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曹全碑》上下、左右结构讲解[知识研究]

合集下载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一、简介《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

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

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

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

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

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

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二、赏析《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

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曹全碑》的艺术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内敛含蓄,圆转隽秀《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

圆笔较为温和含蓄,笔画内敛含蓄又不失风雅,有大家闺秀的感觉,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2.运笔平实柔顺,动静相宜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

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

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

隶书技法:曹全碑

隶书技法:曹全碑

读书笔记
非常好,有示范视频,有文字解说,还有文字的发展进程与变化,学到不少。
以曹全碑的字例,非常细致地讲解了隶书,非常好,很有收获。
若临《曹全碑》帖前能先读此书会得到很好的指导,更知道每笔画怎么下笔怎么运笔,很好的指导书!。
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曹全碑的隶书是临摹的不二选择,之前在网上找其他的隶书发现一些可能过分追求个 性,那种风格我暂时接受不太来[捂脸]。
[第82本]有笔画的示范视频,有文字解说,还有文字的发展进程与变化(甲骨文——金体——小篆体——隶 书),及文房四宝知识普及。
练了十几年楷书了,终于可以练练隶书和篆书了。
很少给书法书籍评论因为涉入其中只是知道喜欢却还不知道其中的精深与博大最近练习《曹全碑》的时间比 较多我最放松的时候就是写曹全那笔间的妩媚倒也可以临的颇有的味道体会到了双勾的精准写不好的时候或者不 到位的时候用这个技法还是很有感觉的别的笔画还算可以吧但“挑”实在是写的很丑只能多练了最最得意的还是 波磔很舒展很自由很有感觉...此书笔法细讲的很好特别是每种笔画后就特别的字有了甲骨文中金文的字例很是 绝配!。
隶书技法:曹全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书法

鉴赏能力 头波
讲点
组合
波磔
技法
知识
字例 横折
横第
隶书
竖波
笔画
斜波 竖
必会 斜
内容摘要
隶书技法——曹全碑,本书共分15讲,每一讲具体包括笔画讲解、字例讲解、拓展字例、文字知识、字例练 习五个部分内容,书前还有书法常识和书写基础,书后附同字体碑帖欣赏,可增强书法学习者的国学知识和书法 鉴赏能力,并且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与作者零距离沟通。

隶书《曹全碑》-简介與筆法

隶书《曹全碑》-简介與筆法

隶书《曹全碑》-简介與筆法书法是我国传统的书写汉字的内在规律和艺术法则。

它包括三个要素,既特定的历史渊源,书法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特别的表现形式,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来为人所用;特殊的表现手法,书法是有规律、有法则的艺术创造。

上述三条缺一不可。

隶变是我国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

隶书是书法演变中的重要书体之一,它无论在实用书写书艺创作及书法理论上都具有突出成果和重要作用。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以改变园匀为方折的笔法,改变修长为扁平结构的带波捺的新书体。

它是篆与楷之间承先启后具有重要作用的书体。

关于隶变的起因隶书定名等问题,我在隶变试谈》中曾专门谈过。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字书写艺术,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鲜明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即是笔墨之法,就笔法而言,宽泛地讲,包括身法:即用笔时身、臂、肘、腕、掌指的运动规律;墨法:即用笔时墨的深浅、浓淡、枯润等变化规律,及用笔本身的规律。

具体地讲,笔法是指用笔本身的方法。

这里探讨的是指后者,是想专指隶书的用笔方法。

笔法是书法中最直接、最实际的书写表现过程,是书法创作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方法。

字的点画是用笔的起点、构字成篇是用笔的终结。

笔法就是在书写过程中,以笔锋在纸面(或被书写工具)上运行为线索。

进行艺术化处理的结果。

这种艺术化处理过程,经过实践总结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就成为普遍认定的笔法。

●实用与笔法隶书用笔首先应注意到隶字的基本书写特点,这些特点一般归纳为: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曲折方园,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

但上述只能说明一般的书写和结构特征,用来作为隶字通常的辨认和书写是可以的,如果用来作为书法艺术的特点或要求则差之远矣。

我们热心于书法艺术,辨识、临习、书写隶字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书水平,从事艺术创造,间接地为实用文字的发展服务。

要研究笔法,就要摆正实用字和艺术美的关系。

书字只满足于实用的需要,书法才满足于审美的需要,它们同源于字的形体结构。

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

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

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
曹全碑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1. 结构稳定:曹全碑隶书的字形结构清晰,稳定有序。

每个字都有明确的轮廓和线条,整体布局规整。

2. 笔画磅礴:曹全碑隶书的笔画形态磅礴有力,线条粗大有力,运笔稳健,展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

3. 左右称衡:曹全碑隶书追求字形左右称衡,即左右笔画数量相等、长度相等,呈现出平衡、对称的美感。

4. 行间留白:曹全碑隶书注重行间留白,充分利用纸面空白的部分来增添整体构图的美感,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5. 传统规范:曹全碑隶书遵循传统的书法规范,注重字形的笔画结构、形态比例的准确,确保了作品的整体质量和品位。

