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5、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 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超前于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 业化。目前仍有扩大趋势。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者和高级人 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 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据有关统计,全国“民工潮”的人数高达 6000 万,大部分流向东南 沿海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许多人无法扎根于城市,在城里 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8000 万农村人口因户籍制度成为亦工亦农的城乡两栖人口,他们的 职业虽然已经发生转变,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迁移。这就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的情况。
1979 年以后,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国家调整 了发展战略,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第三产业占比和就 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就业提 供了保证,致使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到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 到46. 6%。 在改革开放前, 由于存在双重制约,国家不得不硬性调整, 造成城 市化率的剧烈波动, 特别市城市化率的变化速度, 有时很高,有时又 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的突破了双重约束,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每 年的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正增长, 1978 年以后, 中国算是进入持续城 市化阶段,而不再有大的反复。
120 120 30 30
年均递 增百分 点 0.5
0.4 0.6 1.7 1.3

法 美 韩 日
• 从左表 可以看出英、 美、 法 等城市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速 度大致为年均增长 0. 4~ 0. 6 个百分点,日、 韩等后发工业 化国家却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 程。它们 发挥后发优势, 大大 节省工业化的时间, 当然也就 提高了城市化的进展速度。中 国同样也具有后发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

当代中国文化休闲街区规模发展的模式探索——以“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例

当代中国文化休闲街区规模发展的模式探索——以“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例
新 天 地 进 行 系 统 研 究 后 指 出 , 海 新 天 地 不 能 克 隆 的 上 最 主 要 的 原 因 并 不 是 资 金 , 是 当地 的 地 域 文 化 和 消 而 费 水 平 。 如 经 常 有 一 些 上 了 岁 数 、 发 胡 须 都 已 花 头 白的上海 老 头坐在 路 边吃 冰激 凌 , 跟 它的历 史文 化 就 有关 , “ 化 ” 头 比较 长 之 后 , 小 “ 常 吃 冰 激 在 西 年 从 经 凌 之 类 ” 小 孩 变 成 了 老 头 , 头 当 街 吃 冰 激 凌 也 便 的 老
化 , 现 代 工 业 恶 性 损 耗 的 自然 环 境 与 资 源 已无 力 支 被 持 当代 城 市 以现 代 工 业 为 主 体 的 现 代 发 展 模 式 的 可
持 续发 展 , 一 直不 受重 视 的文化 资源 与文 化产 业在 而
消 费 社 会 中 正 在 成 为 推 动 城 市 发 展 的 重 要 生 产 要 素 和先进 生产 力 的代 表 。 以我 国 的文 化 产业 发 展情 况 为 例 , 年 来 , 国 务 院 通 过 《 化 产 业 振 兴 规 划 》为 近 以 文
通 、 市 环 境 进 行 重 新 整 合 , 之 符 合 新 形 势 的需 要 。 城 使 这 个 过 程 在 英 文 中 被 称 为 U b n Re e a , 城 市 更 ra nw l 即 新 , 初 发生 在上 个世 纪 的世界 上首 个工业 化 国家英 最 国 , 快 速 波 及 到 整 个 欧 美 , 要 是 针 对 随 着 工 业 化 并 主 进 展 以 及 汽 车 交 通 普 及 而 出 现 的 旧 城 空 心 化 及 城 市 郊 区 化 现 象 。西 方 国 家 通 过 政 府 、 体 或 私 人 投 资 , 团 用 包 括 修 建 新 建 筑 、 建 筑 修 复 再 利 用 、 史 性 保 护 旧 历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

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与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长期协调发展的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人居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样等多个因素,使城市在达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保证环境的良好品质,达到社会公平和谐,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使城市的整体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策略。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民生、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划分。

在规划城市时,还要考虑引进、转移和更新企业,以保证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必须保证环境的良好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破坏一直是一大问题。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环保角度入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减少环境破坏,从而使用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3.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城市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推动创新来增强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在城市创新体系的建立中,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创新文化,扩大产业空间,增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等途径来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1.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本规划。

