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最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及习作课件

学生作品的启示和借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借鉴: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启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反思:反思自己的作品,找出不足之处,不断进步
06
课堂互动环节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筛选和提炼有用素材
形成写作提纲和草稿
写作的构思和提纲
确定写作主题和内容
注重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搜集相关素材,丰富文章内容
列出写作提纲,安排文章结构
写作的修改和润色
修改的重要性:提高文章质量,增强表达力
润色的注意事项:保持原意不变,避免过度修饰,使文章更加自然流畅
润色的技巧: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表现力
整理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
确定主题: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制定计划:根据主题,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等。
案例一:以“春天的脚步”为主题,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气息,并收集春天的相关资料,如诗歌、散文、图片等。案例二: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食品、布置节日环境等。案例三:以“我们的社区”为主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环境、设施和居民生活,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为社区制作宣传海报、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等。案例四:以“我们的学校”为主题,组织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理念,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为学校制作宣传视频、为学校开展文化活动等。 这些实践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加深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这些实践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加深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综合性学习及习作》精品课件(共44张PPT)

3.内容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
Page 33
(2)选其一,口述习作。
在“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中 发生印象深刻的故事”中选定一个内容, 先练习说一说,要努力围绕一个意思把话 说清楚,然后说给同学听,请他们说说自 己是否说清楚了,哪儿需要修改完善。
Page 17
元宵节到了,一大早我就被奶奶煮好的汤圆的香气 馋得直流口水。等到吃完汤圆,换上新衣,我们一家 人准备出门逛灯谜会了。
会场真是人山人海。会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挂有一 个带谜语的灯笼。看到这些灯笼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小作者介绍了元宵节两个活动, 略写吃汤圆,详写逛灯谜会。
Page 18
这时,我看见一个金鱼灯笼,嚷着让爸爸帮我把 上面的字条拿下来。我打开字条,大声地念起了上面 的灯谜:“三九严寒何所惧(打一植物)。”
29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 内容提示
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 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 象深刻的故事。
Page 30
2.技法点拨 (1)明要求,选定节日。
如何围绕一个节日去写呢?
阅读教材“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的内容要求,想想 过哪个节日自己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过的,或者过 节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据此在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 中选定一个节日。
Page 11
Page 12
佳文欣赏
直接以春节习俗中的吃饺
福饺 子为题,整个文章也紧紧
围绕吃饺子这一习俗来写。
除夕夜,在星光闪烁的陪衬下,在礼花纷飞
的照耀下,我温馨的小家里,一家三口吃着自
己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脸上洋溢着幸福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三)分享、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大家去搜集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四)补充少数民族的节日(师随着画面简要介绍)
(五)讨论与交流,方法引路
师:中国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想不想更详细、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们?
6.板书设计
公历日期 农历日期 节日由来 庆典活动
汉族:端午 清明 中秋 元宵
彝族:火把节 傣族:泼水节
少数民族:
瑶族:过努节 苗族:龙舟节
注重对设计活动方案的引导与评价,设计了“友情小提示”,并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设计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环节四:总结,提出希望
5.作业设计:
必做:完成习作。
选做:完成一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思维导图。
师:同学们,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活习性、民族心理的有力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同学们会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地去探究丰富多彩的节日,预祝大家探究之旅成功,也希望下节课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收获!
8.生小组讨论研究小课题并取组名。
9.生交流方法。
活动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确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
环节三:小组探究、制定方案
教师活动:
1.师:说到不如做到,我们马上行动吧!刚才我们已经分好小组了,现在制定活动方案。当然这只是初步方案,所以你们可以用铅笔写,以后想到要补充或改变的,还可以适当调整。
2.各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师生评议,提出意见或建议。
3.各小组修改、完善活动方案,提出注意事项。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节日习俗和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欣赏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4.增进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分享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挖掘节日的内涵,创造性地设计庆祝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和思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包粽子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如“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和创新?”等。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选自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涵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具体内容包括:
1.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2.清明节:讲解清明节的来历、扫墓、踏青等习俗,了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比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祖、端午的纪念屈原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综合性学习园地三)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综合性学习园地三)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综合性学习园地三)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
2. 能够准确朗读课文《鸟的早晨》。
3. 能够正确书写字词:鸟、裹、羽毛、鸣唱。
4.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汉字,写一段短文。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词语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复印件和PPT。
2. 课文《鸟的早晨》的复印件和PPT。
3. 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的音频。
2. 引导学生听歌,并观察歌词中出现的汉字。
3.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观察到了哪些字。
二、学习新课(25分钟)1. 教师播放《鸟的早晨》的音频。
2. 同学们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教师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帮助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小鸟为什么不敢唱?- 小鸟是怎样度过早晨的?2. 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并向全班汇报。
四、词语学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词卡,学生快速朗读词语,熟悉发音和形状。
2. 学生根据发音和字形,猜测词语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验证。
3. 教师板书词语,讲解其意思和用法。
4. 学生齐读、分组朗读,巩固词语的记忆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使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段短文。
2.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短文,其他同学给予评论和改进意见。
3. 教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六、综合性学习园地三(15分钟)1. 教师出示综合性学习园地三的活动卡片。
2. 学生将活动表格填写完整,讨论并识记答案。
3. 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答案,解释和讲解正确的答案。
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之中华传统节日

