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口吃

合集下载

口吃的心理治疗咨询案例

口吃的心理治疗咨询案例

口吃的心理治疗咨询案例口吃的心理治疗效果也是理想的,先了解一下这方面知识。

(1)口吃诊断口吃的主要症状为:①语言障碍。

说话时有难发、中阻、连发、拖音现象或综合有上述情况;②呼吸混乱。

说话时气流不畅、阻塞,或在胸中无气的情况下还想说话;③多余动作。

如拍腿、握拳、挤眼、吐舌、点头,严重的还有面部痉挛。

口吃的心理治疗方法:①理性情绪辅导;②发音法训练③松弛训练;④催眠口吃心理治疗案例案主;E,男,初中三年级学生。

该生的口吃是幼儿园里得来的,当时幼儿园里有一女孩患口吃,他学样,这个女孩哭了,老师惩罚他在厕所里站了一天,从此他就得了口吃,并且越来越严重,说话前不断地吐舌头,想借助伸舌头把话说出来。

他平时伯与人交往,伯买东西。

有一次,他爷爷为了让他说话,叫他去肯德基买炸鸡吃,他很高兴,人多需要排队,等排到了,他却说不出话来,只好再重新排队。

这种情况在他身亡发生过好几次,使他很痛苦。

对他的辅导分成这样几步:第一步,用理性情绪辅导,帮助他树立信心。

患者错误地认为,口吃是不能矫治的。

为了改变这个不合理信念.辅导者用了以下一些方法:大量事实说明,口吃完全可以矫治好c例如,著名作家沙叶新口吃不治自愈的事实。

⑦播放上海有线电视矫治n吃的录像带,以事实说明,口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完全可以治好,改变其过去认为口吃不能矫治好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树立矫治好口吃的信心。

第二步,进行发音法训练。

发音法的要领足6个字:诱导、轻柔、缓慢。

要求当事者用发音法读专门材料,然后要求他用发音法讲话.也就是让他用一种新的讲话方式来代替旧的讲话习惯。

第三步,进行松弛训练。

光让当事者学习腹式呼吸,后学习胸式呼吸,让他学会在紧张的时候能白行放松。

第四步,进行催眠治疗。

在烛眠时暗示他:“口吃已经好了,以后讲话再也不会口吃了。

”经过10天的辅导,他的口吃病好了,说话流畅了,并且说话时不再吐舌头,与正常人一样了。

一例口吃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口吃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口吃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作者:白春涛田良臣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09期〔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法一、一般资料小刘,男,18岁,独子,高中二年级。

足月顺产,未患过特殊疾病,身体健康,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父母均为公司职员,高中文化。

父亲忠厚勤奋,稳重内向。

母亲精明能干,直爽急躁,家里的事情大多由母亲说了算。

来访者小时候由于学口吃的人说话而导致口吃,受到母亲责备,不过以前口吃症状不太明显,未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一个月前,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和小刘成为舍友,这位同学有些口吃,小刘一听他说话,就会过分关注自己是否口吃,导致症状加重,为此感到烦恼、焦虑,所以前来咨询。

心理测验:SAS标准分60分。

(根据中国常模,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60~69分为中度焦虑)二、咨询师观察得到的初步印象求助者自己前来。

刚进咨询室时显得心神不定,不敢与咨询师对视,拘谨压抑,衣着整洁。

说话时会脸红,字音重复,有些口吃,不时清清喉咙,显得有些紧张。

但叙述条理清楚,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注意力集中,思维反应适度,智能记忆好。

情绪低落,有些焦虑,迫切希望解除口吃的烦恼。

三、评估与诊断(一)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

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少于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长,大于三个月或半年。

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烦恼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幼儿口吃行为的个案研究报告[管理资料]

幼儿口吃行为的个案研究报告[管理资料]

幼儿口吃行为的个案研究报告城厢镇幼教中心伟阳幼儿园杨秋慧内容摘要:口吃是一种言语表达的障碍,是一种心理行为障碍。

表现为说话时音节、单词的重复延长,或者由于经常发生独特的犹豫和暂停,以致中断有节律的语流。

口吃按不同的症状可以分为难发性、连发性、中阻性、往复性、伴随性等类型。

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和英国儿童口吃的发病率约占儿童总数的4%。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上海市某小学调查结果是,口吃发生率为6%,多发生于3~4岁年龄段,男孩子口吃发病率比女孩高4倍左右。

