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
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
其晚年又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研究院等多所大学任教和讲学,参与教育实践,因此对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不为过。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
关键词:近代教育; 国民教育; 教育思想.一、教育之宗旨梁启超一直强调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写出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
在他的“关于教育的永恒原则”中,文章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有目的,他认为人与动物、植物、文明与野蛮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觉而有目的性的活动。
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能没有目的,必须是正确的。
他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目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教育也是有目的的[1]。
梁启超在批判传统教育和外交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随着时事的变化不断完善教育使命。
在1898年的改革时期,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人才。
他呼吁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学习西方。
他认为过去的“在中国西部,皮毛,只有运行时间的技能,以及法律的管理,所以方言、数学、制造、武器都是建立起来的,而宫廷的政治是腐烂的。
”于是他总结道:“今天的学校,当涉及到政治时,这就是艺术的教义。
”因为政治更容易学,也更难学;政治的使用范围更广,艺术的使用也更狭窄。
为了使他的州政府不能够做艺术,行政人员,振兴艺术,直耳!……它不是政府的权力让它公开,但是统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它将永远被其他人使用。
梁启超是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为根本”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富裕的西方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他说:“泰西州,第一个重量级的政治学院,也是它的学习。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答: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新式女学之一,也是蔡元培真正实践教育救国主张的开始。
答:魏良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中国勒索了大批“赔款”。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庚子赔款”。
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样,美国也从中捞得一笔为数不小的赔款。
1909年,美国政府把从中国掠夺去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用来在中国兴办学校,“培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国学生。
这就是所谓的“退款兴学”。
答:导生制:又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中年龄大、成绩好的施教,而后由他们任导生,转教其他的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答: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校。
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答:1985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制定该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法案的补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在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修正。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情况,使美国教育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

论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首先介绍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和在教育学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对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的指导作用。
分析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总结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可以提升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教育学意涵、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教育实践、当代教育、启示、现实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伟人”。
他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晚清、辛亥革命、民国时期等历史时期。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深刻思考中国社会与个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全面的国民性改造,以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衰弱、民族危亡成为当时头等重要的问题;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使得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道统的崩溃,使得人们对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试图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1.2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教育学领域的重要性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教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梁启超认为,国民性改造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对国民性的培育和提升,才能使国家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强盛。
梁启超的科学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

梳理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梁启超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
首先,近代科学是在他那个时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的;其次,梁启超本人学贯中西,思想开放;第三,他具有丰富的个人阅历与影响力。
梁启超曾遍访欧洲诸国,参与过中国社会诸多的政治活动,创报发文,著书讲学,引领风潮。
他对科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识,对社会公众有较大影响。
因此,研究梁启超的科学价值观,对于认识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梁启超科学价值观概述科学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功用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评价。
梁启超对科学的认知和评价,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儒家哲学是什么》《欧游心影录》《清代学术概论》等著作中。
(一)超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意识到科学本身的价值1.批判把科学当做工具的功利主义态度不同于洋务派把科学仅仅当做维护中国传统的做法,梁启超看到了科学自身存在的价值,尽管他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
这一思考体现在他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演讲中。
当时社会上多数人认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的那部分……我们科学虽不如人,却还有比科学更宝贵的学问。
”[1]梁启超批评这些看法,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
只懂得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只懂得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具体学科的概念,而不知道科学的概念;只奖励制船、学炮不知道奖励科学。
[2]他认为,造成认识的原因是受几千年来“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信条影响,把科学看得很狭隘。
他还认为,如果国人不能改变对科学狭隘又功利的态度,“中国人在世界上便永远没有学问的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
