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治疗脾胃病的现代临床意义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目的分析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共54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和70.3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过程中,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建中汤,能够极大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标签:小建中汤;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效果分析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对非甾体抗炎药的不合理使用、感染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黏膜等都会诱发该病,发病率非常高,治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发作反复。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选取了2016年5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共54例,以其作为分析对象,其中观察组同时给予西药和小建中汤治疗,在临床上取得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研究的具体情况通过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54例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31:23。
现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将全部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27例,观察组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6.12±3.21)岁,男16例,女11例;对照组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36.56±3.78)岁,男15例,女12例。
经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病情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即给予克拉霉素分散片(一次20 mg,每天两次,连续用药1~2周)、奥美唑肠溶片(1次20 mg,1天2次,连续用药四到八周)以及阿莫西林胶囊(1次1.0 g,每天两次,连续用药1~2周)进行治疗。
大、小建中汤的这些事,你该了解!

大、小建中汤的这些事,你该了解!大、小建中汤方证解析及临床应用大、小建中汤两方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建中”命名,顾名思义其功能是健补中焦脾胃,临床以治疗脾胃虚寒证为宜。
两方组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其组成方义和临床应用也有显著不同。
大、小建中汤方证异同小建中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有三处记载,《血痹虚劳病》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方中炙甘草三两,生姜二两,与《伤寒论》略有差异。
《黄疸病》曰:“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妇人杂病》曰:“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归纳以上记载,仲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虚劳、黄疸及妇人杂病腹痛,其主要症状是腹痛或腹中拘急,心悸而烦,面色发黄。
基本病机是中焦脾胃虚弱。
大建中汤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由此看出,大建中汤证疼痛较小建中汤剧烈,同时伴有呕吐。
其病机仍为脾胃虚寒。
大、小建中汤病机皆为脾胃虚寒,然而小建中汤证病情较轻,大建中汤症状较严重。
前者往往病程较长,脾胃素虚,容易感受外寒,故在调补脾胃、温中散寒的同时,用桂枝、生姜兼解表寒。
