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原文、赏析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及赏析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及赏析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及赏析原文: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赏析: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健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
词人在一次登健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呈送健康行宫留守史致道,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
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这首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健康的地理形势、眼前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
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舒展开来。
“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
“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他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
“虎踞龙蟠何处是”?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
据《金陵图经》记载:“石头城在健康府上元县西五里。
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
’”正因为如此,健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
但在辛弃疾看来,此时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
这里暗中,谴责南宋朝廷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
“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古诗念奴娇·我来牛渚翻译赏析

古诗念奴娇·我来牛渚翻译赏析《念奴娇·我来牛渚》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渊。
其古诗全文如下: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
谁着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
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
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碓豪杰。
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
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
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前言】《念奴娇·我来牛渚》是南宋词人吴渊的作品。
词中用典“扫百万胡羯”和“照水然犀”不着痕迹,与全词之情景融为一体,描写了古战场牛渚山的险景,抒发了作者的一腔爱国豪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词中流露出的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以及豪迈悲壮的鲜明风格极具感染力。
【注释】①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②聊:姑且。
③着:矗立。
此处指建造。
危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东晋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着赤衣者。
”(《晋书·温峤传》)后人常用“燃犀”来形容洞察奸邪。
④胡羯:指金兵。
⑤星星:形容头发花白稀落。
镊:拔除。
⑥断魂:形容极其哀伤。
【翻译】我客游牛渚山,登高远眺,顿觉心胸开阔。
高高的然犀亭耸立于此,占尽古往今来多少登临之士的愁闷。
采石矶畔的江水如巨鲸般奔腾翻滚,岸上的山岩如猛虎盘距,地势险要,实为阻击敌人的一道天然屏障。
当年正是在这里,我军战舰将来犯的金兵彻底击溃,大获全胜。
当年的名将温峤平定了苏峻叛乱,屡立战功,曾在牛渚矶燃犀照水。
今天的好男儿,就应该像他那样,才能算得上是英雄豪杰。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问鬓发已经斑白,朝朝镊又生。
今日倚栏凝伫,但见江上云笼雾锁,一片昏暗,令人哀伤至极。
我借酒浇愁,醉后不觉将栏干捶碎,满腔忠愤于此得以尽情宣泄。
【赏析】上阕写作者登临牛渚时的所见所思。
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说:来到牛渚,登上了这高高的山头,纵目远眺,旅途中的劳顿和寂寞一下子扫除净尽,顿时觉得胸怀开阔,心情舒畅。
《念奴娇》古诗词

《念奴娇》古诗词念奴娇,词牌名,⼜名“百字令”“酹江⽉”“⼤江东去”“湘⽉”,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个名叫念奴的歌伎。
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百字,前⽚四⼗九字,后⽚五⼗⼀字,各⼗句四仄韵。
另有双调⼀百字,前⽚九句四仄韵,后⽚⼗句四仄韵等⼗⼀种变体。
代表作品有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姜夔《念奴娇·闹红⼀舸》等。
《念奴娇》曲名,来源于唐天宝中名倡念奴。
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百六,店舍⽆烟宫树绿。
夜半⽉⾼弦索鸣,贺⽼琵琶定场屋。
⼒⼠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声,⼆⼗五郎吹管逐。
”元⽒⾃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关宴,万众喧溢,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明皇遗⾼⼒⼠⼤呼楼上⽈:'欲遣念奴唱歌,那⼆⼗五郎吹⼩管逐看⼈能听否?’皆悄然奉语然明皇不欲夺狭游之盛,未尝置在官禁。
岁幸温汤,时巡东洛,有词潜遭从⾏⽽已。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眼⾊娟⼈”条:“念奴者,有姿⾊,善歌唱,未常⼀⽇离帝左右。
每执板,当席顾眄。
帝谓妃⼦⽈:'此⼥妖丽,眼⾊媚⼈。
’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体之上,虽钟⿎笙竽嘈杂⽽莫能遏。
官妓中帝之钟爱也。
”今按:念奴以有姿⾊,善歌唱擅名于天宝年间,⽞宗的品题“此⼥妖丽,眼⾊媚⼈”,更使之艳名远播。
念奴的明艳娇媚,于是成为⽂⼈艳称的题材,形之歌咏,播于乐府。
元稹诗有“春娇满眼”之句,《念奴娇》曲名,即取义于此。
《念奴娇》曲⼦起源于何时,史⽆明⽂。
王灼《碧鸡漫志》载:“今⼤⽯调《念奴娇》,世以为天宝中所制曲,予固疑之。