”[3]2.呼吁人们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本身的价值梁启超赞扬科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但并没有停留在科学的实用工具层面,而是提出了“科学的精神”这一概念。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族危 机孕育 了梁启 超教 育思 想 的产 生 ,作为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之一 的梁启超 , 在 面临 国家衰落 ,民族 危亡 的时代 背景 之 下 ,使其充分的认识 到,在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社会 的中国, 要实现 民族 的独立 ,就必须 开 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教育兴国 , 改革 现 行 的不合理 的教育制度 , 要 提倡 实现教育 国 民的普及化 , 树立起全 民学 习的意识 , 尤其 还提 出了要实现教育的平 等,主张妇女教 育 的重要性等重要教育理念 , 对于我们 当代 所 提倡 的教育兴国 、 强 国,以及大化的教育理 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女子教育 ,创办女子学堂 。
大繁荣 、大发展 。 2 . 梁启 超 的教 育 思想还 蕴含 着男 女平 等 、妇女解放的色彩 , 这就打破了传统家庭 伦 常中男尊女卑 的不平等格局 , 对于当代 构 建 和谐 的家庭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当前 。 男女平等作 为家庭美德 的重要因素, 是一项 基本 的道德规范 , 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得 到了 保 障,我 国宪法 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 和国 妇女在政治 的、经济的 、文化 的、社会的和 家 庭 的生活 等各个 方面享 有同男 子平等 的 权 利” ,男女平 等已经演变为我 国的一项基 本 国策。在家庭生活中 , 夫妻关系的男尊女 卑, 子女问题的重男轻女等落后的道德 观念 逐渐 没落 ,取而代 之的是夫妻双方在权利 、 义 务上 的平 等 以及 对待子 女问题 的一视 同 仁。 总之 , 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丰富而广泛 。 他不仅 以其 维新变法活动 的政治家、思想 家
大的影响。
、
梁 启超 的教育 思想
1 . 开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兴 国的理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首创了教育制度表并参与了教育决策的过程。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教育的论述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其中对于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等都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许多见解具有开创性。
本文仅对其师范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萌芽,一些著名人物如张之洞、盛宜怀、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严复等对师范教育都有所论述,但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粱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
当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民族危机、社会危机重重,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往何处去,各阶层人士纷纷探讨,提出自己的救亡主张。
这时,随着西学在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人们从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和模仿,转而开始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巳面临危亡之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6-28[作者简介]于阿专(198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于阿专(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奠基人,梁启超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人才,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倡导创办女子学堂以及“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等教育思想,是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创举。
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历史的局限存在瑕疵,但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仍为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40-0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1)05-0066-03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近代史,是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色历史”,面对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以及国家、民族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窘境,梁启超发出了“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1]32的呼喊,倡导通过教育来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首倡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首先指出,与动物有所不同,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没有宗旨是行不通的,“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2]53梁启超否定了前人所认定的培人才、开民智是教育宗旨的判定。
他针对古雅典、斯巴达以及英德日等国家的教育宗旨,对比分析了其存在的优缺点,指出教育宗旨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国家国民的特性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同时注重吸纳其他国家的精髓,使国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权”。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这一宗旨展开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能合群、尚武,且有毅力、自尊等优秀品质的新国民,只有这样的国民才能肩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
而梁启超对教育宗旨的认识在其《教育与政治》一文中逐步走向了成熟:“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3],因为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的,唯有融入团体,恰当地处理好其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接受团体生活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初衷。
2.改革学校教育制度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分析了西方强盛的根源在于强调“以开民智为第一义”[4]9,开民智的关键则在于兴学校,“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4]19。
因此在他看来,当时改革学校教育制度成为走向强国之路的根基。
八股取士作为中国锢蔽文明的一大根源,使得学校教育演变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梁启超作为一名举人更是感同身受。
由此,他指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以走上富强道路,废除科举制度成为首要任务,取而代之,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开办新学堂,彻底撕破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时“公理公法”的虚伪面具,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同时,他还主张效仿日本的学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规律,设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表。
在他所设置的学制中,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是其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概念,“及年之子弟,皆有不得不入学之义务”[1]36。
同时,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 e2011年10月第11卷第5期Oct.2011Vol.11No.566第5期梁启超还倡导通过制度保障经费的运行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
3.创办女子学堂梁启超对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肆的批判,在他看来女子不接受教育直接导致了民智不开、人才短缺,那么国家日益衰弱也就成为必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4]38,因而,中华民族欲救亡图存,就必须改变当时女子无法接受教育的现状,发展女子教育,创办女子学堂。
