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王安石《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王安石《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菩萨蛮宋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 [19] ,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 [20] ,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19]“花是去年红”二句:《临川集》作“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当是后来改定。
[20]偃:斜。
译文: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
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因为一夜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
新月斜卧在树梢上,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
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评析:一派光风霁月的清和气象。
此词作于安石退居金陵半山草堂之后。
短帽轻衫,从容自得,人品之高可见。
此词多集唐人成句为之,开集句填词之始。
如“数间茅屋闲临水”即出自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花是去年红”则出自殷益《看牡丹》诗。
“梢梢新月偃”出于韩愈的《南溪始冷》。
第六句“午醉醒来晚”,则方棫《失题》中句。
凡此等等,多举唐诗成句,化裁万象,以写自家襟抱,其格之高,其才之妙,令人有观止之叹。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庆历二年进士。
神宗朝,除翰林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
晚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
卒谥文。
他为了改革朝政,创行新法,因反对之人甚多,没有成功。
他同时是诗人、古文家。
他的词刚劲豪放,别具一格。
有《临川先生歌曲》一卷,《补遗》一卷,见《彊村丛书》。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张先的词《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菩萨蛮①张先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
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
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
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
“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不幸。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译文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译文 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 衬手法。
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译文吧!作品原文《菩萨蛮》晚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译文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文学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 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 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 之一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菩萨蛮》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菩萨蛮》
高考语文
。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 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②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①小山:指小山眉。②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 本。 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词中刻画了一个娇柔慵懒、自怜自赏、寂寞孤独的闺中思妇的 形象。词的上片写思妇闺中起床与打扮的情景,“懒”字与“迟”字表现出她 慵懒而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赏爱的苦闷;下片写妆成后照镜自赏,以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出 她的孤独寂寞。 解析 词的上片前两句写思妇晨间闺中待起未起之景,其眉蹙锁,鬓发散乱, 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后两句写思妇娇懒迟迟而起,“懒”字与“迟”字相为 呼应。下片写妆成后照镜自赏,而后刺绣罗襦,以新样花帖上鹧鸪的成双成 对反衬出她的孤独寂寞。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 因此,思妇形象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心, 也抒发了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之情。
菩萨蛮温庭筠译文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译文及赏析菩萨蛮温庭筠译文及赏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菩萨蛮温庭筠译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菩萨蛮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
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
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
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菩萨蛮》原文赏析

《菩萨蛮》原文赏析《菩萨蛮》原文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赏析1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翻译深秋的虫声好似哭泣声,惊醒睡梦中的女子,帷帐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来。
每夜独自一人冷冷落落,残更与梦一样长。
寒风呼啸,用力吹着绿帘子,雨却是绵绵地下着。
毕竟已经睡不下去,只听叫寒冷的井外,传来了一声鸦啼。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罗帏:帷帐。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
翠幔:翠绿色的纱帐。
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金井:施有雕栏的井。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元祐旧党被打压,秦观一贬再贬,多次流放,漂泊各地,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女性大多独守空房,凄凉悲苦。
这首词即是秦观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认为这首词是秦观早期作品,可备一说。
赏析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
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
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
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
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
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让她心“惊”,引起她一腔幽怨。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掉小方交相辉映。
新帖缀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译文注解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是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柔软如云。
度:全面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展向脸颊,逐渐轻淡,像是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润色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张贴缀上去的鹧鸪图,这说道的就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不好花样,再缀张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秀发划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不著出来,图画一图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文学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指出:此篇通体一气。
黑髯鼠无只字杂言,所写下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将一题目集部,就是“仕女”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汪以诚;梳者,以鬓居多;故首句即为写下眉,次句即为写下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是: 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 此。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 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 惬意!
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词人运用比 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江南 物美,人更美,让人留恋忘返。然而,美景 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他说,“未老莫 还乡,还乡须断肠”。因为,此时他的家乡 (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 残破的情景,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 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 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物介绍: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 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 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 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 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写作背景: 这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首词,共五首。主要歌 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谢谢观看!
解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 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 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 的愁苦之感。写得情真意切,具有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 上片开首两句与结拍两句抒情,中 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 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 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 致。
返回
重点字词:
只合:“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 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 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 莫:“未老莫还乡”佛经有云:“无便是有” 说是“莫还乡”,其实正是想到了家乡,他没有 用“不”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联系陆游 《钗头凤》中的那一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不难看出,这“莫”字表现出 的是极其哀婉而且沉痛的情谊,不是不愿还乡, 而是欲归而不得。“莫”表现的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