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一)

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一)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探讨和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回答女大学生何以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营造两性平等竞争、就业机会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士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1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表现1.1就业机会的性别歧视首先,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
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则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一视同仁,不论男女,求职简历来者不拒.但在面试通知时却是有男无女。
用人单位有意或无意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上的分流、隔离或封锁。
制造高学历依然无法跨越的职业门槛,使得很多女大学生只能集中在办公室内勤、小公司秘书、餐饮美容行业、市场销售等传统型的与专业不对口的职业上。
其次,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拥有与男生相同或相等的就业机会(即“同民同工”)。
也就是说,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
有些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向十分明显,也许是受到所谓的“女人是弱势群体”这种观念的影响,在男女生同等条件下、甚至男生处于轻微劣势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录用男生,或者提高录用女生的标准,给女大学生增加了比男同学要高得多的求职、就业成本。
1.2职业待遇的性别歧视在相同的工作中,女大学生无法得到与自己工作能力相符的工资报酬(即“同工不同酬”)。
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月工资水平要高于女生。
性别对女大学生报酬率的影响比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目前存在着部分女大学生就低谋职的现象,为了能得到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宁可降低门槛。
与男同学相比,女大学生就业质量要低得多。
1.3发展机会的性别歧视相对男大学生来说,企业认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较短,工作的连续性较差,不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条件都不如男大学生优秀,特别是由于人为的歧视因素,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社工1101 张赛明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而在性别歧视之下,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本文从福西特( Fawcett,1918) 开始研究性别差异到1981 年贝克尔的家庭经济理论模型建立, 进行了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并着重对国内关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从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的综述。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综述Review 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f scal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system reform Graduates Employment highlights the employment rate continued to decline under the Sex Discrimination, female students and 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sues become more prominent. From Fawcett (Fawcett, 1918) began to study gender differences in 1981 Becker family economic theory model to establish a foreign-related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domestic study on discrimination from economics, law, sociology Review of Studies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Key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Review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到今天我国炙手可热的就业歧视话题, 歧视现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摘要: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劳动力供求矛盾,传统观念的影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等原因的背后,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
社会、高校、女大学生自身都应该从现实出发,积极应对,从而改变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使性别歧视无立足之地。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毕业生数量翻番但就业难度却逐年增加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同时,由于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主要表现第一,就业机会不均等。
“就业机会是指进入职场,包括首次和重复进入的机遇。
”[1]我国法律规定禁止性别歧视,要求对不同性别的人群给予公平对待。
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的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提出“只招男生”的要求,甚至一些高校、医院等传统的女性职业部门在招聘条件中也明确提出“只招男生”或“男生优先”的要求。
除了这些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表面上一视同仁,虽然没有在招聘条件上注明“限招女生”,但是在通过简历的筛选环节进行了性别的选择,用人单位通过这种即简单又安全的隐性“性别歧视”淘汰了女生。
国内某大学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约有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遭受了性别歧视。
在歧视情况排名中,政府机关居于首位,其次是事业单位,第三是国有企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
[2]第二,就业质量低。
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有些用人单位经常会把雇佣女性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夸大,忽视了女性在就业中的诸多优势,即使女性和男性有完全同样的表现,仍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然而,性别歧视现象在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
本文旨在探讨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本文首先将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概述,明确性别歧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分析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企业用人观念、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接着,探讨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如就业机会不均等、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社会文化变革、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等。
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的进程。
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
