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五个步骤

数据库设计的五个步骤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数据库设计的五个步骤哈!你想想看,这数据库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仓库,里面要放好多好多的东西。
那怎么把这个大仓库规划好、设计好呢,这可就有讲究啦!第一步呢,就像是给这个大仓库先划定个范围,搞清楚到底要放些啥东西。
咱得好好分析分析需求呀,到底需要存啥样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有啥特点,可不能瞎整。
这就好比你要收拾屋子,得先知道都有啥东西要放进去吧,不然怎么规划空间呢?第二步呢,就该设计个大致的框架啦。
就跟盖房子似的,先把结构搭起来。
咱得想好怎么把那些数据分类、分组,让它们各归其位,找起来方便呀。
这要是没设计好,到时候找个数据都跟大海捞针似的,那可就麻烦咯!第三步呀,就该精雕细琢啦。
要把那些细节都考虑周全咯,比如数据之间的关系呀,怎么关联起来更合理呀。
这就跟拼图似的,每一块都得放对地方,才能拼成一幅完整好看的画呀。
第四步呢,那可得好好测试测试啦。
就像你新做了一件衣服,得试试合不合身呀。
看看这个数据库能不能正常工作,有没有啥漏洞啥的。
要是不测试,等用的时候出问题了,那可就傻眼咯!最后一步呀,就是优化啦。
就好比给这个大仓库再打磨打磨,让它更高效、更实用。
把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去掉,让运行速度更快,使用起来更顺手。
你说这数据库设计是不是挺重要的呀?要是没设计好,那后面的使用可就麻烦大了去啦!所以咱可得认真对待这五个步骤,一步一步都走踏实咯。
就像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当,才能让这个数据库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呀!你想想,要是数据库乱七八糟的,那得多闹心呀,找个数据都得找半天,那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嘛!所以呀,咱可得把这五个步骤都做好咯,让数据库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给我们添乱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各阶段的产物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各阶段产物
数据库设计是构建数据库系统的关键过程,涉及从需求分析到后期维护的多个阶段。
以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各阶段的产物。
需求分析
目的:明确用户需求,理解业务场景,收集和分析数据需求。
产物:需求规格说明书。
活动:
与用户交流,了解业务流程和数据需求。
编写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
确定系统范围和边界。
概念设计
目的:将需求转化为抽象的概念模型。
产物:概念数据模型(如E-R 图)。
活动:
使用实体-关系模型或其他概念模型方法。
确定实体、属性、关系和约束。
逻辑设计
目的:将概念模型转化为具体的逻辑模型。
产物:逻辑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式)。
活动:
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关系、层次、网状等)。
设计表、视图、索引等数据库对象。
定义完整性约束。
物理设计
目的:决定数据的存储结构、方法和物理环境。
产物:物理数据模型(如文件结构和索引策略)。
活动:
选择存储结构(如文件类型、存储路径)。
设计索引策略以提高查询性能。
优化数据存储和备份策略。
实现与部署
目的:实际创建数据库结构和填充数据。
产物:完整的数据库系统。
活动:
使用DDL(数据定义语言)创建数据库对象。
使用DML(数据操作语言)插入、更新、删除数据。
实施事务管理和安全性措施。
后期维护
包括但不限于性能调优、安全控制、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步骤,也包括针对系统扩展或变更而进行的数据库修改和调整工作。
选择题数据库设计

选择题数据库设计
选择题数据库设计是指设计一个用于存储和管理选择题的数据库系统。
该数据库系统应能够有效地存储各类选择题,并提供相应的查询、修改和统计功能。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
一个基本的选择题包括题目、选项、答案和难度等要素。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题目表,包括题目ID、题目内容、选项和答案等字段;同时,创建一个难度表,包括难度ID和难度等级等字段。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题目ID和难度ID进行关联查询。
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查询效率,我们可以创建索引。
针对题目表而言,可以在题目ID和难度ID字段上创建索引,以加快查询速度。
同时,可以考虑在题目内容字段上创建全文索引,以支持关键字搜索。
除了存储选择题本身的信息,我们还可以创建一些辅助表来记录题目的使用情况和统计信息。
例如,可以创建一个记录题目使用次数的表,包括题目ID和使用次数等字段;还可以创建一个记录答题情况的表,包括用户ID、题目ID和答题结果等字段。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选题的优化和统计分析。
在数据库的应用层面,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用户界面,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查询、修改和统计操作。
可以提供查询题目、根据难度进行筛选、修改题目信息和统计使用情况等功能。
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支持不同的排序方式和数据展示形式,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选择题数据库设计涉及到表结构设计、索引的创建、辅助表的设计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我们可以实现高效、便捷的选择题管理和统计分析。
数据库设计概述

需求分析前提----牢记对该项目你是外行 是系统成败的第一步, 不可闭门造车,不可随意发挥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调查重点: 1、信息要求:数据内容、性质,处理的结果 2、处理要求:完成的功能及方式 、响应时间、 处理的工作方式 3 、 安全性完整性要求:(保密、存取控制、 数 据约束)
三、数据库设计专业人员所需知识 1、 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数据库设计技术 2、 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 方法和技巧。 3、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4、应用领域的知识
四、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1、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是 一项庞大的工程项目。 2、数据库建设是硬件、软件和干件(技 术和管理界面)相结合 3、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相结合, 要把数据的结构设计和程序的行为(处理) 设计相结合。
数据库设计----ຫໍສະໝຸດ -需求分析阶段数据来源: 数据存储: 数据处理: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DFD) : 用于表达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
数据存储
数据源
处理
数据输出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阶段
入库记录
货物档案
检验员
检验、 入库单
库存 处理
查询要求
查询结果
主任
领料员
领料单
出库单