一味小建中汤功用脾胃急慢病

一味小建中汤功用脾胃急慢病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小建中汤,顾名思义,是一个补中的药方。
前面我们说过,“中”指的是中焦,更具体一点讲是脾胃,脾胃居于中焦。
有一些药方用“中”字命名补中、治中调中、理中,其中的“中”字指的都是中焦脾胃。
如果人体的中焦脾胃虚弱了,那就应该补益、培养,加强建设。
当然,中焦脾胃虚弱的情况各不一样,所以补中、建中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中焦脾胃阳气虚弱、脾胃有寒湿,那应该用温阳散寒、暖脾胃、祛寒湿的方法,医圣有一个药方理中汤正合适选用。
如果中焦脾胃气虚、阳气下陷,不能上升,那就可以用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治疗。
如果中焦脾胃虚弱,既有一些阳虚,也有一些阴虚,属于阴阳两虚,但是并不存在湿气,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医圣这时就会用小建中汤。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人体全身,各个脏腑,各个器官,它们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都依靠脾胃供养。
所以当脾胃虚弱的时候,对全身的供养是不足的。
这时的临床表现,就既有脾胃局部的症状,也会有由脾胃供养不足引起的全身症状。
采用补中的方法进行治疗,既能够减轻或消除脾胃局部的症状,也能够间接减轻或消除由脾胃供养不足引起的全身症状。
适合小建中汤治疗的脾胃虚弱,它的局部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腹痛,并且小建中汤所适宜治疗的腹痛,常常伴有一阵阵疼痛部位的紧缩感;当紧缩感出现的时候,腹痛随之出现,或者随之加重。
这是小建中汤适应证的一个特点。
医圣把这种疼痛称为“急痛”。
他说的“急痛”并不是急性疼痛的意思,也不是剧烈疼痛的意思。
医圣说的“急痛”的“急”,它是紧缩、收紧的意思。
所以“急痛”是指伴有一阵阵收缩、紧缩感的疼痛。
小建中汤有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和饴糖共6味药物。
如果您对医圣药方有所了解的话,可以看得出来小建中汤是由医圣的另外一个叫作桂枝汤的药方变化而来的。
小建中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观察

1 5
调控 的药物 。能 否用 于 缺血 性 心力 衰 竭 的 治疗 呢? 研究 发 现 , 在 常规 治 疗 上 加用 曲美 他 嗪 治疗 缺 血 性 扩 张 型 心肌 病 l 8个 月 能 使 患者 心功 能 明显 改善 , 延 缓 患者 左 室重 构 。 结 果 也提 示 曲 美他 嗦治 疗 能抑 制 炎症 反 应 [ 1 1 。李 兢 等 观察 结果 提 示 , 曲美 他 嗪与 其他 治疗 充 血性 心力 衰 竭 的常 规药 物 联用 可 进 一步 改 善充 血 性 心力 衰竭 患 者 的心肌 收 缩功 能 , 增加 其 运 动耐 量 。 表 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不 良反应{ n = 1 0 0。 %) 笔 者对 我 院 收治 的 缺血 性 心脏 病 患 者 2 0 0例 ,分 别进 行 常 规治疗和联合 曲美他嗪临床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针对缺血性心 脏 病 患者 在 常规 治疗 上应 用 曲美 他 嗪 治疗 ,能有 效 的提 高 患 者 心功 能 、 改 善 心肌 缺 血 情 况 , 降 低 复 发率 缩 短 住 院 治 疗 时 间 , 提 高患 者满 意度 , 显 著提 高 患者 的 生 活质 量 , 为 缺血 性 心脏 病 理 想 3 讨 论 的临 床用 药 。 缺血 性 心脏 病 是 临 床上 最 为 常见 的 老年 性 疾 病 ,随着 冠心 参 考 文献 病、 心绞 痛 等 心 血管 疾 病 的高 发 , 缺血 性 心脏 病 的 发病 率 逐 年 呈 【 1 】 李 海 波. 曲 美他嚓 治 疗缺 血 性 心脏 病 心 力衰 竭 的 疗 效观 察 『 J ] . 上 升 趋 势增 长 , 并且 逐 年趋 于 年轻 化增 长 。 因此 有 效 安 全 的治疗 中国误 诊 学 杂志 , 2 0 0 6 , O 4 ( O 6 1 : 1 3 0 1 — 1 3 0 3 . 缺 血 性 心脏 病 的方法 和 药 物成 为 医学 工作 者 和 老 年 患者 较 为关 【 2 】 李兢 , 庄汉屏 , 刘丽华 , 等. 曲 美他嗦 辅助 治 疗老年人 充 血性 心力 注 的重 要课 题 。曲美 他 嗪作 为 一种 全新 的作 用 于 心肌 细 胞 代谢 衰蝎的 临床 观察m. 实用心脑肺 血管病 杂 志 , 2 0 1 4 , 1 2 ( 3 ) : 1 2 9 — 1 3 2 .
