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糖提取分离工艺综述
茶多糖提取分离工艺综述

LI Chun-lei, BU Zhao-sheng, LI Zhi-peng
(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ouguang 262700, China )
Abstract: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tea polysaccharided includes independent extraction and comprehensive extraction. Pretreatment, extracting condition and precipitation condition of tea polysaccharides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xtraction rate, purity and activity of tea polysaccharide.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independent extraction proces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rameters for tea polysaccharid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nzyme extraction and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s, parameter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ecipitation extraction. Meanwhile, it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extraction.
茶多糖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和羧甲基化的方法分别对纯化后的乌龙茶多糖进行化学修饰,结果
表明经过化学修饰的茶多糖,其抗凝血活性进一步增强。化学修饰
试剂的选择与多糖的比例及修饰反应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茶
多糖分子结构的改变程度,相应地影响抗凝血活性。
2.5 降血糖作用
周斌星[18]从普洱茶中提取茶叶多糖,动物试验表明普洱茶多糖
究发现,该茶多糖在较低浓度下(7.0 μmol/L)表现出良好的增殖抑 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0, 35(1):27-29.
制活性。张运芳[13]研究了不同提取途径的茶叶多糖对佐剂性关节炎 [14]吴晓鹏,王一飞,刘秋英等.苦丁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与
大鼠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几种茶叶多糖均能提高大鼠过低 发酵工业,2008,34(2):34-36.
作者简介:张金铭(1983-),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土建结构设计工作。
·116·
科技论坛
IKPS-1、IKPS-2、IKPS-3 和 IKPS-4 4 个纯化组分。
分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1.2.5 凝胶纯化
茶多糖分离提取技术研究

目前 , 茶多糖 的提取 分离方 法 大致可 归纳 为 j
类 : 1原 料 呻 水 浸 提 过 滤 一 取束 叶 叶等
沉淀一 真 空冷 冻 干燥一
干 燥一 法脱 蛋 白一 1 32 茶 多 糖 的提 取 厦 纯化 .
取液缩 醇 滤浓一乙
粗 茶 多 糖( ) I ̄ S vg ea
茶 多枯 (I I)
淀 过滤 粗 多糖 精制 、 干燥 呻 茶多糖 ; 2 原料 ()
一 乙 醇浸 泡 回流 取 滤饼 一 沸 水 提 取 过 滤 提 取 液 浓缩 、 脱脂 、 蛋 白 、 色 等 一 乙醇 沉 淀 取 滤 饼 脱 脱 精 制 、 燥 茶 多 糖 ;3 原 料 水 浸 提 超 滤 取 干 ()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3期
周
志 等 : 多糖 分 离 提 取技 术 研 究 萘
茶 多 糖 分 离 提 取 技 术 研 究
周 志 汪 兴 平
( 北 民族 学 院 园 艺 系 .恩 施 4 5 0 湖 4 00)
张 家 年
( 中 农业 ^ 学 食 品 科技 采,武设 ,4 0 7 ) 华 3 0 0
量 ( )/ 干 茶 叶 粉 末 质 量 ( ) 0 % g 绝 g ×10
宾
曜
分 方 技 离拳面 的研 究 尚无 报 道 。 本 研 究 拟 通 过 对 绿 茶 进
行微波处理. 析法 分离 , 备茶 多糖 . 醇 制 探讨 傲 波浸 提结 合醇析法对 荼多 塘的分 离效 果和结 构 影响 . 为 微渡 在荼多糖提取方面的研究创造条件。
图 1 茶 多糖 提取 工 艺 流 程 图 称 取 一 定量 的 茶 叶 末 , 一 定鼍 水 , 波 联 台 球 用 微 浴浸 提 数 次 , 粗滤 . 心 , 渍 浓 缩 . 析 , 心 , 淀 离 滤 醇 离 沉 物 用 无 水 乙 醇 、 酮 、 醚 交 替 搅 拌 洗 涤 2次 后 , 丙 乙 真
茶多糖的提取方法总结

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背景下,世界茶叶生产依然保持上涨的态势。
茶树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持续上涨,产大于销的问题依然严重。
2017年,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惯性扩张,茶类结构继续调整的特点;2017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约为260.9万吨;市场需求不足,销售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茶叶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的现状仍将继续维持,茶叶企业产能增长速度与老百姓茶叶消费增长速度已经严重不匹配,这是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此问题,应扩大茶叶的应用领域,而从茶叶中提取功能成分茶多糖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茶多糖(TeaPolysaccharides,TPs)是茶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由糖类、蛋白质、果胶和灰分等物质组成,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抗癌、抗辐射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尤其是降血糖功效明显,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
