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之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初中散文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

【初中散文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
分别记叙了沈从文幼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打架、追求新鲜事物,考进新式小学后依然热衷于玩耍、探险、猎奇,甚至随便就请假去看戏、钓鱼、打猎、游泳……少时在辰州军营书记处的行伍生涯,以及后来调进部队报馆做校对时受进步印刷工人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巨大转折,并萌生了要到更远处的生疏世界去闯一把的想法,并带着这一想法,辞别了军营,在二十岁的纪上怀着一个执著而懵懂的梦想离开了湘西,踏上了奔向北京这个现代大都市的征程,开始了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传记叙述与描写并重,以质朴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沈从文早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不啻是一篇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二、把握结构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三、重点难点1.填空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__________,1924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
2.逃学的生活,给沈从文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甚至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他用“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本文的题目。
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两个“读”字意义是否一致?3.品味127页第二段:“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本段记叙了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以及他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检测: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答案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
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
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
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 美字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赏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强。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略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件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 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 楼象是时间板结 中脱落的歌声, 弥漫着神奥古拙 的原始气息。吊 脚楼因江河的繁 华而繁华,昔日 水手粗犷的船工 号子引来了一群 群俊美的女子住 进楼里,在吊脚 楼中演了一幕幕 死去活来的爱情 故事。
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 物研究家。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 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 毕业后入伍,饱尝人生沧桑。接触新 文学后,于1923年至北京,欲入大学 而不成,于是自学.窘困中开始用“休 芸芸”笔名进行创作。1927年参加 “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 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 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 古代服饰的研究。
9.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 和人类 因物质 文明进 步而带 来的精 神困惑 ,当代 诗歌的 内容越 来越局 限于私 人性的 东西, 正日愈 失去处 理重大 社会题 材的艺 术能力 ,这就 使得它 日愈减 少获得 公众关 注的机 会,而 只有在 少数未 被现代 社会物 质化的 心灵当 中获得 知音;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 文
沈 从 文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 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 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 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 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从文家书》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的出许多更好的 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 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
有什么东西已流逝远去,似还需要清夜扪心, 头枕着沱江潺潺的水声细想。
若沱“阅 水江值读 的用得凤 灵一回凰 魂派忆, 。清的不
波哀能 拥乐不 抱人记 了事住 一常 个是 至湿 善的
(人教)高中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语文)

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
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 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 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 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 塞落后了。
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 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 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 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词语积累与运用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泼剌.( ) 田塍.( )
傀.儡.( )( )
怯.弱( ) 枇.杷.( )( ) 竹篁.( )
) )
(14)薪晌.饷午.((
) )
答案:(1)hàn hàn (2)diào ɡōu (3)qiú qiú
(4)méi huì méi (5)mínɡ mínɡ mínɡ (6)cáo cáo zāo (7)jié jié jiē (8)cuì cuì cuì cuì (9)niǔ niǔ niǔ niǔ (10)xí jiǎo (11)sī sī (12)bò bì (13)zhǔ zhǔ (14)xiǎnɡ shǎnɡ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1.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 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与胡也频 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 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 》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 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鲇.鱼( ) 骰.子( )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教材解读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六课,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
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记录传主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
学习本文能激活对作家传奇人生以及乡土风物特异性的好奇心,也能唤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记忆,还可以把这篇自传看作所教学生目前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优秀作品,领悟其丰富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本课授课面对的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强。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选文内容,了解沈从文所经历的逆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略读文本,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从逆境中获得的恩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学会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逆境,保持豁达的生活态度。
1.教学重难点:1.通过略读文本,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获得的恩赐。
2.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逆境。
四.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故本课会引导学生多次阅读,各类阅读做好预习。
采用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辩论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围绕标题中的“逆境”和“恩赐”来展开,采用问题教学法,点拔法,合作探究法三种教学方法。
