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李白)赏析
李白诗词《菩萨蛮》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菩萨蛮》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菩萨蛮》的诗意赏析《菩萨蛮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注释: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
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赏: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
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
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
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菩萨蛮原文及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及赏析1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湿云不动溪桥冷。
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
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翻译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
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
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注释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
嫩寒:轻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赏析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
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
“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
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
“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
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
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
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
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
“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
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
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
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
”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译⽂] 哪⾥才是我的归程呢?放眼望去,只见⼀个⼜⼀个长亭,连接着⼀个⼜⼀个短亭。
[出典] 李⽩《菩萨蛮》注:1、《菩萨蛮》李⽩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带伤⼼碧。
暝⾊⼊⾼楼,有⼈楼上愁。
⽟阶空伫⽴,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注释:①平林:平展的树林。
②漠漠;迷蒙貌。
③伤⼼碧:使⼈伤⼼的碧绿⾊。
⼀说“伤⼼”表⽰程度,与“极”同义。
④瞑⾊:夜⾊。
⑤⽟阶:阶之美称。
⼀作“⽟梯”。
⑥伫⽴:久⽴。
⑦归程:归途。
⑧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五⾥,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设⼀长亭,五⾥设⼀短亭。
“更”,⼀作“连”。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所停集也。
3、译⽂1:⼀⽚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峦还留下⼀派惹⼈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已经映⼊⾼楼,有⼈独在楼上⼼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梯上徒劳⽆益地久久凝眸站⽴,⼀群群鸟⼉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是你回来的路程?⼀个个长亭接连⼀个个短亭。
译⽂2:远远望去,⼴茂的树林暮烟笼罩,连绵的寒⼭满⽬都是伤感。
暮⾊已经漫⼊⾼楼,有⼈独⾃在楼上发愁。
在⽟阶上久久凝眸站⽴,看着⼀群群归巢的鸟⼉匆匆地飞回栖宿地。
何处是归程呀?归愁也像那长亭连着短亭、短亭接着长亭的漫漫归途⼀样,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4、李⽩(公元701-762年),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出⽣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李⽩降⽣时,母亲梦见太⽩⾦星落⼊怀中,因⽽取字“太⽩”。
⼤约五岁时,李⽩的家迁到了四川江油。
少年时,李⽩凭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阅读了⼤量书籍,为诗歌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多岁时,李⽩出川游历。
他慷慨⾃负,轻财好施,喜欢豪饮纵博,结交名流,⼀⽣游⾛江湖,创作了⼤量优秀诗篇,成为盛唐时期的最强⾳。
李⽩诗名满天下,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流畅⾃然,感情强烈豪迈,意境奇伟瑰丽,风格浪漫洒脱,有“诗仙”的美誉。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赏析

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五代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我们可以对这首词进行以下解析:一、历史背景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文化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的作者境遇据传说,《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政治上,他曾因得罪权贵而遭流放,生活困苦。
这首词可能就是他在流放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三、词的解析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浓重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上阕偏于景物渲染,下阕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景物渲染带有主人公的言犹未尽的主观色彩,心理描写又糅合景物衬托离愁心境,整首词情景交融,凝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一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青山成碧的画面,由远而近渲染着萧瑟的秋中空寞惆怅的愁绪。
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到清冷缥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这一句过渡自然,从景到人的过渡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
这里的“有人楼上愁”可能是指作者自己,也可能是指其他流离失所的人。
无论是谁,都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宿鸟归飞急”一句,通过宿鸟回巢的日暮景色加重了愁绪,有形有感的事物带有生动的暮秋色彩,宿鸟与久立的人形成强烈的对照,鸟儿急归反衬人的落拓无依。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一句是整首词的高潮,也是作者最强烈的情感表达。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这里的“长亭更短亭”象征着无尽的离别和无休止的漂泊,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四、总结《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通过描绘深秋暮色之景和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菩萨蛮》原文赏析

《菩萨蛮》原文赏析《菩萨蛮》原文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赏析1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翻译深秋的虫声好似哭泣声,惊醒睡梦中的女子,帷帐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来。
每夜独自一人冷冷落落,残更与梦一样长。
寒风呼啸,用力吹着绿帘子,雨却是绵绵地下着。
毕竟已经睡不下去,只听叫寒冷的井外,传来了一声鸦啼。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罗帏:帷帐。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
翠幔:翠绿色的纱帐。
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金井:施有雕栏的井。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元祐旧党被打压,秦观一贬再贬,多次流放,漂泊各地,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女性大多独守空房,凄凉悲苦。
这首词即是秦观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认为这首词是秦观早期作品,可备一说。
赏析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
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
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
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
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
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让她心“惊”,引起她一腔幽怨。
【唐】李白《菩萨蛮》

