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三、《手稿》中的话语及架构-一《手稿》中的语境复杂,有三种不同的话语-1、处在被告席上的资产阶 社会制度及其国民经济学-2、对蒲鲁东一青年恩格斯的审判;-3、超越国民经济学范围的哲学人本主义 判;-二架构-1、用社会主义观点在国民经济学范围内批判经济现象-2、从哲学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出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即教材的异化理论部分-。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方面,马克思用物质生产劳动取代了黑格尔的精 劳动,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的唯心主义理解的实质在于把它仅仅看作“自我意识-的外化”,即设定物性 视之为精神的一个环节。在黑格尔那里,-66-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 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通过把“自由自觉的 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上,使劳动的主体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变成“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马克思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创造商品、资本和-私有财 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从而开-始超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就是有悖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异化劳动。-9
四、《手稿》的主要思想-一异化劳动思想-1、异化的概念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异化思想-霍布斯、卢梭 费希特、黑格尔、乐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2、创作《手稿》-前马克思前对异化的阐述-《黑格 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7
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研究-西方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 由主义国民经济学-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Q-首先,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意义 同时洞察到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其次,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根本矛盾 批判,从中剥离出了劳动范畴,说明了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对劳动范畴的正确理解。-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本书只有两百多页却凝结了马克思的诸多智慧,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政治经济学及哲学知识的匮乏,于我而言要想深入理解书中内容是很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体会到许多观点的精妙之处,对马克思的才学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深深叹服。
其中异化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个概念,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对异化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则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他这样说道:“劳动者生产得越多,那他创造在自己对面的异化的对象世界就越加厉害,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加贫乏,归他占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也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向神的贡献越多,他自己的留存就越少。
”随后他便提出了外化的概念,即“凡是他投到对象中去的所有生命,都敌对地疏远他。
”这样的理论我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有些晦涩也很有趣,直接通过枯燥的文字难以深入理解,我试着从这样几方面更全面地去理解异化这一概念。
书中提到了私有制与异化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占有其他存在物是不可逃避的现实,私有制是一种必然,而当存在的对象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的时候,这些对象就不再是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了,而是成为真正脱离于人的生活的客观事物了,这些对象不再属于人本身了,这就叫外化。
我们的生活本来也是我们通过实践产生的对象,当这一对象同样的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时,人便从人的生命活动中消失了,即人的异化。
前者逐渐演化为资本,而后者则成为了异化劳动的载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资本从人们的生产和劳动中外化出来并与劳动形成了对立,人的活动则异化成了资本的附庸。
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的一幅图片,工人在拧机器上的螺丝,这就是他的工作,这叫做他自己的生活么?还是异化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由于异化的作用,人在资本与异化劳动的斗争中可以说是消失了,这是我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见解不可谓不深刻。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如果有人问一个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我想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请问我看哪本书最好?”他大概会得到这个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想象中,一个哲学家最伟大的著作应该由他本人呕心沥血撰写并发表出来,向世人阐述他缜密的逻辑和伟大的思维。
但这本在马克思死后才被人发表的手稿汇总,却是导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是矗立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马克思写下这些内涵深刻甚至还有些晦涩难懂的手稿时,年仅26岁。
这也成为了同为26岁的笔者选择学习并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
在这手稿的开篇,就讲到了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工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地产、劳动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关于地产,或者更加直白一点,房地产的话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话题。
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之争的促进下,高房价似乎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原罪”。
任正非曾如此责怪过下属怠慢人才:“你把人先招来,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让他去洗沙子也好。
”之后通过每年销售收入1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华为在本次贸易之争中,似乎“平安着陆”了。
但我国其他的科技企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说白了就是科研人员的价值不能立刻显现,而花钱养着“无用的人”不符合资本运作的规律,自然就没有企业愿意给科研人员良好的待遇。
但科研人员也需要生活,面对生活成本的上涨,他们不得不放弃“个性”,去寻求能够立即将劳动变现的岗位。
而我国处在马克思所讲的“社会财富正在增加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分工加剧,这就导致了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当“过剩”发生的时候,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书笔记

马克思着作读书笔记专业:经济学姓名:王恒【阅读篇名】《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写作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
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
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
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
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确发展了科学理性,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却使人道主义最终落空了。
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倡导了人道主义,但由于没有和科学理性相结合,其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最终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现实。
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现实条件和途径,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

作者: 张一兵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8-15页
主题词: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的经济哲学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是青年马克思以人本主义的哲学话语全面批判的最初尝试。
青年马克思此时的理论运作主要是一种批判性的经济哲学,非科学的价值评判是其逻辑尺度。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文本语境的复杂性,表现为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经济学客观逻辑的异质性并存。
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
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异化劳动”这把锋利的武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对共产主义图景做了基本描述。
书中所说“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
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
”但是“为什么产品要属于劳动者呢?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吗?”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属于私人的,那么如果要是说产品是属于劳动者的,那么就是说劳动者从资本家的手里夺取了物质的占有权,则劳动者不就变成“资本家”了吗?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之后可以得到代替产品的货币。