为此,梁启超从重视女子教育的意义角度阐发了其主张的必要性。
(1)从生利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接受教育的女子可以通过获得职业而“生利”,既减轻了男子的负担,还可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民富斯国强矣……使人人足以自养,而不必以一人养数人,斯民富矣”[2]39。
(2)女子接受教育之后,“忧天下悯终生之不暇,而必无余力以计较于家人妇子事也”[2]39,一定程度上必然会促进家庭的和谐。
基于这种言论他试图扭转过去女子因足不出户而见识少、心胸狭窄从而导致的家庭不和的局面。
(3)女子接受教育之后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
“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2]40,因而作为母亲,其对子女的教育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地位,而且事关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2]40-41。
(4)梁启超还从胎教的角度阐发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教为第一义,其思所以自进其种也,不一而足”[2]41。
4.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由于教师在“善学术”中的“根核”地位,使得师范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反观当时新、旧学堂的教师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内没有“才任教习者,乃至乏人,天下事之可伤可耻,孰过此矣”[4]36。
因而,为了改变当前这种教育制度所面临的窘境,必须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他批判吸收了日本师范学校制度的精华,倡导中国在各省府州县同时设小学堂和师范学堂,然后以师范生教习的优劣来决定其分派的方向。
此外,梁启超还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1)“当教习又兼营他事”的教师行为在他看来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教育事业是何等的重要,以至于专心致志恐尚不能尽善,因而梁启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2)教师应当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学是自利,诲人是利他……一面学,一面便拿来诲人,两件事并作一件做,形成一种自利利他不可分的活动”[5],这既强调了教师在自身学习过程中所应保持的对学问的浓厚兴趣和热切追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所应具有的基本师德素质。
(3)教师还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准。
教习只有保守信用、品行端正、学问渊博,才不会落得“被赶之理”的罪名。
总之,梁启超针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所提出的这些要求,旨在培养一批顺应救亡图存趋势的师资队伍,改变当时封建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增长,这些建议在今天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由传统的封建文化向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过渡过程中应运而生,兼有中西结合、新旧杂糅的特色。
尽管他冲破了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但由于受时代背景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瑕疵。
如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制度的根本决定性作用,反而将祖国的危亡以及妇女受压迫的地位直接归根于教育的滞后,殊不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尚不能独立自主,因而仅仅依靠教育来试图完成救亡图存是根本行不通的。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熠熠光辉,他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借鉴意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1.梁启超倡导的“教育为立国之根本”理念与我们当前将教育视为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一脉相承的教育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是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国民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梁启超看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船坚炮利的较量越来越倾向于教育的竞争,“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4]20。
尽管其夸大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使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瑕疵,但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无疑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留下了些许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因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试图从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文于阿专: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67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1卷化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还渗透着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面对19世纪末中华民族遭受的重重灾难,维新志士梁启超挺身而出,毅然举起救亡图存的大旗,试图探索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他的教育思想所呈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发展教育事业与祖国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起来,把教育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处处闪耀着其爱国主义的光芒。
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观念仅限于一种构想,是无法实现的,但他将教育视为“民富国强”的途径,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的爱国主义思想,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励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
新时期新阶段,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未根除,国外敌对势力“分化”我国的图谋依然存在,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还将面临重重考验和挑战。
因而,中华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把国家的安全、利益和荣誉放在第一位,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以及行为作斗争,将人生的追求定格为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还蕴含着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色彩,这就打破了传统家庭伦常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格局,对于当前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汉代将“夫为妻纲”规范化和形式化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俗传统观念就成为了女子的专利。
梁启超极力否定、批判这些旧俗理念,他认为造成女子被压迫地位的根源就在于她们没有接受教育,而女学又与国家的兴衰存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此梁启超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女子应当接受教育的主张,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开创了中国妇女教育的先河,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基调,也迈出了妇女解放的步伐。
当前,男女平等作为家庭美德的重要因素,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规范,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得到了保障,宪法第四十八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已经演变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的男尊女卑,子女问题的重男轻女等落后的道德观念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夫妻双方在权利、义务上的平等以及对待子女问题的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