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之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同走进了这些充满魅力的节日,感受着它们独特的韵味。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总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期待。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孩子们则盼望着新衣和压岁钱。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精美的窗花,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共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绽放,鞭炮齐鸣,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习进步。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元宵节紧随其后,它是春节的延续和高潮。
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花灯。
各种各样的花灯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有可爱的兔子灯、威武的狮子灯、精美的荷花灯……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赏花灯,还有猜灯谜的活动,这可是一项考验智慧的游戏,大家绞尽脑汁,争相猜出谜底,乐趣无穷。
此外,吃元宵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那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哀思和缅怀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碑,献上鲜花和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会走进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生命的蓬勃与生机。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粽子的口味多种多样,有红枣粽、豆沙粽、肉粽等等。
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活动,龙舟上的队员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岸边的观众们呐喊助威,热闹非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及习作课件电子教案

活动成果展示
请大家品尝我 家做的月饼。
我们来写几 幅春联!
水 调 歌 头
· 丙 辰 中 秋
写的时候要注意: 1.写清节日的名称。 2.写清节日的习俗,如吃什么、穿什 么、有什么传统节目等.
佳文欣赏
直接以春节习俗中的吃饺
福饺 子为题,整个文章也紧紧
围绕吃饺子这一习俗来写。
除夕夜,在星光闪烁的陪衬下,在礼花纷飞
的照耀下,我温馨的小家里,一家三口吃着自
己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脸上洋溢着幸福
的笑容......
抓住包饺子习俗重点来写。
大家可能要问了,吃饺子平平常常,你们 这么认真、这么高兴干嘛?
嘻嘻,不知道吧,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 它是对旧年的一个告别,对新年的一个迎接。
一问一答的形式,吸引 读者兴趣,引起下文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
活动展示 我知道的传统节日
状元成才路——五月初五
状元成才路
七夕——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状元成才路
腊八节——腊月初八 除夕——腊月三十
传统节日应景美食
春节——饺子
元宵节——汤圆
端午节——粽子
屈原流放到了南方。后来,楚国灭 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 尽。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 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 获。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状元成原才路 的遗体, 就往河里扔粽子,状元成才路从此便有了端午 节吃粽子的风俗。②
②写端 午节的由来, 引人入胜。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 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 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 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 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活动要求
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
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
清明节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 )到,
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 )节,
舞起龙灯踩高跷。
( )时节雨纷纷,
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 )节,
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 ),
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 )天气爽,
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
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 )夜,
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 )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
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本文按( )顺序有条理地写了北京的( ),从( )开始,一直
写到( )春节结束。
(2)( )、( )、( )三个春节高潮部分作者写得很详细,而其他
部分内容写得较简略。
这样写,使文章( ),主次分明。
(3)除夕这天,作者主要抓住人们的活动来写,有做( )、穿( )、贴
( )和( )、放( )、吃( ),还要( ),突出了除夕的热闹。
第( )句话是这段的中心句。
(4)本文通过描写老北京一幅幅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 ),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 )。
三、我的构思
1.选择自己描述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自己叙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排叙述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确定表达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二、1.(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
(2)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除夕
(3)A.×B.√C.×D.√
2.(1)时间春节腊八正月十九
(2)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重点突出
(3)年菜新衣对联年画鞭炮团圆饭
守岁一(4)隆重与热闹喜爱之情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