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改革小说
当代文学·改革文学

第四节“改革”文学一、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催生“改革”文学的产生最先感受到“时代情绪”又给予明确表达的是四川青年诗人骆耕野。
1979年5月,他在《诗刊》发表《不满》一诗:“象鲜花憧憬着甘美的果实,/象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我心中孕育着一个‘可怕’的思想,/对现状我要大声地喊叫出:/--‘我不满’”。
诗中出现的不满现状的焦虑、不安,正是对改革的要。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首诗“道出了‘改革文学’所以崛起的历史因由与时代背景、社会情绪”,“是‘改革文学’的宣言”。
不久,1979年7月,天津工人出身的作家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标志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问世。
二、什么是“改革”文学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对未来抱有良好愿望而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创作潮流。
这一思潮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社会经济改革、期待改革、呼唤改革的时代情绪。
作品多从新与旧、善与恶、前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中,真实描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关系及其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三、农村题材的“改革”小说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在这期间,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
(一)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等七篇。
1979到1991年前后历时12年,这就使主人公陈奂生在广阔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里,有了更充分的表现。
作品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
浅析“改革文学”的类型

浅析“改革文学”的类型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上任记》。
本论文旨在结合作家作品,对“改革文学”的类型进行分析说明。
从改革文学的兴起到落潮大致呈现两个阶段。
以《乔厂上任记》为标志是改革文学的发韧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乔光朴形象的产生带动了与“乔厂长”有血缘关系的“开拓者家族”人物系列。
从蒋子龙的创作来看,就有车蓬宽(《开拓者》)、高盛五(《人事厂长》)、牛宏(《锅碗瓢盆交响曲》)、宫开宇(《悲剧比没有剧要好》);从其他作品来看,焦祖光《跋涉者》中的水运宪、《祸起萧墙》中的傅连山,柯云路《三千万》中的丁猛……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开拓者家族”中改革者的形象。
这些改革者的诞生表明文学参与现实生活的迫切性。
农村题材揭示改革给农民命运带来变化的小说很多。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是系列小说思想艺术方面最为出色的一篇。
高晓声有意继承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传统,他既为他们生活境遇的改善而欣喜,也对他们因袭的落后精神因素予以细致的刻画和温情的嘲讽。
陈奂生上城的一系列遭遇显示出具有阿Q基因的中国农民面对物质、精神的双重困扰,以精神胜利法求得解脱似乎成为必由之路。
那种对物质、权威的崇拜感,不仅仅是农民的某种精神状态的描绘,也是中国人改革开放后物质欲望复苏的某种缩影。
至1981年底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创作剖示了改革进程的艰难,投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新文学史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
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0.茹志鹃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1.三个诗群:(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阮章竞、李季;(2)行吟诗群:艾青、闻捷、方纪;(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贺敬之、郭小川。
改革文学——精选推荐

改⾰⽂学第⼗讲改⾰⽂学下次课需要阅读的⽂本:《受戒》、《西藏,系在⽪绳扣上的魂》。
⼀、改⾰⽂学1.概念改⾰⽂学是新时期⽂学在批判反思历史的同时,对改⾰开放过程中社会现实的⽂学书写。
它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1)揭⽰原有⽣产关系的弊端,强调改⾰的必要性;2)展⽰改⾰派与保守势⼒的⽃争;3)剖析改⾰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国民性中的落后⽂化元素(《陈奂⽣上城》);4)表现改⾰开放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腊⽉正⽉》、《⼩⽉前本》、《鸡窝洼的⼈家》);5)揭⽰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活⽅式的⽡解。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蒋⼦龙《乔⼚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新星》、铁凝《哦,⾹雪》、贾平凹《⼩⽉前本》、《腊⽉正⽉》、《鸡窝洼的⼈家》(农村改⾰三部曲)、《浮躁》、路遥《⼈⽣》、《平凡的世界》、⾼晓声《陈奂⽣上城》等。
2.分类1)城市改⾰:蒋⼦龙、张洁、柯云路;2)农村改⾰:贾平凹、路遥、⾼晓声。
3.评价积极⽅⾯1)现实针对性。
通过对改⾰⽂学的历史性阅读,我们⼀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中国改⾰开放的历史过程。
“农村改⾰三部曲”——“浮躁:2)历史纵深感。
有些作品试图从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上揭⽰改⾰的必要性:李国⽂的《花园街五号》。
3)⽂化的深度。
张炜《古船》4)⼈性的深度。
《陈奂⽣上城》消极⽅⾯1)雷同化。
A.改⾰者形象的雷同:硬汉形象:精通业务、思想解放、敢作敢为——乔光朴、李向南弄潮⼉形象:不愿⼀⼼务农,思想开放活络——门门、王才、⾦狗B.背景雷同:改⾰者⼤多在“⼗七年“或”⽂⾰“期间受到迫害。
C.爱情模式类同:男⼥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把爱情视为⽣命的全部,因为爱情⽽⽀持男⼈的改⾰事业,男⼈则把爱情视为⾃⼰改⾰事业的⼀部分。
乔光朴和童贞、刘钊与吕莎、门门和⼩⽉2)理想化3)清官主义、⼈治思想李向南——李青天、武耕新4)美学层次不⾼过度关注社会意义⼆、蒋⼦龙1.代表性作品《乔⼚长上任记》、《开拓者》、《⾚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
新时期改革文学

