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鸽子长着两只脚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
大雁长着只两脚
鸟长着两只脚
(二)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 研究结果指出,3-7岁儿童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 展可分为5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 2.运用一般原理,并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特征上做出
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一、理解概念: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 维活动。
二、理解类型: 两种类型: 直接的理解、间接的理解。
直接理解是不需经过间接的思考过程就能立刻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经历一个逐步展开的阶段 。
学前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不要求任何中介的思 维过程。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
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只是近似性的,不准确的,不 能概括一切可能的个别情况,因而还不可能做出正 确的结论。 4.不说一般原理,却能正确而自信地解决问题。 5.会运用正确反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做出恰当的结 论
(三)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且类 比推理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研究结果显示,三 岁以前的儿童还不会进行类比推理,四岁儿童类比推理开始 发展,但水平很低。 5岁和6岁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有所发展, 大部分儿童能够理解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但语言 表达不够准确,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还没有达到较高级 的水平。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概念: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 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分类: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学前儿 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符合事 物客观逻辑的抽象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形式操作阶段(11岁以后)
在形式操作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运用假设、推理和演绎等高级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鼓励儿童提问和讨论问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多角度性,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能力。例如,可以让儿童讨论关于环保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提供适应的教材和活动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适应的教材和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 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使用简单的图画书和玩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对于 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提供更复杂的书籍和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能力 注重家庭教育
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02
和嗅觉等感知器官来获取对周围事
物的认知
这个阶段的儿童往往会进行简单的
03
探索,比如拿起东西、丢东西、摸
一摸等,以增加对事物的理解
PART.2
前操作阶段(2-7岁)
前操作阶段(2-7岁)
x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使用符号来代表 事物,进行基本的想象和模仿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事物的固有属性, 例如形状、颜色和大小等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
2 -
01
02
03
04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 杂而有序的过程,从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学前 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经历了以
下几个阶段
PART.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01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运动活 动来获得对世界的初步理解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重点。作为教 育者,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不同阶段特点,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 思维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活动来获取对世界的初步理解。因此,提供丰富的 感知刺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让儿童接触各种不同质地、颜色、形状和声音的物品 ,以增加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参考答案:兴趣;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2.个体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表现出个体自身的经验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对3.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参考答案:对4.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参考答案:青春期;潜伏期;性器期;口唇期;肛门期5.佛罗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

()对第二章测试1.小班幼儿的兴趣多变,大班幼儿则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参考答案:从被动到主动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参考答案:环境3.“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生理成熟4.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语言发展和感知觉发展上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方向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6.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参考答案:爱玩、会玩;思维具体形象;活泼好动7.就个体发展的整体而言,在某一个时期,其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8.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参考答案:对9.幼儿常常表现得活泼好动,难以控制自己,这是“抽动症”的表现。

()参考答案:错10.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不能说反话,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要具体。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天空中过往的小鸟、路边的鲜花会引起幼儿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参考答案:无意注意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幼儿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是()。

参考答案:注意的分散3.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这是()。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分类,思维的品质,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等内容,欢迎学习知识。

学前儿童的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定义【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二、思维的分类(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1.直观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

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三、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指思维的广阔性,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处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2.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指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

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他人暗示。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6课时理论环节学时数:36课时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开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理论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和有关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的课程。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能够运用有关的理论来解释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初步学会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1.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3.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4.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1.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3.学前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痛觉的发展4.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5.幼儿观察的发展6.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3.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4.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4.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4.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5.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6.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7.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8.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9.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3.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4.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5.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6.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7.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8. 幼儿口语的培养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4.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5.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6.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第十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1.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2.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4.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5.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6.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2.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3.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5.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3.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2.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5.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7.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第十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5.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四、学时安排五、考核(一)主要考核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4.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5.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6.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7.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8.幼儿视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9.幼儿观察的发展10.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1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2.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3.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14.想象概念及种类15.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16.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7.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18.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9.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20.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2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2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23.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24.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25.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6.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27.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28.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29.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30.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31. 幼儿口语的培养32.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3.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4.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3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36.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37.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38.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39.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40.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1.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42.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3.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4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45.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46.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8.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9.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5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5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5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5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54.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

