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政治生涯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
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
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
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
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导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了推广儒家文化,他周游列国进行宣传。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吧!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也很热衷于政治,尽管他在从政的道路上苦苦地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甚至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意志,但其政治理想终究只是个美丽的梦。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的尼丘(今山东曲阜东南尼丘山)。
父亲叔梁纥是位年近古稀的乡邑大夫,母亲颜徵在却是个妙龄少女。
据当地民间传说,他们老夫少妻前往尼丘祈祷山神,在山洞中休息时生了孔子。
因为孔子出生在尼丘山,又加之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形同于丘,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姓孔氏。
当时,这老夫少妻哪里知道,他们生育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名人。
叔梁纥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孔子可谓祖出名门,家世遥远。
当商朝土崩瓦解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宋(今河南商丘)。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
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本该继承王位,但他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因此弗父何的子孙便在宋国世代为卿。
弗父何的五世孙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杀,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定居,子孙后代以孔为姓。
叔梁纥是木金父的四世孙。
孔氏出于殷商贵胄,先祖弗父何又有谦让宋国君位的美德,尽管流落鲁国,但受到鲁国的尊重,鲁人以贵族相待。
叔梁纥先娶一妻施氏,生九女,后又娶一妾,生一子孟皮,是个瘸子。
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娶了颜徵在,生孔子。
按照当时的礼俗,年逾花甲的人是不适合再娶少妻生子的,但是叔梁纥却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娶少妻颜徵在,除了背景比较特殊的贵族身份,可能和他的战功有很大关系。
据史所载,叔梁纥是位力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曾在鲁国立过两次显赫战功。
一次是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的倡阳之战,鲁国伙同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逼阳国。
当鲁军攻破逼阳城时,逼阳城的守城士兵突然放下悬门,拦腰砍断鲁军,已经进城的鲁军面临灭顶之灾,就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叔梁纥奋不顾身,英勇地用双手托起城门,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鲁军。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如下:
1. 幼年期: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父亲去世时他只有三岁。
在他的幼年时期,他与母亲一起生活,并接受了基本的家庭教育。
2. 学习期:孔子的学习期从他14岁开始,他试图学习各种不同的学科,包括音乐、历史、诗歌和礼仪。
他的学习期持续了多年,他游历各地寻找他认为可以学习的知识和智慧。
3. 教书期:孔子在约40岁时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他开设了自己的学校并招收学生。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和讨论,他的学生们都被他的智慧和教诲所感动。
4. 政治期:在他50多岁时,孔子进入了政治领域。
他被任命为鲁国的官员,后来成为了鲁国的宰相。
他努力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但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阻挠。
5. 流亡期:由于政治斗争的失败和鲁国内部的动荡,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并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流亡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多个国家,并继续传授他的思想和哲学。
6. 归隐期:在他晚年时,孔子选择了归隐,并专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
他回到了鲁国,并继续教授学生,同时整理和编纂了他的学说和著作。
最后,他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
孔子的影响
力和思想传承至今,被尊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先哲之一。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可以总结为:
1. 学习阶段:孔子在年幼时就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和求知欲望。
他在少年时期致力于学习各种经典和传统文化,以及礼仪、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2. 游历阶段:在孔子成年后,他开始四处游历,寻求更广阔的学术和政治机会。
他曾经在鲁国、齐国等地担任过重要职务,同时也与其他学者和政治家交流思想和观点。
3. 教育阶段:孔子在中年时期回到家乡鲁国,并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开设了教育课程。
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传授他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4. 政治阶段:孔子曾经在鲁国和齐国担任过政治职务,他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来改革和提升社会。
尽管他的改革努力受到了一些困难和阻碍,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5. 流亡阶段:因为政治上的失败和不满,孔子被迫离开了鲁国,并在流亡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尽管他失去了政治权力,但他继续坚守自己的学术和道德信仰。
6. 传承阶段:晚年时期,孔子回到鲁国,并致力于整理和传承自己的学说。
他的学生们帮助他记录他的言论和思想,并将其编纂成
《论语》等著作,使孔子的思想得以流传并影响后世。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孔子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孔子【个人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学术贡献】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
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一生的五个阶段

孔子一生的五个阶段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
1、自学礼乐:鲁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汇集了众多博学多识的人才,孔子幼年时一有时机就向他们请教;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孔子终于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取得了“士”的资格;
2、创办私学:30岁之后,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收徒设教,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从政失败:孔子54岁担任三年大司寇期间,与鲁国的掌权者意见难以调和,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起来,也想方设法让鲁国罢免孔子,最终使得孔子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孔子在放弃了鲁国的大司寇职位后,开始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学说;
5、献身文教:由于春秋各国诸侯都想通过战争一统天下,对孔子的“仁”、“礼”学说都不是非常赞同,孔子在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游说各国的君王,开始献身文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政治生涯
孔子雕塑(6张)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
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