数据库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数据库设计? 指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中,通过需求分 析、合理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构造较优的 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满足用 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 简要回答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数据库设计是指按照特定需求和目标,构建出能够有效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明确用户的需求和数据库系统的功能。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收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明确数据的种类和量级,了解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
2.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二步,其目的是建立数据库的模型,包括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或是其他类似的模型。
在概念设计阶段,需要将需求分析的结果转化为数据库的抽象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和关系等。
3.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三步,其目的是转化概念模型为实际的数据库模式。
在逻辑设计阶段,需要将概念模型转化为关系模式,确定数据表的结构、数据类型和约束条件,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系。
4. 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根据具体的存储设备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访问方式。
在物理设计阶段,需要确定数据表的存储方式、索引策略、分区策略和冗余策略,从而保证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任何一步的不足都可能导致数据库系统的不稳定和低效。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需要认真对待每个步骤,充分考虑数据库系统的整体需求和目标,从而构建出高效、稳定的数据库系统。
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因为数据库在现代信息科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合理设计的数据库可以大大提升系统的效率和性能,而一个不合理的设计则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和数据的丢失。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并且充分考虑数据库系统的整体需求和目标,从而构建出高效、稳定的数据库系统。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需要仔细收集用户的需求并且明确数据库系统的功能。
在设计一个销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时,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明确系统需要存储的数据种类包括客户信息、订单信息、产品信息等,还需要了解业务需求,例如系统需要支持上线下单、库存管理等功能。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

运动会方面,实体集包括:运动员(编号,姓名,性别,队 伍号),比赛项目(项目名,比赛场地)。其中,一个比赛项 目可供多名运动员参加,一名运动员可参加多个项目。
根据上述条件,分别设计运动队和运动会两个局部E-R图。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参赛项目 性别 队伍号 队伍名 教练名 运动员 性别 队伍号 运动员 m 参加 n n 属于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分解变换。如果实体集的属性较多,可以进行分解。例如, 对于员工实体集,其属性为员工号、姓名、性别、生日、(所 属)支行名、岗位、工资、奖金。 性别 生日 支行名 岗位 工资 奖金
姓名 员工号 员工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可以把员工信息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固定信息,一部 分属于变动信息。为了区别这两部分信息,产生一个新的实体 和一个新的联系。
在视图合并阶段,设计者把所有视图有机地合并成统一的概 念模型,这个最终的概念模型支持所有的应用。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的策略主要分为自顶向下、自底向上、自内向 外和混合策略四种。 这些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自底向上方法:首先设计局部概念模 式,然后综合局部概念模式成全局概念模式,最后对全局概念 模式进行评估和优化。
P2 P1 D2明细 D3账目 E2会 E1客 D1付款 打印账目 账务处理 单 户 计
第二节 需求分析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通常由数据结构的描述组成,主 要描述数据及其使用环境,例如数据精度、来源、产生时间、 使用范围、注解等。 数据字典是一种用户可以访问的、记录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元 数据的集合,通常是用来解释数据表、数据字段等数据结构的 意义,数据字段的取值范围、数据值代表的意义等。 简而言之,数据字典是描述数据的信息集合,是系统中所有 数据的定义集合。
数据字典通常由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 理过程组成。
《数据库设计》ppt课件

数据库设计流程与步骤
步骤
1. 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确定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2. 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设计概念结构,形成概念模式。
数据库设计流程与步骤
02
03
04
01
数据库设计流程与步骤
3. 将概念模式转换为逻辑模式,进行逻辑优化。
4. 选择物理存储结构,设计物理模式,进行物理优化。
5. 用DDL定义数据库结构,组织数据入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
《数据库设计》ppt课件
目录
数据库设计概述 需求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 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
01
CHAPTER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用户需求,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数据库结构、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过程。
定义
数据库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
数据模型优化与规范化
外模式/内模式映射
定义用户子模式与逻辑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安全性控制
在用户子模式设计中考虑数据的安全性控制,如访问权限、加密等。
视图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和安全控制要求,设计相应的视图来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
用户子模式设计
05
CHAPTER
物理结构设计
联系
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 1:n, m:n)。
码
在属性下方加上下划线表示该属性为码属性。
视图集成
将多个用户的局部视图合并成一个全局视图的过程。包括合并各个局部视图的实体、属性和联系,生成全局视图。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设计是指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设计一个合理、高效、可维护的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设计包含以下内容:
1. 数据库需求分析:对业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数据库的实体、属性和关系。
2. 数据库概念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3. 数据库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映射为数据库的逻辑模型,包括表结构、字段、索引、约束等。
4. 数据库物理设计:根据逻辑模型,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引擎、分区、表空间、文件组等。
5. 数据库安全设计: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设计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包括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加密等。
6.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设计:设计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7. 数据库性能设计:根据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设计数据库的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索引优化、查询优化、缓存优化等。
8. 数据库扩展与维护设计:设计数据库的扩展和维护策略,包括容量规划、版本升级、性能监控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设计摘要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最快,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手段。
根据一个给定的环境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和应用环境,按照数据库规范化设计方法,遵循规范化理论,考虑数据库及其典型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数据模式和应用系统,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数据库设计。
关键词:数据库设计;结构设计;数据模式;概念结构;逻辑结构一、引言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建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有效的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数据库的设计关系到系统运行性能, 必须充分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可伸缩性。
而每一个数据库都是由多条记录组成的,各条记录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数据库的模型。
基本的数据库模型有:层次、网状和关系等三种。
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关系数据库。
规范化理论定义了关系与关系模式。
在关系模式中, 满足特定要求的关系就称之为范式, 由低到高分别为第一范式(1NF), 第二范式(2NF), 第三范式(3NF), 一直到第五范式(5NF)。
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 同时, 不会发生插入( insert) 、删除( delete) 和更新( update) 操作异常。
反之, 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 而且很难维护, 极大地浪费数据库资源和性能。
在一般的应用数据库的设计中, 达到第三范式就可基本满足数据库的要求。
下面将就数据库设计经验和技巧进行探讨。
二、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及任务(一)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数据库设计的目的即设计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安全存取。
一个优秀的数据库设计必须要最终实现用户对于数据共享的具体要求,必须要在满足于用户的数据存取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数据的关联性及优化,必须实现数据的安全性及可移植性,以保证用户数据能够简单的进行移植,必须要实现数据库的可扩容性结构以保证数据库对于用户未来数据要求的兼容性等等。
(二)数据库设计的任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个单位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和数据库的支撑环境(包括DBMS、操作系统和硬件),设计出数据模式(包括外模式、逻辑(概念)模式和内模式)以及典型的应用程序。
对应的,数据库设计的成果也包含两个部分:数据模式和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程序,前者是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成果,一般要符合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后者则是在基本成果上对数据库的具体应用。
三、数据库选择应根据应用需要选择数据库。
一般市场主要流行三大类数据库:大型数据库(Oracle) , 中小型数据库(SQL Server, DB, Informix) , 小型数据库(MySQL Server, Acess)。
选用原则有以下几点:1.系统数据量大, 性能要求高, 数据安全级别高, 需考虑优化、数据仓库挖掘等, 建议采用大型数据库。
2.系统数据量相对比较少, 便于操作, 容易管理, 数据库相对稳定,建议采用中小型数据库。
3.小型应用, 系统数据量小, 系统投资小, 可考虑小型数据库, 如采用MySql Server,还是免费使用, 不会涉及版权问题, 投资成本最低。
四、数据库设计过程数据库规范设计法中比较著名的有新奥尔良(New Orleans)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其后S.B.Yao 等又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又有I.R.Palmer 把数据库设计当成一步接一步的过程,并采用一些辅助设计实现每一个过程。
数据库设计中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个用户的应用需求(现实世界的需求),在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DBMS 产品的概念模式(信息世界模型), 用E-R 图(E-R图也称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实体间联系的类型反映现实世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来描述。
在逻辑设计阶段将E-R 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 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
然后根据用户处理的要求, 安全性的考虑, 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VIEW)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DBMS 特点和处理的需要, 进行物理存储安排, 设计索引, 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主要由如图1中所示的步骤组成。
图 1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一)需求分析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是需求分析阶段的重点,同时也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时的一步。