112.【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本期心情词签】
本期词签由海月儿独家提供
【本期关键词】相思离别孤独
【诗词原文】
《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精华赏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起首两句就颇具太白的非凡气度,和一般闺情词的儿女情长不同,一开始就渲染出一派辽阔高远的意境。放眼望去,近处是一片密布的树林,由近而远一直延伸到远方,树林间烟雾缭绕,更显出一种迷离的风致。而视线的远方,树林的背后,是连绵起伏的层层山峦,青碧的颜色让人心醉:“寒山一带伤心碧。”
李白是酷爱旅游,我曾经说过,爱上李白,就是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不过李白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当离家太久太远的时候,他也会不可遏制的想家,这也是事实。因此接下来两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既可以理解为是游子在驿站的楼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游子在想象远方的家中,他的妻子是不是也像他一样,苦苦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呢?
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
3、《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别内赴征三首》唐·李白
【其一】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其二】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知识点·速读】
1、我们一般认为李白是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他出生在碎叶,在今天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随父亲迁回四川绵州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岁了。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菩萨蛮》意思-赏析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菩萨蛮》意思|赏析第一首写他早年在洛阳时的一段美好的遇合。
当时他为了生计和前程不得不离开这个女子,而她曾弹了一曲琵琶赠别,并叮嘱他早一日回来。
这首词是写离别之情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红楼香灯流苏帐所构成的是一幅何等温磬旖旎的背景。
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诸词,说它们寄托了极为深婉的珍重爱美的情意。
这首词开端两句表面是写闺房情事,似颇为香艳,试想如果不是离别,在有香灯和流苏帐的红楼之中,该是多么缠绵旖旎的情事。
但是这里的红楼紧接着别夜,香灯和流苏帐之间隔有半掩二字。
在平常休息睡眠的时候,香灯是可以熄灭的,流苏帐是可以放下来的,而香灯一直亮着,帐子也掩着,就意味着今宵是离别之夜。
这两句浅直的叙写中,有许多矛盾的对比,所以说堪惆怅,就因为他们不能欢聚在有香灯的流苏帐的红楼之内安眠,而内心之中满是离别的悲哀。
把红楼别夜写得如此值得珍重恋惜,是直要读到第五首的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才会真正体会出其中的深意的。
《论语》上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对于词的欣赏,也应该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
对于诗词的作者,如果他有深意,而你不理会,你便对不起他,如果是他的作品没有深意,你要强加于他,则是你的错误。
尤其是对于含蓄委婉的作品更应不失人也不失言。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残月有两种解释,一是缺月,二是西沉的月。
在《花间集》中有词云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可以为证。
只有西沉的月亮才会与人的脸平齐,温飞卿的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点明了破晓是行人上路之时。
从别夜的香灯到清晨的残月,都透露作者对离别前时间点滴流逝的敏感。
残月出门时,到了不得不与所爱的女子相别的时候,美人和泪辞,这一句在句法上有三种解释之可能,第一种解释是美人含着泪和我相辞,第二种解释是我含着泪与美人相辞,第三种是我与美人都含泪而辞,这三种解释可以并存。
李白诗歌分析5篇经典

李白诗歌分析5篇经典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歌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牌名:菩萨蛮|朝代:唐朝|作者: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传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
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其结构呈网状,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此词受到古人很高的评价,与《忆秦娥·箫声咽》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三五七言朝代:唐朝|作者: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李白的著名诗篇——《三五七言》就像是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
从创作机制方面分析,它应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间唱和诗。
在诗歌体式上,李白发明的这种“双片叠加式”的“三三五五七七”格式是在借鉴和总结了其他诗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歌辞创作的实践体悟而获得的成功。
子夜吴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规程?
长亭更短亭。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相传由于女蛮国为唐朝进贡的人梳着高鬓,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风行一时。
平林:平地上的树林。
漠漠:密布的样子。
烟如织:暮霭弥漫如烟如纱。
暝色:日暮幽暗的景色。
玉阶:梯阶之美称,亦可做白石台阶讲。
伫立:久久地站立。
“长亭”一句: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作饯别之用。
唐白居易辑《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更:又,有层出不尽的意思。
一本作“连”、“接”
【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词。
全词上下两阙,然而两阙之间词义紧密相连,很难分隔开。
开头两句写游子客居他乡所见到的野外之色。
“平林漠漠烟如织”写的是近景。
眼前:平原地区密布环绕的树林,在暮色苍茫中是那样寂静;傍晚的暮霭,如轻烟,似薄纱,萦绕在密林上面,显得那样朦胧迷茫,一片冷清荒凉的景色托笔而出。
“寒山一带伤心碧”写的是远景。
“山一带”点明是群山,“寒”点出季节已是肃秋,“碧”暗示了虽是秋季的群山,但仍呈碧色。
“伤心”二字,人物进入画面,在这清凄肃杀的秋色中,在这朦胧的暮色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怎不触景伤情呢?他“伤心”远离家乡,客居他方;他“伤心”久别玉人,不能相聚。
第三、四句,是由眼前景物引起的联想与想象,由上文“伤
心”二字宕开。
眼前是肃杀的秋景、苍茫的暮色这怎不令游子联想到家乡的此时此刻;幽暝之色一定浸上了玉人的绣楼,她一定正在楼上因思念自己而愁苦吧!
第五、六句,依然是想象,紧呈上阕的后两句。
想象玉人不仅在暮色苍茫中坐在高楼上因思念自己而愁绪绵绵,而且移步下楼,站在洁白如玉的台阶上等待着自己的归来。
然而左等右盼却不见踪影。
只见飞鸟入巢,暮色暝暝。
“空伫立”写出了玉人在秋风吹拂下久久站立,等待游子归来而不得的惆怅。
“宿鸟”指归宿之鸟,“归飞急”写鸟儿疾飞入巢。
这里用想象的手法从侧面描绘出游子思归而不得的惆怅情怀。
最后两句是紧呈前景展开的内心描写,用设问句含蓄的展示了游子思乡之情。
“何处是归程”是由暮色苍茫而引起的心里活动,是自问归去之路,亦问归去之期。
“长亭更短亭”是自答。
只见眼前是亭亭相连,只有饯别之处,而无归去之期。
这里写的极为含蓄、深沉,惆怅伤感之情尽在这亭亭相连的景物描绘之中。
全词着力刻画的是游子思乡的惆怅情怀。
开头用肃杀的秋景、苍茫的暮色来渲染;接着就以“暝色入楼”的联想,“思妇伫立”的想象从侧面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最后又以含蓄而有力的设问句点明了题意。
全词脉络分明、跌宕有致、情景交融。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娴熟的笔法为我们创造了“纯熟高浑”的艺术境界,不愧被推为“百代词曲之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