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通信系统概述

合集下载

城轨交通专业英语 Unit 20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通信系统

城轨交通专业英语 Unit 20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通信系统

Part B Dialogue
David: Well, how does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chieve?
Try to discuss
John : Every station has a machine room with a switch connecting control centre, in
Try to discuss
Part B Dialogue
(David and John are talking about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in metro system.) Try to discuss
David:What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for metro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David: What is wireless system used for?.
John : As every car is a moving object,telecommunication lines are impossi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s adopted.
charge of receiving and sending of train control signals.
David: What kind of telecommunication media is used?
John : It is advanced fiber. It has great shield performance, fast transmission speed and
good privacy.

通信系统的简述

通信系统的简述

1.2通信系统1.2.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通过通信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无论是远古狼烟滚滚的烽火,还是今天四通八达的电话,无论是饱含情谊的书信,还是绚丽多彩的电视画面,尽管通信的方式各种各样,传递的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递。

因此,我们对通信下一个简练的定义:所谓通信,就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

这里“传输”可以认为是一种信息传输的过程或方式。

而在这里所讨论的通信不是广义上的通信,而是特指利用各种电信号和光信号作为通信信号的电通信和光通信。

用于进行通信的设备硬件、软件和传输介质的集合叫做通信系统。

过去对通信系统的定义没有软件部分,但随着计算机进入通信系统,通信软件就成为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定义中加入软件这一模块。

从硬件上看,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息源、受信者、传输媒质和发射、接收设备五部分组成。

比如电话通信系统就包括:送话器、电线、交换机、载波机、受话器等要素。

广播通信系统包括麦克风、放大器、发送设备、无线电波、收音机等。

图1-5为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图1-5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信息源是消息的产生地,其作用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基带信号)。

例如:电话机、摄像机、扫描仪、计算机等。

发送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将信息源和传输媒质(信道)匹配起来,即将信息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如已调信号)。

在通信中,信道具有特定的频率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的信号将无法传输。

而信息源产生的信号未必就恰巧在这个频率范围之内,因此就要靠发送设备的转换了。

最典型的信号转换就是调制。

调制的作用是将信息源发出的信号频率调制到信道允许的频率范围内。

传输媒介(信道)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媒质。

在无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电磁波,它的频率范围在3Hz~300GHz。

在有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明线、电缆、光纤。

噪声源是通信系统中各种设备以及信道中噪声与干扰的集中表现。

噪声源可以理解为是通信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通信系统无法彻底消除干扰。

北交20新上《通信系统原理(A)》在线作业一_418

北交20新上《通信系统原理(A)》在线作业一_418

(单选题)1: 为了解决连0码而无法提取位同步信号的问题,人们设计了( )。

A: AMI码
B: 多进值码
C: HDB3码
D: 差分码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在“0”、“1”等概率出现情况下,以下哪种码能够直接提取位同步信号( )。

A: 单极性不归零码
B: 双极性归零码
C: 单极性归零码
D: 双极性不归零码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3: 对于n维高斯过程,各统计样本之间的不相关特性与统计独立有如下关系( )。

A: 没有直接的关系
B: 等价
C: 不等价
D: 不相关不一定统计独立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4: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取样判决的定时信息被称为( )。

A: 载波同步信息
B: 网同步信息
C: 位同步信息
D: 群同步信息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5: 在模拟调制当中,属于非线性调制的是:( )。

A: DSB
B: AM
C: FM
D: SSB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用示波器观测眼图时,其信号应取自接收机的( )。

A: 接收滤波器前
B: 接收滤波器后
C: 抽样判决前
D: 抽样判决后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7: 根据纠错码组中信息元是否隐蔽来分,纠错码组可以分为:( )。

A: 线性和非线性码。

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总结

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总结

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总结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学会分析通信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并能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

•掌握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熟悉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的分类、运算和变换。

•理解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通信过程。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通信系统的信号和系统特性。

