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22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课《陈涉世家》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课《陈涉世家》知识梳理(一)通假字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流放)②为天下唱(“唱”同“倡”,首发)③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二)古今异义1.发闾左適戍渔阳古义:征发;今义:产生,发生。
2.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见面,会见。
3.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亡。
4.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5.上使外将兵古义:臣下对皇帝敬称,这里指秦始皇;今义:方位名词,位置在高处的。
6.今或闻无罪古义:有人;今义:或者。
7.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悯。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自。
偷着;今义:空隙。
9.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
10.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器;今义:表示约数,十六或十七。
11.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12.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今义:身体。
(三)一词多义1.为坛而盟(筑)为屯长(担任)若为佣耕(是)2.扶苏以数谏故(屡次)广故数言欲亡(几次)3.置人所罾鱼腹中(……的东西)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处所)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5.不当立(应当)当此时(在)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乃行卜(往,去)行收兵(行军)7.乃丹书帛曰(写)得鱼腹中书(字条)8.令辱之(使,让)召令徒属曰(号令,命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四)词类活用1.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2.死国可乎(名词作动词,为……而死)3.乃丹书帛曰(名词作状语,用丹砂)4.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5.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7.忿恚尉(动词使动用法,使……恼怒)8.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9.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铠甲;武器)(五)重要虚词1.之①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②怅恨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④二世杀之(代词,代指扶苏)⑤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代指事情)2.其①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指扶苏)②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指他们的)③以激怒其众(代词,代指吴广的)④皆刑其长吏(代词,代指当地的)3.以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③以激怒其众(连词,来)④祭以尉首(介词,用)⑤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4.而①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②夺而杀尉(连词,表承接)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连词,表转折)④为坛而盟(连词,表承接)⑤收而攻蕲(连词,表承接)(六)成语积累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1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2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3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4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5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6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7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8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9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0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1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12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13宾通傧,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礼于廷。
14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15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6离通罹,遭遇,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17濯通浊,混浊,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18质通贽,见面礼,如:厚币委质事楚。
19决通抉,如:辞决而行。
20乡通向,如:北乡自刭。
21衡通横,与纵相对,如:外连衡而斗诸侯。
22没通殁,死,鄙陋没世。
23莫通暮,夜晚,如:至莫夜月明。
24被通披,披散,穿上,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25少通稍,稍微,太后之色少解。
26禽通擒,捕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27舒通抒,抒发,如:退而论书册,以舒其愤。
28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29生通性,资质,如:君子生非异也。
30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
31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
32属通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课后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课后复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通假字:1、適戍渔阳通2、固以怪之通3、为天下唱通4、身被坚执锐通5、无相忘通6、知其指意通二、古今异义:1、今亡.亦死古:今:2、又间.令吴广古:今:3、卒中往往语古:今:4、会.天大雨古:今:5、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今:6、楚人怜.之古:今:7、比.至陈古:今:8、等.死,死国可乎古:今:9、今诚.以吾众古:今:10、或.以为死古:今:三、一字多义:1、之:辍耕之.垄上()鸿鹄之.志()怅恨久之.()二世杀之.()固以怪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楚人怜之.()2、以:以.数谏故()今诚以.吾众诈自称()祭以.尉首()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陈涉()或以.为死()3、已:壮士不死即已.()皆已.失期()4、书: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5、故: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6、将:上使外将.兵()项燕为楚将.()将.尉醉()王侯将.相宁有()7、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乃.立为王()乃.行卜()乃.入据陈()8、令:借第令.毋斩()又间令.吴广()9、次:皆次.当行()吴广之次.所旁()10、应:宜多应.者()佣者笑而应.曰()11、数:数.有功()卒数.万人()扶苏以数.谏故()数.日()12、为:项燕为.楚将()为.坛而盟()为.屯长()为.天下唱()号为.张楚()若为.佣耕()士卒多为.用者()或以为.死()陈涉乃立为.王()吴广为.都尉()13、号:号.令召三老()号.为张楚()14、欲:广故数言欲.亡()从民欲.也()15、指: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16、道:道.不通()伐无道.()17、会:会.天大雨()皆来会.计事()18、上:辍耕之垄上.()上.使外将兵()19、与:尝与.人佣耕()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四、词性活用: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忿恚.尉()3、此教我先威.众耳()4、狐鸣呼曰()5、将军身被坚执锐()()6、上使外.将兵()7、皆指目陈胜()8、尉果笞.广()9、置人所罾.鱼腹中()10、夜篝火..()11、皆刑.其长吏()12、袒.右()13、固以怪.之()14、将兵徇蕲以东()15、失期,法.皆斩()五、重点字词解释:1、怅.恨久之()2、苟.富贵()3、陈涉太息()4、適戍渔阳()5、屯.大泽乡()6、皆次.当行()()7、度.已失期()8、吴广素.爱人()9、念.鬼()10、并.杀两尉()11、为坛而盟.()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3、蕲下.()14、比.至陈()15、豪杰()16、社稷()17、尝.与人佣耕()18、戍死者固十六七()19、将军身被坚执锐...()()()20、若.为佣耕()六、翻译句子: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复习知识点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在读音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写法不同的字。