1.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1.导语有一个人,极富传奇色彩,他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北大教授和大作家,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沈从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自传作品《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去探讨一下他为何能创造这样的传奇。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
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
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
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
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沈从文及其作品如汩汩的湘江水,在默默流淌中告诉了世人许多许多。
晚年的沈从文调转了人生的方向,让生命的航向适时转了一个弯,在隐忍中孕育了辉煌。
他告诉我们改变亦是一种美丽,从他的人格魅力来看,坦诚、直率,讷于口而敏于心,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
他告诉我们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世人对其“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坚守的力量”。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改变”“人生”“坚守”等话题作文中。
示例冷板凳上守候成功有些人生必得经历挫折,有些花儿必得等待春天。
虽然有些花儿的“春天”来得晚一些,但每一朵花儿,必有它自己绽放的模样。
有一位并不漂亮的女孩,曾经有一个梦想: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唱自己的歌。
但有一天,在一名著名音乐人的制作室里,一盆冷水向她泼了过来:“你的嗓音和你的相貌同样不漂亮,我看你很难在歌坛有所发展。
”听了这话以后,女孩并没有选择离开,反而默默地留了下来,她端茶,倒水,制作演出时间表,替歌手拿演出服装……别人问她为什么,她郑重地说:“不为什么,这里是离我的梦想最近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她微笑着站在了自己的舞台上,用并不惊艳但十分温暖的嗓音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她就是曾被评为“最具真实感的歌手”刘若英。
生活就是这样,往往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获得成功。
如果暂时得不到成功,那么就先站在离成功最近的位置,这样你就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
“沈从文_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用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 作者不光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生活的艰辛, 还用许多散文化的语言、议论性的句子对 学习时代和从军生活进行了生动的评述, 找出来,品读一下 (学生交流,找出了 文中作者面对生活的逆境直抒胸臆的语段)
沈 从 文
·
学生时代: 艰辛困苦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回眸沈从文
1、作品:质朴清新,乡土风情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逆 境
恩 赐
《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 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 篇小说。 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 家”。新文学运动以来“最好的作家” 之一。
2、人格: 外圆内方,坚韧洒脱 “水之子”:
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 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他在温柔平静中 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粘合住最卑微 的人生,又能幻化出多彩的云霞。
·
——罗曼· 罗兰《名人传》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文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仰望沈从文
沈 从 文
·
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学生时代
探寻沈从文独特的人生轨迹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六岁入私塾留影 (十四岁入伍) 二十岁在保靖时留影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3.7《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半个世纪的时光,几经沉浮,先生不争不言。建国后几十 年间,被搁置的不只是那支沉甸甸的笔,可叹的是那一颗本自 善良的心被冷落了。一朝尘埃落定,光华重现,如出土文物般 为世人瞩目之日,先生垂垂老矣。“美丽,总是愁人的。”沈 从文先生从十五岁即开始在沅水流域随土著军队过了五年的流 浪式生活,他说他的智慧得之于沅辰诸水,他学会思索、认识 美全是在水边,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一条绵长千里 的沅水,维系着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 着先生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辽远深长,绵绵无尽。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赏读:一个人向善如登山涉险一样艰难,而从恶则如同山 岳崩决一样的容易。从善就像登山一样,需要坚强的毅力和 勇气,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从恶就像山崩塌一样,速度是 很快的!其实不然,善恶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归根到底是 人的心灵,只要有颗善良的心,在这颗良心的支持和鼓舞之 下,就会有一种正义感,那么就不会有从恶之心了。其实善 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修身名句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赏读: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 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这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 积极原则。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达,并使人亦达; 即自强不息,并善为人谋。简言之,便是成己成人。推己及人, 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 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2.写作背景
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 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慨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沈从 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 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做生活的恩赐, 看做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 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 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 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沈从文一生执著的眼光,不 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 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 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 活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之《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学会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2、了解本文“文学性传记”的特点,感悟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重点]1、怎样略读;2、提炼传主事迹,丰富自己的作文论据;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
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从边远底层的农村,一步步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他早年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始终滋养着他的灵魂,转化为后来观察与批判都市文明弊病的一种角度,成为他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
这节课,我们就从他的自传中来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同时,同学们还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它告诉我们: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快速略读,理清传主人生轨迹。
略读提示:这是一篇散文化手法写成的传记,选材十分广泛。
同学们初读可能不明中心,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所以,只需抓住这篇文章的“神”快速阅读就行了。
那么,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呢?就是文章标题中“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阅读时,可围绕下面的问题和任务进行:1、从文中可看出作者的生活非常宽广,但这样的生活中却始终伴随着哪些艰辛呢?2、作者是怎样面对这些艰辛的,能否找出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品味?3、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一)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家乡学校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梦想,就到社会生活中去追梦,却经常遇到诸如打架威胁、恶狗伤人的事件。
(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尝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自己。