•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

•学会使用通信实验设备,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和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将通信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第一节:通信系统概述•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的分类、运算和变换。

2.第二节:模拟通信系统•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3.第三节: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4.第四节:通信系统的应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实例。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本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原理的应用。

3.实验法:安排通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通信原理》2.参考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3.多媒体资料:通信系统原理讲解PPT、通信系统应用案例视频4.实验设备:通信实验装置、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移动通信网结构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系统结构
Um接口 Abis接口 BS接口
B T S
B
MS
T BSC
S
BSS(1)
OMC
MSC/VLR
ISDN PLMN PSTN PSPDN
SC
HLR/AUC
EIR
……
BSS(n)
A接口
MSS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系统结构
组成GSM的四大部分
由系统结构图可以看出,GSM由MS(移动台)、 BSS(基站子系统) 、 MSS(移动交换子系统,也 叫网络子系统-NSS)和OSS(操作维护子系统)这 四部分组成。
基站控制器BSC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系统结构
是BSS的控制部分,在BSS中起交换作用。BSC一 端可与多个BTS相连,另一端与MSC和操作维护中心 (OMC)相连,BSC面向无线网络,主要负责完成无线 网络、无线资源管理及无线基站的监视管理,并能完 成对基站子系统的操作维护功能。
BSS中的BSC所控制的BTS的数量随业务量的大小 而改变。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 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它是在扩频通信技术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 通信技术。
CDMA技术的出现源于人们对更高质量无 线通信的需求。
课程内容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GSM系统结构 GSM系统接口 GSM寻呼流程 CDMA系统组成 CDMA 基本特点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数字移动通 信系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其代表技术是欧洲 的GSM和美国的CDM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 代移动通信技术(2G)。

