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中医疗效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概况

!日j日jE
6; g阴虚火旺型用玉 女煎 加减 : 生地 2 g麦 冬 1g 生石膏 3s 0, 5, o ( 先煎) 知母 , 川牛膝各 1g丹皮炭 、 2, 侧柏炭 、 炙藕节潆 璩草各
栀子、 茜根炭 、 陈棕炭 、 炙藕 节 、 丹皮炭各 ls 黄连 3 ; 血阻 o, 癀 滞型用 四逆敖、 挑红 四物 汤台失笺散加减 : 当归 、 赤芍、 枳壳 、 炒 蒲黄 、 五灵脂 各 lg红 花 、 芎 、 胡各 6 , 0, 川 柴 E生地 1g 5 。脾 气亏
虚型用补 中益气 沥加 减: 参 lg黄 芪 3 焦 白术 、 党 o. , = 、 茂苓 当 归、 升麻炭 、 阿胶各 1g 炒柴胡 3 . 眼肉 5 , 姜 4 , 0, g龙 g炮 g 炙甘草
[]林文森 . 9 补肾药物治疗x D bJ 药物 性耳聋 的临床与 实验研
究 . 中西医结合 杂志 ,999 7 : 2 18 ,( )4 0 [0 1]乔岐 . 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 ,97 54 :1 19 ,()2 l
蜗毒性的保护作用
中药新药与 临床药理 ,99 1() 1 19 .03 :6 7
[1 凡成, 2]李 聂孝 平 , 姚箐 , 等
[1 1]赵文斌 , 家兰 . 王 中西 医结台治疗 老年 性耳 鸣耳聋 7 例 8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咽喉科 杂志 ,97 54 :0 —25 19 ,()24 0
性的保护作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84 t2 4 19 () 1 —1 [2 2]刘佳运 , 徐绍 勤 . 彭斌 , . 等 复聪片对老 年大 鼠耳蜗 内神
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临床观察

2 结 果
1 . 2一般 资料 : 组 4 例 均 为 本 院住 院患 者 , 3 例 , 1 例 ; 本 0 男 O 女 0 年龄 2 ~ 0 , 0 7 岁 平均 4 . ; 程 1 月~ 5 ; 5岁 病 个 1 年 全部 病例 经纤维 胃 镜 确诊 , 实验 室 检查 大便 或 呕 吐物 潜 血 ( )其 中消 化性 溃 疡 2 +; 6 例( 十二 指肠 溃疡 l 例 , 疡 1 , 溃疡 4 )急性 胃黏 2 胃溃 0例 复合 例 , 膜 病变 l 例 , 管 胃底 静 脉 曲 张破 裂 2 , 消 化 道肿 瘤 1 ; 1 食 例 上 例 轻 度 出血(5 0 11 , 2 50 l0 m )3例 重度 出血 ( l0m ) 例。 > O0 13 1 治 疗方法 . 3 1. . 1常规治疗 : 度 出血者 , 3 轻 可静 脉滴 注 抑 酸药 、 血 药 , 可 选 止 另 用 0 %氯 化钠 注射 液 、 格 液 、 . 9 林 右旋 糖 酐 或 其他 血 浆 代用 品 ; 中 度 出血 以上 者 , 配合 输血 、 支持 、 抗感 染 、 休克 及对 症处 理 。 抗 1. .2中医治疗 :首先 拟定 了基 础 方 :三 七 1g 3 5 ,海蛸 2g 0 ,大 贝 2g 白及粉 lg 白芍 1g, 草 6 , 0, O, 5. 甘 g根据 临床症 状 , 证 分 型 , 辨 在 基 础方上加 味 。胃中积 热 , 见鲜 红 呕血 或紫 黯 血 , 腹胀 闷 , 症 脘 口 臭、 便秘 、 黄 、 苔 脉数 ; 础方 加 黄 连 lg 基 O 丹皮 lg大 黄 lg单 包 O O( 后 下 )原 方甘 草宜 用 生甘 草 。肝 火犯 胃 , 状 鲜 红吐 血 , , 症 口苦胁 痛, 善怒 , 心烦 , 绛 , 弦数 ; 础方 加 山 栀 1g丹 皮 5 , 舌红 脉 基 5, g生地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论文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普肝一科(712000)2012年4月15日收稿摘要: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在2009年6月~2011年9月期间,对6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综合护理措施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65例患者出血得以有效控制,最终康复出院,3例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肝功能衰竭与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治疗有效率95.5%。
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治疗及认真细致的护理,将会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148-0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张小翠*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的上消化道的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畴。
