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梁启超

合集下载

梁启超

梁启超

5.主要思想
• 诗歌文学 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 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 “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所以提出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 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梁启超以他 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 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 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 (亦称“新民体”)。
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 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 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 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 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 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尽管如此, 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 多的支持。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 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 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 称帝者必亡。
• 书法艺术 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 宗汉魏六朝碑刻。
• 赋税思想
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 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 “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 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 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 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 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 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 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 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 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 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 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 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 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 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 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 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梁启超(1873-1929),字如是,号静思居士,江苏镇江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也是维新派代表之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特点以及家庭对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

一、梁启超家庭背景梁启超的父亲梁绳武是江苏省的乡绅,是一位秉持儒家思想的士人。

梁启超的母亲方细蒙则来自一个文化世家,她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家中也有着相当的学术氛围。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梁启超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父母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他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自由思想,使得梁启超在他的一生中都能够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

二、家庭成员特点在梁启超的家庭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物。

除了梁启超父母的激励之外,他的三位兄长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哥梁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进步人士,他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是梁启超的榜样和启蒙老师。

二哥梁铎和三哥梁铨,同样是积极投身社会运动的先驱,对于梁启超的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

他们共同的追求,为梁启超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三、家庭对他的影响梁启超的家庭对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他的事业选择上。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很多人选择墨守成规、安于现状。

然而,梁启超的家庭鼓励他追求真理、勇于改革,这使得他选择了投身维新事业。

梁启超在他的一生中积极倡导科学思想、民主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起来,梁启超维新派代表家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特点以及家庭对他的影响,皆是构成梁启超杰出人格的重要因素。

他的家庭秉持着进取的精神,注重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为他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品格,也为他在维新运动中的付出提供了坚实支持。

他以自己的努力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梁启超的家庭与时代相互映衬,展示出了一个智慧、勇敢、真诚的家庭形象。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梁启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

- 他出生在广东省,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 梁启超是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民主、科学和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成就
- 梁启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和哲学著作,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现代思想。

- 他对教育改革、政治制度和社会进步等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 梁启超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革命活动和政治参与
- 梁启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为实现民主和自由而努力。

- 他参与了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策划者之一。

- 梁启超还曾积极参与过国民党的组织工作,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与影响
-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精华。

- 他提出了"中国之命运在于教育"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 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结论
-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革命家和政治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参与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 通过翻译西方思想和参与革命活动,梁启超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进步。

- 我们应当铭记梁启超的贡献,继续探索和借鉴他的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小时候的故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着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在《饮冰室合集》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为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爬上竹梯做打油诗1873年,梁启超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一个书香门第的人家里。

小时候的他很淘气,一天,他爬上竹梯玩耍。

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诗:“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

他仿佛看到了孙儿的鸿鹄之志。

那个温馨又平常的瞬间,也仿佛昭示着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未来。

出言不逊逗乐来客书香门第,教育孩子自然有一种别出心裁的方法。

梁启超10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

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

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

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

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

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

”“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

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原谅了梁启超的过错。

梁启超的评价语

梁启超的评价语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云卿,别署清华居士、西江翁。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之一。

梁启超早年留学日本,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回国后致力于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的评价语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主张借鉴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中西合璧的发展道路,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政治家梁启超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改旧图新”的主张,推动辛亥革命的成功。

他曾担任过多个政要职位,如清朝政府的要职――总理衙门大臣以及北洋政府的要职――教育总长等。

他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提倡民主和宪政,曾积极倡导辩论、讨论民主问题,并主编发行《民报》等报刊,致力于传播改革思想。

三、教育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积极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知识解放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他主张“舍我其谁,思我其谁”,提倡自主思考和独立精神,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他曾创办过《清华学报》、清华学校和北京大学,为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文化评论家梁启超是中国文化评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批评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并提出自己的文化观点。

他主张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保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提出了“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世界有世界的文化”的观点,鼓励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之一。

他主张借鉴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推动辛亥革命的成功;他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文化评论界的杰出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观点。

国学大师梁启超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生平简介梁启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梁启超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启超生平简介梁启超生于1873年2月23日,家庭位于广东省新会县,是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梁启超自幼便聪慧过人,在八岁时便可以写文章,九岁时便可以诵读千字文。

在1884年,梁启超在会试当中成为了秀才,在1889年的乡试当中,又一举中第成为了举人,在当时十分少见,被人们誉为“岭南奇才”。

梁启超成为了举人之后,便一直跟随当时的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学习,从康有为身上,梁启超学习到了很多的先进思想。