第一章 通信线路概述

第一章 通信线路概述
分纤箱主要用于FTTB、FTTH中解决纤芯不够的问 题,就是一个光分路器加几盘融纤盘,一般挂在 小区楼梯间的墙壁上或立小区绿化带中。
图1-13光缆分纤盒
图1-13光缆分纤盒
图1-14楼道和弱电竖井内使用的24芯光缆分纤盒
3. 光缆通信线路
(5)光分路器可以分为机架安装型光分路器、尾纤型光 分路器和采光分路器,常用采光分路器如图1-10所示;机架 安装型光分路器如图1-11所示;尾纤型光分路器如图1-12所 示。
与电缆相比较,光缆质量轻、直径小,给施工带来便利, 但光纤直径小、韧性差,有对施工机具、仪表和施工技术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光缆施工的主要程序及质量控制点如图1-17所示。市话电 缆工程施工的主要程序及质量控制点如图1-18所示;
1.2.3 通信系统构成
1.通信系统概念
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系统一般由由发信终端设备、传输信道、交换设备、收 信终端设备组成,如图1-19所示
图1-3 电缆交接箱
( 3),分线设备
分线设备是配线电缆的终端设备。按配线方
式引出所需线对供用户使用,是连接配线 电缆和用户引入线的设备,而且便于日常 检修障碍或装拆移机等。分线设备有分线 箱和分线盒两大类。分线箱是一种装有熔 丝和避雷器等保安装置的分线设备,适于 郊区和山区容易遭雷击和强电入侵的地段 使用;分线盒一般适于不易遭雷击和强电 入侵的地段使用,如图1-4所示。
光缆线路是主要以通信光缆为主要传输媒质的通信线路,如 图1-6所示
3. 光缆通信线路
局端配线设施有光配线架ODF等;光交节点设施有光配线架、 光交接箱、光分线盒、光分路器、光分歧接头盒等;光配线接 入点设施有光分路器、光分线盒、光终端盒、光分歧接头盒等 ; 用户端接设施:用户智能终端盒、光纤信息面板;其他基本 器材:光缆、光纤连接器、尾纤等。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S I S
n
n
Ii
i 1
i0
S I
R
i0 i 1
n ( D ) i
S ( D / R) n ( 3N ) n .. I i0 i0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提高容量方法
在进行了频率规划的蜂窝系统中,随着无线服务 需求的提高,要求给单位覆盖区域提供更多的信 道,此时,通常采用①小区分裂、②裂向(扇区 化)和③覆盖区分区域(分区微小区化)的方法 来增大蜂窝系统的容量。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从公式1-1来看,N可能的值为1、3、4、7、9、 12……。再结合不同系统承受同频干扰的能力, 模拟系统的N典型值为7、12;数字系统的N典型 值为3、4。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问题:那么N值与S/I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pr p0 (d / d 0 )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1.2.4 蜂窝系统中的信道
在蜂窝系统中,由系统采用的多址技术所获得的无线信道 称为物理信道(PCH),通常,在具体的物理信道上安排 相应的逻辑信道。逻辑信道按其逻辑功能可分为业务信道 (TCH)和控制信道(CCH)。业务信道可分为话音业务 信道和数据业务信道;控制信道的种类很多,而且不同体 制的蜂窝系统设臵的控制信道不同,它们分配完成信令等 各种控制信息的传送。 蜂窝系统的信道还可以按信息的传送方向来分类,用于从 基站向移动台传送信息的信道称为前向信道(FCH),或 者叫下行信道、正向信道;用于从移动台向基站传送信息 的信道称为反向信道(RCH),或者叫上行信道。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论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 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 作方式为单工或半双工方式。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这 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 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络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其 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 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今。其特点是 通信容量迅速增加,新业务不断出现,系统性能 不断完善,技术的发展呈加快趋势。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管理、小区配置数据、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换 ➢ BTS:收发信台,负责无线传输、无线分集、信道加密
及跳频等
PPT文档演模板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第二章 GSM通信系统概述
网络交换子系统(NSS)
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 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功能实体: MSC/VLR HLR/AUC EIR
下行:1805.2MHz+(N-512)*0.2
➢移动GSM1800M系统使用频点为512-561.
PPT文档演模板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1.3 联通GSM900M数字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
➢工作频段:上行909~915MHz 下行954~960 MHz
➢频率与信道之间换算公式:上行:F=890+0.2*指令载波频率号 下行:F=935+0.2*指令载波频率号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6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第二章 GSM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章 CDMA通信系统概述 第四章 射频基础知识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无线通信概述 第二节 无线通信频段和
上行:F=885+0.2*(指令载波频率号-999) 下行:F=930+0.2*(指令载波频率号-999)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移动GSM1800M数字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
➢工作频段:上行1710-1720MHz 下行1805-1815MHz
➢频率与信道之间换算公式:上行:1710.2MHz+(N-512)*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通信系统概述1.1 通信系统模型一、通信的定义1.信息:对收信者来说未知的、待传送、交换、存储或提取的内容﹙包括语音、图象、文字等﹚人与人之间要互通情报,交换消息,这就需要消息的传递。

古代的烽火台、金鼓、旌旗,现代的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可视图文等,都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2.信号:与消息一一对应的电量。

它是消息的物质载体,即消息是寄托在电信号的某一参量上。

3.通信就是由一地向另一地传递消息。

二、电通信1.定义利用“电”来传递信息,是一种最有效的传输方式,这种通信方式称为电通信。

2.特点电通信方式能使消息几乎在任意的通信距离上实现既迅速、有效,而又准确、可靠的传递。

电通信一般指电信,即指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和其它电磁系统,对于消息、情报、指令、文字、图象、声音或任何性质的消息进行传输。

(1)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按信号随时间分布的特性信号可分为模拟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信号:信号的取值是离散的。

