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古诗文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必背古诗词沪教版四首

初中必背古诗词沪教版四首

初中必背古诗词沪教版四首
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以下是沪教版初中必背的四首古诗词,供同学们学习和记忆:
1.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内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2. 《望岳》
- 作者:杜甫
- 内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杜甫在登泰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登高望远的豪情。

3. 《春望》
- 作者:杜甫
- 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在战乱时期所作,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4. 《泊船瓜洲》
- 作者:王安石
- 内容: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四首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是初中阶段学生必背的篇章。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体会诗词的韵味和深意。

沪教版七(上)语文所有重点文言文带点字翻译句子全文翻译和中心(有题目和答案)

沪教版七(上)语文所有重点文言文带点字翻译句子全文翻译和中心(有题目和答案)

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世代)隶(属于)耕(从事农业生产)。

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认识)书具(工具),忽啼(放声哭)求(要)之(它,代书写工具);父异(感到奇怪)焉(指这件事),借旁近与(给)之。

即(马上)书(写)诗四句,并自(自己)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团结同族的人)为(作为)意(内容),传一(全)乡秀才观(看)之。

自(从)是(这)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一看)者。

邑人奇之(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渐渐地)宾客(用宾客的礼节款待)其父;或(有人)以(用)钱币乞(讨取)之(代仲永的诗作)。

父利(以…为利)其然也,日(每天)扳(强要)仲永环谒(到处拜访)于(到)邑人(乡人),不使(让)学。

余闻(他说)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在)舅家见(看见)之,十二三矣。

令(让)作诗,不能称(相称)前时之闻(传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代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普通人)矣!”中心思想: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方仲永从幼年时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沪教版七(上)语文所有重点文言文带点字翻译句子全文翻译和中心(有题目和答案)

沪教版七(上)语文所有重点文言文带点字翻译句子全文翻译和中心(有题目和答案)

沪教版七(上)语文所有重点文言文带点字翻译句子全文翻译和中心(有题目和答案)XXXXXXXXXXXX,世(世代)隶(属于)耕(从事农业生产)。

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认识)书具(工具),忽啼(放声哭)求(要)之(它,代书写工具);父异(感到奇怪)焉(指这件事),借旁近与(给)之。

即(马上)书(写)诗四句,并自(自己)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团结同族的人)为(作为)意(内容),传一(全)乡秀才观(看)之。

自(从)是(这)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一看)者。

XXX(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渐渐地)宾客(用宾客的礼节款待)其父;或(有人)以(用)钱币乞(讨取)之(XXX的诗作)。

父利(以…为利)其然也,日(每天)扳(强要)XXX谒(到处拜访)于(到)邑人(乡人),不使(让)学。

XXX(他说)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在)舅家见(看见)之,十二三矣。

令(让)作诗,不能称(相称)前时之闻(传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XXX的情况)。

曰:“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普通人)矣!”中心机想: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XXX,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记叙了XXX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干变革的三个阶段,以不和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勉力地进修。

XXX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革进程,”点明他才干阑珊的原因是“不使学”。

译文金溪县平民XXX,世代从事XXX为业。

XXX到五岁时,未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触惊讶,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XXX)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本人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怙恃、连合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今后,(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彩和道理都有值观赏的中央。

同县的人对XXX感触非常惊讶,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来招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XXX的诗作。

沪教版初中新教材古诗文背诵篇目

沪教版初中新教材古诗文背诵篇目

1、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答谢中书书陶景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期末复习-课内古诗文复习—上海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word版含答案)

期末复习-课内古诗文复习—上海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word版含答案)

课内古诗文复习※《诫子书》(一)课文与注释诫子书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达到远大目标增长才干达成,成就放纵懈怠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与“宁静”相对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上海七上古诗

上海七上古诗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杂诗》(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红梅》宋王十朋桃李莫相妒,夭资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唐李商隐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草书屏风》唐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冷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读山海经》(选一)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导读:本文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观沧海》曹操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次北固山下》王湾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古诗文注解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古诗文注解

四伤仲永1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金溪,江西省金溪县。

3 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隶:属于。

4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5.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书:写。

