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

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沉默(mò)演绎(yì)B. 祈祷(qí)气氛(fēn)狂风暴雨(pù)C. 蜿蜒(wān)峰回路转(zhuǎn)美轮美奂(huàn)D. 纷繁(fēn)沉着冷静(chén)招摇过市(yá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梦想。

B. 学校的操场边,长满了各种花草树木。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球打得也好。

D.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班级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3.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领悟(lǐng)拥挤(yōng)B. 祈祷(qí)沉默(mò)演绎(yì)C. 蜿蜒(wān)峰回路转(zhuǎn)美轮美奂(huàn)D. 纷繁(fēn)沉着冷静(chén)招摇过市(yáo)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的校园四季如春。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这本书很有趣,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D. 今天天气真好,阳光明媚。

5. 下列词语中,与“月儿弯弯”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 星星点点B. 雪花飘飘C. 河水潺潺D. 花儿朵朵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那条小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

B. 我们的老师就像明灯一样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D.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7. 下列词语中,与“春暖花开”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风和日丽B. 雨过天晴C. 雪后初晴D. 霜降雪飞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B. 他学习好,球打得也好,人长得也帅。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卷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卷

七年级语文第5—6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一、默写(12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

2、,身世浮沉雨打萍。

3、,人间遍种自由花。

4、此去泉台招旧部,。

5、,江入大荒流。

6、桐花万里丹山路,。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一)文学常识填空:(1分)7、课文作者是朝的。

(二)解释划线词语:(2分)8、当世无双。

当 9、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善10、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 11、但手熟尔。

但(三)翻译句子:(3分)1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13、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四)内容理解:(2分)14、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三、课外文言文(10分)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②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④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解①处士:这里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②书:书法。

此处指名人写的字。

③搐:抽。

这里是用力夹(或收)的意思。

④掉尾:举尾。

15、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4分)①好.书画:②处士笑而然.之:1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3分)①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17、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3分)四、现代文阅读(30分)老山界(一)(5分)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语文试题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一、默写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此夜曲中闻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3、,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4、时人不识凌云木,。

(《小松》)5、已诉征求贫到骨,。

(《又呈吴郎》)6、周公恐惧流言日,。

(《放言五首》)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长精神”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二十三年”是指诗人遭贬谪的时间。

B、作者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C、“沉舟”、“病树”均为作者自比,惆怅却不消沉。

D、诗歌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见.小潭 (2)隔篁竹..(3)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 10、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 、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 、“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 、“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 、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偌大(ruò)蘑菇(gu)刹那(chà)B . 蜷曲(quán)屋檐(yán)点缀(zhuì)C . 倏忽(shū)绒被(róng)雏形(chú)D . 僵直(jiāng)模样(mó)断茎(jīng)2. (2分) (2017七上·南京期末)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为保障游客权益,是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B . 《科学报道》中的电视节目就是想以刨根问底的方式来解读世界奇特的事情。

C . 全县干部群众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全身心投入,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D . 他们俩虽是孪生兄弟,但性格一刚一柔,大相径庭。

3. (2分) (2015八上·扬州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是因为她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B . 热播剧《芈月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极为曲折传奇的人生故事。

C . 玩微信的人每天要花上大约两小时左右的时间聊天、发图片和看朋友圈。

D .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4. (2分)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B . 我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C . 10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

”D . 提起神奇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5. (2分)对划线的字在语境中的意思解释有错误的是()A .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阴凉——太阳照不到而凉爽的。

沪教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

沪教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mò)悲怆(chuàng)疲惫(bèi)B. 蜿蜒(wān)悲鸣(míng)悲壮(zhuàng)C. 灵巧(qiǎo)欣慰(wèi)悲壮(zhuàng)D. 欣慰(wēi)悲鸣(míng)疲惫(bè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班有30位同学,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南方,有的来自北方。

B.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C. 他的成绩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非常努力,而且学习方法得当。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一时无法回答。

3.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勤奋(qín fèn)踊跃(yǒng yuè)炽热(chì rè)B. 精神(jīng shén)美妙(měi miào)勤奋(qín fēn)C. 勤奋(qín fēn)精神(jīng shén)美妙(měi miào)D. 勤奋(qín fèn)精神(jīng shén)美妙(měi miào)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看科幻小说《三体》。

B. “你今天怎么这么晚才来?”他好奇地问。

C. “你看过这部电影吗?”他问,“我觉得很好看。

”D. “你明天有空吗?”他问我,“一起去公园吧。

”5.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其他加点字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 沉默(mò)沉重(zhòng)沉香(chén xiāng)B. 疲惫(bèi)疲软(ruǎn)疲劳(pí láo)C. 欣慰(wèi)欣喜(xīn xǐ)欣赏(xīn shǎng)D. 悲壮(zhuàng)悲伤(bēi shāng)悲愤(bēi fèn)6.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我明白了他的意思。

沪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试卷

沪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试卷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文言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默写(10分)1.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未肯十分红。

3.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

4.桐花万里丹山路, 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10题(12分)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6、选文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___。