(2)基带信号与频带信号:按信号随频率分布的特性信号可分为基带和频带信号。

基带信号:发信源发出的信号。

频带信号:通过调制将基带信号变换为频带信号。

基带传输:在信道中直接传输的信号 (如直流电报、实线电话和有线广播等)。

频带传输:通过调制将基带信号变换为更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形式。

(FM、AM、MODEM)三、通信系统的模型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1)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指完成信息传输过程的全部设备和传输媒介。

(2)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发信源:是消息的产生来源,其作用是将消息变换成原始电信号。

变换:将非电物理量转换为掂量。

信源可分为模拟信源和离散信源。

模拟信源(如电话机、电视摄像机)输出幅度连续的信号;离散信源(如电传机、计算机)输出离散的数字信号。

●发送设备:作用是将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

它要完成调制、放大、滤波、发射等。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还要包括编码和加密。

●信道:是传输的媒介。

信道的传输性能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

●噪声源:将各种噪声干扰集中在一起并归结为由信道引入,这样处理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

●接收设备: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即进行解调、译码、解密等,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信息信号。

●收信者:把信息信号还原为相应的消息。

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将一般模型中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变为调制器和解调器。

调制的目的:a.提高频率、便于辐射b.便于信道复用c.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模拟通信系统信道传输的是模拟信号,其占有频带一般都比较窄,因此其频带利用率较高。

缺点是抗干扰能力差,不易保密,设备不易大规模集成,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通信的要求。

3.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数字通信传输的是数字信号。

其特点是在调制之前先要进行两次编码,即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相应地接收端在解调之后要进行信道译码和信源译码。

信源编码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有效性。

具体地说,就是用适当的方法降低数字信号的码元速率以压缩频带。

另外,如果信息源是数据处理设备,还要进行并/串变换以便进行数据传输;如果待传的信息是模拟信号,则先要进行模数(A/D)转换、信源编码的输出就是信息码。

此外,数据扰乱、数话加密、语音和图象压缩编码等都是在信源编码器内完成。

接收端信源译码则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信道编码的任务是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其基本作法是在信息码组中按一定的规则附加一些码,以使接收端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检错和纠错,信道编码也称纠错编码。

接收端信道译码是其相反的过程。

同步在数字通信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同步就是建立系统收、发两端相对一致的时间关系,只有这样,接收端才能确定每一位码元的起止时刻,并确定接收码组与发送码组的正确对应关系。

否则,接收端无法恢复发送的信息信号。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调制信号是数字基带信号,调制后的信号称为数字制信号。

有时也可不经过调制而直接传输数字基带信号,这种传输方式称作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4.数字通信的特点(1)抗干扰能力强,可消除噪声积累。

(2)可采用再生中继,实现高质量的远距离通信。

(3)灵活性高,能适应各种通信业务的要求。

(4)可以很方便地与现代数字计算机相连接。

(5)数字信号易于加密。

(6)便于集成化。

数字通信的最大缺点就是占用频带较宽。

然而,随着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宽频带通信系统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传输方式,有逐渐取代模拟通信之趋势。

1.2 通信系统的分类一、通信的发展历史原始的通信方式有烽火、书信和旗语等,它们最主要的缺点是消息传送距离短,速度慢。

电通信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

1835年,莫尔斯电码出现;1837年,莫尔斯电磁式电报机出现;1866年,利用大西洋海底电缆实现了越洋电报通信;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开始了有线电报、电话通信,使消息传递既迅速、又准确。

19世纪末,出现了无线电报;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无线电话成为可能。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无线电通信迅速发展,无线电话、广播、电视和传真通信相继出现并发展起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造卫星的发射,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光导纤维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问世和应用,促进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等各种现代通信系统的竞相发展。

二、通信发展现状和趋势1、通信发展的现状(1)电话网的规模和技术层次,均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所有的县都开通了程控交换机,其电话网规模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话大国。

光缆干线形成八纵八横网状格局,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和几百个地市,新的长途传输网全部采用SDH技术,这是世界通信领域中,实现了全世界第一个真正统一标准。

