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实践探讨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思考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园林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绿色发展、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进行思考,探讨如何通过生态园林规划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园林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减缓城市内部的气候变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合理的生态园林规划建设可以为城市注入绿色,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民的休闲娱乐选择,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还可以改善城市的视觉环境,丰富城市的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
3. 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
这样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生态园林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要符合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的交通、水利、供水、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相协调。
同时要考虑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的绿地。
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要注重生态设计,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植被配置,促进城市的植被恢复,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要加强生态管理,加强生态监测,完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要注重生态教育,加强市民的生态意识,促进市民的环保行为。
1. 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要加大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力度,增加城市的绿地用地指标,提高城市的绿地率。
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要加强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意识,增加城市的生态景观。
通过开展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品质,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浅析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浅析城市生态公园是建设绿色城市、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其设计与建设涉及到生态环境、景观美学、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对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进行浅析。
一、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目标是打造绿色、舒适、美丽的城市空间,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设计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建立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
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资源等方面,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更新能力。
2. 功能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应满足人们对于自然、文化、休闲娱乐等不同需求。
设计要全面考虑公园各项功能的衔接与协调,实现公园的多元化、开放化和互动性。
3. 空间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的空间设计应体现美学价值和艺术性。
设计要注重空间层次感的营造、景观元素的统一和环境氛围的塑造,从而打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城市绿地。
4. 可持续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要注重可持续性,从节能、节水、减排、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公园的环保性、经济性和社会效益。
1. 全面评估。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前需要对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分析性状数据、地文数据、动态数据等方面的信息,以摸清公园开发的内在需求,为后续设计提供清晰的思路与依据。
2. 规划整合。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周边道路、建筑、管网等因素,规划设计更应有针对性和整合性。
通过多方面信息的整合与协作,协同发掘公园最大的优势,从而使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更具实际运作价值。
3. 生态恢复。
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可以借助一系列生态技术手段实现对环境的涵养和营造。
包括土壤改良、防止水资源枯竭、管理绿植、提升生物多样性等,充分唤醒公园的生态潜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公园。
4. 功能布局。
城市生态公园应根据区域特征、用户需求等考虑公园内功能布局。
包括入口、休闲区、游乐区、教育区、健身区、文化展示区等等,以人性化方式分配不同区域,展现公园的多样性和人文特色。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探讨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探讨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将结合花都新街河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实例,提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及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该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主要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植被的生态规划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供园林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园设计;生态设计;公园规划;景观设计1 项目概述新街河公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东起铁山河河口,西至京广铁路桥段,全长约6.68公里占地面积约238万㎡,其中:水域面积约125万㎡,陆地面积约为113万㎡。
设计内容有:园区内各功能区域及配套设施等的园林景观设计。
2 生态公园设计原则及目标(1)设计原则。
本项目提出了“整体协调、特色营造、人文关怀、自然生态”这一设计理念,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来贯彻这一主导思想。
①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山体形态,公园的园林景观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全面提升整体环境的品味和档次。
②加强公园的可识别性和设施的使用价值,创造公园独特的滨水景观风情。
③研究当地的人文景观,充分满足人对亲水性公园的渴望以及与之交往的需求,为人们的休闲、旅游、娱乐等创造舒适的环境。
