2,方向与着陆速度方向相反解析:取探测器着陆时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着陆前4 s 的速度为v 0=90 km/h =25 m/s ,末速度v =1 m/s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 可得a =1-254m/s 2=-6 m/s 2,式中的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学科素养培优精品微课堂——思想方法系列四 加速度的十个不一定开讲啦 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是力学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正确地理解它至关重要.加速度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可是不少同学经常将加速度与速度相混淆,或者因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而产生误解.本文总结出十个“不一定”,希望能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一概念.1.物体具有加速度,但不一定做加速运动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可见,物体具有加速度,但不一定做加速运动.2.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但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改变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于合外力的方向.物体的合外力方向不变,则加速度方向就不变.如做平抛运动(以后将会学到)的物体,虽然速度方向不断变化,但由于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始终竖直向下.3.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变,但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不变不少同学把速度v 和速度的变化量Δv 混为一谈,认为v 的方向不变,则Δv 的方向也不变,由a =Δv Δt得a 的方向也不变.事实上,v 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并不一定相同.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先匀加速行驶,然后匀减速行驶,汽车的速度方向是不变的,但加速时Δv 的方向向前,a 的方向也向前,减速时Δv 的方向向后,a 的方向也向后,这时,虽然速度方向不变,但加速度方向变了.4.物体的速度大,但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物体速度大但速度变化不一定快.比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时,虽然速度很大,但速度变化为零,加速度为零.5.物体速度等于零,但加速度不一定等于零要注意,速度等于零并不一定就是静止.如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等于零,但并不处于静止状态,加速度并不等于零,而是等于重力加速度g .6.物体加速度为零,但速度不一定为零根据公式a =Δv Δt可知,当a =0时,Δv =0.Δv =0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止,另一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7.物体的加速度变大(或变小),但速度不一定变大(或变小)设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当0°≤θ<90°时,速度变大;当θ=90°时,速度大小不变;当90°<θ≤180°时,速度变小.可见,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取决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加速度大小不同只是使速度改变的快慢不同而已.如汽车在启动过程中,不论加速度变大还是变小,汽车速度都变大;汽车在刹车过程中,不论加速度变大还是变小,汽车速度都变小.8.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但加速度不一定为零有同学认为:既然速度大小不变,则Δv =0,a =Δv Δt=0.其实,a =Δv Δt是个矢量式,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改变时,Δv 不一定等于零,所以加速度a 不一定为零.如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将会学到),虽然速度大小不变,但加速度不为零.9.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不一定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是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不一定不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不断变化.因此,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10.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不一定总取正值在一般情况下,把初速度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那么,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所以加速度取正值;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初速度反向,所以加速度取负值.但如果把初速度方向规定为负方向,那么,加速度的正负取值情况和上面正好相反.可见,加速度的正负与规定的正方向有关.综上所述,加速度和速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学们不要想当然地把它们牵扯在一起,要多从加速度的定义(a =Δv Δt)和产生原因考虑,结合这十个“不一定”,就能突破这一难点.[例]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速度为零,则加速度也为零B .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的方向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D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解析] 当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可以为零,但也可能不为零,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A 错误;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选项B 错误;速度变化大,但所用的时间长时,加速度也不一定大,选项C 错误;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选项D 正确.[答案] D[变式训练] (多选)以下关于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A .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 .物体的加速度减小,其速度必随之减小C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其速度不一定增大D .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其速度变化越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洁同学理解也相对简单,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试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商量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同学思索,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同学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同学理解更加详细、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同学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其次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同学先从身边最简洁的运动着手,对于同学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识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详细事例,让同学通过商量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同学,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力量较弱。

该年龄段的同学有奇怪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索,对学问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方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同学简单将参照物和讨论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肯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讨论对象,再商量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参加式的体验学习,使同学能敏捷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详细问题,初步培育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初步培育同学的制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同学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身体运动健康教案5篇

身体运动健康教案5篇

身体运动健康教案5篇身体运动健康教案篇1活动目标:1.带领幼儿科学、正确地面对性话题,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的防卫方法。