总之,曹全碑隶书的结构特点包括结构稳定、笔画磅礴、左右称衡、行间留白和传统规范等方面,展现出古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隶书《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隶书《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三、禾示牛
这几种偏旁特点比较相近:结构重心略高,体势微微向右欹侧,用笔左实右虚(这几点在曹全碑的左偏旁中都有所表现,临习时应特别注意)。这几种偏旁中的竖画形态有不同变化,悬针如祖、神等字,垂露如程、特等字。其他字例中也各有尖或圆的变化。
四、木
木作为左偏旁时,捺画减弱如点,而撇画仍有发挥之势,常见如杨、槐、橄等字中的形态。像枉、相中的近于长撇的变化使用并不多尾竖,有时有较大的夸张,以便和右旁结构中的掠画对称呼应,如掖、扶。
十三、广、尸、门
广和尸作偏旁时体势很相近,都是用弯尼竖向左发挥。门字左竖变化为弯尾发挥我们在前面已谈过。注意其左右的对称性,以及内部结构的均匀布白。
十四、走
走车旁的“点”在隶书中或二或三,没有标准,曹全碑中的情况似乎是走车里的结构复杂就点三点,结构简单就点二点(如近、述、延)。如此,点是与整体结构相协调的。走车的平拣一般都有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字的结构重心却不能因此而偏移。
九、言
言旁除第一横较短外,其余三横大致相近。用笔左实右虚,形态略向右上欹侧。在有些字形中,作为对言部欹侧的对称呼应,右半结构略向右下倾斜,整个字形呈覆舟状(如访、谐、谬等字)。
十、草、竹
隶书中的草头和竹头往往混为一体,但一般都写成草头,如节、等原为竹头,碑中都写成草头。下部结构如没有发挥变化时,草头写成主笔横(如茅、荆)。反之,则不夸张发挥(艾、幕、蒙等).字例中万字的草头仍沿用的是篆书的结构。
十一、宝盖头
从形态上看,宝盖头的两侧有直下和内收两种变化。内收的形态一般用于下部结构有左右发挥的字形中,如安、家。顶点居中,略出锋尖。
十二、心
心在字底时,平拣画一般都发挥为主笔,心内两点形体较小,但有情态变化,两点平出如意、忍;两点呼应如志、悉。感宇因有戈部发挥,心部降为其次。心在左旁时,所有笔画都变为竖势,其形态是从篆书简化来。长竖两旁的短画有参差变化,相互间布白基本均勾。

汉隶《曹全碑》高清完整版赏析与学习全攻略

汉隶《曹全碑》高清完整版赏析与学习全攻略

汉隶《曹全碑》高清完整版赏析与学习全攻略《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

《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

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

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篆额久佚不存。

全碑共1165字。

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

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汉隶《曹全碑》解读与学习全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

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

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

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君童龀好学,甄极瑟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

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

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

”易世载德,不陨其名。

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

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

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

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

君兴师征讨,有率脓之仁,分醪之惠。

隶书特点

隶书特点

关于《曹全碑》的教程安排及特点一、《曹全碑》教程安排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汉隶与《曹全碑》简介第二节书写姿势第二章笔画第一节基本笔画第二节笔画的变形第三节《曹全碑》笔画的特点与应用第三章部首第一节字头的写法第二节字底的写法第三节左偏旁的写法第四节右偏旁的写法第五节包围部首的写法第四章结构第一节独体字的结构方法第二节上下结构的结构方法..第三节左右结构的结构方法 .第四节包围结构的结构方法第五章《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一)横向取势(二)部首独立(三)向背呼应(四)上下藏盖(五)疏密夸张(六)因字立形(七)字形变异(八)同形求变第六章作品第一节作品的形式第二节作品的格式第三节布局的规律第四节作品的创作二、《曹全碑》的特点: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

碑版字体匀整秀丽,分纵横行,体态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骤,洵神品也”。

人们誉它象“风流自赏的三河少年,文雅可爱的兰闺玉女”,是汉隶中用圆笔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用笔方法直接承袭秦代小篆,藏头护尾,以圆笔为主,寓方于圆之中,寓刚于柔之内。

行笔向外拓展,又于放中有收,字中主笔突出,主笔比一般笔画粗长。

以横为主的,主横作波,一波三折,向右伸展;以反挑为主的,圆转向左,回锋重收;以竖为主时,竖画向下垂悬,劲直有力。

在书写时,同类或类似笔法又各有不同,力求变化,绝不雷同。

(一)笔画特点:1、藏锋用笔;2、圆笔为主;3、行笔均匀;4、波画一波三折;5、肥瘦变化(二)结构特点:1.扁平舒展;2、大小相间;3、布白匀称;4、收放自如;5、笔断意连;6、上紧下松(三)如可临习《曹全碑》:1.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