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然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本部分将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表现为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明确或隐含地限制女性应聘某些职位,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化”的领域,如工程、技术、管理等。
这种限制导致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和潜力。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还体现在薪酬待遇上。
即使女性大学生和男性大学生拥有相同的学历和能力,但在求职过程中,女性往往难以获得与男性相同的薪酬待遇。
这种薪酬差距不仅是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贬低,也挫伤了女性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就业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难题。
虽然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因为竞争过于激烈,但是实际情况中存在性别歧视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行业通过性别歧视来限制女性的就业。
例如,传统的男性领域如工程、建筑和科技等职业领域通常会忽视女性的聘用,甚至会有预设的就业要求。
此外,在女性已经进入的行业中,仍存在不公平的就业待遇,如薪资低、晋升困难等。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就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社会化因素也对女性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从小,社会就会传达给女性“男为翻盖,女为贤良”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一直追随着她们的生活。
例如,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让许多女性成为了家务劳动和照顾家庭的责任承担者,而这往往会让她们无法顾及自己的职业发展。
还有一些传统意义中的意见,强调女性”的传统角色“是要发扬光大,而女性进入职场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也为女性就业带来了阻碍。
为了令女性就业覆盖率提高,我们需要进行分析并制定一些举措。
首先,在政府层面上,可以推动严密的性别平等推广方案政策。
这有助于女性在各个行业中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利、薪酬和待遇,并促进职业平等。
同时,企业界也应当在招聘员工方面将重点关注人才,而非性别。
这将有助于破除性别歧视的偏见,更加公平和平等的就业环境。
其次,家庭和社会应该鼓励和支持女性的就业意愿。
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老年人和青年人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意识,以促进对女性解除就业差异的偏见。
同样重要的是,减轻女性的家庭负担,增加女性继续职业发展的机会。
家庭和社会可通过奖项和资助,为女性提供职业发展的支持和协助,以减轻她们的就业难。
总之,女性是高素质,富有才能的人们,她们应该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无论是被推荐、招收或聘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性别平等的推广,从社会化和意识方面破除性别偏见,以消除女性就业的障碍,保障女性的就业权利,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中实现对生产力的充分利用。
性别歧视与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

性别歧视与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性别歧视是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在就业领域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性别歧视指的是因为个人的性别而遭到不平等对待或者是不公平的待遇。
在我们的社会中,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障碍和挑战。
首先,性别歧视在就业机会方面就表现的非常明显。
根据社会相关调查统计,女性工人收入低于男性工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些特定职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科技行业、金融行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等。
很多公司会因为认为女性不适合某些岗位而拒绝授予此类职位。
这种问题的源头在于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决策者相信男性比女性更有能力胜任某些职位。
其次,性别歧视也会在工作岗位的晋升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许多行业中,女性在晋升到一定职位时经常面临着重重的困难。
很多公司往往认为女性不具备领导能力,或是不能充分体现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决策能力。
因此,在许多公司中,女性的工作晋升机会是相对较少的。
第三,有的工作岗位本身就存在一种性别歧视的情况。
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女性程序员,你很可能会在工作中被男性同事歧视。
这种情况在科技行业中尤为常见。
当然,也有类似这样的情况存在于其他行业中。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改善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呢?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来保证女性的就业权利,以及在雇佣和晋升等方面的平等。
现在,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护女性职工的权益,这些政策大大提高了女性参与就业的热情。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性别歧视的认知。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国际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仅仅针对女性。
我们需要教育每个人,帮助他们确保自己身处的环境中不会在性别、种族、性取向或者是其他因素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性别平等相关的教育。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人们对性别和种族平等的认知和意识,以便让人们能够逐渐意识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相互之间得到平等的待遇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我们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性别歧视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的对策探析

、
进一步 优化社会 文化环境 ,健 全保障体 系
女 大 学生就 业难 是一 个社 会 问题 ,首 先要 致 力于 消除 文 化观 念 中 的性 别歧 视 和性别 偏
见,在全 社会倡 导性 另 平等 、就 业公平 的文化 观念 。从 政府到 社会 各界应 充分看 到女 大学 生 0
在现 代化建 设和 社会 发展中的 重要 作用 ,认识 到女性 充 分就业 对社会 稳定 、家庭 和睦和 下一
从 上世纪9 年代 开始 ,伴随 着社 会经 济变 革和 我国高等 教育 的改 革 ,高 校 毕业生 的 分配 0 政策 也开始转 向 “ 自主就 业 ,双 向选 择 ”的 以市场 为导 向的就 业机 制 。在这 一 变革环 境下 , 女 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 日益 凸现 ,并 引起 了全 社会 的普遍 关注 。 2 0年 3 ,智联招 聘 网 与新 浪 网联 合就 “ 05 月 进入职 场 男女 是 否平 等 ”进行 了调 查 ,结 果 显示 , l 不 平等 依 然 存在 ” 。在 “ 大 学生 在 毕 业时 是 否 感到 就 业性 别 歧视 ”的 一项 生别 女
中 ,认 为求职 很顺 利的 只有 55%,认 为女性 必 须 比男性 付 出更 多的 努力 才行 的有 2.0 .9 89 %; 承认 的确 存在 的有3 . %,当然能感到 且 为此很痛 苦的是2 . %。 27 5 04 0
2 0 年初 ,西南政 法 大学又进 行 了针 对女 大学生 就业情 况 的调 查 。调 查数 据 显示 ,7 % 07 0 的女 生认 为在 求职过 程 中存在 男女 不 平等情 况 。女生 的就 业签 约率 相对 男生 低5个百 分点 , 未签 约率 比男 生高3 %。女生 到国 家机 关和事 业 单位供职 的 占3 %,男生 占7 %。上 海市妇 联 6 1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引言: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性别观念的局限,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较为突出。
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女性面临着一系列的歧视现象。
