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沁园春·雪》写作艺术

《沁园春·雪》写作艺术

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高江海 054100 295528845大笔绘景浓墨抒情——品《沁园春·雪》写作艺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描写了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从而表达了词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全词意境壮美,写景议论挥然一体,比喻拟人形象深刻,用词贴切高度概括。

为此,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该词为“千古绝唱”。

一、景情结合,卒章显志全词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上片写北方雪景:千里冰,万里雪,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作者写南北:“长城内外,惟馀莽莽”,与“万里雪飘” 呼应;写东西:“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与“千里冰封” 回应;写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舞”向云宵,“驰”向天际,充满活力。

诗人从大处落墨,选取黄河、长城这些代表中华民族的象征物,来体现历史的纵深感,从色彩、形貌、动作等方面地展现“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如果说上片写的是博大空间,那么下篇则是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功绩卓著的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惟有当今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赞颂之词溢于言表,结尾点出了主旨。

二、语言形象,句句生辉这首词语言形象,极富表现力。

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的是比喻、拟人、对偶手法,把“山”和“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驰”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和“原”人格化,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给群山、高原赋以顽强的性格。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是拟人。

这三句是想象中的晴日景象,“红妆素裹”将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红日与白雪相互映衬,十分艳丽。

《2024年歌曲《沁园春·雪》五个版本中戏曲元素的美声演唱分析》范文

《2024年歌曲《沁园春·雪》五个版本中戏曲元素的美声演唱分析》范文

《歌曲《沁园春·雪》五个版本中戏曲元素的美声演唱分析》篇一一、引言《沁园春·雪》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诗歌之一,在音乐的领域里也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演绎。

本篇将就歌曲《沁园春·雪》在五个不同版本中的戏曲元素的美声演唱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艺术形式到表现技巧,探索其在美声演唱中的独特魅力。

二、五个版本的概述《沁园春·雪》的五个版本涵盖了多种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戏曲演绎,也有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改编版本。

传统戏曲版本在演唱上更注重原汁原味的戏曲韵味,而现代改编版本则更加注重歌曲的旋律性和可听性。

三、戏曲元素的美声演唱分析(一)传统戏曲版本的美声演唱传统戏曲版本的《沁园春·雪》在美声演唱上更注重传统戏曲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演员在演唱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还需要将戏曲的韵味和情感融入到歌曲中。

在发音上,演员需要运用独特的戏曲嗓音技巧,使声音更加圆润、激昂。

(二)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改编版本的美声演唱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改编版本在美声演唱上更加注重歌曲的旋律性和可听性。

演唱者需要运用现代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式,将传统的戏曲元素与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

同时,还需要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的内涵。

四、戏曲元素的表现技巧(一)唱腔的独特性《沁园春·雪》的戏曲元素在唱腔上具有独特性。

不同的戏曲流派在唱腔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京剧的激昂、豫剧的婉转等。

在美声演唱中,演唱者需要运用独特的嗓音技巧和表演方式,将这些唱腔特点融入到歌曲中,使歌曲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表演的细腻性除了唱腔的独特性外,戏曲元素的表演也需要注重细腻性。

在美声演唱中,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将歌曲的情感和内涵传达给观众。

同时,还需要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灵活运用身段、手势等表演技巧,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五、结论《沁园春·雪》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歌曲,在美声演唱中融入了丰富的戏曲元素。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导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和感慨中所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优美的形象、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其内涵,探讨其艺术特点。

《沁园春雪》赏析一、乐观进取的主题“沁园春雪”描绘了一个乐观、进取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诗中的春天雪花,象征着旧制度的破碎和新时代的到来,显示了一种新气象,预示着新社会、新生活的到来。

二、艺术特点1. 夸张的意象诗中出现了许多夸张的意象,如”庭前雪独自飞”,“黎明即起舞”等。

这些夸张的意象使整个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激情,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力。

2. 反复运用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 雄浑的韵律诗歌的韵律运用非常巧妙,每一句诗都有明显的押韵,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香辣的春日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

这些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诗歌更丰富、有趣。

三、诗歌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沁园春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与热爱,倾诉了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2. 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诗中反复出现的乡野、牧童、牛羊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关怀,表达了他对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对农村发展的期望。

3. 对新时代的向往“沁园春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灿烂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雪花象征着新生活和新气象的到来,预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结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乐观进取、极富激情和豪情壮志的诗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国家、人民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和关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书法

沁园春雪书法

沁园春雪书法沁园春雪书法,这是一种结合了艺术和文化的卓越艺术形式。

它源于中国书法艺术,通过墨与纸的结合,以毛笔书写出优美的汉字,并通过线条的勾勒和排列,表达出书法家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沁园春雪书法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山水自然之美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通常以传统的楷书和行书为主要的艺术形式。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见的字体,以其规整、稳定、简洁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