我们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强项带动弱项原则,以及运用行为矫正法中的正强化法进行治疗,并和家长密切配合,从改变幼儿生活的环境入手,消除孩子大人紧张情绪,创造让孩子锻炼的良好机会,从而使某某的口吃现象渐渐减少,语言表达得到了较好的提高,性格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幼儿档案小旺,男,6岁,本学期新的插班生。

刚入园时适应能力较差,平时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同伴交流,喜欢独自一个人玩,在偶尔与他交流时口齿不清楚,说话时一个字要重复好几次才能接着说下去,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回答问题时尤其严重,在着急或兴奋时也有结巴的现象。

二、我的思考口吃作为一种语言障碍,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父母对初学语言的孩子过分关注常常是导致儿童口吃原因之一。

儿童在开始学说话时,父母操之过急,过分地去纠正孩子的讲活,甚至经常加以批评指责,这样会导致儿童的紧张情绪,引起口吃;儿童越觉得自己讲话不流利,就越紧张,最后口吃就形成习惯了。

某某口吃的养成可能与其母的管教有关。

2.模仿。

据调查,多数口吃患儿的父母、亲属都有或多或少的口吃现象。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影响。

有的孩子则完全是因为看见别人结巴,觉得好玩,就进行模仿,结果自己也变成了结巴。

本案例中的某某也可能因此而结巴的。

3.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受惊吓、被严厉的斥责或惩罚、环境剧烈的变化、父母丧亡或离异、家庭横遭灾难、父母关系不和睦等的情况下,会引起儿童的恐惧、焦虑、愤怒、仇恨等不良情绪,继而导致口吃发生。

幼儿口吃行为观察分析报告

幼儿口吃行为观察分析报告

幼儿口吃行为观察分析报告一、观察背景幼儿阶段是语言进步的关键时期,但在这个阶段,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口吃的问题,对其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本观察旨在分析幼儿口吃行为,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二、观察对象观察对象为幼儿园中的6名3-4岁幼儿,其中3名为男孩,3名为女孩。

三、观察方法1. 观察幼儿在平时沟通中是否出现口吃现象;2. 记录口吃行为的频率、时长以及所处情境;3. 观察幼儿在口吃时的情绪反应;4. 观察幼儿在口吃后是否有语言自大心下降的表现。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1. 口吃行为频率:观察期间,6名幼儿中有4名幼儿出现过口吃行为,其中男孩比例略高于女孩。

2. 口吃行为时长:口吃行为的时长在1-5秒之间,男孩的口吃时长相对较长。

3. 口吃情境:口吃行为主要出此刻幼儿与他人进行沟通时,尤其是在回答问题、表达自己意愿或叙述故事时较为明显。

4. 口吃的情绪反应:全部出现口吃行为的幼儿在口吃时表现出一定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5. 语言自大心下降:部分幼儿在口吃后表现出语言自大心下降的迹象,不允诺再次尝试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分析与建议1. 口吃行为的原因:口吃行为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语言进步滞后、情绪紧张、发音不准确等。

进一步观察和评估可以救助确定详尽原因。

2. 个体化支持:针对每个口吃幼儿的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支持和指导,包括鼓舞他们参与语言活动、提供更多练习机缘以及接受适当的发音矫正方法。

3. 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创设一个宽松、鼓舞表达的语言环境,鼓舞幼儿自大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防止过多的指责或负面评判。

4. 情绪管理:救助幼儿学会管理情绪,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放松自己,缩减焦虑感,提升自大心。

5. 故里合作:与家长沟通合作,分享观察结果和建议,共同关注幼儿的语言进步,提供家庭支持和练习机缘。

六、总结通过观察分析,我们了解到口吃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针对幼儿个体情。

幼儿园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幼儿园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幼儿园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近年来,幼儿教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儿园案例来分析幼儿教育的实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某幼儿园里有一位3岁的小男孩,他在园里表现得非常活泼好动,经常打闹、推搡其他小朋友,不听老师的话,也不愿意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分析:这位小男孩的行为表现是典型的儿童过动症状。

这种症状在幼儿园里并不罕见,但如果不及时引起注意,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的研究和生活。

解决方案:首先,幼儿园应该及时与小男孩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并尽快安排专业医生对其进行评估和诊断。