本文将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实现性别平等就业提供参考。
一、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表现1. 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在同等劳动条件下,往往面临着较低的薪资待遇。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贬低,认为她们在家庭责任和职业发展间做出选择时,更容易为家庭妥协,故在薪资待遇上不予公平对待。
2. 晋升机会方面:女大学生相对于男性来说,获得升职机会的几率较低。
一方面是因为用人单位对问题解决和领导才能的容忍程度相对低,而女性常常被认为管理和决策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行业和职业中性别歧视的思维观念还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然存在。
3. 职业选择方面: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的选择面临更多限制。
某些传统行业和部分技术岗位普遍存在男女工作性别称谓,女性很难进入这些行业,或仅被安排在无晋升空间的职务上。
4. 性别偏见方面:就业面试过程中,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
用人单位可能认为女性在怀孕、生育和照顾家庭等方面存在风险,亦或是担心她们因此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
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影响1. 经济影响:女大学生在薪资待遇较低和晋升机会不足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就业收入的差距,进而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2. 社会参与度下降:女大学生面对性别歧视,可能会心生劣势感和自卑心理,从而降低其参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热情。
3. 培养优秀人才的失败: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有可能导致许多有潜力和才华的女性放弃或被拒绝进入一些重要领域,无形之中降低了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效果。
三、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对策研究1. 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应确保公平的招聘和晋升机制,对女性和男性应一视同仁,避免性别偏见影响决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就业性别歧视相关概念界定:联合国早在1979年出台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有关抵制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法律,其中对女性歧视的相关界定是:“对妇女的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性别歧视定义能够高度概括其在各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表现,并且得到各学科各专业广泛一致的赞同和认可。
从我国《劳动法》第二章第13条可以看到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二、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表现尽管我国就业法明文规定:“就业单位不得歧视女性,在工酬上实行男女平等”,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企业单位在录用人员的时候,会偏向录用男性,这个主要是因为用人单位担心女大学生刚好是到结婚生育的年纪了,就业后会有很大一段时间不工作,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增长和人事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他们录用男性就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所以想要实现男女真正的平等,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准入遭到性别歧视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了好多,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增长,然后劳动力市场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现象,矛盾日益突出。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她们因为将要结婚生育,在体力和耐力上又比不过男性,在这些与生俱来不能逃避的原因下,她们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地遭受到歧视,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故意找茬,提高门槛,把女性拒绝在门外。
女大学生就业准入性别歧视的表现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女大学生比同等学历的男性在人力、物力和精力上花费的更多,但是都无法与同等学历的男性做一样的工作,无法做与自身条件相对称的工作,用人单位一般都会优先选择男性。
麦可思数据显示,在各类用人单位中,国有企业是2014届男女毕业生就业比例最不平衡的。
有29%的2014届就业的本科男生就业于国有企业,比本科女生(15%)高14个百分点。
这表明国有企业更愿意接受男大学生。
图52014届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二)职业分布中对女性的歧视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大多数女性就应该从事技术含量低、收入少、声望和社会地位低的岗位和职业,事实上,我国“女性职业”分布中也是这样的。
我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很高,高于其他发展差不多的国家,但是女性能做的岗位少且层次不高。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的调查显示,女性比例最低的职业依次是:第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女性比例最高的职业有:第一,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者;第二,商业服务人员。
为什么说女性就业面狭窄?因为那些高端技术型岗位、政治领导岗位和科研岗位基本都由男性包揽,而有些女性从事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业等岗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女性逐渐参与到男性的工作领域中,她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工资又低的工作。
虽然现在的女大学生无论是学识还是各方面的素质都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相比男性还是矮一截,男性还是在职业分布中占据主要地位。
像女大学生这样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素质的人才,却不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符合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歧视,这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女性和男性这个性别群体,看似平等,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女性低于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也比男性高,男性在这样一个性别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远远高于女性,所获得的就业机会也比女性多很多。
男性在职业分布中还是占据主要地位。
(三)同工不同酬劳的差别待遇歧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早就出现在我国劳动法中,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女性和男性干同样的事,所取得的报酬就是低于男性,这种不公平的尴尬局面时常发生。
就业中的同工同酬是指:从事同种或者相似强度的劳动不以性别为基础,而是以工作类型,劳动强度等作为发放劳动薪酬的标准,即男性和女性从事某种同种或类似的劳动就应该给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员工,从各方面考虑,企业都会选择他们认为的人力投资回报率高的男性,实际上是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做到男女平等,同工同酬。
即使招聘女性,在薪酬福利上也会有降低,变相的剥削女性劳动。
一些不良的就业单位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一些手段和说辞与女大学生签订不公平的劳动合同,还利用女大学生刚出校门法律意识薄弱对她们提各种无理要求,所以女大学生的就业保障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相比低很多。