近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国家城市规划纲要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至今,中国的大城市从无到有,繁荣兴盛,推动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古代中国,城市起源于先秦时期,那时的城市多为周围的农田所包围,起初主要是军事防御的需要。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城市如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齐国的临淄(今山东淄博)开始显露出繁荣的景象。

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土地系统的建立,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如唐朝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宋朝的东京(今河南开封)。

那些城市在历史上都留下了璀璨的历史遗迹和文化。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践踏,许多城市成为列强的租界和商埠。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受到了外来势力的干扰和掣肘,社会的发展进程受到了巨大的压抑。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加快。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呈现出了极快的增长速度。

许多一线和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城市,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许多中小城市也经历了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作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不断吸引和集聚人才资源,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挑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使得人口更加集中,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摘要:“人民城市”理念为新时代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体系。

在战略理念上,框定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在发展模式上,揭示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在运作机制上,明确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社会治理内涵。

关键词:人民城市城市更新发展思路实施路径当前,我国城市化已经由超高速发展转入低速成熟稳定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城市更新的新阶段,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

城市更新在传统意义上更多地被当作老旧城区住房与设施改造的政策手段与工具,而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对既有的城市更新理论与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民城市”理念从战略理念、发展模式、运作机制等层面为构建新时代城市更新理论体系,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与实施路径。

一、“人民城市”从战略层次框定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人民城市”从城市的人民属性出发定义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人民主体性价值导向。

传统西方的城市更新更多关注城市的建设及由之生发的体验,通过改造现有建成环境,来更好挖掘土地及其附属设施的价值,以吸引高附加值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提升城区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导向,21世纪以来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严重的社会公正问题。

从本质上说,“城市实际上就是人民,因为人民喜欢住在城市里,所以才有了城市的存在”[2],因此,“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仅要改善面上的环境条件,更重在提升人民心中的主体意识。

“人民城市”从城市的生活本质入手确立了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人民需求目标导向。

从既有的实践看,城市更新更多地被当作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产业变迁趋势与城区设施及人群现状不匹配之间的张力,基础设施、住房、公共空间的更新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偏向,反映了城市人民的工作需求。

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方式

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方式

好解决 了政府资金短缺 的问题 ,出让土地换来 G P D 的飞增和 开发商不遗余力的大力度 、自我独断的新建改造 。 2突然的、随机的变化 ,不符合人性 的尺度 ,使城 市丧
失 了城 市 进 化 特征 和 认 可 程度 在经 济 利 益 的驱 动 下 ,房 地 产 开 发 商 在 旧城 区 更 新 改 造
到 各种 急 功 近利 的 旧城 更 新 活 动 ,致 使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历 史 文化 古 迹 和风 貌 受 到 不 同程 度 的破 坏 。
修 建 l】 ,以 t虏
8 年 代 0
『 i 盯 场

8 年 划的商品经济 0

最 少资 源 解 决 最
代 Leabharlann 一 多人陀 题 房生长 的背 景下其 面貌 迅速 改变一 新 ,于是 ,城市 产生 了突

1 短时间、大规模拆迁重建 ,政府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
有 人 说 我 国城 市 建 设 正 在 经 历 一 场砸 烂 一 个 旧 世界 ,开


当代中国城市更新 的改造
创一个新世界的 “ 文革 ”。这种更新 方式会给城市 留下 永久 的遗憾和创伤。而我 国的城市 旧城 区通 常是城市 的中心区 , 人 口密集 ,商业发达 ,具有很高 的区位价值 。而如 此大规模
和 文化遭 到 了历史性 摧 毁。而 以德 围为代 表 的欧洲大 陆 国
家 ,在 战 后逐 步 恢 复 老 城 的 历 史 面 貌 ,城 市 更 新 取 得 巨 大成
效。 这种成效很快就被6 年代 吹起 的 “ O 国际风 ”所破坏 。在 此基础上 ,欧 洲大陆国家对城市发展 不断反思 ,从城市生活 空间 与品质 等 ,使城 市 更新进 程发展 顺利 、迅 速且 富有成 效。 而国内的城市发展着 自己的特殊 性 ,并没 有出现 “ 逆城 市化 ”、中心人 口剧减 的情况 ,但国 内城市更新 的发展轨迹 却在 一定程度重蹈着英国更新历史 的覆辙 .只注重表面 形象 和 物质环 境的改善 ,以房地产为城市更新 的主 力,对 旧城 采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