3.引导幼儿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

4.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1.幼儿的准备:活动前的调查记录,对两性的区别有了初步的认识2.教师的准备:搜集大量的性教育资料,以应对课堂上孩子们的突发提问;角色分工、互助协调;布置有关两性知识的活动区角(包括人物、动物),提供较为丰富安全的可操作材料。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讲解什么是"性"。

1.请小朋友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组,两名老师明确分工。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阐述自己所看到的"男、女有什么区别",请幼儿充分讨论自己对不同性别的看法。

3.提问引发思考:什么是"性"?教师小结:"性"是和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关是从头发的长短就能判断性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代表着性别差异的。

是哪些部位呢?就是我们穿衣服遮起来的部位。

二、明确身体的隐私部位,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1.请幼儿观看《蜡笔小新》,对小新随便脱裤子的行为进行讨论。

2.出示洋娃娃,请幼儿指出什么部位是要保护的,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用"游泳"讲解)小结: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我们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因为那是我们的隐私,随便暴露自己的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

3.游戏"找朋友",体验与朋友的亲密接触,讨论哪些接触是友好、善意的,哪些是不友善的接触?小结:除了妈妈,我们的隐私部位别人不能碰,如果有人叫你单独一人去没人的`角落或屋子,千万不要去……三、案例分析,幼儿分组开展"参与式讨论",老师做好引导和记录。

1.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进行案例讲述,组织幼儿开展讨论。

大学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大学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等物理量的含义。

2. 掌握简谐运动的描述方法,包括振动方程、旋转矢量等。

3. 能够运用简谐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简谐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振动方程和旋转矢量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振动和波动的相关知识。

2. 引入简谐运动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内容1. 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 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 周期: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

-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

- 相位:描述振动状态的物理量,通常用角度表示。

2. 简谐运动的描述方法- 振动方程:描述简谐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 旋转矢量:描述简谐运动状态的一种方法,用矢量表示振动物体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1. 计算一个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

2. 根据振动方程,绘制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

2. 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简谐运动的理解。

2. 引入旋转矢量的概念,讲解其在简谐运动中的应用。

二、新课内容1. 旋转矢量- 介绍旋转矢量的定义和性质。

- 解释旋转矢量在描述简谐运动中的意义。

2. 简谐运动的合成- 介绍简谐运动的合成原理。

-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多个简谐运动合成一个复杂的运动。

三、课堂练习1. 根据旋转矢量,绘制简谐运动的图像。

2. 分析一个复杂运动的合成过程,找出其简谐运动的成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旋转矢量在简谐运动中的应用。

2. 强调简谐运动合成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简谐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优秀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优秀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优秀教案设计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描述及相关概念,学习基础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区别和特点。

2. 掌握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分析,运用运动的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此,教学建议如下:一、引入环节:1、引入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运动的描述方法呢?2、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引出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尝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环节:1、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区别和特点。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物理量的测量,如距离、时间等,并介绍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通过实际例子,如自由落体实验,让学生掌握加速度计算方法,并理解落体运动的非匀加速直线运动概念。

三、练习课堂游戏环节:1、游戏1:追逐比赛,将课堂分为两组学生,在体育场或课堂内进行比赛,要求每组学生按照规定的路线进行奔跑,并测量时间和距离,计算速度,比较两组运动员谁跑得快。

2、游戏2:物体移动过程图比较。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进行绘图比较,分析出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实践操作环节:1、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在实验室或教室中模拟运动过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及运用运动的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环节:1、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点。

2、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巩固本节课程内容。

六、课后作业环节:1、留作业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题目。

2、自主练习并回顾本节课程内容,将理解的问题和疑惑在下一堂课上提出。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总结与作业】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前者表示位移同作用速度的比值,后者为路程同作用速度的比值;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前者为矢量,后者为标量。要清晰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意义才能正确地使用来解决问题。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x/△t,△t→0。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新课教学】——速率
师: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板书】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用例题加深理解
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最初1m的,取得的位移越接近最初起跑,就越能准确描述他的运动快慢.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选修3-4 11.2 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选修3-4 11.2 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课时11.2简谐运动的描述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依据振动图象推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看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试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终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