(三)保靖:到保靖想当兵,却没人可依靠,就只能当一个护兵,但自己的勤奋没有让艰难的生活压倒,生活刚有所好转却又要经受虎狼的威胁。
(四)一个转机:进报馆使自己的学问和能力不断长进,调回去后又经历了疾病的煎熬和同学淹死的惊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决心向北京进发。
从上述过程中我们能发现作者写作这篇自传时取材的用心吗?——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
这篇传记是一篇散文化传记,所以选材的范围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但是,却紧紧围绕“艰难曲折”这样一个中心。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根据上述略读实践,归纳略读的方法:略读,首先应抓住文章标题暗示给我们的主旨,然后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文中能表现这种主旨的语句,并看看作者为表现文章主旨选取了哪些材料,再根据这些材料的详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以这篇课文为例,由于作者是用散文化手法所写的自传,材料看似繁多,实际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那就是传主经历的“艰难曲折”,然而,传主又并没有被这样的艰辛所压倒,而他始终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才最终能成长为一个作家和教授。
在文中,我们明显能找到一些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思考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深化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在略读时就应和标题对应能够抓住它,然后细心品味,如:(1)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这表明传主永远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生活态度。
尽管自己的生活中充满艰辛,但从没让自己消极,而是向往到更宽广的世界中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卑微的位置上做事,却生活得十分健康。
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然是健康的。
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做居间介绍。
——这表明传主对自己卑微生活的乐观精神。
正是传主用这种健康、乐观的心理态度,战胜了生活中的艰难曲折,也正因为他有着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够驱散卑微生活所带来的阴影而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
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
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这表明尽管传主的生活举步维艰,但永不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在艰苦中的奋斗精神,心中常有理想,也甘愿为理想受苦奋斗。
(4)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
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这表明传主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的方向。
能够支撑他战胜各种“艰难曲折”的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也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使他最终能成长为教授和大作家。
现在,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这些语句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上面这些语句,不断暗示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揭示传主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但是语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口语化十足,显得非常质朴。
四、感悟传主生活态度,提炼传主人生事迹,积累写作素材:刚一上课时老师就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我们现在就来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请大家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写一段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的话,其中必须用上本文沈从文的基本事例。
(200字左右)——教师示例:观点一:逆境能激励人成才。
观点二:逆境能激发人的斗志而有所作为。
观点三:在逆境中永葆理想的青春。
逆境能激励人成才古今中外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才。
著名作家和教授沈从文,经历了童年的生活艰辛,又经历了从军的颠沛流离,最终成长为一名大作家和教授的事实证明:逆境和挫折不可怕,它反而是激励人成才的催化剂。
当一个人身陷逆境时,不要沉沦,不要失望,而应勇敢面对,把它当作磨砺人意志的磨刀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人的成才都是从艰苦的磨砺中得来的。
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说得就是太安逸的生活往往消磨人的意志,逆境和挫折才能激发人去奋斗、去成才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
2、逆向思维训练: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
逆境能激励人成才,是不是说顺境中就不能成才了呢?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今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
再请以“逆境和顺境”为话题写一段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的话。
(也是200字左右)——教师示例:观点一:逆境容易使人放弃,顺境更易使人成才。
观点二:正确面对逆境,珍惜顺境机会。
观点三:逆境延长成才的时间,顺境能缩短成才的周期。
五、作业:任选上述2中观点完成一段话。
第二课时一、人物小传的写作:导言:这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已经学习了传记的各种形式,所以,这一课,我们在前面学习课文范文的基础上,来学习写作人物传记。
由于是初学,所以我们只写一写人物小传。
这种文体,实用性非常强。
将来我们就业时所要写的简历,实际上就要用到小传的写作方法。
因此,希望同学们认真练习,掌握要领。
文体与技巧指导:小传是传记的一种,既然是传记就要注意史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
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材料的选择。
传记不同于史料,不是纯客观的生平记录,无论写得详还是简,都要围绕主题来写。
为此,除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外,还要认真地选择与组织材料。
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
不能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贯穿,更不能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至重要细节。
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
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记录下来。
恰恰相反,要有重点、有详略,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
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托尔斯泰》就是范例)。
这些渲染必须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
此外,对传记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这个人物就只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
对传记人物的刻画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写。
3、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
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
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活起来。
甚至还往往会使作品流于一般化、模式化。
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
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
但是,绝对不能任意虚构。
二、布置写作任务: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写一篇自传。
2、给自己最了解的人写一篇小传。
三、例文欣赏:我的小传龙雨我出生于1990年秋天。
听妈妈说我是晚上出生的。
我总是抱怨我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一个西部的城市里,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兰州在什么地方,每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我总是自嘲地说:“你们家里中国地图上最中间的那块就是兰州!”并有意把“最中间”说得一词一顿的。
听妈妈说我小时候很爱哭,只要一哭就停不下来了。
妈妈带着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哪个路人想多看我一眼都不行,一看我,我就会“哇”地一声哭出来,弄得别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而妈妈只能用很无奈的表情看着别人。
如果有陌生人到我家来,我便从头哭到尾,让别人在心惊肉跳的哭声中离开。
就因为我的哭名远扬,很少有客人能在我家多呆一会儿,他们都领教过我的“哭功”,我也因此得了“水龙头”的雅号,因为我一哭,泪水就像开了闸的水龙头。
因为我太怕生,我小时候只让三个人抱——爸爸、妈妈和小姨。
小姨长得很像我妈妈,所以我特粘她。
除了爱哭,我还胆小。
记得我四五岁时的一个晚上,妈妈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去上班了。
因为好奇我不小心把门反锁上了,妈妈回来的时候,我却躲在床后面不敢出来开门,依稀记得我好像把衣架子看成怪物了,不敢靠近,而衣架就在门边。
我好像当时嘴里还说着:“那儿有个大猴猴,我不去开门。
”由此可见,我连可爱的猴子都怕成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