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梁启超的故事200字

梁启超的故事200字
摘要:
1.介绍梁启超的背景和成就
2.阐述梁启超的改革思想
3.分析梁启超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
4.总结梁启超的精神品质
正文:
梁启超,字卓如,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积极投身于政治改革和教育事业。
梁启超的改革思想在当时极具影响力。
他提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强调教育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的著作《变法通议》和《中国积弱溯源论》等,深入剖析了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弊端,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深远。
他参与成立了戊戌变法,尽管最终失败,但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他还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如今的中国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也都得益于他的奠基。
梁启超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坚定信仰,不屈不挠,即使在困境中也从未放弃过救国救民的理想。
他关注民生,提倡民主,倡导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他注重培养人才,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启蒙运动讲稿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一、生平、著述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现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著名学术大师。
他的书斋及藏书室取名“饮冰室”,“饮冰”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后南朝宋人鲍照在《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中说“饮冰肃事,怀火毕命”,表达了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的惶恐心态。
梁取此二字,则寓意对国家社稷忧虑焦灼之情。
梁的主要著作《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之侄梁建灿于1926年编就刊行,另有《饮冰室合集》是在梁启超1929年离世后,由其侄交林志钧汇编后于1936年交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共分为文集、专集两大部分:文集45卷,专集104卷,收入长篇论著104种,如《戊戌政变记》、《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总计1000余万字。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被人合称“康梁”。
以下我们主要从思想启蒙的角度,去谈论梁启超的作为。
二、为变法而主张启蒙人要告别无知都离不开启蒙。
一般意义上的启蒙是指开化和开发人的智力,比如对儿童或初学者进行教育,使之得到某些方面的入门知识或技能等,因此可以说,启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
但18世纪以来,启蒙有了它特定的含义。
康德不愧是人类思想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在回答什么是启蒙时这么说:“启蒙就是人从他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
未成年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知性”;“启蒙就是把人们从黑暗的中世纪解放出来”。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特定含义上的启蒙则比西方国家迟了一个多世纪。
从1840年起,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的国门,沉重的内忧外患使一批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启蒙,号伯隅,客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学泰斗、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史学的先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梁启超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二是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三是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阐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指出了传统史学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史学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一直处于奴性、愚昧、带有间接目的性的境地,过分重视道德功绩,忽略了客观事实的考察,造成了“将简略解释开始史书,下以吸引而已。
则读史者习于吹毛求疵之文,而诚信之心枯微”。
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捏造,使得读史者陷入了迷信和盲从的境地。
他提出了史学应当摒弃主观色彩,以客观事实为导向,以科学精神为准绳的主张。
二、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梁启超在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之上,吸收了西方史学的先进成果,借鉴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
他深受进化论、启蒙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主张历史是“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是由无数个体和事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梁启超还借鉴了西方史学的史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史事器物”的概念,强调历史是通过种种事件和现象的推移和衍化而达到的科学历史。
他认为,历史事件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史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夸大。
三、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梁启超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创新和建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观念和见解。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干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梁启超三十自述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三十自述的主要内容梁启超三十自述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所撰写的自传体文章。
该自述于1912年在《自由日报》上连载,总共分为三十篇,记录了梁启超从幼年到成年期间的成长经历、思想变迁以及参与社会运动的经历等,对于了解梁启超的思想体系与历史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篇:“在家”的幼年时代梁启超在自述中首先回忆了自己的家庭背景,描述了在富裕家庭中的成长经历。
他提到西学东渐对自己影响的重要性,并倡导家庭教育应与时俱进、推崇科学知识。
第二篇:“课堂”的学生时代梁启超接着回忆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包括在国学私塾读书、到广东韦家桥学堂、到北京学习的经历。
他讨论了中学教育制度的问题,认为封建教育制度应向西方机制学校看齐。
第三篇:“出仕”的科举时代梁启超回忆了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以及考取进士后的官员生涯。
他强调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应实行一种以才能为标准的选拔制度。
第四篇:“发难”的社会时代梁启超谈到自己在天津参加政治运动、参与戊戌变法的经历。
他讲述了自己作为新政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的经历,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以及后来的失意与彷徨。
第五篇:“救民”的志业时代梁启超着重讲述了他在新政时期致力于国家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
他谈到了自己的反帝思想和对国家发展的期望,呼吁全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第六篇:“论战”的辩论时代梁启超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号召言论自由与对抗封建观念。
他回顾了自己在《申报》上的辩论活动,强调理性思辨与求真精神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篇章内容可自行发挥)总体来说,梁启超三十自述深入而详细地记录了他个人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变迁,以及参与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经历。
他通过自述让读者了解他的家庭教育背景、学术成长经历,思考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问题,谈到了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与抵抗。
自述中体现了梁启超的反思精神与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追求。
这些思想和经历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于学者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理解梁启超的思想都具有重要价值。
梁启超论述近代学校制度