④尊重自然、注重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保护和提升。
(2)设计目标。
本公园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亲水性主题公园,进一步优化花都区的城市环境,延续城市文化脉络,打造花都区“一河两岸”的亮丽风景线,建设成为市民水上生态公园。
公园的建设尽量保留现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滨水水岸线以及山体轮廓线,并重点设计滨水景观带。
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环境,以绿化为主,建设成为集河流恢复、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滨公园。
3 总体设计本公园设计范围为新街河(拦河橡胶坝到迎宾大道)生态公园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带的主要部分,公园的设计旨在为游人提供多样的游憩空间和场所,并营造丰富而多层次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节点,通过内部水系的营造,满足人亲水、近水的需求。
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走向可持续的重要方式之一。
常州市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介绍常州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包括常州市政府关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和计划,常州市已建成的各类生态园林项目,以及生态园林建设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常州市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成就,为后续的研究和讨论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内容已达到2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生态园林建设理念、实践经验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旨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未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推动常州市及其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和改善。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明确定义和界定,可以更好地引导研究过程,确保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1.3 研究意义常州市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地,其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常州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通过对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更新和优化,推动城市向着更加环保、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
研究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意义还在于帮助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更好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城市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思考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还需要思考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将自然与城市融合,打造宜居环保的城市。
一、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生态园林是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首先对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保护自然风貌、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保留重要的生态节点和生态走廊,减少土地利用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整合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系统的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规划设计,统一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绿地连续、布局合理的生态网络,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重要作用。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注重绿地系统的整体性规划,提高绿地系统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
三、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关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要注重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打造独特的城市景观,为城市增添魅力和活力。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环境的特性,创造性地利用自然风光、地形地貌和水系资源,为城市景观营造更多元化的空间体验和视觉感受。
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也需要注重建设智慧、绿色、低碳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还需要积极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市民环保意识,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
五、树立城市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要树立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浅析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浅析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重要作用。
如何设计建设出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城市生态公园,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方法进行浅析,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创造出具有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城市生态公园。
一、生态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首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生态公园的设计中,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水域设计、土壤改良等手段,创造尽可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增加公园的生态功能。
2. 多样化原则生态公园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植被类型、采用多样的景观元素,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水体设计、景观造型等手段,打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丰富居民的休闲体验。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生态公园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兼顾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节水设计、绿地利用、生态维护等手段,延长公园的生命周期,提高公园的可持续运营能力。