因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病情凶险,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6~10%[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诊,迅速采取行之有效止血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现将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09年6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
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0到80岁。
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病34例,胃溃疡13例,应激性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胆道出血1例,胃癌出血3例,肝癌出血3例。
入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呕血、便血,甚至休克症状。
2急救及护理措施2.1一般急救措施2.1.1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一旦出血,导致休克,应采取休克体位。
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6]。
2.1.2吸氧、保暖、禁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制定综合护理计划并做好详细护理记录。
三七_血竭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0例(1)

血、开窍 理气、疏 络止 痛 之功, 可 用于 冠心 病之 胸痛、胸闷、心
悸、气短、乏力、舌 质紫暗, 脉细 涩或脉 紧, 属气虚血 瘀者, 具 有
较好的临床疗效。
( 收稿日期: 2003111129)
=临床报道>
三七、血竭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80 例
傅俊杰1 吴会战2 宋慧敏3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三七 血竭粉
5 讨论
心脑安康丸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 在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 深
厚的理论修养基础 上, 通过 研究 众多治 疗冠 心病的 经验 方, 结 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 针对冠心病所 具有的气 虚血瘀兼寒 凝
气滞的基本病机, 以 益气 活血、理气 温通、开 窍疏络 立方 原则,
采用地道药材精心研 制而 成的。该 药组 方中, 以生 晒参、丹 参
益气活血为君, 大补气血之中亦能理 气活血, 可使心气 旺盛, 行
血有度, 故瘀血可祛; 三 七活 血化瘀, 川 芎为 血中气 药, 二者 并 用为卧药, 具有良好的祛瘀活血功能; 檀香 理气止痛, 珍珠镇 心
定惊, 砂仁温中行气, 三 者合 用为佐 药, 能够 宁心安 神、理气 止
痛; 西红花和水蛭以为使, 可通脉疏络。诸 药合用, 共奏益气 活
2003 年, 以自创心脑安康 丸治疗 胸痹心 痛 75 例, 并 与采用消 心
痛治疗的 50 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按抽签法 随机分为 治疗组和对 照
组。治疗组 75 例, 男性 40 例, 女性 35 例, 年龄 50~ 75 岁, 病 程
6~ 10 年。对 照组 50 例, 男性 29 例, 女 性 21 例, 年 龄 48~ 76 岁, 病程 6~ 10 年。两组患者在年 龄、病 程、症 状等方 面经统 计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临床工作中大多数(80% ~ 9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20% ~50%)、胃十二指肠糜烂(8% ~15%)、糜烂性食管炎(5% ~15%)、贲门黏膜撕裂(8% ~ 15%)、动静脉畸形/移植动静脉内瘘(GA VE) (5%),其他原因有Dieulafoy 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血证”范畴,其证候可有“吐血”和“便血”。
中医病名:吐血病、便血病;西医病名:上消化道出血。
二、诊断【西医诊断】诊断:①呕吐咖啡样物或鲜血,解柏油样黑便;②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③实验室证据: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④消化内镜。
