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成语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教学

二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教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成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成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生认识和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唱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选取有关成语的歌曲,让学生一起唱。
2. 新课呈现(1)通过图片展示一些常见的成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向学生解释成语的定义和由来,并给出相关例句和用法。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抽取一张成语图片,通过发言的方式进行解释、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合作探究(1)老师出示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成语的意思。
进行集体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
(2)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成语,进行表演或情景再现。
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并让其他小组猜测成语的意思。
4. 温故知新通过课件呈现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语进行接龙。
老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接龙游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成语的相同部分或规律。
5. 巩固练习(1)为学生发放配套练习册,请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并相互检查。
(2)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游戏来巩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成语拼图、成语接龙等。
(3)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
6.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的成语和相关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所学的成语并造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二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教学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表演和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互动性。
初中成语运用讲解教案

初中成语运用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习惯,避免常见的成语错误。
3.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成语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 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成语的出处和故事。
教学准备:1. 成语字典和参考书。
2. PPT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成语的定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成语的重要性。
二、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15分钟)1. 举例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如“一心一意”、“五颜六色”等。
2. 强调成语的固定性和完整性,不能随意更改成语的结构和意义。
三、成语故事分享(15分钟)1. 分享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
2. 让学生通过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成语游戏(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和巩固成语。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正确使用。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和练习成语的运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了成语的基本知识。
通过成语故事和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成语的讲解要清晰易懂,避免使用难懂的语言。
2.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游戏。
3.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总之,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学习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使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成语。
2. 难点: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灵活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相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3.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语图片或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成语: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常用的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并让学生跟读、朗读。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一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用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游戏互动: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或成语填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成语。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成语的使用,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成语。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成语,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悟,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延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其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运用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成语教案模板高中数学

成语教案模板高中数学
教学内容:成语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使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词汇量。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灵活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介绍成语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讨论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二、梳理知识
1.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成语,如“一马当先”、“落井下石”等,并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2.教师以丰富多彩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实践演练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的分析和理解练习,让学生自行解释并使用成语进行造句。
2.教师设计成语拼图、填空等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互动。
四、实践应用
1.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演讲比赛,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
2.教师设计成语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成语进行文章或故事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
力和想象力。
五、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成语学习的看法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包括背诵和应用常用成语,写作一篇关于成语的文章等。
七、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更多成语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成语运用 教案

成语运用教案教案标题:成语运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创造性思维,增强语言灵活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成语及其意义。
2.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成语卡片或成语列表。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简短的故事或情境引入成语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教师展示一些成语卡片或成语列表,让学生猜测其意义。
二、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教师逐个讲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给出例句进行解释。
2. 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的例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3. 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搭配练习,通过对话或小组讨论运用成语。
三、创意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成语创意表演,每组选择一个成语,编写小剧本并进行表演。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成语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成语故事写作任务,要求使用尽可能多的成语并保持故事连贯性。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修改和评价,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规范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成语,并检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成语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积极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2. 建议学生每天背诵和运用一个新的成语,以扩展成语知识储备。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创意活动和写作任务中的成语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2. 难点:成语的语境判断和运用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成语使用的认识。
3. 实践训练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的含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及其使用方法。
5. 实践训练: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成语的结构和搭配2. 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 成语的错误类型及避免方法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基本用法和搭配2. 难点: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判断及运用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成语使用的认识。
3. 实践训练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结构和搭配,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基本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及其使用方法。
5. 实践训练: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成语中的固定搭配。
初中成语运用教案

初中成语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成语。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正确运用方法。
3. 成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如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定义、分类和正确运用方法。
举例说明成语的意思、用法和情感色彩。
3. 练习:设置不同情境,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引导学生注意成语的搭配和语境。
4. 总结:通过讲解成语的常见错误,如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等,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运用成语的准确性。
5. 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含有成语的文学作品,增加学生的成语储备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分类和正确运用方法。
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成语的意思、用法和情感色彩。
3. 练习法:设置不同情境,让学生进行成语运用练习。
4. 纠正法:讲解成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 拓展法:引导学生阅读含有成语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成语储备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成果: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成语词典:为学生提供查找成语的工具。
2. 成语故事书籍:为学生提供了解成语来源的资料。
3. 含有成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阅读和练习的材料。
4. 教学课件:辅助讲解成语的定义、分类和正确运用方法。
七、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成语教案范文3篇