然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近世有填连昌词⼊此曲者。
”现存唐五代词作中,并⽆《念奴娇》词作传世。
今传《念奴娇》词,最早的是沈唐“杏花过⾬”⼀阕。
其作年当在北宋嘉祐、照宁之间,则该曲可能起于北宋中期。
宋末元初王仲晖《瓮天脞语》记北宋宋江⼀词:“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古诗入彭蠡湖口翻译赏析

古诗入彭蠡湖口翻译赏析《入彭蠡湖口》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谢灵运。
其古诗全文如下: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前言】《入彭蠡湖口》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山水诗。
此诗作于前往临川途中由长江入彭蠡湖口时。
诗中细致地描写了入彭蠡湖口的经过与所见的景物。
面对彭蠡湖,诗人看到灵异不显,异人隐迹,暗喻贤人隐世之理,故最后发出“弦绝念弥敦”之叹。
全诗意境疏朗高远,笔致趋于跳荡,用典不露痕迹,情景理融为一体,显示出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诗影响的历史进程。
【注释】⑴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
彭蠡湖口:即今鄱阳湖口,长江与鄱阳湖在九江附近与相接。
⑵倦:厌倦。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
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⑶具论:详细述说。
⑷骤:急疾。
回合:聚合;汇合。
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
圻(q í)岸:曲岸。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⑸狖(yòu):长尾猿。
⑹浥(yì):湿。
馥(fù):香气浓郁。
芳荪:香草名。
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⑺屯:聚集。
⑻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⑼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又引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
东西四十里,青松遍于两岸。
”⑽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
”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⑾九派:浔阳的别称。
即今江西九江。
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⑿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
⒀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夜泊牛渚怀古[唐] 李白牛渚西江夜②,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④。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
牛渚(zhu主),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北部突入长江为采石矶。
②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即在西江这一段中。
③空忆,徒然回忆。
谢将军,东晋谢尚,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
④斯人,指谢将军。
〔解析〕这是李白描写自己漫游东方、晚上停舟牛渚山附近所见所感的诗。
诗中李白以少年时的袁宏自比,说明该诗大约是李白年轻时期的作品。
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西江牛渚山附近的夜晚,空中没有一片云彩,天宇澄净,水波浩渺,正显示出秋高气爽、周围空旷辽阔的景象。
当此良宵美景,诗人兴致勃发,他走出船舱,登上船板,观赏一轮皎洁的秋月,即景生情,进发出怀古之情。
据《晋书·文苑传》记载:东晋著名文人袁宏,少时贫苦,靠在西江一带运输租米自给。
当时谢尚(曾为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某一秋夜,与僚属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中吟咏其《咏史》诗,文词音调俱佳,非常欣赏。
谢尚即召袁宏到自己舟中,彻夜谈论,后来即要袁宏在其幕府参谋军事。
袁宏从此发迹显名。
本篇中间四句,运用这个发生在数百年前的牛渚西江夜的故事,抒发情怀。
诗人说:自己也能写出像袁宏《咏史》诗那样旨趣高远的篇章,但善于识拔人才的谢尚将军于今却是不可再遇,只能徒然追忆而已。
这里表现了李白对自己才华的自负,更表现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最后两句说:夜过天明,张帆离开牛渚山,只见岸边山上枫叶纷纷下落,树木凋零,秋景萧索,与自己惆怅凄凉的心绪互相交织。
这首诗写景前面境界阔大,后面景色凄清,与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落寞情怀融成一片。
本篇遣词造句,纯任自然,文从字顺,一气贯注,如行云流水,毫无斧凿痕迹。
清代王士禛评此诗云:“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也。
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念奴娇-我来牛渚》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
①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
②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
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③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
④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
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
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注释】①牛渚(zhu):山名,在今安徽当县西北,下临长江,其山脚突入江中处,名采石矶,为长江最狭之处,形势险峻,自古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
②危亭:即燃犀亭,在牛渚山上。
参见④。
③“向来”句:写当年著名的“采石矶大捷”。
据《宋史·虞允文传》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四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直抵长江,宋虞允文至采石犒师,激励将士奋勇迎击,以泥鳅船猛冲金船,大获全胜,完颜亮转至瓜洲,为部将完颜之宜等所杀。
采石之战,有力地阻止了金兵的南侵。
④照水然犀:用温峤燃犀角以照水妖的典故。
《晋书·温峤传》:“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
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后人常用“燃犀”形容洞察奸邪,并把温峤视为勇于除奸的英雄,并在牛渚山上建燃犀亭以为纪念。