其次,幼儿园应该加强对小男孩的管理和引导,例如安排专人负责照顾他、制定特殊的研究计划等。

最后,幼儿园应该向其他家长和小朋友的家长进行说明,让他们了解小男孩的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案例描述:某幼儿园里有一位5岁的小女孩,她在园里表现得非常害羞内向,不善于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

分析:这位小女孩的行为表现是典型的社交障碍症状。

这种症状在幼儿园里也比较常见,但如果不及时引起注意,可能会影响到小女孩的成长和发展。

解决方案:首先,幼儿园应该加强对小女孩的关注和照顾,让她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其次,幼儿园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小女孩的社交能力,例如安排小组活动、鼓励她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等。

最后,幼儿园应该与小女孩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她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幼儿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长作为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深入了解幼儿园和幼儿教育。

幼儿园应该充分重视家园衔接工作,与家长协作,共同制定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然而,目前家园合作存在一些误区,例如认为家长不懂教育、忙碌无暇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等。

幼儿口吃瑞瑞案例分析

幼儿口吃瑞瑞案例分析

幼儿口吃瑞瑞案例分析今年我带大三班,第一天进教室,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姓什么?”“我姓李,你们叫什么?”“我叫佳佳!”“我叫川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

忽然,有人使劲拽了一下我的衣角,回头一看,是一个小男孩,他长着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宝贝,你叫什么啊?”我亲切地问。

“我――我――我叫――”他脸涨得通红。

还没等他说完,佳佳插嘴道:“李老师,他叫瑞瑞,他是个小结巴!”“对!对!对!他是小结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我心里咯噔一下,孩子们都这样说,会对瑞瑞造成多大的伤害。

这时瑞瑞松开我的衣角,红着脸,低着头就要离开,我一把将他抱在怀里说:“瑞瑞,老师很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好吗?”瑞瑞惊喜地抬起头,郑重地点了点头。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到地垫上,自由组合玩起了游戏。

“来,瑞瑞,我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吧!”川川大声喊。

“好吧!”瑞瑞流利地答道。

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注意倾听他们之间的交谈。

“瑞瑞,你当小偷吧!”“我不当小偷!我想当――当警察。

”他们玩了起来。

“啾――啾!”瑞瑞一边跑一边喊着去抓川川,抓到后兴奋地喊起来:“我抓到小偷了!我抓到小偷了!”我走过去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瑞瑞,真是个好警察!”“我――我――我――是好――好――警察――察――察――察吗?”他又结巴起来。

咦,瑞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说话挺流利,可一和我说话就口吃,这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会口吃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注意着瑞瑞,我发现,只要他一着急,说话就断断续续,而且会急得脸红脖子粗。

在自由活动中和同伴们在一起玩得特别投入、特别开心时,说话又很流利,可一旦发现有人注意他,就又会结巴起来。

如果这时同伴们起哄,说他是“小结巴”,他就越发不敢说话了。

看到瑞瑞这种情况,我想,首先应及时和瑞瑞的家长联系沟通,了解瑞瑞是什么时候、怎样发生这种情况的。

原来,瑞瑞在两周岁以前说话一直比较连贯,也挺流利,没有结巴现象。

一儿童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一儿童口吃的心理咨询案例
针对朱×的上述情况,我们向其家长提出了这样几点咨询指导意见:
第一, 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口吃问题过分着急。要沉住气,耐心地进行指导帮助。
第二,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多讲话,多练习,养成不慌不忙的发音习惯。可利用孩子朗读、唱歌较流利的体验,又有助于良好的发音习惯的迁移。
第三,与班主任加强联系,引导班集体正确对待同学的言语缺陷,防止讥笑、嘲弄等不良刺激的发生。
第四,必要时可带孩子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口吃训练班。实践证明,在集体场合接受专业矫正训练效果更好。
二、案例分析
正式咨询前,我们曾对朱×进行过心理健康测查(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小学协作组编制的《小学生心理个分量表上分值偏高,说明由于言语障碍,给朱×的情绪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较多困扰,加重了他的自卑心理和怯懦性格,而情绪、性格和人际方面的困扰又反过加重了他的言语障碍。
朱×,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大专文化程度。据母亲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1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句子。上学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上学之后口吃现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时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有时还直流口水。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孩子的性格较内向,用他母亲的话说,“腼腆得像个姑娘,还有个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朱×的学习成绩尚好,其中数学成绩明显地优于语文成绩。

