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姿态布置规范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GB11556-1994 :A、区GB11565-1989:B区GB11562-1994:前方视野GB/T13053-1991:脚踏板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3.2设计硬点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4.1整车的外廓尺寸;4.2轴距和前、后轮距;4.3前悬和后悬长度;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4.8前簧中心距;4.9后簧中心距;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4.12前簧作用长度;4.13后簧作用长度;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5.1参数确定原则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7)对方案进行评审;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6.1整车长度方面尺寸确定(1)在总布置设计中,整车长度是重要的一个参数,根据设计任务书确定的长度、轴距,保证车内有与该级别的车相适应的乘坐空间,合理地布置各大总成,减小外廓尺寸。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样车整车姿态设定作业指导书_图文(精)

整车姿态设计作业指导书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前言为使五中心现有整车姿态设定规范化,结合五中心已有开发车型的经验,特编制整车姿态设定作业指导书。
旨在对五中心设计人员在整车姿态设定过程中有计划按规范准确无误进行;减少产生错误的环节,保证坐标的统一,控制误差;为下一步设计分析提供准确的基础性数据。
本标准于2011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研究院第五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技术标准分院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目录一整车姿态概述 (1二整车姿态设定流程 (2三整车姿态设定过程 (23.1 地面线确定 (23.2 坐标系确定 (43.3 造型设计 (63.4 整车姿态设计 (73.5 ET阶段整车姿态复核 (13四结论 (13一整车姿态概述整车姿态指空载(K、半载(D、满载(A、自由状态(R四种状态,是乘用车的重要参数, 涉及到重量控制、造型、整车视野、碰撞及通过性等诸多要素。
在整车数字化设计过程中,整车的不同姿态是地面线通过和整车坐标系的相对关系体现的。
整车坐标系指车辆制造厂在最初设计阶段确定的由三个正交基准平面组成的坐标系统,这三个基准平面是:Y基准平面:车辆纵向对称平面;X基准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并通过半载下前轮轮心连线与Y基准平面交点的铅垂平面;Z基准平面:垂直于Y和X基准平面的水平面。
(地板纵梁下平面为Z0平面;即在数字化设计过程中车身地板同整车坐标系是平行关系,所以在体现整车姿态的时候是以车身为基础,通过对悬架弹簧的调节来实现轮胎不同加载状态,然后通过轮胎和地面的相对关系,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地面线状态,如下图1所示。
由于地面线的变化主要通过对悬架弹簧的调节来实现,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确定前后悬架的弹簧参数, 然后通过相应的地面线状态, 再验证其是否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如果不满足则需要不断地反复直至满足为止。
当弹簧的参数特性能够使各种载荷下的姿态满足各方面要求, 则该弹簧参数即为整车最终设计结果。
汽车的总体布置

汽车的总体布置在初步确定汽车的载客量(装载量)、驱动形式、车身形式、发动机形式等以后,要深入做更具体的工作,包括绘制总布置草图,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以寻求合理的总布置方案。
绘图前要确定画图的基准线(面)。
一、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面)——零线的确定确定整车的零线(三维坐标面的交线)、正负方向及标注方式,均应在汽车满载状态下进行,并且绘图时应将汽车前部绘在左侧。
1.车架上平面线纵梁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梁的上缘面在侧(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向尺寸的基准线(面),即z坐标线,向上为“十”、向下为“—”,该线标记为。
货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0.5°~1.5°,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速时,货箱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地面线画成斜的。
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向尺寸的基难线(面),即f坐标线,向前为“—”,向后为“十”,该线标记为。
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作为横向尺寸的基准线(面),即y坐标线,向左为“十”、向有为“—”,该线标记为。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货台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二、各部件的布置1.发动机的布置(1)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发动机的上下位置对离地间隙和驾驶员视野有影响。
轿车前部因没有前轴,发动机油底壳至路面的距离,应保证满载状态下最小离地间隙的要求。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一、 定义汽车总布置是指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 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与安装位置能否满足整车空间尺寸的 要求,使其在安全性、拆装便利性以及与人体的关系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协调 可靠,达到最优结果。
二、整车布置基准线 工作步骤如下图I■■ ■■初步参数确定绘制总布置草图校核总布置方案整车布置基准线注:1.均应在汽车营群雄窸下进行之母图时应将汽耳前融荏左侧■1车库上平面线纵粱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粱的上缘面在侧(前) 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车架上平面,它作为垂直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z 坐标线,向上为“ +”、向下为“-”。
有些客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 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 0.5 °〜1.5 ° ,使车架呈前低后高状,这样在汽车加 速时,客厢可接近水平。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 地面画成斜的。
| 22、前轮中心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前轮中心线,它作为纵向方自尺寸的基准线(面),即 z 坐标线, 向前为“-”,向后为“ +”。
33、汽车中心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曲投影线称为汽车中心线,用它 作为横自尺寸的基准线(面)。
即 y 坐标线,向左为“ +”、自右为“-”, 4 4、地面线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称为地面线,此线是标注汽车高度、接 近角、离去角、离地间隙和踏板高度等尺寸的基准线。
55、前轮垂直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称为前轮垂直线。
此线用来作为标注汽车轴距和前悬的基准线。
当车架与地 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轿车)。
形式发动机昼矍驱动形式载客量装或量基准线/面确定同图的零线确定整车方式方和标注 酬定正负要求和琴数的 整车工况 是再合 结构尺寸三、各部件的布置各部件的布置主要包括传动、转向、悬挂、制动等,下面来一一看看:11、传动系的布置由于电动机、无极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电动机位置确定后,包括电动机、无极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2005-09-28 发布2005-09-30 实施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TJI/YJY·03·111-2005前言在新车型的开发、研制的初始阶段,经过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提出整车设想并对汽车的主要参数以及发动机和车轮进行选择后,应进行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
侧视图和俯视图是总布置草图及总布置尺寸控制图的主要视图,当然还应辅以汽车的前视(外形)图以及必要的横向剖面图和剖视图。