浅谈小建中汤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浅谈小建中汤的临床运用与体会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记忆力减退,某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自述乏力,神差,口干喜饮冷,但饮后又感不适,脘腹喜温,饥不欲食,下肢通宵不温,需热水烫后才能入眠,月经时至时不至,有血块。
腹部拒按。
舌尖红有红点,脉沉弱,右关略大。
分析:此女明系胆经不降,相火上逆。
相火灼心,则失眠多梦,心烦易怒。
心脉因热致瘀,故舌尖红有点。
相火不降,耗气伤津,则口干饮冷,但脾胃虚寒,不耐冷物,故又感不适。
相火不降,袭扰中焦故易饥,但脾胃虚寒不能化物,故不欲食。
相火不能降于肾水故生下寒,则下肢不温,月经时至时不至,夹瘀故有块。
下寒不能温煦中焦,故脘腹喜温,因虚致实寒,故拒按。
脾肾阴阳俱虚,故脉沉弱,胆胃不降,故右关略大。
处方: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克,白芍30克,丹皮15克,丹参30克,人参15克,干姜15克,附片2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饴糖100克(兑服)。
水煎服,每日一剂。
共20剂。
诸症均减,舌上红点消失,时值月经来潮,下瘀块甚多,因有面红、腰疼留方潜阳丹善后。
2.夏某,女,70岁,素有咳嗽,气喘,鼻塞,膝关节痛等症,此次因“慢支炎”住院一周,出院后仍咳嗽咯痰,头晕,失眠,纳呆,少神,乏力,动则气喘。
服用数剂中药,效果不显,请我诊治。
咳嗽,凌晨3至5点为甚,咯痰干稠。
动则气喘、心跳,纳呆,爱吃稀饭,口渴饮冷,仅一二口,失眠,心烦,头晕,血压90/60mmhg(以往有高血压),舌红尖有红点,少苔,脉浮空,右关大。
分析:少神、乏力,脉浮空,是四逆汤证,然而有烦热,右关脉大,又象小建中汤证。
斟酌后,小建中汤与四逆汤合用。
处方:桂枝15克,白芍30克,丹皮,丹参30克,干姜,人参15克,附片15克,半夏15克,浙贝15克(冲细兑服),远志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饴糖100克(烊化)。
共服15剂。
服至10剂时因痰减少,去浙贝、半夏。
各症均减,血压160/90mmhg。
3.邓某,女,69岁,身体羸弱。
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医案

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医案本方为主治脾虚心悸腹痛证的主方,证见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
方中用饴糖甘温补中,桂枝辛甘化阳,白芍酸甘化阴,炙甘草补中益气,姜枣补中调和。
现代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弛缓、胃下垂、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眩晕、头痛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案】胃脘痛20世纪80年代,临县有一地质队工人,因“十二指肠溃疡”在郑州某医院治疗1个月效果不明显,经亲戚介绍来我处求诊。
患者诉:上腹部疼痛,多在饥饿时发作,隐隐而疼,喜温喜按,痛发时吃点东西即可缓解,伴有嘈杂,吐清水,心悸乏力,口干而不渴,手足心热。
观其面色比白而清瘦,脉虚弦。
当时给小建中汤3剂,因无饴糖,用红砂糖50g代之。
3剂用完疼即缓解,后又在原方中加黄芪60g,继服12剂痊愈。
2年后问其亲戚,言愈后未发作。
以后我在临床上遇到虚寒性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常以小建中汤为基础随证加减化裁,收效颇佳。
【案】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某,男,50岁,1992年11月20日诊。
以上腹部疼痛伴纳差乏力、消瘦2年在本乡医院经X线钡剂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西医用抗溃疡治疗,病情时轻时重,特来本所就诊。
诊见患者腹痛隐隐,饥饿时痛甚,泛吐清水,四肢不温,怕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为中气虚寒,气血不足。
治以温中健脾,调补气血。
方选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桂枝15g,炙甘草12g,大枣7枚,芍药30g,生姜15g,胶饴60g,黄芪50g,高良姜15g,香附15g,红参10g,五灵脂15g。
水煎服,5剂。
二诊:上方服至3剂腹痛止,肢冷转暖,5剂服完,诸证消失。
后用本方加鱼鳔胶10g,共服10剂后X线钡剂复查溃疡愈合,随访10年未复发。
按:本例“十二指肠溃疡”,证见脘腹冷痛,饿时痛甚,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苔白脉弱,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
方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参芪补中益气,良附丸理气散寒止痛,人参配五灵脂补气化瘀,愈合溃疡。
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分析

近 年 来 ,我 国社 会 老 龄化 的程 度不 断加 剧 ,老 年 人 的 健 康 问题 已经 成 为社 会关 注 的焦 点 。老 年人 机 体各 器 官 的
粉具有 活血解 毒的功效 ,可 以有效地促 进此病 患者 胃肠道功
数 ) / 总人 数 X 1 0 0 %。
1 . 6统 计 学方 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 S P S S 1 7 . 0 对本次研究中
的所有 数据 进行 处理 ,用 (X± S )表示 计量 资料 ,用 t 对 其 进行 检验 。用 ( % )表示计 数资料 , 用 x 对 其进行 检验 。 P <0 . 0 5表示差 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1 3 0
《 当 代医 药论丛》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M e d i c a l S y u r p o s i u m 2 0 1 7 年 第1 5 卷 第4 期 ・ 中医中药_ =