二、生态公园设计的主要方法1. 植被配置植被是生态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植被配置能够提高公园的生态功能和美学效益。
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可以选择适合的植被类型,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组合。
在休闲区域可以种植乔木、灌木等景观树木,营造良好的观赏效果;在湿地区域可以种植芦苇、菖蒲等湿生植物,增加湿地的生态功能。
2. 水域设计水域是生态公园中重要的景观元素,合理的水域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公园的美感,还可以改善公园的生态环境。
在水域设计中,可以考虑引入湖泊、溪流等自然水体,也可以构建人工湖、喷泉等景观水体,通过合理的水文设计和水体植被配置,提高水域的生态功能,增加公园的生态效益。
3. 土壤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合理的土壤改良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浅析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浅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愈发紧缺,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绿肺”和“城市阳光房”的重要性。
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成为解决城市绿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对城市生态公园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进行浅析。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城市生态公园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使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增加人工景观的设置,打造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园。
其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营造美丽的城市景观,更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评价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之前,要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评价。
通过对土地、水资源、地形地貌、植被类型、能量流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生态环境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公园的有效设计提供科学基础。
2.功能分区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涉及到多种功能,如生态保护、娱乐休闲、文化活动、公共服务等。
在设计之初,要根据公园的定位,将其整体规划分为多个功能区。
通过设置相应的景观元素和设施,使各个功能区互补互补,保证公园的全面利用。
3.景观营造公园的景观营造是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核心,也是实施期的重点。
景观设计要遵循生态恢复、景观美化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原则。
公园内植物的种植要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选择草木品种与自然条件匹配,建造休闲步道、游乐区、健身器材、公共设施等,打造高品质、环保、舒适的生态公园环境。
4.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不仅关乎美化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关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之初,要考虑公园的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合适的经济和管理模式,确保公园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长久的发展和可持续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三、结论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建设,不仅仅是营造美丽的城市景观,更是为了创造高品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园。
在设计之初,要进行科学的生态系统评价,根据公园的定位分类、功能分区。
同时,景观设计要遵循环保、生态恢复和功能定位的原则,在公园内设置合适的景观元素和设施。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现如今环保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城市中为了改善严峻的环境状态,各个城市都开始建设生态公园。
本文针对城市中的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城市内的生态公园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标签:城市环境;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一、城市生态公园的主要作用城市的生态公园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又能够提供给城市居民游乐、休息的场地。
城市的生态公园中种植着大面积的绿植,它们能够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为城市提供新鲜的空气,保障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中高楼林立,建筑物的密集,真正的绿地覆盖面积极低。
而生态公园可以为城市增加绿植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在夏天,植物可以通过水分增发和遮阴等方式对城市进行降温。
在冬天,合理的防风林布置会为城市阻碍一部分的冷空气袭击,为城市提供的温暖。
生态公园的建设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保障其居住及工作计划安静绿色健康。
近年来,国家重视环境保护,城市中的生态公园加速建设,为居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的娱乐休息场地。
成为了人们户外活动、健身、游玩的最佳场所,同时还具备着传播物质文明、科學精神等重要功能。
它的存在为居民提供着审美需求,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是大众文化的集大成所在。
生态公园通过不断吸引资金,推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收益。
同时净化着城市空气,降低环境辐射,减少噪音为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建设(一)城市生态公园选址城市中建设生态公园的第一步就是针对生态公园特性进行科学选址,规范生态公园设计。
使生态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
为了发挥生态公园美化环境的作用,生态公演的选址通常上会以建设当地的名胜古迹、寺庙、现有湖泊绿地等条件为中心,通过合理的布局构建,开发出具有当地人文及文化特色的生态公园。
建设生态公园时要对居民的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了解,将建设地址远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同时还要将防火、防洪、防震等避难条件纳入考虑,使生态公园可以在灾难发生时为居民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实践探讨
摘要本文将结合诸暨五泄江滨江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实例,提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提出详细规划设计中体现地貌地形、道路建筑、水环境、绿化植物的生态设计方式;同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植被的生态规划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略,旨在为同类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园设计;生态设计;公园规划;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11-02
