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教育儿子的十句话[1]

合集下载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提起千古名相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他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具体的忠告。

1800多年前的智慧,如今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唯有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从而走得更远。

这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所有的果实,都是在循序渐进的积累中,慢慢结下的。

这时候,静就显得尤为重要。

浮躁的人,等不及花开,也等不及天晴。

唯有心静,才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掌控住自己的心,看清这迷雾中的前路。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

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懂得节俭,意味着既能克制住冲动消费、为虚荣买单的欲望,也意味着明白生活中哪些需求更重要,分得清主次,这其实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才华。

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把钱切实地花在值得的地方,过一种高性价比的生活,才是聪明的做法。

第三课:淡然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告诉孩子,一个人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若是一个人被欲望充塞,他的生活纵有繁华,也必将拥挤不堪,庸俗难耐。

而当你淡泊宁静,克制欲望,内心清澈而干净,你的生活即使平淡,也一定有着素雅的清欢,安静的丰盈。

愿你怀揣一颗素心,在清淡却有味的生活中,活出温暖的光芒。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亮写给其子诸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篇1: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

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

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

”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

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篇2:司马光: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内容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

他着述宏丰,其名着《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着作。

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着,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诸葛亮诫子书经典语句

诸葛亮诫子书经典语句

诸葛亮诫子书经典语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人,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后世誉为“卧龙先生”、“诸葛亮先生”、“卧龙先生谋主”、“卧龙道君”。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和智慧的谋略而广为人知,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深谋远虑,善于用兵,处理政务得当,受到了当时的各方称赞和尊重。

而他所留下的《诫子书》更是被后人奉为经典,成为后世学习和领悟的重要典籍之一。

《诫子书》是诸葛亮留给后世子孙的教诲书信,通过这些文字,诸葛亮对子孙后辈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传达了自己深沉的人生思考和为政之道。

这些言语虽古朴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诸葛亮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以下是《诫子书》中的一些经典语句:1. 父母养育之恩,不可忘怀。

子孙贤德,是为家族之福。

2. 节俭为上,务在存储。

不虚度时光,勤奋为王。

3. 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是为人之道。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谨慎行事,不可放纵。

5. 小人不可交,言而有信,信守诺言。

6. 莫欺长幼,莫辱贤良。

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7. 用人不疑,事业必成。

明辨是非,不为小利所诱。

8. 先天资质,后天努力。

勤奋学习,才能脱颖而出。

9. 为政以德,修身齐家。

仁爱之心,克己复礼。

10.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勇往直前,不为外物所动。

以上这些经典语句,凝聚了诸葛亮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这种高尚的品德和为政之道。

诸葛亮虽已逝世千年,但他留下的这些言语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人们的心灵,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遗产。

愿我们能够铭记这些经典语句,传承这种高尚的品德和为政之道,让这种智慧之光照耀着我们的人生之路。

第二篇示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不仅是东汉末年蜀汉丞相,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笔记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笔记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笔记
一、了解《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
《诫子书》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在其晚年时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勤奋为国,智慧过人,这封家书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智慧结晶。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为政,充满了父爱和教诲的深情。

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子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诸葛亮在信中强调了道德、学业、事业的重要性,并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做到心静、修身、养德,其次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最后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

三、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成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内心宁静,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养成良好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要静心,才能与才能是相辅相成的。

诫子书人生感悟句子

诫子书人生感悟句子

诫子书人生感悟句子1. 选诫子书的一句名言谈感想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教育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一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在诸葛后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传。

这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等丰富内容,成了诸葛后裔上千年来做人、为官的生活准则。

《诫子书》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

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所有这些,对我们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2. 读了《诫子书》后,请说说你的感想和体会读《诫子书》有感“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宁静才能够静思反省,修养身心,为官做人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到不受利诱,不受物惑。

“俭以养德”。

以节俭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怡然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党员干部仍然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要事事讲求名利,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做到视名利淡如水,视责任重如山。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的干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就会半途而废。

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抓落实、抓深入、抓提高,努力使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慆慢则不能励精”。

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

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样不谋而合。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诫子书》原文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翻译/译文一、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二、高尚君子的行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要从宁静中修养身心,用简朴的行动来培养品德。

不节俭,无从确立自己的志向;不宁静,难以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努力学习;没有刻苦的学习,就不能得到广博的才智;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学到要学的知识。

沉溺散漫,就不能激励精神;轻佻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也很有一套。

他给儿子上的十堂课中,通过简洁个语言阐述了很深刻的道理,使人受用无穷。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怠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

请你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第九课: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

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

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是人生呢?第十课:精简的力量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

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简沟通吗?毛主席作为政治家,对三国人物的研究颇有深度。

他在看《三国》时,将其中的道理和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毛主席喜欢看古典文学作品,看过之后会提炼出其中的精华。

他在品读三国人物时,见地颇深。

袁绍、刘备、孙权优柔寡断我(毛泽东)是提倡政治家办报的,但有些同志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优柔寡断。

袁绍、刘备、孙权都有这个缺点,都是优柔寡断,而曹操则是多谋善断。

我们做事情不要独断,要多谋,但多谋还要善断,不要多谋寡断,也不要多谋寡要,没有抓住要点,言不及义,这都不好。

听了许多意见之后,要一下子抓住问题的要害。

曹操批评袁绍,说他志大智少,色厉而内茬,就是说没有头脑。

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

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

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亮宜自临阵”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

毛泽东则不然,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

”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

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

这就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明帝青龙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

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

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

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

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

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

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因此,毛泽东评点时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毛泽东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品刘备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于刘备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他多次强调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刘备的缺点,毛泽东认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

1949年3月24 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这里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

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

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

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

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

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接着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鉴于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 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

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后要看组织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

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后要看组织。

”早在井冈山时期,打土豪时,毛泽东还想在土豪家里能找到《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来读。

在毛泽东的著作、报告、讲话、演说当中,引用《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赋予新意,可以说不胜枚举,多有所见。

毛泽东在1953年的《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

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重视选拔青年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品曹操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

1918年8月,他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

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

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

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

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看作奸臣的传统观念十分不满。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

其实,曹操不坏。

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

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

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

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毛泽东是一个浪漫的诗人。

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给曹操定论的名篇。

寥寥数语,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

他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养生之道。

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养的胡乔木推荐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说: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宜读。

1963年12月,他又写信给因病休养的林彪推荐《龟虽寿》,说此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

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1975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

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毛泽东坚决主张为曹操翻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