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五个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来源: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作者:潘建辉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
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一一—授之以鱼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
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
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
《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
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
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
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
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
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
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
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
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
听课的四种境界

听课的四种境界
- 第一个层次:人在课堂上,神游课堂外。
这种层次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几乎没有在听课。
- 第二个层次:一心记住课堂内容。
这种方法较为辛苦,因为老师讲课内容较多,学生需要做笔记,但整堂课都在记笔记,没有时间去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效果不理想。
- 第三个层次:理解课堂内容。
群鸟学艺的故事中,凤凰教百鸟筑巢,燕子认真领会了凤凰所讲的内容,最后群鸟中只有燕子筑的窝最漂亮、最舒适。
学习中,只记住公式是没用的,需要理解老师对公式的来历、推导、拓展和应用的讲解。
- 第四个层次:迁移内化课堂内容。
老师所讲的只是一个方法,学生需要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才算真正内化于心,并能触类旁通,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在听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四种境界,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
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一一—授之以鱼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
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
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
《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
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
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
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
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
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
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
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
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
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
教师上课的三层境界

教师上课的三层境界孔维民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避免教师的“工作耗竭感”,提升工作满意度。
这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摸索怎么样给学生上好课。
围绕这样的目的,除了理论学习以外,也观摩了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
一、上课的第一层境界:“知不知之知,情不情之情,行不行之行”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般有三层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以教材为范本,教授学生“知不知之知,情不情之情,行不行之行”。
具体说来,就是传授书本、大纲上的知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操,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健全的行为。
这一层次的老师,其上课的教学组织目标往往建立在大纲、教材的基本框架之内,其上课的效果以能否完成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作判断。
因此为了上好这样的课程,老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显然,那些对于教材钻研透彻,甚至教材上的知识点在哪页哪行都知道的老师,相关专业知识多的老师,即真正有“一桶水的老师”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当然光有这样的知识准备还是不够的,老师们要教好课,还必须有过硬的教师基本功,普通话、板书、课件、教态与仪容、表达能力等。
反之那些:“茶壶装饺子,有货倒不出”的老师,他们就是上不好课的老师,例如陈景润恐怕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从上课方法上说,第一层次的老师主要遵循的是赫尔巴特或者是凯洛夫教育学所规定的方法来上课,他们也进行教学组织,提问学生或者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但是这些教学活动的目的还是为了老师更好地进行知识灌输(indoctrination),因此这些老师可以充满激情,甚至是非常具有艺术性、非常具有感染i力地来上了课。
但是这些上课实际上就是教师的课堂“主讲”,而这些“主讲”基本上可以定义为讲台上的老师“独白”,这种独白固然展现老师的风采,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指出其“灌输”的实质。
而灌输的弊病显然是以教师为本,从教师的主观立场来上课,-这种展示自己美感、得意、学术渊博、幽默个性的目的基本是自恋的,这样的上课绝对不是为了欣赏学生,不是为了方便地看见学生的进步,他们往往只是希望学生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甚至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自己,给予自己的上课以极好的评价。
教师应该达到的五重境界