在侧视图上,应将汽车置于面向左方的位置。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恒德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1范围本标准是对M1类车型,总布置二维图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其他各种汽车和汽车列车可以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 11565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T15759 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GB/T 17346 轿车脚踏板的测向间距GB/T 19234 乘用车尺寸代码QC/T 490 汽车车身制图3术语和定义3.1X基准平面(X0基准平面线)在车头部位通过某基准孔位或平面并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定义为X0基准平面,在整车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X0基准平面线,它是标注汽车各纵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3.2Y基准平面(Y0基准平面线)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定义为Y0基准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汽车的中心线。
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3.3Z基准平面(Z0基准平面线---车架上平面线)车架前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并垂直于X基准平面和Y基准平面的水平面定义为Z0基准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Z0基准平面线。
整车总布置设计-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高 效处理和分析,为整车总布置设计提 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设计评估和优化 建议。
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方法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方法中,人工智 能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 和分析,从而为整车总布置设计提供 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设计评估和优化建 议。这种方法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自 学习能力,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方案 ,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
制定设计方案
根据目标和约束条件,制定合理的整车总布 置设计方案。
优化与评审
对设计结果进行优化和评审,确保整车总布 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重要性
1 2
提高整车性能
合理的整车总布置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动力 性、经济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
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合理的布置和优化设计,可以减少零部件数 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
总结词
通过建立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仿真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以找出最优设计方案。
详细描述
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是通过建立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仿真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以找出最优设计方案的方 法。这种方法可以模拟车辆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表现,从而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设计问题。
乘员舒适性
关注乘员的坐姿、视野、出入舱等人体工程学因 素。
行李箱使用便利性
优化行李箱设计,方便乘客放置行李物品。
符合法规要求
安全性法规
确保整车设计符合国家和国际的安全法规要求。
环保法规
满足排放和噪声控制等环保法规的限制。
尺寸法规
遵守关于车辆尺寸、轴荷分配等方面的法规限制。
03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具体 内容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221货厢带前帽檐: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2.2.2货厢为护栏结构: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3、整车宽度的确定: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4.1前轮距: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1、R点至顶棚的距离:肖10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30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支00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5、背角:5~28°6、足角:87~95°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00 (轻型货车绍0)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为0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为00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绍50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羽60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00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至0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昌10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00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为0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为0三、底盘总布置:1、车架宽度的确定: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a.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姿态布置规范(轮胎轮眉间隙及姿态角布置)
前言
本规范主要从总布置,造型及工程化角度定义了整车姿态的设定。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进行管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编制:
校核:
审定:
批准:
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整车姿态布置规范
(轮胎轮眉间隙及姿态角布置)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设计车辆的地面线状态,加载方式及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M1类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SJ-CX-29-2009 整车地面线规范
3 定义
3.1整车姿态需定义的状态:
3.2 状态参数定义
3.2.1轮胎轮眉间隙(A、B、C)
整备质量下表征车身与车轮匹配的外观特性参数(见图二),特别地,轮胎轮眉间隙值等于轮胎与护轮板功能区间隙值S减去护轮板内部间隙值D(见图一)
3.2.2轮心到轮眉距离(WC-FLP)
地面线法向上,轮心到其对应轮眉可视外表面的最小距离(见图二)
3.2.3静力半径(SR)
地面线法向上,轮心到地面的距离(见图二)
3.2.4姿态角(α)
一般地,将白车身侧围下裙边直线段部分定义为整车坐标的水平方向,整车坐标水平方向与地面线的夹角即为整车姿态角(见图三)
轮眉
轮胎
图一
4技术要求
4.1,针对目前**体系内开发的各级平台车型其轮胎轮眉间隙推荐值见下表一(注:推荐值为对标整理所得,随着未来车型得不断变化,此值会不定期修正)
表一 推荐值 车型 前轮
后轮
A B C A B C A 级车 60-90 60-90 60-90 70-100 70-100 70-100 B 级车 60-80 60-80 60-80 70-90 70-90 70-90 C 级车 50-70 50-70 50-70 60-80 60-80 60-80 CD 级车
50-70
50-70 50-70
60-80
60-80 60-80
图二
4.2针对目前**体系内开发的各级平台车型各载荷状态姿态角推荐值见下表二 表二
推荐值 载荷状态 α
整备质量(CW ) +0.7 º≥α≥+0.2º 设计载荷(DW ) α=0 º±0.2 º 满载质量(GW )
0 º≥α≥-0.5º 轮眉最前端
轮眉最后端
过轮心垂直于地面法向上轮眉最上端
α
图三
参考文献
1、Status of C1 Attitudes,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process Oct.10, 2003
2、GCIE part3 issue,2006
3、REF-0901 Definition of Vehicle Att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