虚少 言 、脉 弱无力 、口干舌 燥等脾 虚之症 。 因此 ,临床上 应 对此类 患者进行对症 治疗 ,以促进其 术后 身体 的恢 复。 补 中益气汤 最早 出现在李杲所著 的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 中 ,基于 劳者温之 、损者益 之 的治疗原 则 ,为此 病患 者在术 后 使用 补 中益气 汤进行 治疗 ,可以起 到甘温 除热 、补 气升 阳 的功效 。该药方 中的黄芪为君药 ,味甘 ,其功效为益气 健脾 、 升 阳固表 。自术 、人参 、炙甘 草的功效 为补气 健脾 军 . 老年 急性 闸尾炎 临床特 点及 手术 治疗效果 观察 [ J ] . 中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应用小建中汤治疗的作用探讨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应用小建中汤治疗的作用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应用小建中汤治疗的作用。
方法:用中心随机系统将2019.11-2021.7我院收治的66例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治疗上实施小建中汤治疗,观察和对比组间治疗效果、Hp根除率、疾病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
研究组的Hp根除率(96.97%)相比对照组的(75.76%)要高,疾病复发率(6.06%)相比对照组的(24.24%)要低,P<0.05。
结论:将小建中汤应用在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中有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Hp根除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小建中汤;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疗效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胃蛋白酶、胃酸侵蚀十二指肠黏膜与胃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1]。
消化性溃疡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有消极影响。
目前临床上以西药治疗为主,有一定疗效,但疾病复发率仍旧得不到改善。
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在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中应用的作用日渐显著。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将小建中汤应用在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对降低疾病复发率有积极作用[2]。
对此,本次研究对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作用进行了探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用中心随机系统将2019.11-2021.7我院收治的66例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3例)男51.52%(17/33),女48.49%(16/33),年龄24-65(平均35.87±3.13)岁。
对照组(33例)男54.55%(18/33),女45.45%(15/33),年龄25-66(平均36.32±3.51)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编辑修改- 姓名:张彬 学号:1532118053 专业:中医内科(脾胃) 小建中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摘要:小建中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经方之一,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甘温除热,调和阴阳,临床常用于治疗腹痛、虚热、不寐、心悸等病症。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温补脾胃治疗腹痛; 甘温除热治疗阴火; 调和阴阳治疗不寐; 补益心脾治疗失眠四个方面,浅析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建中汤; 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是仲景的名方,方由饴糖一升,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组成。全方阴阳双调,使脾气恢复,中气自立,故名小建中汤[1]。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共有五条论述了小建中汤[2]: ①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00 条) 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第102 条) ③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3 条) ④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2 条) 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 条) 。 该方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调和阴阳、柔肝健脾。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通过“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方法,建立起中焦之气,使补益之品达其病所起到温补脾胃,甘温除热,补益心脾,调和阴阳的作用[3]。在现代临床中,小建中汤不仅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小儿肠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治疗失眠、室性早搏等。结合近年来,国。 -可编辑修改- 内医家对小建中汤方进行的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现对其临床应用总结四点如下。 1 温补脾胃治疗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4]。其病机多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脉络凝滞所致。