教师应该达到的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教知识这是大部分刚刚毕业,站上讲台的老师的想法。
这个时期,老师会在教材、教学方法、上课方式上下很多功夫,整体想着教案如何设计,重难点是什么?中考怎么考?作业怎么布置?上课风格怎么设计?板书怎么写?等等这个时期的老师往往不是很自信,不敢有太多想法,会把学生成绩作为第一目标,往往压力比较大。
这些都是为了在学生或者同事面前体现自己的专业性以及工作能力,当学期结束期末考试自己班学生的成绩相比较好或者不差时,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安心。
这就是第一重境界,老师会把教知识放在第一位。
第二重境界:教方法当老师教了几年后,对于教材内容、题型以及考情了如指掌后。
老师会把关注自己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
这个时期的老师更愿意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也愿意多尝试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让孩子预习,自己讲课,互相讲题等等。
老师也会回只是单纯的知识点灌输,而是更愿意给学生讲方法、讲思路,追求的举一反三。
这个时期的老师相比“教知识”的老师会比较轻松,课堂氛围也会更好。
这就是第二重境界,老师会把教方法放在第一位。
笔者经常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是点燃学生的兴趣点和内驱力,这点真的非常重要。
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笨。
而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好,孩子不愿意学,怎么教都没有用。
这个时候就对老师要求比较高了,老师的课堂如何吸引学生?老师的魅力如何吸引老师?学生为什么爱上你的课?这是这一境界的老师思考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老师往往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在众多风格中,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时期的老师课上是老师,课下更像是学生的朋友,愿意和学生聊天、沟通。
这个时期的老师上课氛围比较欢乐、轻松。
这就是第三重境界,老师会把教状态放在第一位。
第四重境界:教人生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知识点本身,而是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是毕业后可以在社会上生存,这个时期的老师深知这一点。
这个时期的老师往往已经有了一些人生阅历。
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中大附中刘敬莲发表与《师道》内容摘要:无论有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我们中学的课程改革都是不可逆转的继续推进,以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要求,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对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改的成功与否与我们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
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依据三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师个人的成长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材是读物,历史是故事,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参观它。
第二境界:教材是“圣经”,教师是威严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容器”,教师将学生带入历史殿堂,牢记它。
第三境界:教材是依据,,教师是主导,学生要记忆要归纳,教师将学生带进历史殿堂,探寻它。
第四境界:教材是资源,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自主探究者,师生一起深入历史殿堂,认识它。
第五境界:第五境界:熟悉历史又超越历史,不受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制约,我取我所需,自由翱翔于历史殿堂。
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到理论,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堂教材学生教师作为教师你是否诧异自己怎么天天在忙碌?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你是否觉得还是整天在忙于备课?你是否觉得教学设计一次次的修改,总不是十分满意?你是否觉得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很费脑筋但又非常有意思?你是否想到一个课堂教学很有效的创意而非常开心?你是否对一堂课的效果耿耿于怀?怎么每年每天会因为这些相似的问题困扰?现在我终于醒悟:课堂教学会因为教师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学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等众多因素影响,所以每一轮备课和教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用毕生精力都完成不了的任务,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
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告诉学生记住这些,这就是历史。
教材是读物,教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历史就是故事,历史考试就是背诵。
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

不论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每次去上课,心里总要有点什么追求。
我把这种追求分成五个境界,或叫五种层次。
这五个境界从低到高是:第一、起码要充满信息(information);第二、尽量让信息都是事实(facts);第三、最好把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知识(knowledge);第四、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第五、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philosophy)。
第一境界充满信息老师上课起码要有信息。
看上去这个要求过于简单了。
其实不尽然。
真的有的老师上课,前20-30分钟是胡扯。
前几年,有位老师每次上课先讲几个文化大革命的小故事:某某写了什么大字报,某某被红卫兵揪出来了。
他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却早听腻了。
另一位老师每次上课都用20分钟讲自己写了什么文章,搞了什么科研,自吹他是中国搞认知语言学的第一人。
还有一位讲法律的老师每次上课都要接手机一两次,一接就是十几分钟;开始回来还向学生道个歉(“不好意思,案子太大了,几十万呀!”),后来就理所应当了。
这些人的课上,信息量很小,他们在浪费学生的时间,等于“杀生”。
他们的信息无异于“八卦信息”(某某明星嫁入豪门,到海外生子,母子首次曝光)。
他们是“学术混混”,迟早学生会认识到他们是“盗窃别人生命的罪犯”。
我相信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都是有用信息。
如果老师想加些课外内容或举个例子,也应该是有根有据的信息。
比如,“动物世界”栏目上说,美国有一种蝉,幼虫在地下生活17年,然后某天晚上在4000平方米的地面上,忽然有数百万只蝉同时从地下钻出来,场面十分壮观。
非洲有种松果蜥,雌雄每年定期约会,交配生子,厮守20多年;他们行动缓慢,常被汽车压死;一个死了,另一个为其守丧五六天,像是在哀悼他。
“泰德”报告()中,某位演讲者说美国新闻中国际消息很少,仅占1%。
她统计了2007年2月份的各大媒体的报道。
当时朝鲜正在拆除核设施,印尼正在遭受洪水袭击,巴黎环境大会出炉的IPCC报告正在大谈温室效应。
课堂的五重境界