(幼儿学前教育)思维的作用和儿童思维的发生(资料)

(幼儿学前教育)思维的作用和儿童思维的发生(资料)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开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皮亚杰认为刚刚出生的婴儿其动作是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并不具有智慧。

也确实是说,初生儿还没进行真正的思维活动。

幼儿的思维是幼儿个体和周围现实相互交往的活动中产生和开展起来的。

幼儿思维活动从条件反射和感知觉活动开始。

首先幼儿在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感知觉,例如,不管妈妈穿什么衣服,幼儿都能认出自己的妈妈,这确实是皮亚杰所说的“客体永久性〞。

有研究者认为幼儿获得“客体永久性〞是早期儿童思维开展的转折,而且正是这种“客体永久性〞的感知觉有利于幼儿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为形成表象制造条件。

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在头脑中形成对该事物的稳定形象。

表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但它为形成逻辑思维提供了根底。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思维的形成过程中,从无条件反射到逻辑思维的形成,全然上个体不断地与外界相互交往中进行的。

当儿童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往时,儿童思维操作能力〔如分析、综合〕不断得到开展;当感知觉、表象和语言相互作用时,儿童的思维活动就逐步产生和开展起来。

一般认为,儿童思维的开展是从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开展起来的。

那么如何说什么是思维,它具体又是如何开展的呢?第一节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一、思维的概念什么是思维?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

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这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具体事物个别特性和事物的外部联系。

比方,幼儿拿着冰块,感到它是冰凉的,这是感知觉,而幼儿明白刚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全然上冰凉的,这确实是思维。

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截了当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思维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必须在感知觉和经历的根底上进行。

比方,当小孩没有对东西轻重感的经验时,要求他去理解智力测验题“哪个轻?哪个重?〞是不现实的。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 ①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思维经验来进行的。 • ②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做人。他们把自己的
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夹到小动物或玩具身上,是常有的事。 • ③表面性——指幼儿的思维只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
所以,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不能反映事物 的本质联系。 • ④片面性——幼儿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幼儿的思维常 常是片面的,不善于全面的看问题。
• 守恒的概念
•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 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 性。
• 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 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守恒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3-6、7岁) 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 象性,它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幼 儿期末,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思维的发生使儿童 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 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 儿童的思维发生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 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1、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 内部的动作(操作)。
• 2、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5个区别:
①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②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思维的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质关 系。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没有掌握可逆关系,比如,问一个3 岁的女孩:“ 你有姐妹吗?”她说:“有”问:“她叫什么名 字?”答:“ 洋洋。”再问:“洋洋有姐妹吗?”答:“没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 N发N展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标志儿童各种 认知过程已经齐全
认识过程 发生质变
意义
情绪、意志、 社会性行为得到
发展
标志着意识和 自我意识的
出现
1111 222N2N
• 思考: 1、某3岁幼儿表现出入园分离焦虑,老师安慰幼儿说“妈妈
会来接你的”,你认为对幼儿有用吗?为什么?
3333NN 3333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学前 儿童思维的发生
NN
本章要点:
• 1、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 • 2、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 4、皮亚杰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论; • 5、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6、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概念、判断、推理、理解等
的发展特点。
NN
第一节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NN
一、思维的概念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望梅止渴”; “祖国的花朵”
• 表现为认识、理解、推理等现象
12121212NN
• 分析:影响我们思维 的因素有哪些?或 什么决定我们的思 考?;
• 为什么对同样一个现 象,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感受?
11111N1N1
• 2、小朋友不想洗澡,妈妈在洗澡池里放了些玩具, 说"我们来给鸭宝宝洗澡”,孩子就非常乐意地被“ 忽悠”了,为什么?
232323N23N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2岁左右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语词概括的出现 • 1、直观的概括——事物的突出特征 • 2、动作的概括——视觉和触觉的形象 • 3、语词的概括——事物比较稳定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