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城市的创新发展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识,并不只是街道和人群的组合,它是有生命的。

而城市体系中,世界城市更因其充沛的生命力而影响卓著。

世界城市的取向不仅包含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更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高标准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是个很重要的参照,世界城市的理念、方法、要素、指标等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群落有很多借鉴价值,应当更多地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

中国已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型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而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可达60%左右。

今天中国,已形成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

资料表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导入城市。

如何实现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化,是各大城市下一步面临的挑战;而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实现从“经济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更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提升质量、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更为深刻、重大的事情。

尽管城市发展有着自己的生命逻辑,但有无强大科学的城市领导力,是城市现代化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毫无疑问,城市领导力的变革创新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样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变量。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社会运行模式、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以及人们的价值和观念系统。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的许多问题,已越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既有框架。

“第一梯队城市”如何跨入世界城市的行列,而更多的第二、第三梯队城市如何凸现城市的文化身份,促进文化个性的成长,是今天中国城市群落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人文艺术。

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摘要:我国现在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文通过分析部分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沈阳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基于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理论,再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建立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从而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既是当代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也不失为未来一种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发展模式带状放射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及土地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城市面临规模扩大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态势。

工业化初期,国外有很多学者都对城市发展的模式作过理论上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有:空想社会主义、田园城市、卫星城、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区域理论、簇群城市、生态城等。

我国古代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布局制度,而近代没有自创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是借用国外的理论模式进行探索式的建设,甚至出现像“三线建设”时期的“逆城市化”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发展现状。

首先是北京,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大。

环线从二环、三环发展到五环、六环,地铁线路的蔓延,暗示着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态势,是典型的“摊大饼”模式。

上海,上海市的发展没有呈现出“摊大饼”状发展过程,而是围绕中心区呈片状向外发展和建设。

同时由于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率的需求,也呈现出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向垂直空间发展的城市形态。

广州,广州是在老市区附近,通过将附近的小城市划入广州市设区,呈片状发展。

重庆、武汉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发展历程。

而成都、沈阳、西安、郑州等内陆省会城市,由于其交通上的优势,往往都是沿铁路方向发展,而后逐渐呈现圈层式发展。

于是便发现,经过一定规划后形成的城市中,但凡大河穿越的城市,大多以片状向外蔓延,比如长江上的重庆、武汉、上海,珠江上的广州等。

内陆城市在铁路导向的作用下,沿主要交通方向蔓延,大城市一般都位于一定范围的交通枢纽上,因此铁路的延伸方向呈放射状,出于城市功能、结构等的要求,形成了圈层式的发展形态。

从外部看过这些城市后,我们再来看城市内部的功能布局。

北京继承了明清“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影响,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城市的几何中心为行政区,在这个中心东南西三个方向距离不远处为商业中心——王府井、东单、西单等,北面为少量的居住和景区。

再向外一层为商业的延续,交叉着居住用地,还有占较大面积的就是文体教育用地。

再向外一层为以居住为主体的用地,也有较多的文体、教育、娱乐用地,较大面积的城市绿地和部分小型工业。

然而绿地和小型工业并没有阻止住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大,继续向外层蔓延,为了降低工业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于是大型工业被搬到城市外下风向的郊县。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们在城市极度膨胀的压力下,向城市外部寻求良好的生活环境,于是远离城市污染,又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下,城郊高档居住区又诞生了。

随着这些居住用地使用率的上升,又带
动起一片新的城市用地。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蔓延,城市用地一圈接一圈的吞没着周边的郊县。

显然,上述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田园城市的模式并没有控制住城市的恶性膨胀。

早在1922年,翁温在他的《卫星城镇的建设》就提出了建设卫星城的理论。

然而我国时至今日,也没有解决这种“摊大饼”的问题,卫星城的建设也没有成形的规模或体系。

究其原因,一个避免不了的问题就是人口过剩,这也是我国在这一个时期必经的阶段;然后就是经济建设,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要拉动经济增长,不可能离开城市。