(需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中医辨证分型】1.热盛迫血证: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
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
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抑酸药物;(2)止凝血治疗;(3)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4)急诊内镜检查和治疗。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1)热盛迫血证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的作用。
《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
三七郁金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5例疗效观察

三七 郁 金 汤 治 疗 上 消 化 道 出血8 t 效 观 察 5N疗
李 秀秀
安化县 中医医 院,湖 南
【 键 词 】: 上 消 化 道 出 血 : 中 医 药疗 法 ; 三 七 郁 金 汤 关
安化
430 150
【 中图分类号 】R 4 2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i 0— 5 7(0 0 8 1 7 1 0 7 8 1 2 1 )0— 5 —
临 床 研 究
C i c l R aa c
C i e e J u n l o t n m d c n a d t n pa m c h n s o r a f E h o e i i e n E h o h r a y ・l 57・
上 消 化 道 出血 为 临床 常 见 急症 之 一 ,年 发 病 率 为 5 / 0 0 1 万 ~ 10 1万 ,病 死率 为 7 ~ I 5/ 0 % ( N。临 床 主要 表 现 为 呕血 、黑 粪 、血 便 等 , 并伴 有 血 容 量 减 少 引起 的 急性 周 围循 环 障 碍 , 病 情 严 者 , 可 危及 生命 。属 中医 血 症 中 “ 吐血 ” 、 “ 血 ” 便 范 畴 。 笔 者应 用本 院经 验 方 三 七 郁 金 汤 为基 本 方 治 疗 溃 疡 病 为 主 的上 消化 道 出血8 f ,取 得较 好 疗 效 ,现 报 告如 下 : 50 1 临 床 资料 8 f 均选 自我院2 0 年 1 月至2 0 年 l 月上消化 道出 5t 02 O 08 0 血 住 院 患 者 , 男 性 5 例 , 女 性 3 f ;年 龄 2 ~ 7 岁 , 其 中 l 40 0 5 2  ̄ 3 岁 2 例 , 3 ~4 岁 2 f , 4 ~ 5 岁 2 例 , 5 岁 以上 0 0 0 l 0 40 1 0 3 1 1例 。 出血 原 因 :十 二指 肠 球 部 溃 疡 4 例 , 胃 溃 疡 l 例 , 8 0 8 急 性 出 血 性 胃 炎 1 例 , 应 激 性 溃 疡 8 , 胃 癌 5 ,诊 断 标 4 例 例 准 :参 照 1 9 年 颁 发 国 家 标 准 应 用 《 医 内科 疾 病 治 疗 常 99 中 规 》 拟 定 血 症 中 “ 血 ” 、 “ 血 ” 的 诊 断 标 准 。 出血 吐 便 程度 :按全 国血 症急症研 究协作组 1 8 年审订 的 出血分 级 96 标准 进 行划 分 ,轻度2 例 ,中度5 例 ,重度 8 。 中医 4 3 例 分 型 :热 雍 血 瘀 型4 例 , 脾 胃湿 热 型 1例 ,肝 气 犯 胃型 1 2 8 8 例 ,脾 胃虚 寒 型 7 4 f 。所 有 病 例 均 经 胃 镜 及 ( )上 消 化 道 或 x 钡 餐 摄 片 ,大 便 隐 血 检 验 证 实 为 急 性上 消化 道 出 血 。 线 2 治 疗 方 法 般 治疗 :卧床休 息。活动 性出血期 间禁食 ,西药根 据病 情 选 用 雷 尼 替 丁或 奥美 拉 唑 静 脉 滴 注 ,不 选用 西 药止 血 药 ,配 合 补 充 血 容 量 , 必要 时予 输 血 ,在 此 基 础 上 Il 三 七 Il 郁 金 汤 ,方 药 组 成 : 三 七 l 克 ,郁 金 1 克 , 牛 膝 1 克 , 熟 0 0 0 大黄 l克 ,炒 栀 l 克 ,瓜 蒌 壳 l克 , 煅海 螵 蛸 1克 , 白芨 1 5 0 O 5 5 克 ,气 脱 者 加 白参 或西 洋 参 ;呕 吐 者 加代 赭 石 :气 滞 者 加 绛 香 、檀 香 ; 肝 气 犯 胃者 加 柴 胡 、 川楝 、 水 煎 服 ,每 日1 U 弃, 冷 服 ,对 伴有 呕吐 、呕 血 者 暂禁 食 , 中药 则 多 次 分服 。 3 治 疗结 果 3 1 疗 效 判 断 标 准 ,参 考 全 国血 症 协 作 组 和全 国 中 医 内科 . 学 会 血 症 学 组 制 定 的 标 准 评 定 。 3 2 结果 :8 f 中,临 床 治愈6 例 ,显效 l 例 ,有 效5 . 50 5 2
中药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同的 治 疗原 则及 方 剂 进 行 治 疗 。 结 果 : 总有 效 率 为 6 .7 ,其 中轻 度 出血 有 效 率 为 10 , 中度 出血 、 重 9 1% 0% 度 出血 次之 ;肝 郁 胃热 型 有 效 率 为 9 .5 ,阴虚 火 旺型 及 脾 胃气 虚 型 次 之 。 结 论 : 中药 对 轻 度 上 消 化 道 出 35 %