所以我认为:首先我是同意“异化劳动”这个观点的,但我觉得这个异化的程度是有待商榷的。
就是支付劳动者的产品和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劳动者贬值的程度。
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
首先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
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
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
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
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
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51页)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时写的,从《序言》中看出,这是马克思未完成的一部独立著作,“它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把异化问题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后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严谨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量使自己能理解马克思关于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在思考过程中,我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理解,如“何谓对象化?”“当劳动者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保证其生存所需的机会(就业等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类的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本质是否有真假之分,我认为本质天然就是真的,假的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知识为最高存在,而绝对知识又是什么呢?是否为真理?但真理在我看来又是相对的”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与感兴趣的人们一起探讨。
当然,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精彩和值得一读再读的,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的论述是我们读好《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理论前提,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内容(工资、利润、货币等)的思想,我们在阅读《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时就会轻松许多,当然,我认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我们的理论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其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荐大家抽空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
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
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
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
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
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51页)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资本家的特征就是资本的特征,哪里有利润空间就流向哪里。
而工人只有自己的技能劳动力,无法独自完成商品生产,他们只能选择提供出卖劳动力给工资的雇主,而不是提供雇主的利润。
二,工人生产的商品越多,生产的超过自己劳动价值的剩余价值越多,即被资本家剥夺的那部分越多。
资本家在获得更多的从工人剥削来得利润作为扩大资本之后又投入更大的生产、投入更严格控制工人工作的暴力等等。
工人被剥削的越严重,工作强度越大,个人越贫穷,资本家反而越强大,资本占有更多。
这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劳动异化。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3.“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第52页)工人失去土地,没有生产劳动产品的基础,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必要劳动产品,以获得生存。
资本家通过提供劳动产品(替代物:工资)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只有通过工作他才能得到生存资料。
这些生存资料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
因此,他首先是作为被剥削劳动力的工人,其次是才是作为自己肉体的主体——人,他的肉体已经出卖给资本家了。
这样才能够生存。
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力的剥削是他获得剩余价值的根本来源。
4.“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第58页)论述: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生存。
资本积累导致的生产繁荣,并不自然的成为工人待遇好转的原因。
因为资本的成功,更大意义上是机器和技术本身的成功,而非工人的胜利。
没有资本的积累,就没有机器的进步。
而工人想与资本相联系的努力,往往淹没在与作为劳动产品的机器斗争的现实中。
想要让劳动者成为资本积累的受益人,则需要新的制度安排。
当然上述结论也可以佐证,对劳动关系的立法往往产生于一国经济腾飞时,而非平穷时代。
这不仅因为国家立法资源的相应丰富,也因为此时的劳资矛盾比彼时更为激烈。
当然这样的劳动立法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她伤害了资本家和资本积累本身,并进而使劳动滑向更为苦难的深渊。
有可能致使资本家对劳动者更严重的剥削。
5.“因此,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
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利。
”(第60页)论述:不宜认为购买的权力是资本危害性的本质。
实际上,如果资本不能用来支付,它化身为货币或不动产就是没意义的。
而如果它继续保持商品的状态,则一定会不断折旧而损耗殆尽。
资本的本质威胁,在于通过某些“利润”机制挣脱人的束缚,反而统治人的思想和生活。
这是它的天性之一。
6.因此,我们也看到,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因为用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后果,因为在工资中,劳动并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
(第61页)论述:工资就是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货币产生之后,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货币即体现为工人满足生产需要并将其用作交换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资表现为工人的劳动的价格或报酬。
劳动在这种工资表现过程中被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劳动似乎不再是能够为劳动而劳动,而成为为工资而劳动的被动方。
资本家通过对工人工资的控制实现对工人劳动力的无限剥削。
7.“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第61页)论述: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在他所处的帝国主义发展时代的远大设想和预测。
其中他描述出共产主义社会所具有最大特征就是:其一,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不再被个人或私人占有。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依照某种制度方式公平的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的获得生活资料和消费产品,这个基本前提就是私有制消失。
其二,在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知识和理性都达到一定高度。
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将消失,没有边界。
东方和西方文学、音乐、影视,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自由传播,供人们享受。
人民也能自由出境旅行。
每个人都能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精神。
人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当所有人可以免费、无偿享有全部社会财富时,饭店服务员和公司管理者便没有了阶级的区别。
人不再为利益而奔波,工作也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共产主义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公益化。
8.“异化”“劳动异化论”“资本的异化”人的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
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财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态,私有财产不再是作为生产资料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资本存在。
作为从这种异化态的自我回归的运动而存在的是更高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9.“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
土地所有者也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喜欢在他们未曾播种的地方有所收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成果也索取地租。
”(第35页)论述: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被资本家侵占以获得原始的资本积累。
资本家的第一桶金总是沾满鲜血的。
无产阶级脱离土地之后,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生存。
土地资本逐步向货币资本形态的转变。
货币资本区别于土地资本之处,在于它可以用于交换生产资料的其他任一形态,并体现出更好的灵活性和改造能力。
货币资本是资本的中流砥柱。
当土地资本失去自身的时候,无产阶级真正成为无产阶级,而沦为资本家的异化物。
资本整体实际上也发生了异变(资本拜物教)。
个人总结,在读完这几段《手稿》之后,我的直观感受是《手稿》可以作为《资本论》的前期准备,《资本论》中关于货币、资本的观点许多都是从《手稿》中可以依迹可寻的。
只是他的这些手稿既是政治经济学的凝练,也是渗透着极深刻的哲学内涵。
他将许多哲学理论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讨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如果没有深厚的哲学功底读起来会特别吃力。
我的能力只是停留在考研之时所复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浅层面,我还需要多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