了解通假字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避免错写或混淆。
以下是一些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复习常见的通假字:
1. /mou/、牟/mu/
2. 桃/tao/、陶/tao/、逃/tao/
3. 罗/luo/、啰/luo/
4. 洪/hong/、宏/hong/
5. 乐/le/、了/liao/
6. 晒/shai/、曬/shai/
7. 辰/chen/、晨/chen/
8. 预/yu/、豫/yu/
9. 间/jian/、见/jian/
10. 朱/zhu/、猪/zhu/
11. 指/zhi/、至/zhi/
12. 逗/dou/、斗/dou/
13. 巨/ju/、拒/ju/
14. 士/shi/、氏/shi/
15. 明/ming/、螟/ming/
16. 青/qing/、轻/qing/
17. 还/huan/、還/hai/
18. 金/jin/、今/jin/
19. 托/tuo/、脱/tuo/
20. 朗/lang/、浪/lang/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考生在复习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熟记这些通假字的写法和用法,确保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错误。
同时,理解字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助于更好地运用通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1、止有剩骨《狼》
2、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3、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5、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6、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7、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8、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9、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
1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14、公输盘诎《公输》
15、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6、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入那么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20、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2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2、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_1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河南地区)2017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2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考点跟踪突破22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二)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被敌军打死。
③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
④恁么:如此,这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作者在语段(一)中说自己是“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隐含的心境包括: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语段(二)是苏轼被贬至惠州时所作,请联系语段(一),说说你从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语段(一)(二)均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待贬谪心态旷达,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时,要学会乐观,学会随遇而安,恬淡自适。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22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被敌军打死。
③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
④恁么:如此,这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
B.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作者在语段(一)中说自己是“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隐含的心境包括: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语段(二)是苏轼被贬至惠州时所作,请联系语段(一),说说你从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语段(一)(二)均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待贬谪心态旷达,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时,要学会乐观,学会随遇而安,恬淡自适。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节选自刘向《说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B.乞人不屑
..也不屑:不愿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高位厚禄。
3.语段(一)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好处:通俗易懂,以理服人。
4.语段(二)的故事印证了语段(一)的什么观点?曾子和孟子都坚持怎样的做法?
语段(二)的故事印证了语段(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观点;孟子和曾子都坚持“本心”,不违背“义”。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二)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
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猗兰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可爱者甚蕃.蕃:多
B.不蔓.不枝蔓:生枝蔓
C.亭亭净植.植:种植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语段(一)从哪几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赋予了莲花怎样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骨。
赋予了莲花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4.两个语段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语段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语段(一)通过写莲的高洁傲岸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语段(二)作者写自己像兰一样生不逢时、生不逢地,同时以兰自喻,表现自己不愿与杂草生长在一起的高洁品质。
四、(2016·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C)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