有些劳动合同只为保障企业单方面的权益,对女性各种苛刻,甚至提出一些变相无理的要求,限制她们结婚生子的权利等。
有些企业虽然没在表面上有什么明确的规定,但是一遇到突发事件,如若要请假,那奖金、晋升等就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就像这样的一些规定严重侵害了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艰难。
麦可思数据显示,2014届毕业的本科女生半年后的月收入(3505元)比本科男生(4012元)低507元。
从中期职业发展来看,2011届毕业的本科女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为5671元,相较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2856元),涨幅比例为99%;2011届本科男生月收入从半年后的3340元增至三年后的6696元,涨幅比例为100%。
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无论在就业初期还是就业发展期,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男大学生,并且收入水平会逐渐拉开。
图32011届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及三年后的月收入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职业发展研究,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研究。
三、女大学生就业遭受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女大学生在劳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相比,处于劣势,她们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可是歧视现象仍然是比比皆是,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封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1.社会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分工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一直都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即便现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不是说能改变就改变的,一直以来,男性所担任的角色就是家里的支柱,经济的来源。
而女性则应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些家务活,不是要去社会上实现自我价值。
“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很显而易见,就是因为这样的传统思想,长久以来一直压抑着女性的工作积极性。
在传统对性别的认识还有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下,让女性的就业面变得很狭隘,很多女性被禁锢在那些要求低、收入低的工作岗位中,才华得不到施展。
就业性别歧视的本质问题是把女性生理局限性过于扩大化,得出一个完全不合理的结论,虽然女性身体素质是没有男性好,但是这并不代表女性的职业能力,思维逻辑等都弱于男性,现在大多数女性都不甘心在家做一个家庭主妇,她们的工作能力和逻辑思维都很强,完全能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2.社会和家庭中女性双重角色的矛盾女性在家庭中一直被认为是情感满足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如今女性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都不亚于男性,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很多女性,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也为自己增添了很多烦恼,她们不仅要做好在单位的工作,要比男性加倍努力,而且还要承担家里繁重的家务活,但是企业不但对她们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对她们提出更多的要求。
如果一个女性为了追求事业成功而忘我的工作并取得成功,但是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那就会为日后的家庭矛盾埋下隐患,面临事业和家庭的二者选择,女性通常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女性结婚生育给用人单位带来的额外成本1.女性结婚生育休养会耽误很长一段的工作时间。
我国规定结婚可享受3天的婚假,如果是按照法定年龄结婚的。
其中符合晚婚晚育的享受15天婚假。
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对于生育假期我国的硬性规定是不少于90天,在女性生育期间内用人单位除了必须支付女性员工产假期间的工资外,还必须承担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成本支出,女性本身在工作上也产生了中断,重返岗位后又需要调整和恢复,从而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双重成本支出。
2.由于女性生理原因特别是孕期和经期导致女性的劳动效率较低。
由于怀孕的周期较长,通常只有到怀孕的后期才允许休假,虽说怀孕期间是正常工作,但孕妇由于生理原因,在体力和精力上无法与正常人一样。
这样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势必给用人单位带来间接的经济损失。
(三)有关性别歧视相关法律存在缺陷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因素1.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有很明确的规定,作为社会劳动者其中一部分,女性和男性是享有同等的就业和择业机会。
但是在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女性都有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比如提高对女性的招收录用条件,这些保护女性公平就业的法律条文都显得苍白无力,对用人单位歧视女性就业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严格来说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具有关于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法律法规,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可依,大学毕业生法律维权意识薄弱,这就给有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提供了对女大学毕业生歧视和排斥的机会。
2.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对女性的就业影响主要体现在女性的生育问题上,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遭受用人单位排斥的主要原因。
女性生育后一般要暂停工作在三个月到五个月之间,而这段时间都是带薪休假,单位还要支付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成本,所以企业单位招聘员工时都会优先考虑男性,因为他们觉得招收男性的回报率高。
因为相关法律条文的强制性较弱和实际操作性太低,导致在现实中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现象依旧很大程度的存在着。
(四)高等教育因素教育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指导。
现阶段高校的教育都是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男生女生在一起上课,采取一致的教育模式和方式。
但实际上男女在本质上还是有差别,比如在兴趣爱好啊,心理特质上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采取统一的教育是反倒是不利于他们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女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很多元化,但是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却缺少对女大学生针对性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她们没有属于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
(五)女生自身因素1.生理原因女性的生理结构特征与男性不同,女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对工作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正值婚育年龄,在工作后不久需要面临暂停工作生育的问题。
在这期间,用人单位还需支付她们工资和福利,而且还要重新调整人员结构,需要另外找人顶替她们在生育期间的工作,这势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经济成本。
而且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瞬息万变,女性退出工作一段时间,会造成一定的脱节,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适应,这也造成了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