康有为也十分的看重自己的这一个学生,将梁启超视为自己的左右手。

在之后的公车上书以及维新变法当中,梁启超都是康有为的左膀右臂。

在维新变法当中,光绪皇帝在7月3日召见了梁启超,并且授予梁启超六品卿衔,让梁启超去办理京师大学堂以及译书局的管理事务。

在维新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之后,发生了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逃亡日本。

在1905年,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与在日本东京的同盟会的《民报》进行论战,这是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并且日益激烈。

在1921年清朝结束统治,民国建立之后,9月28日,梁启超结束了流亡生涯,回到国内。

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之后,梁启超曾进入政府工作。

当看见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梁启超对袁世凯进行口诛笔伐。

此外,梁启超还主编了众多的新闻报纸,《时务报》就是最为熟悉的。

在1926年,梁启超患上了便血病,与1929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梁启超的代表作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泰斗,留下了多部作品,以勉励后世之人努力学习。

梁启超除了在有生之年留下诸多著作,还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由于其号为饮冰子,因此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于《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梁启超的评价语

梁启超的评价语

梁启超的评价语梁启超(1873年-1929年),原名启材,字东山,号秋水,别署紫阳老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化史学家。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社科学术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社会革命和政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他的评价语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身份多元的知识分子:梁启超是一位身份多元的知识分子,他不仅精通经济学、政治学等社科学科,也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他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思维能力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泰斗。

2. 政治改革的倡导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并倡导以民主、法治、科学、平等为核心的现代政治体制。

他在政治言论和行动上积极探索,对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曾担任过多个职务:梁启超曾担任过多个政治职务,如秘书、顾问、教育家等。

他在这些职位上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为推进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积极参与了光复会、光复社、维新会等先进团体,不断呼吁社会革命。

4. 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曾经创办过中国首个现代大学——南开大学。

他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全面的教育改革,倡导科学教育,并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5. 文化史学的奠基人:作为文化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文化演变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他将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文化理论和见解。

6. 思想独立与求真务实:梁启超思想独立,崇尚求真务实,他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他在思想和实践上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为中国近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梁启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复兴事业。

他提出了中国必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国家民族自主的现代化目标,并努力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简介一: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梁启超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二. 前人眼中的梁启超1.1.梁启超的合群思想他认为, 合群更需合德,无群德而没有群的精神,也不过是一盘散沙。

他所说的合群是合大群,是合一国之大群,囊四海而为一体而非只限于社会的小群。

由此看来,梁启超群观念的提,显然是要唤起国人合群的意识, 培养国人的群德,整合一般社会群众的力量,以个人服从集体的精神,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

梁启超指出: 盖国民未有合群之德,欲集无数之不能群者强命为群,有其形质,无其精神也。

故今日吾辈所最当讲求者,在养群德之一事。

合群之德即为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无公德则不能团, 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而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就是要达到人们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使社会实现有序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 ,和是被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而梁启超的这一群思想正是和思想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1.2、梁启超之中西文化调和观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 一曰保守,二曰进取。

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

在对待中西文化调和的问题上,梁氏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反对以本国固有之学而始为学的保守思想,又要反对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的不良倾向。

1.3梁启超之政治调和观梁启超的政治调和思想主要以其政治上之对抗力理论为核心, 政治对抗力是指政府发动力和人民制动力之间的调和平衡,主张通过培养壮大政治上之对抗力,以实现政治由专制向宪政的演进。

而政治对抗力的形成,必须要以调和之宽容品格为精神理念。

梁深刻探讨了民初政体改革之调和,解析调和之宪法与调和之国会,使国会与政府形成对抗调和之势。

1.4梁启超的图书馆学情结梁启超一生酷爱图书,他的饮冰室藏书达 3470 种, 41819 册,且有不少珍本、类书。

尤其是晚年,不仅潜心研究图书文献学,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论著,而且身体力行创办图书馆。

他是“近代藏书楼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1917-1927)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最积极的实践者。

总之,梁启超一生特别是最后十年,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中国图书馆事业,推动了中国文献的发展并做出极大贡献。

虽没有鸿篇巨著,但从其散见于报刊杂志的一系列文章中,可窥见这位文献学家的崭新理念。

他的诸多理论开启了近代文献学研究的序幕,既阐前人之精微,又启后学之津梁。

他在文献学上的工作与实践,使他成为近代文献学史上的领军人物。

1.5论梁启超的辨伪学成就19 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国近代学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以顾颉刚、胡适为代表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但就辨伪学而言,他的论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表性而又影响最大。