首先,梁启超认为学校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在《变法通议》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这句话表明了梁启超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学校教育。
因此,学校制度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其次,梁启超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动新式学校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才的成长。
梁启超认为,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
他主张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以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他认为,新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非仅仅追求书本知识。
再次,梁启超强调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他提出教育应该有正确的目的,并强调教育内容与方法要与时俱进。
他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方法上,梁启超主张实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梁启超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
在《变法通议·论师范》一文中,他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强调师范教育对于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必须先培养优秀的教师。
因此,师范教育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
最后,梁启超主张学校教育与政治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基石。
只有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才能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因此,他主张在改革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要改革学校教育。
总之,梁启超对近代学校制度的论述具有以下启示:1. 学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应得到充分重视。
2. 改革科举制度,推动新式学校的发展。
3. 重视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5. 学校教育与政治制度改革相结合,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当今社会,梁启超的这些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研究综述

梁启超研究综述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于1904年赴日留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开始了他的主要学术生涯,他的思想和著作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其代表作品,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生平事迹梁启超出生于廣東省南海縣,祖籍广东横县。
他的家庭十分勤勉和有学问,父亲钟粲清是一名道德思想家,南洋学校教员,母亲张廷萍是一名儒教教徒,平民女子家庭从严格的教育里拔出了一枚具有独立思想的卫道士。
梁启超的先天条件促成了其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崭露头角。
他年轻时曾在广州仁勇書院读书,后于1891年考入广东县学,毕业后被任命为举人,成为广东之间政府的官员。
后来,他成为华裔国际学生和外交官,前往日本留学,出任驻日大使。
主要思想梁启超被誉为“清华九友”之一,与胡适、徐志摩、陶行知等并称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立此存照,不断更新”,并提出了“求实进步”、“新式中华”、思想主张:“科学救国”、“平等自由”等。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民主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主是解决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本之道,他不断呼吁民主制度的建设,并强调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民主制度非常重要。
他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近代化与民主化是伴生的”,认为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基础,但是也指出民主制度“像车轮一样不会自己转动,必须有推动其转动的引擎。
”2.科学救国思想梁启超强调科学是现代化的基础,他提倡在教育、文化、工业和农业等领域中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中国人民的科学素质。
他还反对一切形式的迷信和儒家传统,认为科学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3.中国崛起思想梁启超非常关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认为中国应该以“立国必先兴民”的理念为主导,鼓励民众创新和迎接新的挑战。
他主张重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起中国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性。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微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问家,戊戌变法的重要领导人。
其家庭教育也是很成功的,他九个子女各有自己的成就,个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学部委员。
次子思永,考古学家,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二女儿思庄,图书馆学家。
三女儿思懿,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
末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人,也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去年又新增为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子女们个个成才,固然有他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但应该说,与梁启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梁启超一生乐观向上,从不悲观厌世,所以他也十分注意引导子女们对生活、对知识的兴趣。
他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能说把生活的全部内容包举无遗,但至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
他自述平生对于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他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他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了”。
①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没有趣味的生活他称之为“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的开拓余地;又称作“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又好比一株枯树,如庚子山说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随之停止,如同机器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都要停摆。
梁启超自称其人生观拿两样事情作基础:一为责任心,一为兴味。
责任心强调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
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他却能把它们很好地调和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
摘要: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他带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去研究中外民族兴衰史,他发现国家兴亡与民众素质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1] 在《学校总论》中,他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2]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做是“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2]总之,在梁启超看来,只有变法,改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才能开民智,使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
二、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梁启超是一名举人,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遭受过科举制度的磨难,对科举制度的陋习和烦琐的程式有着深刻的感受,亦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他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2] 因此,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2] 同时,他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梁启超不仅要求改革科举,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合科举于学校”;“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
”[4] 这些主张无一不反映了梁启超废除科举、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主张。
在不久之后的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这虽不是梁启超个人的行为,但他改革科举制度中作出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三、“趋变求新”的教育理论与“新民教育”的教育实践
梁启超在教育理论方面是激进的,是“趋变求新”的,而在他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就是他的“新民教育”。
他在《论新民》一文中对“新民”的解释是: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曰,淬历其所本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缺一,时乃无功。
”[7]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国民”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民”。
他认为中国之弱在“人才乏绝”,而“欲振中国,在人才”。
但人才必须是“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思想、新精神。
梁启超的教育言论丰富而广泛,绝非短短数千言、寥寥几个条目所能包含的,本文以上述三个层面阐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意在说明梁启超在近代教育转型时期所起的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
从教育实践上看,梁启超或许无法与张謇、蔡元培、陶行知相比,但他在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创和教育理论的建立方面,可谓先行一步,独领风骚。
尤其是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从而把晚清教育改革提高到普及国民教育的高度上,贡献极大,影响深远,亦非他人可比。
正如现代学者所誉:“梁启超堪称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8]。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2.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9-106.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27.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923.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21.
[8]黄敏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