目前,国内外提取茶多糖的方法主要有水浸法、酸提法、碱提法以及辅助提取法,如微波辅助提取法、酶辅助萃取法和超声波辅助萃取法等。
酸提法和碱提法均对提取条件要求高,所以应用情况不多。
倘采用这两种方法提取茶多糖,应特别注意,使用稀酸法浸提时,时间要短,温度也不要太高;使用稀碱法浸提,则应在氮气流中操作,以防止茶多糖降解失效。
当前,采用较多的茶多糖浸提法主要是水浸法及相关辅助萃取法。
1水浸提法茶多糖的水浸法,首先要把原料磨碎,然后再用水浸提。
焦自明等以低档茶叶提取茶多酚后的茶渣为原料,研究茶多糖的水提工艺及初步纯化技术。
分别对提取过程中的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次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用L9(3)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用醇沉及脱蛋白技术对茶多糖进行初步纯化,得出优化的工艺:料液比1∶30,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h,浸提次数3次,浓缩液与95%乙醇用量比为1∶5,乙醇沉淀静置6h,Sevage法脱蛋白3次,茶多糖的得率为4.10%。
水浸法由于操作方便、成本低,因而应用广泛,与其配套的辅助萃取法也被很多研究者采用并作深入研究,因为单纯的水浸法萃取率偏低。
提取茶多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茶多糖的提取方法。
2. 了解茶多糖的鉴定原理和操作步骤。
3. 掌握茶多糖的纯化技术。
二、实验原理茶多糖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溶性复合杂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茶多糖,并通过硫酸蒽酮法对提取的茶多糖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绿茶、无水乙醇、硫酸、蒽酮、活性炭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抽滤瓶、滤纸、蒸发皿、电热套、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茶多糖(1)称取5g绿茶粉末,加入100mL蒸馏水,加热至80℃,保持20分钟。
(2)取出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3)向滤液中加入5mL无水乙醇,搅拌均匀,静置过夜。
(4)取出沉淀,用滤纸过滤,收集沉淀。
(5)将沉淀置于蒸发皿中,用电热套蒸干,得到茶多糖粗提物。
2. 茶多糖鉴定(1)称取0.1g茶多糖粗提物,加入2mL蒸馏水溶解。
(2)向溶液中加入2mL 1mol/L硫酸,搅拌均匀,静置30分钟。
(3)向溶液中加入2mL蒽酮试剂,搅拌均匀,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60℃,保持10分钟。
(4)取出溶液,冷却至室温。
(5)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6)根据吸光度计算茶多糖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提取茶多糖经过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茶多糖粗提物,含量约为0.5g。
2. 茶多糖鉴定根据硫酸蒽酮法测定,茶多糖的吸光度为0.5,计算得到茶多糖含量为0.5%。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成功提取了茶多糖,并通过硫酸蒽酮法对提取的茶多糖进行了鉴定。
实验结果表明,茶多糖含量约为0.5%,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提取过程中,注意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免破坏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2. 在茶多糖鉴定过程中,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如硫酸浓度、水浴温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拓展1. 探索不同提取方法对茶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2. 研究茶多糖的分离纯化技术,提高茶多糖的纯度。
茶多糖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茶多糖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茶多糖是一类自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功能,如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等。
近年来,茶多糖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并且由于其天然、低毒副作用等特性备受青睐。
茶多糖的提取技术对于其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现有茶多糖提取技术进行综述。
1. 热水提取法热水提取法是一种常见、简单、易操作的提取方法。
该方法以水为溶剂,利用热水可使茶多糖从茶叶中释放出来,然后采用浓缩、沉淀、干燥等步骤得到茶多糖。
目前,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茶多糖的提取,如绿茶多糖、黄茶多糖等。
虽然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提取时间长,茶多糖含量较低,所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优化。
2. 酸提法酸提法是一种利用强酸对茶叶进行水解,得到茶多糖的提取方法。
该方法可以加速茶多糖的水解,减少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提高茶多糖的产量。
目前,常见的酸性有H2SO4、HCl、HNO3等。