8.自为其名:自己在诗后署上了名字。

9.以……为益:以……作为诗的内容。

养父母,奉养父母。

收族,意思是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的相处。

10.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11指物作诗: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12.立就:立刻完成。

13邑人:同乡的人。

14.宾客其父: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15乞人:指讨取仲永的诗作。

16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17日pan,指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环谒,到处拜访。

18先人: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19称:符合,相当。

20.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21泯然众人矣:指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普通的人。

泯然消失的样子。

五、周处1.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

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2.凶强:凶暴强悍。

3.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4为乡里所患:意谓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5.蛟:古代传说中能激发洪水的像龙的动物,或说是指鼍、鳄之类的动物。

6.并:一起,指蛟与虎两者。

7.暴犯:侵害。

8三横:三害。

横,祸害。

9尤剧:更厉害。

10说shui:劝说。

11冀:希望。

12没:沉没。

13与之俱:指同蛟一起浮沉。

14更相庆。

互相庆祝。

15二陆:指陆机、陆云。

下文“平原”指陆机,因机曾任平原内史;“清河”指陆云,因云曾任清河内史。

16朝闻夕死:语出《论语里仁》。

“朝闻道,夕死可议。

”意思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

17彰:显露。

18忠臣:周处后来发愤攻读,官至御史中丞,为官正直。

氐(di我国古代民族)人齐万年起兵,处奉命出征,当时他老母亲犹在,但他坚持领兵出征,力战至矢尽弦绝而死,故称之为忠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词文整理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小松【唐】杜荀[xún]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杂诗(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你从故乡来, 该知道故乡的事. 请告诉我,你来时, 我窗前的梅树, 是否已经开花?描写的是诗人遇到了来自家乡的旧友,勾起了思念的情绪.向游人询问家中寒梅花是否开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就这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任:放任、不拘束。

宁:岂,怎么。

亲:亲善。

征求:指税赋征敛[liǎn]。

敛:收拢,聚集。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坼:裂开、分开。

乾坤:此指日月。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眼泪和鼻涕。

偏义复指,即眼泪。

放言五首【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翻似:倒好像。

长精神:振作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竹径:一作“曲径”。

万籁:凡是能发出声响的孔都叫籁。

此指自然界一切声音。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丝:同“思”音。

殷勤:轻易恳切深厚。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长:一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

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铓[máng]:刀剑等的尖端。

剑铓:剑锋。

若为:怎能。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缭绕的小沙洲。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词释】①暮:在傍晚。

②投:投宿。

③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④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⑤逾(yú):越过;翻过。

⑥走:跑,这里指逃跑。

⑦呼:诉说,叫喊。

⑧一何:何其、多么。

⑨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⑩啼:哭啼。

11 苦:凄苦。

12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13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4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5 新:最近,刚刚。

16 存:活着,生存着。

17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8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9 室中:家中。

20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1 唯:只,仅。

22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3 未:还没有。

24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5 完裙:完整的衣服。

26 老妪(yù):老妇人。

27 衰:弱。

28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29 应:响应。

30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31 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32 备:准备。

33 晨炊:早饭。

34 夜久:夜深了。

35 绝:断绝;停止。

36 如:好像,仿佛。

37 闻:听。

38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39 明:天亮之后。

40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

41 独:唯独、只有。

42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xiāo]一丈绫[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

【词释】①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②伐:砍伐。

③薪:柴。

④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⑤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⑥苍苍:苍白。

⑦得:得到。

⑧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⑨辗(niǎn):同“碾”,碾压。

⑩愿:希望。

11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2 困:困倦,疲乏。

13 市:集市。

14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 骑(jì):骑马的人。

16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17 把:拿。

18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9 回:调转。

20 叱:吆喝。

21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22 驱将:赶着走。

23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24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 系:挂。

26 直:通“值”,价格,价值。

伤仲永[宋]王安石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mǐn]然众人矣”。

【词释】①伤:哀伤,叹息。

②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③民:平民百姓。

④世:世代。

⑤隶:属于。

⑥耕:耕田。

⑦生:生长到。

⑧年:岁。

⑨未:不;没有。

⑩尝:曾经。

11 识:认识。

12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 .忽:忽然。

14 啼:出声地哭。

15 求:要。

16 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 焉:他,代指仲永。

18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 与: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