(2分)7、解释下列词语(2分)(1)汝亦知.射乎?知:(2)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唯:__________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2分)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3分)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10、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道理是(3分)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熟能生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自满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1——13题(6分)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A. 罗贯中B. 吴承恩C. 施耐庵D. 曹雪芹3.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水浒传》?A. 调虎离山B. 画龙点睛C. 对牛弹琴D. 亡羊补牢5. 下列哪个词属于叠词?A. 红彤彤B. 绿油油C. 白花花D. 黑乎乎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2.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

()3.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指桂林的山水风景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

()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3.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5.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2. 请解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修辞手法。

3.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4. 请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修辞手法。

5. 请简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举例说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2. 请举例说明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

3. 请举例说明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古文中的应用。

4. 请举例说明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的应用。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附答案-文档.pdf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附答案-文档.pdf

第一学期期末联考七年级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25分)1、下面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波粼粼分歧刹时瘫涣B、宽宏大量脸颊阴蔽感概C、小心翼翼绽开怂涌威摄D、洗耳恭听诀别发髻啜泣2、下列词语含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匿笑(偷偷地笑)喙(鸟和昆虫的嘴)忍俊不禁(忍住笑)B、乌有(虚幻,不存在)倏忽(忽然,很快)栖息(停留,休息,多指兽类)C、清冽(水清凉)枯涸(干涸,没有水)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D、伫立(长时间站立)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滑稽(狡猾,引人发笑)3.下面是你学过的一些词语,请根据注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对应的字。

(3分)①头晕目àn( ) ②忍俊不jīn( ) ③q ínɡ( )天撼地④抖sǒu( )精神⑤更胜一óu( ) ⑥ǎnɡ( )然大悟4. 下列说法委婉得体的一项是()(2分)A. 当你的同学们做好事,同学们夸你时,你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B.当你的同桌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来问我。

”C.当你正在做作业时,妈妈叫你吃饭,你说:“没见我正忙着吗?”D.当你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了你,别人马上说:“对不起,请问撞伤了吗?”你说:“对不起?以后当心点。

”3、2011年5月12日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送了一面锦旗,锦旗上有八个字“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错将“捍”字写成了“撼”字。

照片曝光后,网民一片声讨。

17日故宫博物院在网上公布了一封致歉信,致歉信内容如下。

(5分)尊敬的各位公众:由于我们工作的疏漏,在5月13日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的锦旗上出现错字,谨向公众致歉。

此次赠送的锦旗由院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

由于时间紧,锦旗从制作场地直接锦旗带到赠送现场,未再交院里检查。

下午媒体播出后,院里才发现把“捍”写成“撼”的严重错误。

尤其错误的是,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仍未请示院领导,继续坚持错误,乃至强词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语文试题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一、默写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此夜曲中闻折柳,。

(《春夜洛城闻笛》)3、,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4、时人不识凌云木,。

(《小松》)5、已诉征求贫到骨,。

(《又呈吴郎》)6、周公恐惧流言日,。

(《放言五首》)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长精神”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二十三年”是指诗人遭贬谪的时间。

B、作者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C、“沉舟”、“病树”均为作者自比,惆怅却不消沉。

D、诗歌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见.小潭 (2)隔篁竹..(3)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 10、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 、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 、“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 、“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 、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2、文章第四节主要写了什么?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15、翻译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一)《社戏》节选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⑴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⑵前篙,阿发⑶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⑷开船,在桥石上一⑸,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⑹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里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瘠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偷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7、下面所给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文中⑴至⑹的横线上停泊跳蹦拿拔围聚撑点摇碰撞磕支架18、文中⑴至⑹的动词,其表达作用是()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熟练和敏捷的驾船技术。

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9、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表现了我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21、对“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中的“自失”理解正确的是()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B、看得出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

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

22、“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句话中“似乎”“料想”“也许”的作用是()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23、选文第3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的“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24、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请分别举一例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触觉(二)餐桌上的谜底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

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④妈妈没有回答我。

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

”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

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

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

”我(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

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

”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

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

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

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

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25、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26、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描写手法,其作用是27、“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28、第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

”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29、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

第三部分作文30、礼物,可以传达情感;可以奖赏成功;可以纪念事物;也可以表达特殊的意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收到或送出礼物,并在其中体会到各种人生滋味。

请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1、潭影空人心2、何人不起故园情3、路人借问遥招手4、直待凌云始道高5、正思戎马泪盈巾6、王莽谦恭未篡时7、振作精神8、B9、⑴看见⑵竹林(3)呆呆的样子(4)忽然10、C11、C12、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样貌。

13、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17、泊、拔、拔、点、磕、架18、D19、心理、表现我愿望实现时的愉快心情。

20、比喻、我们的船行速度之快,小伙伴们驾船技术之娴熟、高超22、A23、远处的笛声24、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25、挪支撑26、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时候“我”对吃肉的极度渴望。

暗示了当时家境的贫寒。

为下文写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7、因为妈妈知道对我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亲身体验。

28、知道了餐桌上的秘密,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29、这是一位善良的、肯吃苦的、勤劳的好母亲。

同时也是一位很会教育孩子的好母亲。

她通过与孩子一起亲身体验来教育孩子,方法独到而有效。

30、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