由于酸性强,操作危险,需要进行恰当调配和控制酸量,同时高温加热容易导致茶多糖的降解,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操作控制。
3. 纤维素酶法纤维素酶是一类具有纤维素水解酶活性的混合酶,能够将纤维素等多糖分解为糖类。
该方法以纤维素酶、水和温度为主要因素,利用纤维素酶水解茶叶的纤维素等多糖,得到茶多糖。
该方法操作起来相对简单,茶多糖的含量和质量较高,但生产成本较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4. 超声波辅助法超声波辅助法是利用超声波等物理条件,促进茶多糖分子内部结构的破坏,使茶多糖分子从茶叶中溶解出来。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对茶籽中茶多糖的提取率高,提纯度较高,但需要进行合适超声处理的频率、时间、功率等条件确定。
总的来看,茶多糖的提取技术已经具有明显的进展,不同的提取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结合茶多糖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提取时间、操作安全、提取率、提纯度等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茶多糖的提取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为产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茶多糖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茶多糖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茶多糖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
茶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和降血脂等作用。
茶多糖的提取技术一直受到科研工作
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茶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茶多糖主要存在于茶叶中的茶多糖蛋白复合体中。
为了提取茶多糖,首先需要将茶叶
样品进行粉碎和筛分,以增大提取面积。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提法、酸提法、碱
提法和酶解法。
水提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
通过热水或冷水提取茶叶中的茶多糖。
水提法简单、成本低廉。
茶多糖容易受热水或冷水破坏,导致活性下降。
酸提法是一种有效的提取方法。
通常使用盐酸或硫酸将茶叶进行酸解,使茶多糖从茶
叶中释放出来。
酸提法能够提取大部分茶多糖,且提取效果较好。
酸提法操作复杂,对设
备要求较高。
除了传统的提取方法外,近年来还发展了一些新的提取技术。
如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和脉冲电场提取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通过改变物料的物理、化学条件,
提高茶多糖的提取速度和效率。
茶多糖的提取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不同的提取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进一步探索茶多糖的提取机制,提高提取
效果和茶多糖的活性。
茶多糖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茶多糖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茶多糖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多糖物质,具有很多生物活性,诸如抗氧化、降血糖、降脂等,因此备受关注。
目前茶多糖提取技术主要有水提法、酸提法、碱提法、混合提法等,本文就茶多糖提取技术研究进展做出概述。
水提法:水提法是茶多糖提取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使用水提取时,水的热敏性较低,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可控性较强,营养成分分解的小,提取效果也比较好。
水提法的原理是利用水的溶解性,可将茶多糖从茶的细胞壁中完整地析出,然后通过过滤、浓缩、离心沉淀等工艺纯化茶多糖。
但水提法提取的茶多糖质量分布不均匀,含量较低,同时由于茶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在水中提取时容易产生一些色素和味道的杂质。
酸提法:酸提法是一种快速易行的提取方法,利用有机酸将茶多糖从茶杂质中释放出来,并通过乙醇沉淀、重结晶、离心沉淀等工艺纯化茶多糖。
酸提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提取效率高,同时在提取的过程中还可以去除茶中的色素和异味和。
但酸提法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在提取过程中容易引起环境慢污染;二是有机酸自身也有毒性,必须严格控制酸度和时间;三是茶多糖提取量不稳定,提取后茶精混合非常难处理。
碱提法:碱提法是利用高pH值的碱性水解产生茶多糖质,与水提法和酸提法相比,碱提法所用的是碱,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同时碱提法还有利于提高茶多糖的含量和分子量,并增加其抗氧化和其他生物活性的特征。
但碱提法会破坏茶多糖中的部分结构,影响质量。
并且茶多糖脱解性较强,容易与其他化合物结合产生异物质,操作安全要求高,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混合提法:近年来,混合提法逐渐成为茶多糖提取的新趋势,将水、酸、碱等方法进行混合提取。
这一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同时减少它们的缺点和限制,提高提取效率和茶多糖的含量。
但混合提取方法的操作流程复杂,提取液的处理成本较高,同时分离茶多糖的工件也比较困难。
混合提取法的不同比例选择和操作工艺也是制约该方法普及的难点。
总之,茶多糖是一种有很多生物活性的多糖物质,利用茶多糖提取技术可以获得较高品质的茶多糖,同时也是茶叶深加工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除率不足 50%。 浸提液的酸碱度对茶多糖的浸 出率及生物活性有较大影响, 因此提取活性茶多 糖宜用水作溶剂。 1.2.3 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料液比