新时期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出现于70年代末,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辛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人物形象塑造。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被认为是改革文学的潮头作,但并未反映多少改革内容。
真正的改革文学是对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反映的作品。
何士光《乡场上》、《种苞谷的老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文学。
此后,改革文学出现两种趋势。
一是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回避生活中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进入道德领域和人的心灵深处来反映时代。
代表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
也有人写人们内心对新事物的抵触,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作家,他们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待改革。
如《鲁班的子孙》写了父子两代木匠,儿子认活不认人,干活就收钱,被村民所指责。
作家虚构了许多不择手段赚钱,有钱就变坏的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的物欲横流。
另一种是以张炜为代表,站在改革的主要矛盾的层面上,用怀疑的目光看改革。
所以曾被误认为反改革。
其实他们的本意是支持改革,张炜的《秋天的思考》(写竞争起点不平等的问题)、《秋天的愤怒》,矫健的《老人仓》(地方干部用改革发黑财),晓剑的《被切割成两半的太阳正在升起》(一女子为权力和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
此外
还有一些反映城市改革的作品。
如张洁的《沉痛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第五讲 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 全国教育界:1951年11月30日,《关于在 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 示》 • 文艺界 ,1951年11月《关于在文学艺术界 开展整风学习的指示》 • 整个知识界 1952年1月5日 《关于开展各界 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
• 目的:号召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 东思想,肃清资产阶级思想,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观念,以及克、确立工人阶级在政 治上、思想上处于领导地位的观念
• 针对这个情况,马寅初等校领导认为有必 要在全校教职员中统一思想,于是利用暑 期组织教职员进行了40多天的政治学习。 暑期学习效果明显,人们精神面貌和工作 效率都有改善,这使马寅初等人深受启发, 又进一步倡议在全校教职员中开展一次政 治学习运动。
• 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召开政府委员会议, 会后,马寅初向周恩来汇报了北大政治学 习的情况。当马寅初谈到可以北大为试点, 如果效果好,这个运动还可普遍推广时, 周恩来对此表示肯定,并嘱马将意见写成 书面材料上报。
• 不少知识分子,以“超阶级”、“超政治” 的观点自居,认为“国民党时教书,日本 人来了我教书,共产党来了我还是教书”, 好像政治与己无关。很多人对新中国的变 化持怀疑、观望态度。
• 三、建国后党建立起对知识分子的使用 • 七届三中全会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以 “不要四面出击”为指导方针,使“知识 分子的绝大多数不反对我们”。 • 1、仿效苏联模式,向知识分子支付工资, 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承担责任 • 2、对知识分子思想意识进行改造:创办军 政大学、革命大学
• 自 10 月 23 日开始,《人民日报》、《光明 日报》、《天津日报》、《进步日报》开 辟专栏,陆续刊登一些知名学者的检讨文 章,这些文章起了示范带头作用,批评与 自我批评在知识分子中间迅速展开。
林斤澜小说选