延 胡 索 1g 2 ,阿 胶 1 g ( 化 冲 服 ) 三 七 3 ( 末 5 烊 , g 研 冲服 ) ,甘 草 5 。 g
1 3 2 阴 虚 火 旺 型 症 见 吐 血 色 红 或 紫 黯 ,便 黑 , ..
溃 疡 底 部 有 显 露 的 血 管 。 1 3例 患 者 中 胃 溃 疡 出 血 3 1 8例 , 十 二 指 肠 球 腔 溃 疡 出 血 1 3例 ,复 合 性 溃 疡 1
估计 出 血 量 为 50 10 m / , 大 便 稀 烂 ,色 黑 如 0 00 l d
漆 ,可 有 吐 血 , 心 悸 , 口 干 , 眩 晕 或 晕 厥 , 脉 率 1 0次 / i 右 ,血 红 蛋 白 7 10 / 0 m n左 0 0 gL;重 度 :估 计
1g 5 ,白及 2 g 0 ,延 胡 索 1 g 2 ,牡 丹 皮 1 g 5 ,阿 胶 1 g 5
12 出血 程 度 分 级 .
根据 《 内科 急危 重 症 中 医 诊 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疗效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型及方药,以提高中医急救方面的成功率。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136例,分析其临床分型和治疗措施。
结果:136患者中主要分型为胃火炽盛型、肝火犯胃型、气不摄血型、脾胃虚寒型。
其中抢救成功128例(95.38%),死亡8例(4.62%)。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早期通过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及专病专方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近年来关于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趋势有不同报道,有减少趋势,可能和胃镜检查的普及有关,能使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治。
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病例136例,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6例,其中男94例,女42例,年龄21-69岁,平均43.5岁;最终确诊,引起出血的原发病为十二指肠溃疡者64例,胃溃疡32例,出血糜烂性胃炎19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12例,胃癌6例,原因不明者3例。
出血量1000ml者16例。
hb>90g/l者56例,hb60-90g/l者67例,hb<60g/l者l3例。
2治疗方法
2.1一般治疗:全部病例均住院后静卧,嘱饮流食,对于有呕血
或者出血量大的患者暂时禁食,在静脉补液后呕血停止即改为流食,黑便消失或者潜血实验阴性改为半流食,并逐步变为一般饮食。
2.2中医辨证论治
2.2.1胃火炽盛型(53例):以吐血颜色鲜红或紫红,大便色黑,胃脘部烧灼胀痛,烦躁不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脉数为主要特征。
治以清胃热泻火止血。
方用泻心汤和十灰散加减,药用大黄、黄芩、黄连、侧柏叶、大蓟、小蓟、生地,或加用十灰散等。
2.2.2肝火犯胃型(43例):以口吐鲜血,血色红或黯紫、胁痛口苦、心烦易怒、舌干苔黄、脉弦数为主要特征。
治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大黄、山栀、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梢、龙胆草等。
止血药选加炒地榆、炒蒲黄、花蕊石、血余炭等。
2.2.3气不摄血型(41例):以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疲纳呆、吐血便血缠绵不止、舌淡苔白、脉细弱为主要特征。
治当健脾养血、益气摄血。
方宜归脾汤加止血药。
药用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炒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侧柏叶、丹皮、大蓟、小蓟等。
2.2.4脾胃虚寒型(39例):以吐血色黯淡,黑便稀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差,腹胀,或者形寒肢冷,舌质淡,或舌胖有齿痕,脉细数无力为主要特征。
治以益气健脾、温中止血,方用:偏脾气虚予归脾汤加减,偏脾阳虚者予黄土汤加减。
药用甘
草、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等。
药量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每天给1-2剂,水煎,分2次服。
2.3中医专病专方研究:根据林来胜、李克振等的研究经验,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我院对部分病例用自制止血散冲服。
止血散组成:每包含大黄1g、五倍子1g、甘草0.5g,每日服3次,每次服1包。