有研究指出,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料液比均 与茶多糖的浸提率成正比, 但是考虑到后续工作 的繁琐及当茶叶被浸提三次后大多茶多糖已被提 出,因此,料液比不宜过大,浸提次数不超过三次 为 宜 [5-11]。
强酸强碱提取会使糖苷键断裂、 构象发生变 化,稀酸或稀碱提取,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用稀 酸提取,时间宜短,温度不宜超过 5 ℃;用稀碱提 取,应在氮气中进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两 种提取液均应迅速中和至 pH=7, 并应迅速透析, 条件控制不当,多糖会发生降解[9]。 另外,在酸性或 碱性环境下提取的多糖活性低, 对羟基自由基的
离工艺进行了综述。
1 茶多糖单独提取工艺的综述
粗 茶 多 糖 的 提 取 工 艺 流 程 一 般 为 [4]: 茶 叶 → 预 处理→水浸提 (2~3 次)→过滤→滤液 45 ℃减压 浓缩→(乙醇、 丙酮、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沉 淀→离心→沉淀物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交替洗 涤 2 次→真空低温干燥→茶多糖粗品。 1.1 预处理
丙 酮 沉 淀 法 : 任 健 等 [21]以 信 阳 毛 尖 为 原 料 , 通 过正交实验得出丙酮沉淀法提取茶多糖的最佳工 艺条件,离心时间为 12 min,丙酮加入量为 125 mL
(即浸提液∶丙酮=1∶2.5),沉淀时间为 10 h,最佳条 件下多糖得率为 2.09%。
十 六 烷 基 三 甲 基 溴 化 铵 (CTAB) 沉 淀 法 : 杨 其 林 等 [22] 以 信 阳 毛 尖 为 原 料 , 通 过 正 交 实 验 得 出 CTAB 沉淀法提取茶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 离心 时间为 12 min,CTAB 加入量为 25 mL(即浸提液∶ CTAB 体积比=2∶1),沉淀时间 为 6 h,该条件下 多 糖得率为 1.34%。
超 滤 法 :据 严 明 潮[23]使 用 超 滤 膜 提 取 茶 多 糖 的工艺研究认为时间、 温度与茶多糖的提取率呈 正相关,但考虑到能耗、效率、成本等因素,提取茶 多糖的最佳工艺 参数,温度为 50 ℃,提取时间为 45 min,超滤膜选择截留分子量为 8~10 万道尔顿 比较合适。
陈 海 霞 等 [24]用 乙 醇 沉 淀 法 、 超 滤 法 和 CTAB 沉淀法三种不同的提取工艺得到了三种茶多糖 提取物,对提取物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对茶多 糖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超 滤法所得多糖的纯度和活性均最高, 对羟基自 由基抑制率可分别比另外两种沉淀法提高 23.5%和 37.1%; 分 别对三种多 糖得率、 多糖 含 量、多酚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 果 表 明 CTAB 沉 淀 法 提 取 的 茶 多 糖 提 取 物 得 率 可 达 1.85% , 但 多 糖 含 量 偏 低 , 杂 质 较 多 , 其 中 蛋 白 质 含 量 为 2.81% , 而 醇 沉 淀 法 则 带 入 大 量 多 酚 类 物 质 。 与 CTAB 沉 淀 法 和 醇 沉 淀 法 相 比, 超滤法提取的茶叶多糖收率偏低, 但多糖 含量高, 其多酚、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低, 便于茶多糖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且较好保持了 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霍江雷[25]的研究证实了超滤工 艺能缩短茶叶多糖初步纯化的时间, 提高了茶多 糖的质量。
Key words: Tea polysaccharides; Extraction; Separation
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是从 茶叶中提取 的一种糖蛋白复合物,不是单独一种化学成分,它 实际上是一类组成复杂且变化较大的混合物,具 有很多生理功效,如降三高、抗血栓、减慢心率、增 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尤其是明 显的降血糖功效和免疫活性, 茶多糖有望成为防 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增强免疫功能的纯天然 药物[1-3]。 提取是茶多糖分离纯化的第一步,直接关 系着茶多糖的纯度和活性,本文就茶多糖提取、分
LI Chun-lei, BU Zhao-sheng, LI Zhi-peng
(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ouguang 262700, China )
Abstract: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tea polysaccharided includes independent extraction and comprehensive extraction. Pretreatment, extracting condition and precipitation condition of tea polysaccharides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xtraction rate, purity and activity of tea polysaccharide.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independent extraction proces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rameters for tea polysaccharid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nzyme extraction and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s, parameter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ecipitation extraction. Meanwhile, it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extraction.