其后,如张心澂著《伪书通考》,其《总论》部分即多沿梁说。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彰显出梁启超辨伪思想的发展变化。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谈到“伪书”的概念,并指出辨伪的必要性:“苟无鉴别伪书的识力,不惟不能忠实于史迹,必至令自己之思想途径大起混乱”。

叙述了伪书出现集中的几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辨伪的十二条公例,分为“据具体的反证”与“抽象的反证”两类,显得简洁实用。

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论清代古籍辨伪部分,进一步强调辨伪的必要性,并且把伪书泛滥分为三个时期,逐步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指出:“大抵宋元间,伪书较少。

因为他们喜欢自出见解,不甚借古人为重。

”至此其所叙述的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与前书相比,显出更强的理论色彩。

在辨伪书种类部分,将伪书归为十个大类。

到1927 年出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时,梁启超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系统。

他以专书的形式论述书籍的真伪问题,其内容的系统性大大超过前两书。

在讲辨伪方法时,梁启超以胡应麟的《四部正讹》为基础,将其归纳为两个系统,即就“传授统绪上”和“文义内容上”两部分进行辨别,但是其内涵远远超过《四部正讹》。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是梁启超辨伪理论的最高成就,其理论比前人更系统更全面,该书被视为我国近代辨伪学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它构建中国近代辨伪学的理论体系。

1.6毛泽东谈梁启超1958 年 3 月 22 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强调要敢想敢说敢做。

他说,自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并举出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包括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孙中山、马克思、章太炎、康有为等等。

由此,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 青年人抓住一个真理,就所向披靡,所以老年人是比不过他们的。

还说: 梁启超青年时也是所向披靡。

对于年轻有为、富有活力的人物,毛泽东总是十分欣赏,但将孔、耶、释、孙、马、章、康、梁相提并论,且单讲梁启超年轻时“所向披靡”,着实有些不寻常,充满了对青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不足一月后,1958 年4月8日,毛泽东在武昌同吴冷西、田家英谈话,再次详述梁启超的思想转变、办报艰辛与文章风格,盛赞梁氏“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其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

毛泽东读谈梁启超,从学习、模仿,到质疑、反思,再到批判、扬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也体现出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一切思想文化方面所秉持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精神。

1.7觉世与救心: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清代末年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转折期,而梁启超无疑是这一历史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梁启超参与、主导了近代 / 诗界革命0、/ 小说界革命0和 / 文界革命0。

在戏曲创作领域, 梁启超对清末戏曲的改良工作也有独特的贡献。

尽管从创作水准上讲, 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并无过高的文学成就,但是,作为近代中国新旧两个世界转型的时代产物,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清末戏曲改良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其标举的 / 觉世0、/ 救心0 的戏曲宗旨代表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强音,它的新旧交织、中西杂糅的 / 过渡0 性质, 也为中国戏曲 (戏剧) 的近现代转型铺平了道路。

二.我心中的梁启超我认为梁启超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是非常真诚的一个人。

此外,我认为,梁启超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并且在中国教育上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

它既包括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立身之本,就终无所成就;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责任心,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这就是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

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

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

”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

这是他对国家的责任心。

并且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也是很有责任心的。

1.2梁启超真诚的宽容。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

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

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

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

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与何蕙珍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

他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

在信中,他煞费苦心地讲述著对何蕙珍的态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

1.3梁启超是 20 世纪文化战线上一位博学多识的人物,其合群观、中西文化融合观以及政治调和观是他和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当时国破民亡的环境下,他的这些思想带有鲜明的固本原、御外辱的特征。

而他在关于和范畴的论述过程中,兼综中西,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标识着中西之间的互融性。

梁启超的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近代中国解放思想、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值得深思。

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之中,在西风东渐之中,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中华民族又重新重视中国固有的群育观念,并将其发扬光大。

当时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国家的强盛,需要船坚炮利,需要西方科学,更需要中国人的合群。

而这种合群观,在梁启超的思想中,亦有重要体现。

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国民现状如同一盘散沙,为了整合社会力量,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视合群性,而且合群是适应物竞天择的公理。

他说: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

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 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以小群对于大群,常肯绌小群而就大群。

一方面,梁启超指出合群是适应物竞天择的保群之道,合群意味着人际和谐、社会稳定,也意味着凝聚力,正如荀子王制中所提到和则一, 一则多力。

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1.4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

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