案例三5岁患口吃的男孩案例分析

案例三5岁患口吃的男孩案例分析

案例三:5岁患口吃的男孩案例分析一、病例介绍田亮,男,5岁说话不流利、结巴2年。

2年前4岁时,在幼儿团经常学一个有口吃的小朋友说话,渐渐地出现了口吃现象。

先是说话不流利,后来是重复第一个字,如说:“我,我,我要出去玩”,有时憋得满胜通红。

口吃在精神紧张、激动时明显,心情平静、放松时减轻。

最近,因为害怕别人讲自己有口吃,回避与小朋友玩,也不主动回答幼儿园老师的问题。

母亲因为孩子口吃而反复纠正孩子的发音和说话,不但不能纠正口吃,反而让症状进一步加重。

经介绍来诊。

患儿系1胎1产,母孕期期正常,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为3公斤,出生时阿氏评分为10分。

生长发育良好,6月可独坐,1周岁时可独立走路,会主动叫爸爸、妈妈。

3岁以前说话基本正常,语言流利,讲故事背唐诗均无异常。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正常。

精神检查:神智清,接触主动,衣着得体,羞怯,不安,说话时出现首音发音障碍,发音导致孩子面红耳赤,精神紧张,非常尴尬,其他方面无异常。

心理测验:儿童气质量表(CPTS)显示儿童气质类型为中间偏麻烦型气质;儿童行为检核表(CBCL)焦虑-抑郁、攻击行为等因子分增高;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孩子发育商为116,正常。

二、临床诊断:口吃[结巴](F98.5)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心理测验结果,符合口吃的诊断标准。

口吃的诊断要点(F98.5):讲话的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或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破坏讲话的节律。

一过性轻微讲话节律障碍在童年早期很常见,在童年晚期乃至成人也可长期存在,但很轻。

只有当严重程度足以妨碍讲话的流畅时,才能定为一种障碍。

当讲话中出现此类重复、延长或停顿时,可同时伴有面部和/或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

口吃应与言语迫促(见下面)和抽动相鉴别。

某些病例可伴有言语或语言发育障碍,此时亦应单独在F80.-项下编码。

三、案例分析1.口吃俗称“结巴”,是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的一种言语发育问题,以言语节律异常、讲话不流畅、讲话中间反复出现停顿为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吃是语音节律障碍的一种,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字音重复或语流中断的语音节律障碍,当言语表达涩阴时常伴躯体抽搐样动作和面部异常的表情。

口吃多发生于儿童,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少数可持续至成年。

儿童口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遗传因素,躯体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模仿,家庭教育,错误的认知,基因突变等等如果家长在孩子出现口吃时,经常批评或立即叮嘱孩子纠正,反而容易加重孩子紧张焦虑的情绪,慢慢地还会导致语言中枢正常功能失调,口吃也会越来越重。

一般男孩发生口吃多于女孩,口吃是在孩子幼儿期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得到纠正。

如果幼儿期不纠正的话,有时口吃可伴随终生。

总之,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儿童口吃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主要表现为言语节律失调,语音或字句的重复、中断、阻滞而不流利,可伴有言语助动的动作,如跺脚、拍腿等。

口吃患儿常表现胆小。

退缩、自卑心理或其他情绪障碍。

须符合下列三项:①经常出现语音或音节的重复或延长,影响说话的流畅性;②无表达内容障碍;③排除抽动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儿童口吃应该做哪些检查?需做相关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抽动症和精神病性言语零乱等。

儿童一旦出现口吃现象,家长就应重视。

否则,待口吃现象加重或成为习惯时,再进行口吃矫正难度就大了。

对儿童口吃矫正,主要是通过口吃儿童的家长和亲人指导矫正予以治疗。

指导矫正口吃的方法很多,大多是从解除口吃的原因与不良发音入手。

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
2.讲话吐字清楚
3.勿催促孩子讲话
4.勿打断孩子讲话
5.消除紧张感
6.说话要轻柔
7.多抄写
8.尽量避免接触其他口吃病患者。

当孩子有口吃现象苗头时,要避免与其他口吃病患者再接触.
9.鼓励孩子多唱歌,唱歌使孩子吐词准确快捷,增加自信心。

10.尽量慢慢对话。

与有口吃的孩子在安静处一个字一个字地对话,但要连续地、匀速地,不可断断续续。

11.最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孩子明白,不管他怎样,你都接受他,不管他口吃与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