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乐的特点及分类
民族音乐复习资料

民族音乐复习资料外国民族音乐复习资料1、世界民族音乐的文化区划。
①东亚音乐文化区②东南亚音乐文化区③南亚音乐文化区④西亚、中亚、北非音乐文化区⑤非洲音乐文化区⑥欧洲音乐文化区⑦北美洲音乐文化区⑧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⑨大洋洲音乐文化区2、能乐包括能与狂言。
能是一种严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狂言是以滑稽为主的台词剧,音乐成分少,篇幅较短。
3、唐乐的演奏形式有管弦与舞乐两种。
4、日本乐器种类:尺八类:古代尺八、普化尺八、一节切尺八、天吹;三味线类:有粗杆、中杆、细杆、地歌、三味线、蛇皮线、大三味线、电三味线等,有中国三弦改成。
5、朝鲜半岛传统的雅乐大致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
管弦合奏的形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管弦合奏和以玄琴为中心的弦风流。
6、朝鲜半岛“伽倻琴”是12弦的齐特类拨弦乐器。
器乐独奏曲代表:《散调》7、“大芩”是长73—84厘米的粗竹制成的横笛。
《庆丰年》8、长调是蒙古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旋律具有悠长舒展的特点。
代表:《清和世界的太阳》、长调歌曲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有:1、哲学性、思想性内容的歌曲2、以传说为内容的歌曲3、诙谐曲(讽刺歌)9、短调,与长调相对而言,是节奏、节拍循环规律明确的蒙古民歌形式。
《草原四季》10、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由一个人唱出二个声部的独特的复音演唱方法。
呼麦可以分为鼻腔呼麦、喉呼麦、腹腔呼麦等种类。
11、印度甘美兰是一种由多种乐器合奏,并加上人声构成的多声音乐。
《心爱的鸟》12、“萨佩”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一种有2到4根弦的弹拨乐器。
《朗多克》13、泰国古典音乐形式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康”和“拉坤”。
14、泰国“蜡烛舞”。
是在舞蹈剧“拉坤”和假面舞“康”等的公演之前所表演的舞蹈。
15、菲律宾传统乐器以竹子为主要制作材料,有竹琴、竖笛、竹皮弦琴、口弦、鼻笛、分散组合的排箫、竹筒敲击组合等。
16、泰国乐器:鳄鱼琴、竖琴、三弦胡等。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日本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流派。
这些流派传承了日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展现出了日本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日本传统音乐流派及其特点。
1.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于日本古代贵族文化,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响。
古典音乐通常由三个主要元素组成:箏(一种弹拨乐器)、尺八(一种竹制吹管乐器)和三味线(一种弦乐器)。
这些乐器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声音,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音乐结构。
它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古典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来传达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入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2.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源自于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音乐通常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如三味线、铃鼓和手鼓等。
民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朴实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它常常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歌词通常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关。
民间音乐的旋律通常简单易懂,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它是日本人民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3. 能乐能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仪式感和戏剧性的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13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能乐通常由一支乐队和一些表演者组成,乐队使用一些传统的乐器,如太鼓和笙。
能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舞台布景和精心设计的服装。