【译文】我来到牛渚山,试登临凭览,一片郁结的客里襟怀,顿然开展。
是谁建此高亭矗山巅,占断古今天险,令登览者愁肠欲断?江水滚滚如鲸奔,山形巍巍似虎蹲,天险自是天造成。
当年这里舟舰纵横,曾扫百万胡羯兵。
追念晋代温峤,曾于此地燃犀照江除水妖,男儿生当如此做英豪。
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发星星人已老。
乌云笼罩着万里江天,风烟迷蒙于淮河两岸,正是伤心时节魂欲断。
捶碎栏干,把酒狂和着忠愤,一齐洒向江天。
【赏析】吴渊曾积报从事抗金事业,是当时南宋统治集团中一个颇有才略与作为的人物。
此词写词人登临牛渚山之所见所感。
上片写登临牛渚危亭,俯瞰长江胜景,追念当代的抗金英雄业绩,客心如豁,壮怀激烈。
下片则追忆古代的英雄人物,抒发流年风雨,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一腔忠愤爱国之情。
《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贺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贺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贺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是北宋词人贺铸的作品,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上阕起首二句首先交代采石镇地理位置的险要及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尽显劲健张扬的气势。
紧接着两句语势放缓,写词人登临时无比闲适的意趣。
下阕紧承上阕“登览”展开而写,却写的是词人想象中的与六朝时相仿佛的游赏,由此而联想到六朝更替、生发出兴亡之慨。
全词笔势雄健,视野宏阔,或写景寓意,或借声传情,颇有尺幅千里之势。
作品原文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
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作品注释①天门谣:据宋王灼《碧鸡漫志》,此篇词牌应为《朝天子》。
《天门谣》是作者依据此篇内容改题的新名。
采石蛾眉亭:采石矶(又称牛渚矶,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上的蛾眉亭。
②牛渚(zhǔ):山名。
又名牛渚圻。
在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其山脚煅入长江部分,叫采石矶)。
古时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即此。
天门:牛渚西南方有两山夹江对峙。
状若蛾眉,谓之天门。
③限:隔断。
七雄:六朝及南唐。
七雄豪占指这七国都曾雄踞于此,吴、东晋、宋、齐、梁、陈及南唐七代均建都于金陵。
④与:提供,给。
⑤滟滟(yàn):水闪闪发光的样子。
⑥塞管:指羌笛、胡笳之类。
《阿滥》:曲调的一种,即《阿滥堆》。
《中朝故事》:“骊山多飞禽,名阿滥堆。
明皇御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
”⑦槛(jiàn):槛栏,指亭子的栏杆的木头。
⑧历历:分明可数。
西州:此处代指金陵,即今南京。
更点:报更的鼓点。
作品译文牛渚矶悬崖峭壁,天门显得更为险峻,历来偏安江南的七雄就是凭借长江南北的天险地势而雄踞一方。
薄雾渐渐散开,像有意让人登山游览。
诗歌鉴赏(思想内容)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 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 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念奴娇 吴渊 我来牛渚①,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② 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 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③。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 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 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1)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 析。(6分) 叹息岁月流逝、壮志未酬。“鬓已星星堪镊”, 说明自己已经两鬓斑白,难以有所作为了。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作者对深重国难的隐忧之情, 报国无门,满腔忧愤无处发泄。 强烈的爱国热情。作者借洒浇愁不能自已,最后凝 铸成一个将栏干捶碎、忠愤发狂的爱国者形象。
参考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 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 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 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点面结合
面:概括描写,顾及全局 点:详细描写,突出重点。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因为风声更响,山谷显得异常安静; 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 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 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
出自宋代吴渊的《念奴娇·我来牛渚》
原文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
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
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
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碓豪杰。
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
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
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吴渊(1190—1257年)字道父,号退庵。
吴柔胜第三子,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初,卒于理宗宝祐五年,年约六十八岁左右。
嘉定七年中进士,调建德主簿。
丞相史弥远在馆中留他,将授以开化尉,他谢道:“甫得一官,何敢躁进。
”弥远就不再强他。
累官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予祠。
又力战有功。
拜参知政事,未几,卒。
渊著有《退庵集》、《退庵词》奏议及易解,《宋史本传》传于世。
创作背景:作者登临古代战地牛渚山,见山川形势险要,想到此次胜利对人们的鼓舞,心胸大为舒畅。
但转念自己年纪已老,又缺少像温峤那样的人物来扭转当时忧患重重的政局,致使前方形势依然险恶,不禁悲愤交集,遂作此词。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