(2)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发展于80年代。

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其最重要的技术特征是采用模拟技术,系统实现的频率可重复使用的蜂窝结构,不间断通话的越区切换,全区漫游的自由接入等特点和功能,是对移动通信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一代系统主要有:AMPS、TACS、NMT等。

第二代移动通信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其最重要的技术特征是数字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用户鉴权识别技术,推出的个人便携式手机,使用大容量移动网络,是对移动通信飞速发展和普及起了决定性作用。

主要标准体制有三种TDMA 方式:泛欧GSM、北美D-AMPS(IS-54)、日本PDC和CDMA方式的IS-95标准。

我国经营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运营商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中国第二代移动通信采用的标准为GSM。

作为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产物,中国移动推出了GPRS标准,中国联通推出了CDMA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IMT-2000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发展目标。

ITU早在1985年即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当时称之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后来在1996年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系统,即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其中2000的含义为“工作在2000MHZ频段、即在2000年左右投入商用,初期最高传输速率为2000Kb/s”。

IMT-2000对无线传输技术(RTT)提出了如下要求:●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

室内环境至少2Mbps;室内外步行环境至少384Kbps;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144Kbps;卫星移动环境至少9.6Kbps;●传输速率能按需分配。

●上、下行链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IMT-2000对无线传输技术(RTT)评估准则:频谱效率、覆盖效率、低成本、高性能、易于过渡、知识产权(IPR)最少。

2009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被批准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被批准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被批准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

(3)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Internet即我们所说的“因特网”,是计算机网络及通信领域中的一个热门技术。

Internet是由无数个信息节点构成的一个覆盖全球的网,它连接着一个个不断产生新信息的节点,创造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服务于社会。

Internet可以看成是把各种各样的计算机与通信网动态的连接在一起,产生、传播、应用信息。

●网络走向宽带化●协议不断改进●应用走与电信业务结合发展道路。

(4)三网融合的网络发展动向电信技术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模拟网年代(1876-1972),将向高速发展的数字(1973-1980)和业务综合年代(1981-1996),即ISDN和B-ISDN时代发展。

2、通信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里,通信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和标准化。

(1)数字化在通讯网上全面使用数字技术,包括数字传输、数字交换和数字终端等,形成数字往。

(2)综合化即将来自各种信息源的业务综合在一个数字通信网中,为用户提供综合性服务。

(3)智能化在通信网中引进更多的智能部件,形成智能网,从而提高网络和业务的应变能力,它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动态分配,随时提供满足各类用户需要的业务。

(4)宽带化即高速化,指的是以每秒几百兆比特以上的高速传输和交换各种形式的信息。

宽带化是为适应人们对视觉信息和高速数据信息的需求而出现的,只有通过宽带化构成的高速信道,才能传送质量达到演播水平的话音信号、高清晰度电视与高速数据等宽带信号。

(5)个人化个人化也叫个人通信,它把“服务到家”的通信方式变为“服务到人”,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进行通信。

(6)标准化指随着通信网的演变不断制定或修订统一网络标准以及有关国际标准的过程。

三、通信系统的分类1、按电信业务分电报、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可视电话等。

从广义上讲,广播、电视、雷达、导航、遥控遥侧、计算机通信等都应属于电通信的范畴。

2、按通信技术分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为播中继通信。

3、按传输媒介分有线通信、无线通信。

1.3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一、衡量通信系统的一般性能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其次还应考虑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等指标。

1.有效性:是指要求系统高效率地传输信息,即在给定的信道内“多”、“快”的传送信息。

2.可靠性:是指要求系统可靠性地传输消息,即指在给定的信道内接收到的信息要“准”要“好”。

二、衡量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有效性:用所传信号的有效传输带宽来表征。

信道复用的程度越高,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就越好。

信号的有效传输带宽与系统采用的调制方法有关。

同样的信号用不同的方法调制得到的有效传输带宽是不一样的。

2.可靠性:用整个通信系统的输出信噪比来衡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