加酶提取是近几年来研究的一种提取多糖的 新型工艺。 有报道采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 等酶类对植物细胞进行破壁提取可提高多糖得 率。 周小玲等[12]对不同酶提取茶多糖作了研究,不 同酶法对提取的茶多糖的单糖组成种类影响不 大,但对粗茶多糖提取率有重要影响,4 种工艺获 得的茶多糖总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果胶酶、复 合酶、胰蛋白酶、不加酶水提法。 郭艳红等[13]研究 酶种类、 添加量、 温度和 pH 值对多糖含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 0.8%的茶叶水解酶,在 pH 值 5.5, 温度 48 ℃的条件下茶多糖含量最高, 得率为 2.01%,中性糖含量为 54.27%,酸性糖含量 为 15.41%,蛋白质含量为 7.91%。 李星科等[14]研究 了复合酶(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配比为 1 ∶ 1)提取 茶多糖所得茶多糖是水提法的 1.92 倍。
关键词: 茶多糖;提取;分离
中 图 分 类 号 :TQ2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0306 (2015)01-0043-05
DOI:10.15905/ki.33-1157/ts.2015.01.009
An Overview of Extraction and Seperation Process of Tea Polysaccharides
酶提取法有诸多优点, 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 性:酶有最适温度和最适 pH 值,因此需要严格的 温度和 pH 值范围,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在酶提取
李春雷,步召胜,李志鹏:茶多糖提取分离工艺综述
45
法的过程中, 有可能酶会和茶叶中的多糖发生反 应,从而实验出现误差;酶提法成本较高。 1.2.5 微波辅助提取
在沉淀离心的工序中,加入的沉淀剂的种类、 剂量、沉淀时间、离心时间等都会对茶多糖的提取 产生影响,我们分述如下:
乙 醇 沉 淀 法 : 据 刘 亚 林 等 [20] 的 醇 沉 法 提 取 普洱茶茶多糖的研究表明, 影响因素排序为乙 醇的加入量>离心时间>沉淀时间,最佳的工艺 条 件 为 水醇比为 1∶5,沉淀时间为 1.5 h,离心时间 为 5 min。
微波浸提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浸提法中先加热 介质再加热原料内部的缺点, 加热方式是瞬时穿 透式加热。 聂少平等[15]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在微波 提取茶多糖的过程中, 影响多糖提取率各因素的 主次关系为微波时间>微波强度>固液比, 最佳工 艺为微波时间为 75 s,微波强 度为 100%,固液 比 为 1:15。 王晓琴等[16]研究发现对茶多糖得率影响 大小排序为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浸提温度>料液 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 420 W,微波时 间 为 40 min,浸 提 温 度 为 65 ℃,料 水 比 为 1 ∶ 50, 在此条件下乌龙茶多糖得率为 3.14%。李粉玲等[17] 研究发现, 影响微波辅助提出茶多糖得率的因素 排序为微波功率>浸提次数>料液比>微波时间,最 佳提取工艺料液比为 1∶40, 微波时间为 120 s,微 波功率为 80%,浸提两次,浸提温度为 75 ℃。 由此 发现所得结论不尽相同, 这可能由于所用实验材 料不同所致, 但都有共同的效果就是茶多糖有效 成分的得率较高,并且还具有节省时间、节能等优 点, 在工业化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方面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但也有不足之处,微波加热条件下难以 实现恒温过 程 , [15,18-19] 而 且 微 波 是 一 种 高 能 电 磁 波, 一旦泄漏, 必将给人身及财产带来极大的危 害, 因此微波浸提在工业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安全 隐患。 1.3 沉淀
浸提温度对茶多糖的提取率、 生物活性有很 大影响,茶多糖在热水中的浸提得率高于冷水,随 浸提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茶多糖的溶出。 陈海霞[5]以 低档绿茶为材料研究发现: 当温度高于 70 ℃后, 浸提率上升趋势减慢。 周向军等[6]以乌龙茶为实验 材料研究了茶多糖的提取工艺, 发现提取的最佳 温度为 80 ℃。 原龙等[7]认为提取温度超过 85 ℃会 破坏降血糖的有效成分,综合前人研究发现,提取 温度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 在 60~85 ℃之间提取 率较高,且不会破坏其活性。 而李布青等[8]研究认 为,茶多糖主要为水溶性多糖,高温易失活,宜用 冷水反复浸提,冷水浸提法虽含有较多杂质,总糖 含量亦较低,但能保持很好的生物活性。 因此,在 提取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升温来追求提取率, 要在 保证生物活性的前提下来提高提取率。 1.2.2 浸提酸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