1项目简介
本公园规划用地面积约28.52公顷,是五泄江滨江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地现状主要以农田和自然村落为主,部分地段分布着养殖池、耦塘等小面积水体。
用地内主要植被是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在村落周边及田间小路上有一定的植物分布,但品种较为单调,主要为香樟、池杉、构树、楝树、悬铃木、垂柳、芦苇、刚竹、柏树、乌桕、荷花、美人蕉等植物,长势普遍较好,是较为优势的乡土植物。
2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念
提出了“建设生态培育和公园游憩相结合的滨水绿地”这一设计理念,区别于以游憩性为主、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滨水公园,主要通过以下3方面来贯彻这一主导思想:
1)滨江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维护,逐步形成具有自然特质,并有较强稳定性的生物群落;
2)保留部分区域,使游人无法通达,形成特有的生态培育区:一方面,由于限制了人为的破坏性干扰,可以有效的恢复当地植被和相应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新城开发初期,人口入住率较低,因此,公园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划分一定的区域作为生态培育区,只需作适当的水肥养护,与景观游憩性空间相比,极大的降低了公园养护成本。
建设初期,该区便捷可设定软性安全维护,防止游人进入;
3)注重游人的参与性,倡导在全面恢复和保护滨水植被的基础上,为游人提供宜人的游憩空间。
3总体设计
本公园设计范围是滨江生态带的主要部分,公园的设计旨在为游人提供多样的游憩空间和场所,并营造丰富而多层次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节点,通过内部水系的营造,满足人亲水、近水的需求。
方案以独特的立地条件为依托,以表现和体会生态型绿地为原则,做到培育与利用相结合。
根据地块所处的位置和自身特点,整个公园划分为休闲烧烤区、生态体验区、步行桥景区、滨水主活动区、生态培育区、生态标本园区和拓展活动区等功能区块。
公园整体上采用现代自然风格为主的设计手法,局部利用地块原有肌理组织景观。
园内开挖自然式人工水系与城市内河体系连
接,主要景观围绕水体和主园路展开,利用地形改善防洪堤与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提炼,创造出更胜自然的优美环境。
方案的竖向设计主要考虑景观需要和排水功能两方面要求,并且两者相辅相成,在满足排水功能的要求下,营造优美景观。
本地块在规划建设后,基本呈四周高,中间低的格局,部分地段还有较大的高差。
竖向设计随形就势,低处挖湖、高处堆山。
地块中央设置水系,一方面作为游人游览和活动的主要背景;另一方面,收集公园内及周边汇集的雨水,加以景观利用,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
现有防洪堤与地块的高差约有3m~5m,本方案沿防洪堤塑造地形,缓和规则生硬的河堤影响公园景观。
水体自西南向东北流动,汇集与中心湖面,与城市内河相接处设置闸门,下游设置提水泵,以保持湖面常水位。
地形土方工程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自然安息角的要求。
4分区设计
1)烧烤区设置完备的配套设施,提供各种形式、各种尺度的空间,便于不同群体的组团交流和活动。
设置一定的开放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有组织的使游人能够亲近绿地,感受自然;
2)生态体验区主要设置了生态农庄、回音壁、污水处理点等景观功能区域,旨在为游人提供参与和体验生态的场所。
生态农庄主
要种植和养殖无公害的农产品,其间设置绿色餐馆,在直接感知生态的同时,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元素。
回音壁是采用重叠式弧形景墙,感受回音效果,意欲自然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3)步行桥景区地块狭窄,景观用地有限,方案利用防洪堤的放坡要求,结合地形、园路、水系、卵石、植物等景观要素,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
景观步行桥入口处设置螺旋型通道,满足公园与步行桥之间的无障碍通行要求。
该区设置了公园管理房和茶室等功能建筑;
4)滨水主活动区是公园内主要的活动区域,景区围绕中心湖面组织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组织丰富的亲水场景,设置了集散广场、滨水休闲、儿童活动、观演、草坪休闲等功能区块,满足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
公园将主入口设在体育公园的轴线上,一方面是景观和视线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体育公园方向的人流量较大,满足这一功能要求。
临水主广场是使命聚会、交通集散的主要场所,设置观演台,适合与大型的节假日庆典活动。
休闲草坪有组织的使游人进入,是市民休闲、野餐、日光沐浴的绝佳场所。
周边设置茶室、餐厅、游船码头、小卖、厕所等功能建筑另外,充分考虑与体育公园及陶朱山远景的视线对位关系,这种轴线关系仅表示一种序列上的关系,一种景观视线的对位,采用自然的轴线形式,弱化形式上的对称和僵化。
中心湖面和改造过的防洪堤地形景观,成了活动区良好的景观背景;
5)生态标本园区向游人展示了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景观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
本区内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便于不同习性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发挥标本园的示范作用。
以群岛的形式反映湿地景观,设置水杉方阵,展示其干性之美。
结合防洪堤的坡地地形,种植山区植物。
区内设置温室,引进和栽培热带植物和珍惜植物,丰富了标本园的植物品种;
6)设置生态培育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设置景观挑台组织观景。
该区作为生态培育的一个示范区在全园乃至整个滨江生态带得以贯穿,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江生态系统。
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该部分区域可以有组织的加以二次建设,形成公园新的游览景点。
5植物规划
根据地块特征,景观及功能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宏观控制。
1)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绿色基调;局部点植精品树种,提高景观档次。
在树种的选择上,以适宜本地生长、具有良好生态习性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以降低资本投入。
在局部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处,可考虑精品植物,用以点景;
2)配合地块功能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尤其要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
由植物配合进行空间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
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
3)根据本工程为滨水绿化的特点,在植物品种选择上,要注意多选用耐水湿性较强的植物,如水杉、池杉、菖蒲等,并考虑其沿江的抗风能力;
4)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能: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改良能力,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6结论
本文将结合生态公园规划实例,提出规划设计中体现地貌地形、道路建筑、水环境、绿化植物的生态设计方式;同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植被的生态规划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略。
参考文献
[1]张任.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孙彩云.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11):101-102.
[3]金阳成.宿州市三角洲生态公园建设实践[j].河北农业科学,2010,2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