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

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

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

关于曹全碑的知识与一些书法的常识

关于曹全碑的知识与一些书法的常识

关于曹全碑的知识与一些书法的常识一、隶书概述隶书,历史上又称左书、右书、八分。

相传秦代的秦邈因犯罪补囚在监狱里,他把大、小篆的笔画和字体作了简化,以便于书写。

这种字体在以后的公文上使用起来了。

当时办公的小官叫“徒隶”,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字体叫作“隶书”。

其实,据已出土的文字资料记载,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篆书的萌芽,程邈创造隶书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一种字体远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的,也绝不是一个小时期可以完成的,中国文字是中国人民在集体劳动中逐步创造的,程邈对隶书做过搜集的整理和过程,对隶书的广泛使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隶书从秦代起,经过汉到三国,在楷书示创制通行之前,基本上都使用它。

但其形体却渐渐有所改变和美化,西汉的隶书,还不是很成熟,到了东汉,特别是后期,登时趋于工整和精巧,结构扁平,笔画出现了波磔(撇捺),形成了汉书的楷模。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著名的汉碑,基本上是东汉时期的。

晋唐以后,直至当今,虽楷书盛行,隶书仍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绽出一朵朵奇花异葩。

隶书的用笔特点是:1、横平竖直。

横画有的呈水平状,有的微微下俯,但两端的高低基本一致。

竖画,尤其是中画,则是正直的。

2、方圆并用。

隶书笔画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比小篆方,所以一般都讲篆圆隶方。

但这只是相对的,隶书在用笔时还保留了小篆圆笔的笔意。

如果把隶书后来的魏碑和楷书比较一下的话,那么隶书用笔时就显得圆润了。

3、“蚕头雁尾”。

隶书的主笔,如长横、捺画、斜钩、平钩、浮鹅钩,起笔圆润,形同蚕头,收笔之处重顿之后再挑出,状如雁尾,这就叫“蚕头雁尾”。

“蚕头雁尾”是隶书最具有魅力,也是最为典型的笔画状态。

隶书的字形趋扁,一娈篆书的纵向舒放,而变为纵向收敛,横向舒展。

二、汉隶及《曹全碑》介绍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汉代,尤其是东汉以后,逐渐进入了繁荣时期。

东汉艺术的代表是碑刻。

当时,门阀世家成为统治阶级的得力助手,地位极为显赫荣耀,在他们死后,门生故吏多为其歌功颂德,刻石立碑得以流芳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界荟萃
19
左窄右宽
其分析方法位置空间与上相悖,或右部有撇、捺、钩、斜、
波画的字。
业界荟萃
20
左长右短,左短右长
见字帖 19页 字例
业界荟萃
21
作业
18页,西、雍、郡 19页,振、和、醪 20页,职、婓(第二个)、贯 21页,处、药
附《曹全碑》集字作品一副
业界荟萃
22
业界荟萃
23
业界荟萃
24
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图“继”字左边,上下位 置相当,上紧下松,右边上小下大的排列,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 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业界荟萃
4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 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 如图六“季”字上紧,下放,“升”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高低错落, 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 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 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 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 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业界荟萃
7
《曹全碑》 单字上下结构分析
提示:
以平正、协调、匀称为基础,横画不宜重,字形不宜过长。 注意其上下对正,左右对称;左右长撇、长捺,向左右自然 伸展。
业界荟萃
8
上下对正(上下平衡)
字的上与下的中心位置对正,字形平正、不偏不移,点、 竖、斜画的相交处左右平衡对称。(官、里、曹字)
业界荟萃
业界荟萃
12
巩固练习
业界荟萃
13
业界荟萃
14
《曹全碑》 单字左右结构分析
提示
其结构应以“平正、匀称”为基调,左右各部向中间聚 焦,切忌中间不可太空;
左右各部大小与其笔画量和线条长短紧密相连; 左右长短一致时,其字形扁方 偏旁错落有致,通常为短左靠上、长右靠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业界荟萃
15
左右均衡(左右平分、左右独立)
隶书《曹全碑》 结构特点分析
业界荟萃
1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 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 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共”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 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命” 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其大小、高低相当,字形方正、平稳、整齐。
业界荟萃
16
左短上齐
左旁短小的,往上靠,保持其上端与右部整体平齐。为右 部撇、波(横)画留出了空间。到达整体平衡的效果。
业界荟萃
17
右短齐下
右部较短时,右部下沉,底部与左部保持平衡,有上下错 落之变,使其灵动。
业界荟萃
18
左宽右窄
其左右各自位置分配不均衡(与笔画多少有关),其上下 或齐或长或短,因字而变。
业界荟萃
2
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如“西”字,“功”
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 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 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 一。
业界荟萃
3
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
9
左右对称
左右相互对应的笔画或部分要相互相对称,做到长度、大 小、斜展对称。(如毖、景等字)
业界荟萃
10
上宽下窄(上放下收)
字头带波横、撇捺的字,上部较宽,下部宜窄。下部居中,重心稳固。
业界荟萃
11
上窄下宽(上收下放)
其结构特点与上宽下窄的字的倒置,下宽有支撑、托上的 意境。(登、丰、农等字)
业界荟萃
5
5、笔断意连。如“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 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 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业界荟萃
6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 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如图八 “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 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 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 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 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