行书则更注重流畅、灵动的笔墨,笔画间的疾风骤雨,展示出书法家浑然天成的笔触和个人风格。

这两种字体经过艺术家的巧妙运用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沁园春雪书法风格。

沁园春雪书法的创作主题多样,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

其中,山水题材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重要部分,它融入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花鸟题材则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热爱,让人在书法作品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人物题材则展现了书法家对人文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字体的雕琢和笔触的虚实,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在构图上注重平衡和协调,追求整体形式的和谐与美感。

书法家通过笔触的运用,使每个字的形体和结构平衡有致,注重每个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和整体的和谐性。

同时,书法家还会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表达出作品的韵味和魅力。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的营造,通过笔墨的点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在艺术欣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过对字体的审美和艺术形式的鉴赏,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沁园春雪书法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书法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界的赞美,感受到中国古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生命意义的反思。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艺术形式,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沁园春雪书法是一种结合了艺术和文化的卓越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作者:朱子政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11期堪称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光辉典范——《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词气吞山河,雄视千古,风格豪迈,意境高远,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一、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封”是静态,“雪飘”是动态。

这一静一动,把幅员辽阔、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凸现于读者面前。

“长城内外,帷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一组对偶句是对“冰封”、“雪飘”的具体描绘,是静态。

写长城内外,用一个“惟”字,恰当地表现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莽莽的银色世界,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什么了;写黄河冰冻,用一个“顿”字,把奔流不息的黄河动态化为静态,同时显示了冰封河面之快。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群山、高原本是静止的,但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舞”、“驰”赋予其勃勃生机的动态,再缀以一个“欲”字将“山”“原”人格化。

有动有静,动静相衬,把“北国”的宏伟壮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由实而虚,虚实相生。

词的上阕先写实景,再写虚景。

“冰封”、“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原”皆为实景;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

实景是何等壮观,虚景就更是“无与伦比”了。

这一虚景,字面意思是:等到晴天出太阳,冰雪大地换新貌,再看那红艳艳的太阳与白雪交相辉映,会显得更加漂亮美好。

透过字面意义,这表现虚景的几句词,还向人们预示着,等到革命成功时,再看祖国的河山定会“分外妖娆”。

这一实一虚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积极向上的博大情怀。

三、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寓情于景,即景生情。

词人“视通万里”“抚四海于一瞬”——长城、大河、崇山、高原、“千里”、“万里”尽摄笔底;词人想象力如天马行空——由祖国河山的幅员辽阔、庄严雄伟想到“无数英雄”为这“竞折腰”。

沁园春雪书法解析

沁园春雪书法解析

沁园春雪书法解析一、创作背景《沁园春·雪》是中国现代书法家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6年。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对革命形势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情况下写下的。

它以其雄奇奔放的书法风格和气势磅礴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书法风格《沁园春·雪》的书法风格以豪放、洒脱为主,线条粗犷,笔画有力。

字体结构开张,笔画之间的空隙和粗细变化相协调,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在书写过程中,毛泽东运用了他独特的书法技巧,如“悬针垂露”、“波磔起伏”等,使整篇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三、艺术特色《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字体运用了草书的体势,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感和韵律感;其次,在章法上,毛泽东采用了“纵有行,横无列”的布局方式,使得整篇作品看起来疏密有致,富有变化;最后,毛泽东在书写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墨色变化和强烈的对比手法,使得整篇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

四、结构特点《沁园春·雪》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每个字的结构都十分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装饰性元素,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明快;其次,在字与字之间,毛泽东通过运用夸张、缩小、斜向等手法,使得整篇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活泼;最后,在整篇作品的布局上,毛泽东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手法,使得整篇作品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五、笔画细节在《沁园春·雪》中,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丰富。

毛泽东在书写时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笔法,如点、横、竖、撇、捺、勾等,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笔画上,如“沁”、“园”、“春”、“雪”等字,毛泽东运用了更加丰富的笔法,使得这些字在整个作品中更加突出。

六、意境表现《沁园春·雪》的意境表现非常高超。

毛泽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在词中,他描绘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斗争胜利的信心。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返回
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 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 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 ,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 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 形,过后写下了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返回
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本篇虽题为咏雪,实际上它却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阕,即景生情。下阕抒情, 寓情于议。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4、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返回
视频欣赏
返回
品读诗词
1
学 习 目 标
感悟诗歌内容 学习表达方式 情感提升演练
2 3
目录:
1
2 3 4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诗词的美 艺术特色
作者介绍
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 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 。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沁园春·雪》赏析: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毛泽东《沁园春·雪》赏析: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毛泽东《沁园春·雪》赏析: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一、作品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2、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

