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一:王维送别阅读答案篇二:王维送别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高三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
(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
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4分)答:(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
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
(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
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
略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诗歌鉴赏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让我们走进李白、王维与友人离别的场景,感受他们的心境。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6.两首诗歌中朋友离开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
17.朋友离去,李白和王维都发了一条朋友圈,两人在文字的最后都配了一个表情,请根据诗歌猜测两人分别会配上什么表情?结合诗句简述理由。
A.微笑B.生气C.大哭D.愁苦(1)李白表情:____(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2)王维表情:____(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答案:16.两首诗中的朋友都遇到了不如意之事。
李白诗中的“左迁”“愁心”,王维诗中的“不得意”都可看出朋友们生活不顺。
17. D 李白带着愁绪写下诗句,“杨花”“子规”等意象都带有愁情,且诗中一个“愁”字也直接点明李白因王昌龄被贬不得不离开而感到哀愁,所以配上愁苦的表情。
A 在王维诗中,虽然朋友也因不得意而离开,但王维除了表达对友人的安慰外,也抒发了自己的羡慕之情,“卧”“莫”“无尽”等词道出了他对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所以配上微笑的表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题目中的“左迁”和诗中的“过五溪”可知,王昌龄被贬偏远之地;根据【乙】中的“不得意”可知朋友生活不顺,因此,两首诗中的朋友的离开都是因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
17.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甲】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杨花”“子规”等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字,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感情,结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种愁绪是对朋友的同情、牵挂、不舍等复杂情感,因此,李白表情应配上愁苦的表情。
故选D。
【乙】诗中“归卧南山陲”的意思是: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检测及答案卷首语2019年秋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课堂。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这么一句话。
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新教材从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增加了《快乐读书吧》必读必考内容,很多小学读过的必读书内容,全国中考、高考这几年都有涉及。
教育部最新发文规定:中考、高考将适当涉及小学内容。
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下面以四、五、六年级必读书相关中考真题为例:是我们四、五、六年级的必读书目!事实证明,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以后,阅读和不阅读对成绩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了。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外面上数学培训班,很多成绩较好的孩子,校内数学考试根本不相上下。
反而是语文,从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并不多。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唐诗宋词三百首》导读一首唐诗百读不厌,一首宋词千年传颂。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青莲居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
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感受到了春花的鲜艳芬芳。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
《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色南天远,舟行假设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①书。
【注释】①紫泥:用之以封玺书。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首句的“远”字,既写出了江水浩渺、了无涯际的阔大景象,又渲染了离别之情。
B.“虚”字,写小船仿佛飘浮在空中一般,表现出了水天一色、风平浪静的景象。
C.“访”,即“拜访,探望”,写诗人到闲居的朋友那里看望,表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
D.尾联将友人比作被贬长沙的贾谊,“降紫泥书”是说友人还会被朝廷起用。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4.C(C项,“吾子”,非“我”的意思,而是“你”之意;这句也不是写诗人到朋友那里看望,而是友人到“我”这里看望“我”。
)
15.描绘了友人日落看飞鸟归巢、面对澄澈潭水羡慕鱼儿自由跳跃的闲适画面(3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宽慰之情:暂过闲适生活,等待朝廷再重用的时机。
(3分)。
《送别》古诗王维写的

《送别》古诗王维写的
本文是《送别》古诗王维写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送别》,一听就很伤感,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送别》古诗王维写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篇一:《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参考翻译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1 -【篇二:王维的送别诗】=txt>王维与王昌龄送别诗的共同点【摘要】王维和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两大不同风格个性的诗人,但在他们送别诗的创作中,都体现出共同的盛唐气象,显示出一种大气和开阔。
【关键词】王维王昌龄送别诗【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7-01盛唐诗人众多,堪称大家的诗人也多出于盛唐,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
这些诗人都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而在个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下,每个诗人的送别诗又都别具一格,各具特色。
王维和王昌龄,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一个则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他们所擅长的诗体也不同。
送别练习题

送别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李白的《送友人》中,用“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
2. 王维的《送别》中,提到了“________”,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
3. 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的忧虑。
4.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用“________”来形容离别时的愁绪。
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________”来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6.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________”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7.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________”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________”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9.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10. 柳宗元的《江雪》中,用“________”来形容江上雪景的壮美。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A. 五言绝句B. 七言律诗C. 五言律诗D. 七言绝句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A. 李白《送友人》B. 王维《送别》C. 杜甫《春望》D.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A. 浓睡不消残酒B. 试问卷帘人C. 却道海棠依旧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达了对谁的思念?()A. 友人B. 亲人C. 爱人D. 故乡5.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下一句是()A. 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C. 落花人独立D. 微雨燕双飞6.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A. 个人抱负B. 国家和人民C. 故乡D. 友人7.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来表达什么?()A. 送别之情B. 对友人的思念C. 对春天的赞美D. 对自然的感慨8. 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的下一句是()A. 万径人踪灭B. 独钓寒江雪C. 江上往来人D. 孤舟蓑笠翁9.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A. 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C. 恨别鸟惊心D. 烽火连三月10.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下一句是()A. 更吹落、星如雨B. 宝马雕车香满路C. 凤箫声动D. 玉壶光转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李白《送友人》中的情感表达及其艺术特色。
高考古诗阅读题-解答送别诗阅读题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交通不便,亲人朋友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以写送别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一、知识梳理1.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2006年湖北卷)。
2.杨柳、长亭、南浦、美酒等是表达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
“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有折柳留客、折柳相送的风习,杨柳依依之态又和人们依恋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以柳色烘托离愁的名句。
长亭是路旁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所,是陆上送别之地。
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如白居易《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古人离别时往往设酒饯别,因此酒又成了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外,春草、流水也是送子别诗中常见意象。
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五种:(1)表达对亲友的依恋不舍,如杜牧《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眼中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2)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关怀、安慰和祝愿,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质话语中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之感;(3)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王维送别阅读答案篇二:王维送别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高三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
(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
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4分)答:(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
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
(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
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
略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
“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
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