那么,通过调查,收集与分析数据,获得用户对数据的要求就成为了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任务包括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和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信息要求是指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再由信息要求导出数据要求;处理要求是指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处理响应时间有什么要求,处理方式是批处理还是联机处理等等。
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一定的联系。
前者是保护数据库防止恶意的破坏和非法的存取。
后者是为了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的数据,防止错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即所谓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所造成的无效操作和错误结果。
也就是说,安全性措施的防范对象是非法用户和非法操作,完整性措施的防范对象是不合语义的数据。
整个需求分析过程大致如图2。
数据库设用户计人员图 2 需求分析过程(二)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反映全组织信息需求的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Conceptual Schema)也称为模式或逻辑模式,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用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及其性质与联系,定义记录、数据项、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及记录之间的联系。
概念结构设计的特点包括:1.能真实、充分的反应现实世界。
2.易于理解。
3.易于更改。
4.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
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和需求通过概念结构设计后,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使用的数据和关系形式等。
概念结构设计有四种方法,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扩展和混合策略。
而描述概念结构的工具是E-R图。
验证概念结构设计要保证:1.整体概念结构内部必须具有一致性,不存在互相矛盾的表达。
2.整体概念结构能准确地反映原来的每个视图结构,包括属性、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
3.整体概念结构能满足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所有要求。
(三)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设计的结果转换为某个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这就是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目标是满足用户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要求,能在逻辑级上高效率地支持各种数据库事务的运行。
逻辑结构设计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技术和DBMS相关的问题和方法,参考图3。
图 3 逻辑结构设计的3个步骤(四)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设计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根据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来选定RDBMS(如Oracle、Sybase等)并选择合理的存取路径, 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及有效利用存储空间。
物理结构设计结果的评价重点是时间和空间效率。
在现代关系数据库中已大量屏蔽了内部物理结构,留给用户参与物理设计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设计: 索引设计、集簇设计和分区设计。
(五)数据库实施运用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例如SQL)及其宿主语言(例如C), 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包含两个部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强者是指实际运行数据库应用程序,执行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测试应用程序的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果不满足,对应用程序部分则要修改、调整,直到达到设计要求;后者强调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是否达到设计目标,如果测试的结果与设计目标不符,则要返回物理设计阶段,重新调整物理结构,修改系统参数,某些情况下甚至要返回逻辑设计阶段,修改逻辑结构。
(六)数据库运行和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其维护工作包括:数据库的转出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
重组织的形式包括全部和部分重组织,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性能;重构造则是根据新环境调整数据库的模式和内模式。
五、数据库设计与模式结构按第三部分中的数据库设计过程,不同阶段的设计过程将逐步形成数据库的三层模式: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又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对应于概念级。
它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全局视图)。
外模式又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对应于用户级。
它是某个或某几个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外模式是从模式导出的一个子集,包含模式中允许特定用户使用的那部分数据。
内模式又称存储模式,对应于物理级,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或底层描述,是数据库最低一级的逻辑描述,它描述了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对应着实际存储在外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库。
数据库的设计阶段与数据库模式结构之间的联系如图4所示。
图 4 数据库设计与模式结构六、结束语本文主要讨论了数据库设计的目标、任务及设计过程,还简单介绍了数据库设计中的数据库选择问题。
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重点是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设计,而需求分析则是所有结构设计的基础。
七、参考文献[1]张露, 马丽. 数据库设计[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7(4):76-79.[2]段远志. 数据库设计方法[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0(4):84-86.[3]杨中书, 刘臣宇. 基于E-R模型的关系数据库设计方法[J]. 价值工程, 2014(30):242-243.[4]郝进义. 数据库设计规范及设计技巧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12):176-177.[5]施维敏. 数据库设计的数据规范化问题[J]. 现代情报, 2003, 23(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