能乐的演出通常在特殊的剧场中进行,舞台设计精美,服装华丽。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音乐表达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能乐注重舞蹈和肢体表演的配合,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体验到音乐和戏剧的魅力。
4. 流行音乐虽然日本传统音乐中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能乐等方面,但现代日本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流行音乐文化。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

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作者:陈君李文英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02期能乐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
广义的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过去两者每每同时同台演出,但现在两者基本上已经一分为二了。
能乐是极具宗教特色的假面艺术,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多数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题,狂言是在能乐演出时每场之间的以对话为主的滑稽剧,其内容大多是有关大名或是市民的故事。
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能乐一直被称作“猿乐”。
明治维新之后改称能乐。
本文试就能乐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以解读日本能乐的概貌。
一、能乐的形成期(奈良时代—镰仓时代)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
从公元8世纪中国散乐传入日本到公元14世纪上半期可以看作是能乐的形成期,这一阶段包括了日本的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
形成期的能乐走过了一个由统治阶级的贵族化艺术到劳动人民民间化艺术的发展过程。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奈良时代),对我国大陆文明高度向往的日本就分别派出了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大陆学习,将我国的文化和多种艺术形式陆续传人了日本,其中就包括汉代的散乐。
散乐在初传日本之后首先进入的是日本宫廷。
在宫廷中,散乐常常是作为为相扑、神乐助兴的表演形式而存在的,当时的奈良宫廷对散乐采取了供养政策,在宫廷中设立了“散乐户”,专门管理散乐演员的表演。
但是,散乐户政策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公元782年“散乐户”被废除,散乐不再受到宫廷的保护,散乐演员也因此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神社、寺庙等场所进行表演,以此为契机,散乐传人了民间,可见,能乐的民间化和扩大化得益于“散乐户”制度的废除。
公元8世纪中期,散乐走上了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方向,由于猴子善于模仿,所以此时的散乐被称为“猿乐”,此后猿乐开始走向了分化。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日本贵族开始崩溃、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使得日本的宗教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观众所欣赏的艺能形式和内容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彭吉象中国和日本文化关系源远流长,两国戏剧之间有着上千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历史,因此它们显示出某些共同的美学特征。
1戏剧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是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东方戏剧较重视表现,西方戏剧较重视模仿的显著区别。
东方戏剧(包括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显示出鲜明的宗教意识与伦理精神,体现出直觉的、情感的、写意的美学品格。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都是注重抒情与写意的“剧诗”。
“剧诗”可以说是诗的戏剧化,也可以说是戏剧化了的诗。
中国戏曲是唱、念、做、舞等多种艺术手段的高度综合,而中国戏曲这种长于表现和抒情的表演形式正是由于“剧诗”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
因为“戏曲的唱是诗化的唱,做是诗化的做,念是诗化的念,舞是诗化的舞,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舞台上出现的一切均应是诗化的。
”(注:王肯《中国戏曲的创作思维》,载《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页。
)日本能乐作为歌舞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变化,同样注重抒情与写意。