这两点决定了当前城市规模的扩张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如何让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里,怎样的模式才是适合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呢?
城市居民一方面离不开城市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方面又渴望良好的休闲空间。

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矛盾,造成有足够能力的人向城市外面走去,其它的人留在城市继续相互拥挤。

随着城市外围周边用地被侵占,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走进城市内部,使城市更加拥挤,导致城市膨胀。

怎样既能解决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求心理矛盾,又能解决城市膨胀的问题呢?没有人的地方是不会产生城市用地的,最容易使城市产生膨胀动力的就是居住用地,往往一片居住区建成后,其它各种用地都会一起繁荣起来。

相对而言,工业和文体教育等用地因使用和需求有鲜明的时间性和单一性,所以这些用地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大。

因此关
键问题在于居住用地。

怎样能让人们即享受良好的环境,又有方便的工作条件呢?
由莫斯科的绿楔想到,居住用地是否也可以呈楔状深入城市呢?或者沿交通线呈带状向外放射?中间用楔状或宽广的带状绿地分割,同时这部分用地也可以用来发展城郊游憩活动,保护这部分的生态环境较少受到城市的影响。

既然绿环不能控制城市向外围铺展,那么就让其由中心向外放射,这样,城市不仅解决了“摊大饼”发展模式,又有了充分的居住用地,节约出更多的城市中心用地来做商业和公共绿地。

在便捷的快速交通(如地铁、轻轨)保证下,这样的市中心就不会出现欧美国家曾经历过的城市中心衰落现象。

这种模式更加有利的是在有目的的引导下对形成卫星城有极快的
促进和发展作用。

通过这种带状放射,连接周边低一级的城市,也能较快的形成区域城市网,许多领域的学者都指出,现在的中国呼唤建设真正的、形成规模的、高质量的城市群、大城市连绵区,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的飞跃发展。

现在许多大城市在地上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也已经建成了很丰富的地下交通系统,却仍在进一步完善,许多省会城市也都在修建地铁或轻轨,如沈阳、南京、成都等,以沈阳为例,看看如何依托交通线发展城市和区域意义上的城市群。

沈阳作为东北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线从大的范围来看,主要是贯穿南北方向的交通,从辽宁省内来看,东西方向的铁路线也是在这里穿越。

1990年代,在省内大规模的修建高速公路,沈阳是
中心枢纽,相继建成了京沈高速、沈大高速、沈抚高速等重要的省内运输通道,并初步形成辽中南区域经济圈。

随着大连城市品牌的成功树立,辽宁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两个中心的发展态势,两个城市相互扶助,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成功拉动了辽宁的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又开始修建地铁,近期的线路有2条,其中一条的端点延伸到了抚顺西部的经济开发区,该开发区与沈阳接壤,两个城市中心通过高速公路仅有1个小时的车程。

随着地铁线路的建设,必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辽宁中部这两个城市的关系,于是“沈抚同城化”又被提上日程。

沈抚同城,将两个城市合二为一后,城市有明显的沿浑河(辽河一大支系)方向片状发展的迹象。

交通线由发展城市的动力变为联系城市几个片区的通道,这既是城市带状放射的结果,又是基于卫星城理论下的城市功能优化。

两个城市在市场、交通、信息、能源、环境、产业、科教等方面都有着互补互助的作用。

另外,沈阳与周边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六个城市结成合作联盟,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

于是这个巨大的城市圈,又向南直通大连,寻找出海口,打通海上交通。

这样,沈阳市的扩张问题也就解决了,将城市的诸多引力分散到周边“卫星城”中,不仅疏散了市内的拥挤,也繁荣了周边城市。

综上所述,即使是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城市的恶性膨胀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的。

由沈阳城市发展,或者说是辽宁省的发展规划来
看,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大的区域来看待其中某一个城市的发展。

由某一个中心城市向外,沿交通线楔状或带状确定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它们来联系周边低一级的城市或城镇,使它们形成这个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降低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达到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状态。

这样的城市模式既是适合现阶段国情的,又是尽快解决城市恶性膨胀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谭纵波
[2]《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
[3]《城市规划与城市化》高毅存
[4]《大都市圈——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周炳南
[5]《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陈晓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