成语教案范⽂3篇《正确使⽤成语》教案教学⽬标:1.辨析成语运⽤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2.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判断⼒。
教学重点:辨析成语运⽤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教学难点: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判断⼒。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悠悠成语,融贯千秋。
它是历史事迹的缩影,是民族⽂化的结晶,是前⼈经验的积累,⽆不闪烁着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
从⼀定意义上来讲,千古流传的成语是中华民族⼈⽂素质的⽂化底蕴。
⼆、成语运⽤的错误类型纵观近⼏年的⾼考试题,辨析成语运⽤时会出现下列错误类型:(⼀)望⽂⽣义⾼考中有⼀些不常见的成语,因为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望⽂⽣义,曲解词义。
例:在语⽂⽼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不加点的⽑病。
总结:很多时候,字⾯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如果按字⾯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这样的成语很多,如:⼤⽅之家、下⾥巴⼈、登堂⼊室、毫厘不爽等。
(⼆)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使⽤范围或误作他⽤。
例:古⼈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充栋。
类似的现象还有:相敬如宾只能⽤于夫妻之间;青梅⽵马只能⽤于年幼的男⼥之间;⾖蔻年华指⼗三四岁的少⼥;等等。
(三)搭配不当每个成语由于⾃⾝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或与中⼼词搭配错误。
例:第⼗五届北京放映推介晚会在华彬紫⾦剧院举⾏,⼏百名中外电影⼈济济⼀堂地重温62部精彩的国产⽚。
总结:⼀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式,⽐如说,有的只能⽤于否定句中,如“同⽇⽽语”“等量齐观”等;有的不受数量词修饰,如“莘莘学⼦”等。
(四)误⽤褒贬成语从感情⾊彩上⼜可以分为褒义、中性、贬义。
在使⽤中,必须辨明⾊彩,否则就会误⽤。
例:司机张师傅冒着⽣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感动了⽆数市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运用——成语总第:时间:课型:教学目标:1、把握考试要求2、熟记规律并灵活运用重难点:熟记规律教学方法:通过例题的分析总结规律教学时数:1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光辉灿烂,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对于自己祖国的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
而怎样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呢?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说话。
你是妙语连珠还是笨嘴拙舌,是能言善辩还是词不达意,说上几句话就能了解了。
而体现自己说话有水平有文采的极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恰当适量使用成语。
那么成语的使用到底应该注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成语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误区误区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看到某一不明含义的成语,如果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
如:(1)对茶的重视很不够也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形成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
(2)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豹。
“下里巴人”原指流行于战国时楚国的《下里》《巴人》两首民间歌曲。
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
而(l)句在使用“下里巴人”这条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地位不高的人。
“目无全牛”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
后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亦形容办事准确熟练。
而(2)句在使用该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了。
误区二,对象误用有些成语使用的对象是特定的,如果掌握不牢,就很容易扩大其使用对象,从而造成错误。
如:(1)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2)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应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耻下问。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句(1)用该成语形容老朋友相遇属对象误用。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句(2)是学生向老师请教,用“不耻下问”,显然用错了对象。
误区三,褒贬不分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清,避免误用。
如:(1)全市几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终于将歹徒捉拿归案。
(2)在成克杰治下,广西贪官前赴后继上刑场。
“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
句(1)用来形容警察有误。
“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勇往直前,多含褒义。
句(2)用来形容贪官有误。
误区四,轻重不当有些成语的词义有轻重之分,使用时应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如:(1)各种形式的周刊、月刊、分类细密的专业报纸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2)每个考生都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
“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
句(1)用来形容各类报刊出现,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三长两短”多用来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
句(2)用来形容考生,有些言重了。
误区五,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1)周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真称得上无所不至。
(2)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无疑一定能改变那种事半功倍的状况。
“无所不至”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后多含贬义。
而(1)却把它与一字之差的成语“无微不至”混淆了。
(2)句把事半功倍“当成了”事倍功半“,意思用反了。
误区六,语义重复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义进行比照,否则极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如:(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
(2)我俩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难言之隐”指难以明说的事情或缘由。
该成语与(l)句中的“苦衷”义有重复。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
该成语与(2)句中的“各有千秋”义有重复。
误区七,功能混乱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1)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学习诸公”给予了有力讽刺。
(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漠不关心”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不能带宾语。
“出奇制胜”也不能带宾语。
而句(1)、句(2)却硬让它们带上了宾语,都犯了功能混乱的错误。
误区八,谦敬颠倒有些成语有谦词与敬词之分,如果辨别不准,就会犯谦敬颠倒的错误。
如:(1)王教授已谈了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高见。
(2)刘厂长是这方面的行家,下面请他不揣冒昧地跟大家讲几句。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常作谦词,用在自己身上,句(1)却用在别人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不揣冒昧“指不揣度自己言行轻率,常作谦词。
句(2)却把它用在刘厂长身上、同样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三、成语的分类按成语的结构来分类: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
四、成语使用规则及步骤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3、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具体地说,就是:1、事理简单,更要深思。
例如:(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99•全国)(2)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3)人们走回头路的劲头没有来的时候,有些人走累了,就成群结队地坐在柏油马路边的树阴底下聊天。
(4)心目中先有了跃然纸上的人物,才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来。
2.本义出现,要敢于相信。
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决不能认为它用错了。
例如:(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92•全国)(2)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3)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车了,你只粗枝大叶地告诉我就行了。
(4)他被扔进了地牢,从此光天化日同他再也没有缘分了。
3.见一字,更要见其余。
例如:(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95•全国)(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95•全国)(3)天下决无一挥而就之事,亦无一学即能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
(4)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5)几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最近又遭到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4、“两栖”色彩,要能兼知。
例如:(1)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91•全国)(2)父亲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口若悬河,仿佛他有满肚子的苦衷要告诉我一样。
(3)驻科索沃地区的几位青年记者发回的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4)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画得栩栩如生。
5.字面重复,要能看出。
例如:(1)他乐不可支,笑醒了,原来是一场南柯一梦。
(2)她一语道破了他的隐私,使他好像如芒在背。
(3)他在监狱里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6、变更用法要能明白。
例如:(1)搞好群众关系对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有人等闲视之。
(2)土郎中的名堂可多啦,山上有的是万验灵丹,比这里的盐水强多了。
五、课堂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醒了。
B、《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真是令人失望。
D、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B、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C、本届影展表现出参赛者对民俗摄影的深刻理解,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真是蔚为大观。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