课堂的五重境界包括:
第一重境界是“安静”,即课堂上很安静,学生不发言。
第二重境界是“回答”,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们只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
第三重境界是“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
第四重境界是“批判”,即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提出疑问。
第五重境界是“辩论”,即学生与教师互相反驳。
课堂教学要达到前3重境界相对容易,而要真正实现第四、第五重境界则有些难度。
这些境界的划分旨在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深入思考,以促进更好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课的五个境界
刘润清教授是国内语言学,英语教育及测试学专家。
因为学校参加北外课题组主持的“典范英语”实验教材的课题,笔者初步接触了刘润清教授的一些文章和讲座,对刘润清教授的学识和为人深为敬佩。
刘教师提出的一节课的五个境界的思想也使笔者深受启发。
刘润清教授提出,一节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每节课都应该充满有用的信息(information);
(2)课堂上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可靠地(facts);
(3)最好把分散的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一门知识(knowledge);
(4)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
(5)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philosophy)。
下面,笔者就这些内容进行逐条分析和反思。
一、充满信息information——教师的良心
学生在走入课堂之初,都具有一种心理准备。
那就是:我这节课要学习一些东西。
但具体学习什么内容,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不管哪种教学法,都没有说教师可以脑袋空空就走进教室。
每种课型都强调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的。
所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自己肚子中有东西可讲,可以传授,才能期待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学问。
二、信息是事实——教师的责任心
刘润清教授提到课堂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所传授的信息是事实。
这实际上就在课堂内容的质量上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作为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很多内容都是提纲挈领的,铺陈开去的工作就交给了教师。
以笔者所任教的高中英语科目为例,课本上出现的,很多只是一个语法的具体使用案例,考试考得却是一条语法实实在在的辨别和使用能力,好多还是特例。
目前的教学参考书名目繁多,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教师能做的就是,在尽可能完备地向学生呈现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的准确性。
尽量把正确的观点传达给学生。
三、系统地讲授知识
刘润清教授认为教师要把正确的知识放在一定的框架内讲授,使知识系统化。
这一观点和联结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联结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迁移。
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把新知识与以往学习内容加以联系定位,把新知识归于学生宏观的知识体系中。
因为记忆的关键是回忆再认,只有编码合理才能实现顺利地提取。
所谓的编码合理就是赋予其意义。
最好的做法不是利用谐音顺口溜之类,而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就是在知识结构中添加更多的细节。
根据联结主义在的记忆上的观点:每个知识都是学生知识网状结构中的结点,只有新旧知识不断形成联系,结点才能越来越紧密。
我们都知道,用网眼小的网能捕住更多的鱼。
当新旧知识紧密相连,就意味着结成了纸张致密的网,这样,再学习新的知识,其理解和记忆都是轻而易举的。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新旧知识联结,以及学生知识系统
的建立。
四、让知识充满智慧课堂设计的智慧
刘润清教授指出,在系统讲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作到传授智慧,做学生智慧火花的激发者。
在笔者理解中,因为学校英语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探秘。
善用认知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的要求,善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笔者在讲授广告一课时,先给学生呈现了几组经典的英语广告视频,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这些视频的选择和呈现顺序的安排也是精心设计的。
它们的设计思路恰恰应和了文章对广告发展阶段的分析。
这样,一篇在学生看来非常生涩的介绍分析性的文章同生动有趣的广告案例结合,就很好的解决的学生背景知识不足,理解有困难的问题。
五、把智慧上升到哲学——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
青春期的学生讨厌刻板说教,但是他们是具有基本智能的。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入一些名言警语,要学生慢慢触摸到无限高妙的更高层次的人类知识殿堂。
在知识之外获得思想。
以笔者所教授的高中英语为例,授课过程中遇到可以组成名言警句的单词,我总会把相应的句子呈现给大家。
例如孤零零一个scratch 学生只是知道它的意思是:抓,挠,这只从知识,事实上加以传授。
我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了: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
will scratch yours. 在体会单词具体用法的同时,学生还了
解到人类社会,互相帮助礼尚往来这样的生存哲学。
此外诸如:don’t cry over spilt milk. 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 with you. cry and you cry alone.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s poison.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the riv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等等例句。
在品味英语语言的魅力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做人处事的哲学。
这些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所谓的智慧,已经上升到的情商培养的高度。
教育学有个观点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成为一条河。
所谓河流,就是要不断学习充盈自己。
参加典范英语的实验课题是个契机,我接触了刘润清教授的相关理论。
其实不管是刘润清教授关于一节课的五个境界的讲座还是他的专访或者回忆性文章,都是笔者在备课查阅资料时遇到的。
可以说这些东西与典范英语的某节课并没有太大关系。
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笔者用课余时间看完了这些资料。
因为笔者始终相信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
教师如果广泛学习知识,不仅不断完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这样就能做到教学思想高屋建瓴,课堂教学手到擒来。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又有向谁学怎么学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答案是:向优秀者学习,向专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