谣曲,作为能的脚本,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大量引用和歌与汉诗,同样富有“剧诗”的美学特征。
日本能乐比中国戏曲更加注重写景抒情,更加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并且常常在华丽绚烂之中蕴藏着悲凉虚幻的气氛,在庄重肃穆的背后流露出空寂幽玄的情调。
“‘能乐’是一种抒情剧,而作为它的脚本的谣曲,则是一篇篇抒情的剧诗。
如果说日本的民族诗歌——和歌,离不开抒情诗的范畴,那么对于谣曲来说,也可以说它是和歌延长线上的戏剧化。
”(注:刘振瀛《谣曲的素材、结构及其艺术特点》,载《日本文学论文集》,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都十分注意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为东方美学独特的范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由有限到无限,由自然到人生的美学特色。
中国戏曲舞台采取戏曲环境与人物情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演员虚拟化的表演和借景抒情的唱词,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演唱想象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景色,并且领悟到这种情与景浑然一体的意境,使有限的舞台时空传达出无限的情感内容。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期末整理完全版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往届考题整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马玉玲 1100012805/* ********************* 比较题整理 ********************* */ 1.绳纹火焰式陶塑 & 弥生陶罐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是绳文时代的雕塑;右图是弥生陶罐,诞生于弥生时代。
绳纹陶塑存在量块的堆积,用绳纹的装饰体现美感,不具稳定性、均衡性,它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具非写实性、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重实用性,仅用器形本身线条展示造型美,有稳定性、均衡性。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陶制品对其时代环境的适应,也印证日本文化从本土源起到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绳纹时代日本人过着采集、捕捞的群居生活,对实用性需求不高,且原初艺术对自然存有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故造型显示出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传自农耕文化的亚洲大陆,注重实用,适应农耕文化和进步的生产生活需求。
2.绳纹火焰式陶塑 & 仰韶陶瓶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日本绳文时代雕塑;右图是仰韶陶瓶,诞生于同时代中国大陆。
绳纹陶塑凭借想象制造而成,有粗糙的大块装饰,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明显缺少稳定性和均衡性;仰韶陶瓶模仿自然物质加工的器皿制成,具稳定性和均衡性,更实用。
两者的不同反映当时日本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意识。
绳纹陶塑缺少对自然物体的模仿,体现日本原初艺术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当时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对器具要求不高。
而仰韶陶瓶所展示的实用性理念更适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3.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 & 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左图为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右图为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鉴真干漆佛像采用泥塑干漆像技术制作,重量轻、不易裂、易搬动,是日本引进、模仿大陆雕塑艺术的标志性成果;阿弥陀拼装木佛像采用拼装木雕法制成,既防干裂又可流水作业;佛像神态安详、纹饰华丽,表现日本人崇尚的优美圆满的阿弥陀极乐世界,宣告着日本民族风格雕塑艺术的成立。
浅谈日本能乐

浅谈日本能乐作者:张诗祎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摘要:日本能乐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戏剧表演艺术,融合了中国的戏曲元素,发展成了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本文从其起源、乐舞、角色方面进行阐述。
展现了能乐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能乐;起源;乐舞;角色一、起源能乐是日本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戏剧形式,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仍被传承上演。