对大部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予本科自拟方愈疡止血胶在内镜下喷洒及口服治疗。
愈疡止血胶采用大黄、白芨、五倍子配伍而成,经过现代先进工艺提取,可结合内镜喷洒及口服使用。
2.4西医抢救治疗:本次病例出血量较大的均常规运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其中有45例患者由于出血较急,量较大,在中医过程中还加用西药立止血、垂体后叶素、奥曲肽等。
其中有29例患者输血治疗。
经过24-48h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转外科治疗。
3结果
3.1临床疗效评定:根据《内科急症规范》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1周内呕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阴性,失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呕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隐血试验(+),失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有效:1周内呕血或黑便明显减少,大便隐血由(+++)转为(++),失血症状略有改善;无效:经1周治疗后仍呕血或黑便,大便隐血试验无明显好转,失血伴随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不同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疗效
中医证型数量(例)临床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胃火炽盛 53 13 30 9 1 98.11
肝火犯胃 43 9 21 11 2 95.35
气不摄血 41 12 17 9 3 92.68
脾胃虚寒 39 8 18 11 2 94.87
本次136例患者中,内科保守成功止血128例(95.38%),转外科及死亡8例(4.62%)。
其中加用西药止血药45例,输血治疗者29例。
4讨论
4.1中医治疗上消化出血的特点:上消化道出血,病位涉及胃、脾、肝、胆。
肆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热伤胃络,故见胃火炽盛型;情志不遂,急躁易怒易生肝火犯胃型;脾胃久伤,气血两虚则为气不摄血型;久病阳气亏虚,温养无力血失固摄,则为脾胃虚寒证。
故分别以清胃降火、清肝泻火、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等治法。
尤其近年来,加大了专病专方的研究,大黄粉,三七粉等有明显的止血效果,配合使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4.2发展展望:自使用中医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来,大多数出血病例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达到止血目的,不仅扩大了中医治疗急症的范围,更有其副作用小,价格低等优势。
但是相比西医的飞速发展,中医中药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比如中药作用机理的基础性研究等。
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比如徐冬
英通过制造的脾虚胃出血模型,研究出三七配伍黄芪可以明显缩短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同时增加小白鼠的血小板及红细胞总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许多病发因素,应在抢救患者时在短时间内根据临床症状做综合分析。
因此,我们中医药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注意中医辨证的微观化研究和基础性研究,把实验室成果和临床检验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理论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晓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387-388.
[2]崔西玉.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发病趋势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5,6:15-18.
[3]李克振.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4例分析[j].中原医刊,2004,31(9):36-37.
[4]薛敏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冶疗现状[j].河北医药,2007。
32(13):179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