本节要特殊留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宠爱的歌手吗?我们经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洪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蜜;歌手李宇春的音色嘶哑,独具共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一般人唱出来,却经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打算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1)振幅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①最大距离。

振幅的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受的过程称为一次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⑤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⑦秒,频率的单位是⑧赫兹。

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⑨f=。

(4)相位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1)依据数学学问,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达式为y=A 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x=A sin(ωt+φ),其中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ω叫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ωt+φ代表相位。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3节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3节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学案 教科版必修1

第3节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1.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某个过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快慢,其大小为v -=Δx Δt。

3.瞬时速度是物体经过某位置(或某时刻)的速度,能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速度—时间图像描述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其图像与t 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一、速度 平均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 =Δx Δt =x 2-x 1t 2-t 1。

(3)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cm/s 。

(4)方向: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还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5)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即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平均速度(1)变速运动: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不相等的运动。

(2)平均速度①定义: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②公式:v -=Δx Δt。

③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1.打点计时器(1)打点计时器是记录做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置和时间的仪器。

(2)电火花打点计时器:①工作电压:220 V交流电源;②原理: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

(3)打点周期打点计时器一般接我国市用交流电,交流电频率为50 Hz,计时器每隔0.02_s打一次点。

2.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①练习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②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2)实验步骤①如图1­3­1所示,将木板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安装在倾斜的木板上,把小车与纸带装好,接好电源。

图1­3­1②接通电源,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开始释放,纸带上就会打出一系列点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
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
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
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
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
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 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
对于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判断对错)
4.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 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5.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
向前进)是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 的。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
解决。
2.小组交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毛泽东“坐地日行8万里”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1.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认真思考组内交流并
回答下面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做的车并未行驶,有车从旁经过,会感觉自己前行或后退。要求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3.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
方向前进)是 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 的;
(2)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
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
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
(三)合作探究3—小组交流下列两个问题,选代表展示
西游记中拍摄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面,真的是演员在腾云驾雾吗?你猜想他们是怎样拍
摄的?

四、当堂训练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
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3.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
4.现在你安静地坐在考场里答题,如果说你是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来回走动的监考 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C.从窗外走过的巡视员D.黑板前的讲台桌
5.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
别。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她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汽车、地面 B.地面、汽车
C.汽车、汽车 D.地面、地面
6.小明坐在行驶的船中,看到河岸的青山往后运动。他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
A.河岸上的树 B.小明所坐的船
C.河岸 D.迎面驶为的船
课堂总结:机械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达标率
也很高,希望再接再厉,下节课学的更好。

附:板书设计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
2.参照物

1.机械运动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等级
【学习目标】
1.我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我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我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
以减小误差。
5.通过对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我要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
但要独立完成:
1.观看P10课本插图,左图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 较长,右图中心的两个圆 面积较
大,用尺子量一下比较,得出的结论是 ,仅凭感觉判断距离的长短,得出的结果
可靠吗?
2.什么是国际单位制?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
3.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怎样判断?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4.何为误差,怎样减小误差?
(二)自学检测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 、 、 、 、纳米
符号分别为: 、 、 、 、 、 、
2.长度的国际单位主单位是 ,完成单位换算
1km= m 1m= dm= cm= mm 1mm= µm= n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比较精确的长度有 、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古
代有日晷(guǐ)、沙漏
4.时间的国际单位: ,完成单位换算
1h= min= s 15min21s= s 75min= h
5.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 ,减小的方
法有 、 、
6.你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你目测的结果为: 、 ,实际测量的
结果为 、 。
(三)我的疑惑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
解决。
2.小组交流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二)合作探究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 由自主检测T6引导学生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那些
问题?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2. 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准备展示
3. 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
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准确值是 ,
估计值是
(2)如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
填“A”或“B”), 物体的长度为 cm。

三、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3.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4.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 )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四、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教案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