能乐在以前一直被称为“猿乐”,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分为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两种猿乐风格大不相同。
如今,我们将后期猿乐称为“能乐”。
能乐的发展集聚了非常多的外来因素。
中国的文化对能乐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在隋唐时,日本便派出“遣随史”,中国的乐舞便传入日本,而后将我国的琵琶及乐谱带回日本,唐朝的音乐影响了日本。
在舞蹈方面,我国的民乐,舞乐与散乐流传到了日本。
隋初设置的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合称为七部乐,相传在吴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在日本教授伎学,日本当时的太子非常喜爱伎乐,于是开始推广并将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伎乐在日本流行起来。
这对能乐的形成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我国的散乐本是民间的乐舞,传入日本,经过发展变化,由猿乐变为能乐。
能乐形成于室町幕府时期,在此阶段,天皇族所统治的古代国家里逐渐成长起来的武士阶级,摧毁了腐朽的旧体制,建立了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在此时传入日本,原先在神社表演的歌舞伎乐转移到了寺院演出,能乐从寺院走入了贵族府邸,成为了与平民世界无关的贵族乐舞,能乐发展中,观阿弥与世阿弥父子的贡献不可磨灭,提出了诸多的理论并运用到实践当中,确立了能乐幽玄、风雅的意境,能乐的發展呈蓬勃之势,融合了大唐乐舞的能乐已经成为独立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乐舞日本能乐的舞蹈有着非常浓郁的日本民族传统。
动作一板一眼,程式化地演出,连一个举动,眼神,笑容,都是规定好的。
为了突出其情感,节奏忽然舒缓动作优雅而又沉稳。
舞蹈时,屈膝半蹲,后背挺直,臀部下垂,五指并拢,舞蹈行进时,脚掌着地,拖地而行。
日本 能乐

能和狂言的演出舞台
日本能劇藝術大師井音重(左)
在東京的自家戲台為演員化妝。
日本能劇藝術大師井音重在東京展示面具。 能劇的道具包括戲裝、頭飾和面具等, 其中面具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面具
若女
山姥(やまんば)
若男
中尉(ちゅうじょう)
喝食(かっしき)
大鬼神(だいきじん)
面具、角色、服装和道具 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过能乐的海内外人士首先 通过著名的面具了解能乐,这些面具在博物 馆和特别的展览会上可以见到。能乐的面具 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 恶魔;用于同一个角色的面具也还有不同等 级,这影响到角色和戏剧将如何表演。欢乐 和悲伤可以通过同一个面具来表现,而仅仅 需要稍稍调整。一般说来,只有主角(shite) 带面具,但是在有些剧目中伴角(tsure)也 带面具。但是配角(waki)、配角的伴角 (wakizure)以及儿童角(kokata)均不戴 面具。
紅葉鬼青(もみじおに)
剧照
狂言という文字からすると、狂人の言葉
ととれますが、もともと冗談や、戯言の 意味で、猿楽と呼ばれた時代には滑稽な ものまね芸であったが、江戸時代の幕府 の式楽(武家の儀式に用いる意味)とな り、更に洗練され格調の高いものになっ ていった。
如同面具一样,能乐中鲜艳奢华的服装也非常 著名,这与能乐的光秃秃的舞台和拘谨的动作 相比,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角服装厚达五 层,还有用锦缎制作的外套。演员穿上这套行 头营造出威严伟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还要 加上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效果非凡。主角和 配角可以用手势表达复杂的意思,通过使用道 具这种手势语言的效果得到加强。最常见的道 具就是折扇。扇子可以用来象征一个物品,例 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例如 召唤或者赏月
音乐类知识点总结归纳

音乐类知识点总结归纳起源与发展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最早期。
早期的人类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后来逐渐将声音与节奏结合起来,形成了简单的音乐形式。
随着文明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用来娱乐,还被用来宗教仪式、庆典活动等。
在不同的文化中,音乐也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特点。
比如,西方音乐以其丰富的和声和复调而著称;亚洲音乐则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都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动力和方向。
音乐的类型音乐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歌曲、器乐曲;按照表演场所可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
另外还可以按照音乐的风格进行分类,比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等。