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而引发腹痛; 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出现腹痛。治当温补脾胃,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意在以甘平之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味辛性温,有补中益气之功,可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又因其辛能散,温能通,对慢性消化性溃疡尤其久病入络者犹为适宜[5]。酸苦微寒之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甘平之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苦相须能缓挛急而止腹痛;辛温之生姜与甘温之大枣,可调和营卫,加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使中气自立,营卫调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脏腑得以温养,脉络气血流畅,腹痛乃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微寒、味酸,可以缓解因溃疡而引发的疼痛(有研究显示,白芍具有阻止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功能)[6]; 生姜、桂枝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饴糖具有强壮和缓解疼痛作用; 甘草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7]。诸药合用可治疗腹痛及减少腹痛复发率。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肠痉挛、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若出现虚寒腹痛症状者,均可参照该法进行辨证论治。 徐震[8]对脾胃虚寒型复发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予加味小建中汤:胶饴30 g,党参15 g,桂枝10 g,芍药20 g,生姜9 g,大枣10 g,炙甘草6 g,冷水煎,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20 mg/d,螺杆菌阳性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0.5g/d。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3.33%,高于对照组。而且1年复发率也。 -可编辑修改- 明显低于对照组, 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万毓华[9]等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抑制胃酸、消炎、抗Hp治疗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辩证加减治疗,泛酸者可去饴糖,加黄连、乌贼骨、炒吴茱萸;胃脘冷痛,里寒较甚者可加理中丸;腹胀明显者可加陈皮、砂仁。治疗4 周后,复查胃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半年后随访,观察患者治疗结束半年后的疾病复发率。梁超[10]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胃溃疡。处方: 黄芪60g,党参30g,桂枝15g,白芍药30g,白术20g,干姜10g,茯苓15g,枳壳20g,紫苏叶15g,法半夏15g,槟榔15g,大枣20g,炙甘草10g。胃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引起,本例乃因脾胃虚寒所致。《内经》谓: “虚则补之。”故治以温中补虚,投以黄芪建中汤,助脾胃之阳,补虚缓中。 2 甘温除热治疗阴火 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4]。以起病缓慢,病情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为特征。其病机多由劳倦内伤,中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甘温除热,即“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是指以甘温之剂治疗发热属于气虚或阳虚的一种治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视为甘温除热的先声。本法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理论,实践于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等方,完善于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营养人体五脏六腑,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健运失职,升降失调,气血生化匮乏,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发热。治当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小建中汤中饴糖甘温。 -可编辑修改- 建中,补益虚劳; 芍药甘酸,养血敛阴; 桂枝辛甘温通; 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益气健脾,诸药配伍,以其甘温之性益气健脾,调和阴阳,从根本消除“阴火”之源。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肿瘤及部分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若出现上述病症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胡英[11]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人进行了观察,该病以发热、咳嗽、咽痛、痰白质粘、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 例,对照组40 例。治疗组给予小建中汤加减( 饴糖30g,芍药9g,桂枝6g,柴胡6g,枳壳6g,连翘10g,金银花10g,生甘草3g,生姜3 片,大枣3 枚) 治疗,水煎服,日1 剂,分两次温服; 对照组给予头孢噻肟钠类药物,7天为1 疗程,服用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78%; 对照组总有效率34%。