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

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

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

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沁园春·雪》的变化之美《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也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风格雄浑壮伟,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尽显伟人风采,王者风范,给人以力与美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它的境界多变可谓独树一帜,令人称绝。

一、虚实相间由实到虚。

上阕写景中,从开头的“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十句都是描写眼前北方壮丽的雪景,是实景,这里词人先从大处落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描写了北国的雪景,把读者引入到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美妙境界,接着用一个“望”引领下面七句,词人用生花的妙笔尽情地描绘,使北国壮丽的雪景更加形象具体,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到这儿,眼前的景色已经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词人意犹未尽,发挥出丰富独特的想像,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完全是词人通过主观想象将自然景象人格化的写法,把人们引入到一个更美更辉煌的境界里去。

实中见虚。

在实写北方壮丽的雪景时,词人将眼前实景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

开头三句,词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在想象之中扩展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显示了宏大的气魄。

在接下来的“望”字所领美景中,既有实在的视觉观感,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尤其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想象奇特而又美好,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并赋予它们生命灵性和顽强的性格,使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动静结合在概括描写北方雪景中,“冰封”,是静态,一个“封”字显得舞姿轻盈,这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勾画出严冬的威猛雄奇。

“望”中所见,有静有动。

“静”写如写“长城”、“大河”,动写如写“群山”、“高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在“舞”在“驰”,这样赋予静止的群山和高原以动态美,凸显了大自然的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三、刚柔相济《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整个风格是雄浑壮伟,形成一种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阳刚之美,但也不乏柔美、娇美,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对偶句就是刚柔之美的最佳结合,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引发读者丰富而又美好的联想。

更能体现柔美的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姿多彩,娇艳动人。

四、时空跳跃上阕写景,纵横千万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人大笔挥洒,总括了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千里”、“万里”承“北国”二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之广。

在“望”字所领之景中,空间的变化更是多姿多彩。

有南北纵横,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为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有东西环顾,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有上下远眺,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天云低,山天相接。

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下阕论史,与上阕博大的空间相照应,写出了浩瀚的时空,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串连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代英雄人物、统治者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

五、词语变换词语的变化之美,是《沁园春·雪》的一大特色。

为了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词人有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使词语富于变化,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如上阕中的“望”和“看”,下阕中的“略输”和“稍逊”,都是同义词,词人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既避免了字面的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又给读者以清新活泼的感觉。

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一、革命诗人,政治第一,艺术为政治服务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

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写下了足以彪柄史册的不朽华章。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题材涉及广泛,内容博大精深。

既有描写革命战争年代如火如荼的斗争史实的,也有咏物言志,抒发诗人抱负情怀的。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诗词是怎样表现其革命的政治内容的。

在《沁园春.长沙》里,通过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宏伟志向,以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力主沉浮,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西江月. 井岗山》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生动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众志成城”“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

《清平六. 蒋桂战争》、《采桑子. 重阳》、《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这六首“在马背上哼成”(毛泽东《词六首》)的描绘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的伟大斗争的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工农武装割据”(《井岗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的井岗山道路。

《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 长征》、《念奴娇. 昆仑》、《清平六. 六盘山》等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描写了红军坚韧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决心和“环球同此凉热”的远大理想。

今天,我们来研读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品味其古为今用的艺术精华,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旧体诗词,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

二、革命诗人的追求——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词,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巫山一段云》)。

就连一代诗仙李太白也是这样。

他的《忆秦娥》写出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佳句,也只不过表达了怀念远人,伤古怀今的忧郁情怀。

而毛泽东则以他古为今用的文艺思想,,用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切合,取得了珠联璧合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成就。

下面,就诗人的《忆秦娥·娄山关》和《沁园春. 雪》一词,谈谈诗人在创作上的成就。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接着建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到达井岗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从此以后,红军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逐渐巩固,不断扩大,并以瑞金为都,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集中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围剿”。

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一、二、三次大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后,王明及其为代表的“左”倾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地位。

第四次反“围剿”虽然取得胜利,但红军也遭受较大损失。

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由于王明等指挥红军同优势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一年,不但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根据地不断缩小,红军战士伤亡很大。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不得不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

红军经过苦战,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冲出了封锁线,这时的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

这时,在毛泽东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批判了“左”倾的错误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前敌委员会指挥红军,主动寻机歼敌,在娄山关经过惨烈撕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摆脱了被动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