古典音乐是指由欧洲古典时期到20世纪的音乐作品,它注重和声、旋律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古典音乐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声乐曲等等。
流行音乐是指受欢迎程度较高的音乐形式,它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词为特点,适合大众传唱。
流行音乐包括摇滚、爵士、流行、乡村音乐等等。
民族音乐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区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它通常以传统的乐器和节奏形式为特点,用来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
民族音乐也是各种音乐类型中最具有文化独特性的类型之一。
音乐的要素音乐可以按照不同的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比较常见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是由一系列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表达性和感染力。
好的旋律具有美妙动听的特点,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和声是指音乐中多个声部之间的银和关系,包括和弦的组合和变化。
和声是音乐中的重要要素,它能够赋予音乐以丰富的层次和表现力。
节奏是指音乐中的时间关系,它包括音符的时值、速度、韵律等。
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决定着音乐的整体风格和气质。
音色是指不同乐器所产生的声音特点,它是音乐中具有丰富变化的要素之一。
音色可以决定着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乐的特点及分类“能乐”这个名称是到明治时代才确定下来的,当时的有志之士仿照西洋乐剧而创出的典雅名词。
这种艺术形式在十四、十五世纪发展的高潮期仍被称作为“猿乐之能”。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将已经具备后世能乐特点的猿乐之能在下文中一概称作“能乐”。
能乐发展到室町幕府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它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因素。
但它主要还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
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今昔物语》、《平家物语》、《曾我物语》、《义经记》等,就中掇其半鳞片羽,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
能乐的一出戏有主角一人,称为“仕手”,戴面具着锦衣华服,有时带副主角“连”(为主角配戏者)上场。
主要配角一人,称为“胁”,有时带副配角“胁连”(为配角配戏者)上场。
另外还有一些陪衬的角色,如小生(又称为“子方”,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龙套”,但和“龙套”不同的是,日本的“龙套”允许有台词)。
这些角色一般不会全部上场,象出场人数比较多的能剧《安宅》共有十四名演员上场,也只)、随从(又称为“立众”,有五种类型的角色。
一般的戏中,只有二到三个演员表演。
所有的能乐演员都是男的,如扮演女性就戴假面。
此外,在能乐的表演中还存在着“间”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并使剧情顺理成章的过渡,把戏引向高潮。
他们只道白而不歌舞,所以被称之为“狂言”,又因其出现在前后场的关节上,所以称为“间狂言”,它是以后能狂言的前身,但能狂言形成之后,这种“间狂言”也并没有废除,依然起到过渡剧情的作用,与在两番能剧中上演的狂言是并存的。
能乐是拥有被称作“谣曲”的文学剧本的演剧,在能乐大师世阿弥的谣曲作品中,还出现了叫做“事书”的提示此处该如何表演的插注。
因此可以说,谣曲是日本最早的表演戏曲剧本。
谣曲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其中有对白也有唱词,有一定的韵律。
唱词大多引用了日本的和歌或汉诗。
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后来形成的剧种,如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等,都承袭和发展了它的传统,上演它的剧目。
谣曲的文体兼用韵文和散文,对白部分都属散文,这些散文很讲究节奏,而且兼用文言和室町时代的口语。
韵文均由七五调构成(前半句七个音节,后半句五个音节)组成。
谣曲的基本结构分为序、破、急,是能乐的规范。
对理解能乐的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序段胁的登场破一段仕手的登场破二段仕手和胁之间的问答破三段前段的展开,曲舞,幕间休息(由“间”上场过渡)急段仕手再度出现并表演舞蹈序段是交代剧情,包括“次第”、“通名”、“道行”三段。
开场的时候,乐队先奏音乐,然后胁从舞台左侧的“幕口”里慢慢踱上舞台。
在舞台上,“胁”伴随着音乐先唱一段,一般为七五、七五、七五句,但第三句结尾要少一个音节,共为三十五音。
第二句要重复第一句。
合唱队“地谣”也接着反复唱,这叫“次第”登场。
接着是“通名”,配角伴随着音乐及合唱,说明自己的名字及旅行的目的。
如《赖政》中(注1),行僧通名:“我是云游各地的行僧,近来在京城遍访了所有寺院,现在打算往奈良一游。
”然后是“道行”段子,交代整个故事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