李玉清[12]认为白芍与甘草能快速有效缓解疼痛,白芍轻用补血,重用活血,破血、破瘀,从而消除肿大的淋巴结;小建中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恢复食欲,增强后天之本。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补液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建中汤口服治疗,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且复发率明显降低。鹿秀岭等[13]认为甘温之小建中汤不仅治寒,而重在“建中”,建中就是建后天之本,甘温祛寒, 辛温宣通, 甘酸缓急化阴, 甘温除热, 为治疗气虚发热之祖方。兹以虚劳低热(粟粒性肺结核)病案为例说明之,患者午后低烧,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行,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2 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7天后复诊,仍有低烧,依方继服14 剂巩固疗效。 3 调和阴阳治疗不寐 不寐,是指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4]。《类证治裁》: 。 -可编辑修改-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 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说明失眠乃阴阳不和所致。其病机为精血不足,阴阳失调,神不安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为人之阴阳的基础。若虚劳日久,精血不足,阴阳失调,而致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阴虚不受阳纳,阳盛不得入于阴而致阴阳不和,夜难入寐; 又若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虚弱,生化乏源,阴阳不相维系,形成失眠。治当调和阴阳,益气健脾,养心安神。若脾胃之气得以复调,中焦阳气得以四运,阴阳之气得以调和,则不寐自除。《心典》谓: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小建中汤的精妙之处在于: 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敛阴之用,方中芍药酸甘敛阴,阴收则阳附也; 饴糖甘温建中,中土润则万物生也; 两药合用酸甘化阴,调和阴阳; 桂枝辛温通阳,与饴糖合用,辛甘化阳; 生姜、大枣辛甘相和,健脾益胃,调和营卫;炙甘草益气健脾。诸药配伍,温中补虚之中,蕴有重建脾胃,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阴阳协调,则不寐自愈。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若出现阴阳失和所致不寐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王伟[14]用建中汤加减治疗失眠:黄芪45g,桂枝15g,赤芍2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枚,饴糖1块。3剂。后期处小柴胡汤加减调理6剂,诸症均消,痊愈,随访半月未复发。戴基海等[15]治疗失眠少寐,舌红苔薄或少苔者用建中汤加酸枣仁,远志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或合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如少寐多梦,舌淡或淡红苔薄者,说明血虚,加何首乌,当归,远志,以养血安神。吕沛宛[16]予以桂枝15g,芍药30g,生姜10g,炙甘草10g,大枣4枚,黄芪15g,党参10g,柴胡8g,黄芩3g,清半夏8g,夜交藤3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服药两剂后,诉寐可,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 -可编辑修改- 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今用桂枝芍药益阴和阳,调补营卫,柴胡黄芩疏通三焦气道,党参黄芪帅血运行,半夏夜交藤导盛阳之气以交于阴分,养心通络,阴阳和得,而失眠之证愈也。 4 补益心脾治疗心悸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2]。其病机多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所致。心中悸而烦是本症的特点, 然悸与烦证, 又有虚实之分, 本证即非水气凌心之心悸, 亦非热扰胸膈之烦,更不是少阳胆火炽盛之烦悸证, 此乃里虚邪扰, 气血不足, 心无所主则悸, 神志不宁则烦。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四肢百骸皆赖其输化精微以滋养。心神赖心血滋养,心血源于脾气,若心脾虚弱,主轴不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亏,不能濡养心神,心失所养,加之气虚不能运血,心气虚不能与邪相抗,则心中悸动不安。治当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小建中汤中,桂枝辛甘温通,温助心阳,通利血脉; 白芍敛阴缓急,行血宣痹; 饴糖甘温质润,温补心脾; 炙甘草益气养心复脉,专补心脾之气。诸药配伍,共奏温阳通脉,补益心脾之功,中气充则化源足,五脏皆可得养; 气血足则邪自除,心室趋于安宁。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凡属心脾两虚所致心悸者,均可参照本法进行辨证论治。 罗陆一[17]对病毒性心肌炎症见胸闷、脘痞满、困倦肢软、乏力、气短、心悸, 少气懒言, 神疲,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弱。辩证:心悸。表证仍在, 但正气不足, 脾气虚弱, 邪气内传, 阴火上炎而致,故用小建中治之。伤寒论谓: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方用小建中汤: 桂枝15g, 白芍20g, 黄芪30g, 大枣15g, 炙甘草15g, 饴糖30g, 生姜5 片。服上方半日后气短胸痛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