配角“胁”作为“观众的代表”用这种方法赢得观众对他的理解,期待与观众进行亲切的感情交流。
这些表达告一段落之后,配角“胁”就在规定的地方(配角位)坐下来。
这样序段就结束了。
在让观众充分产生了期待情绪之后,主角“仕手”上台扮成一个乡下人,一边歌唱,一边踱过桥廊来到舞台上。
并作着与剧情有关的带有幻想情趣的道白。
“仕手”与“胁”一问一答,剧情就这样展开了。
“仕手”根据“胁”的发问,进行一些有关于本剧主人公的说明,也就是让观众明白剧情。
《赖政》中,行僧就问“仕手”:“我初到此地,这宇治里的名胜古迹,望能一一赐教。
”(注2),通过对与源赖政有关的古迹,如平等院、扇草坪等遗迹,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认识。
在通过主角与配角的对话表演叙述完剧情之后,胁(同时也是观众)对主人公获得一定的认识,而那个扮成“乡下人”的主角就自称“我就是那个主人公的亡灵”,说罢便消失了。
《赖政》中化身为乡下老翁的源赖政唱道:“梦入尘寰虚此生,宇治桥头易霜星。
皱满额头年高迈,失语行僧我真情。
吾乃三位源赖政,宫战之役化幽灵。
未及通名急隐去,姓名未通隐身形。
”(然后,悄然中途退场)这时,对无名乡人的渊博知识还在感到敬畏的配角“胁”,遇见了以本地人身份上场的“间”。
在“间”与“胁”的一问一答中,“胁”得知刚才原来遇见的人是主人公的亡魂。
“间”劝“胁”去祭奠亡魂,然后退至狂言位。
这一段称作“间狂言”,后来发展成为与剧情无关的滑稽喜剧。
(这种以“间”划分前后场的能叫“复式能”,没有“间”只有一场戏的就叫“单式能”。
)当配角“胁”得知刚才的乡下人原来是亡魂,不胜惊异。
接着,“胁”一边缅怀着刚才提到的历史人物,一边假寐(表示进入了梦境之中)。
这是已经退场的主角“仕手”,化装成主人公在世时的摸样,重新登场。
也就是说,他又一次的显灵了。
这时配角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至此,进入急段,又是一连串的歌舞和问答,节奏逐渐紧张,进入高潮,仕手向胁(也就是向观众)讲述了当年的事迹。
《赖政》中源赖政上场后就讲了当年支持高仓宫起兵作反,最后不幸失败的事。
讲完之后,再一次的消失(退场),全剧结束。
能乐的五种类别能乐的演出,包括剧目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都要按照严格的规矩进行。
每次演出都要上演五出能,分别是五种不同类型的能,按照这五出能的主角的类型划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种。
演出的顺序是第一场称作“胁能”,第二场称为“二番目”,第三场称为“三番目”,第四场称为“四番目”,第五场即结束曲称为“尾能”或者“切能”,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五番立”。
在这五出能之间,还要插演四出狂言。
第一场“胁能”上演的是从寺院神社祭祀用的神事能转化而来带有祝贺性质的能乐,也叫“神能物”。
一般的形式是由神灵在乡人或神官面前显灵,表演舞蹈。
《高砂》、《竹生岛》、《弓八幡》、《鹤龟》等曲目皆为此类。
观世流《高砂》第二场能即“二番目能”,主角为男性,又叫“修罗能”,由因阵亡而堕入修罗道(注3)的武将,经过僧侣的超度,重新出现,叙述自己激战的情景,不胜今昔之感,最后醒悟人世无常,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皈依佛法,往生净土。
带有浓烈的佛家说教的气息。
其中尤以取材于《平家物语》的曲目为多。
所以主要角色“仕手”总是源氏、平氏的武将。
如《屋岛》、《忠度》、《兼平》、《通盛》、《经政》、《敦盛》、《清经》等。
金刚流《忠度》第三场能即“三番目能”,主角为女性,因扮演这种角色的男演员必须戴假发的缘故。
因此也叫“鬘能”即假发戏。
多半是平安时代的女性显灵,感叹情侣、夫妇、母女间的悲欢离合,表演优美的舞蹈,是五场能中,最抒情,最具幽玄情趣的美妙舞曲。
多取材于《源氏物语》、《伊势物语》。
如《井筒》、《松风》、《熊野》是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
喜多流《羽衣》第四场能即“四番目能”,分类比较复杂,因而也叫“杂能”。
表演的有“现在物”、“狂乱物”、“执心物”。
“现在物”也就是世话戏,主人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能来说,是最寓于戏剧要素的。
最为出名的乃是取材于《义经纪》的《安宅》、《桥弁庆》、《船弁庆》等,讲述了源义经在源平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以及被兄弟源赖朝猜忌,被迫流亡的故事。
这类戏不同于“修罗能”中以幽灵为主人公。
而是实际存在的人。
“狂乱物”又叫“狂女戏”,大多围绕贩卖人口事件,以母亲失掉孩子而发狂为题材,如《三井寺》、《隅田川》,也有以为恋人而疯狂女性为主人公的。
“执心物”是写亡魂或妖魔鬼怪化身对世人怀有难以割舍的执著之情的能曲,比较著名的有《恋重荷》、《道成寺》。
宝生流《百万》“尾能”(切能)是节目表演的最后曲目,多以鬼怪动物为主角,因此也叫“鬼畜能”,表演类似“舞动”、“早舞”、“狮子舞”或者“乱”等动作非常活泼的舞蹈,非常的热闹。
如《罗生门》、《红叶狩》、《皇帝》、《石桥》、《猩猩》等。
这种能称为“梦幻能”。
观世流《石桥》事实上,这五种分类并不严格,各大流派之间也不一致。
这只是表现了当时能乐座大都墨守的一种不成文的常规。
在一日的演出中必定要搭配五种角色不同的剧目,而且要按照以上的次序表演。
注释:1、《赖政》:此剧是源三位赖政陈述自己对今生今世的无限留恋,以及本人为保卫高仓宫浴血奋战的故事。
源赖政于至承四年(1180年)鼓动后白河天皇(当时已让位给年有的长孙)的第二皇子以仁亲王(亦称高仓宫)发动宫廷政变,以推翻平清盛专擅朝政的局面。
事泄,在平等院战败,自刃而死。
《平家物语》第四卷有详细描述。
平等院为永承七年(1052年)所建,寺内凤凰堂颇为有名,源赖政官至三位,故称源三位赖政。
他习文善武,著有《源三位赖政卿集》。
2、宇治里:即为京都府宇治市一带,源赖政战死于此。
3、修罗道:取无间地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