作者突出了她的不认命,不服罪,矢志抗争的倔 强性格,表现了她作为一个弱女子独特的反抗方式, 以及性格与时代环境的不断摩擦。作家对材料的这种 特殊处理方式扩大了小说的容量,同时也使小说更简 练、含蓄,给读者留下较多回味的余地。
2、人物刻画上主要运用白描写意手法, 形象鲜明,撼人心魄
我瞪着眼往里看,飘飘忽忽的一个白身子,穿着白 衬衣,长长的,没有腰带,飘着长长的白袖子,撕开了, 飘着。长长的黑头发,飘着……白衬衣胸前,一个烘烘 红红的大字:“冤”。那是用血写的,那是血书,那是 我姐姐,她有一首诗:《蘸血的幽灵》。
(二)文革时期,文艺领域一片萧条
(三)新时期小说创作 最为突出的表征是创作潮流的不断更迭与演进。
1、伤痕小说
“新时期”小说最早涌现的潮流。
主要特点:揭露和控诉“四人帮”的罪行,表现对 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歌颂对“四人帮”的不屈斗 争,及时感应时代脉搏,表现时代主题,反映了人 民心声,也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
5、 现代派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蓝天绿海》、《寻找歌王》和残雪的《苍老的 浮云》、《黄泥街》等。
6、 实验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化内涵、文学观念 和文本特征方面均有激进的反叛色彩和实验品格。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 洪峰《极地之侧》 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平静如水》 余华《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 《古典爱情》、《鲜血梅花》
中短篇小说创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短篇小说成就更为突出。
(1)长篇小说:
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赵树理的《三里湾》 李颉人的《大波》 梁斌的《红旗谱》 杨沫的《青春之歌》
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 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 欧阳山的《三家巷》 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第一部)等
当代工业改革题材小说的人性书写——以赫东军长篇小说《谁主沉浮》为例

Depiction of Human Nature in Contemporary Novels about Industrial Reform——A Case Study of He Dongjun’s Novel Who is the Master of ups and
downs
作者: 唐冰炎[1]
作者机构: [1]新余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新余338004
出版物刊名: 萍乡学院学报
页码: 61-6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改革题材;人文关怀;人性书写;批判视角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改革题材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当下此类作品更加直接
地正视改革进程中艰难曲折的现实,更加接近改革生活的实际,在社会进步、人类尊严的碰撞冲突中探索现代性多张面孔下潜藏的矛盾、危机及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赫东军先生的工业改革
题材长篇小说《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部反映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改革的现实主义作品,逼真再现了市场生存危机下国企艰难改制而经历的漫长痛苦的挣扎,尤为可贵的是以一位作家的良知,大胆而深刻地反思了市场经济下唯效益价值观带来的残酷权谋争斗与人性的泯灭。
文章以分析作品
中不同角度的人性书写切入,力图凸显这部作品真诚直面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彰显优秀作家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时代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高晓声与“陈奂生系列”
• 陈奂生系列: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人公创 作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 生专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 五篇小说,被称为“陈奂生系列”,后被 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 “我们认识了陈奂生,从而认识了一个时代”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 陈奂生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并 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 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与容易满足 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 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 于动口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而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 到了欺骗而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 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 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 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信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活 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 还会出皇帝的。
——高晓声《且说陈奂生》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人生》
• 《人生》——借爱情故事,凝聚丰富的人 生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变动。 • 高加林人物形象:自尊、自卑、自信错综 复杂的交织——触及了城 • 刘巧珍:“像金子一样纯净,像流水一样 柔情”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小说通过刻意渲染爱情的甜蜜来突出高加林的悲剧性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抉择与分手:高加林与巧珍的分手标志着与土地和它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 裂,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合法却不尽合理合 情…… 但作者没有回避高加林抉择的合理性,高加林的悲剧同样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倘若刘巧珍诚挚 又深沉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理想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生活哲学 如何说服他、束缚他?——社会变化引起的道德和心理层面
– – – – –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 张锲《改革者》 焦祖尧《跋涉者》 水运宪《祸起萧墙》 柯云路《三千问》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 第三阶段:改革小说从社会层面向文化层 面的推进。写改革与人心世态、风俗习尚 变化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的内蕴上寻求参 照、开掘民族精神的历史活动。 • 代表作:
– 张杰《沉重的翅膀》 –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 – 柯云路《新星》 – 贾平凹《腊月·正月》 – 路遥《人生》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蒋子龙和《乔厂长上任记》
• 《乔厂长上任记》的文学史地位:标志着 新时期改革文学的开始 • 塑造”铁腕英雄”乔光朴形象:通过写他 的坚毅刚强和困惑苦恼,他的感情世界的 波涛起伏和对待爱情的果敢态度,塑造了 一位性格鲜明突出的改革者形象。 • 评价:乌托邦式的“只要改革,生产就能 搞上去”的神话。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第五讲 改革小说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改革时代呼唤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 改革时代
• 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 治路线,开始了经济和政治改革浪潮 – 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开始打碎“精神梦 迷”,“齐家治国平天下”
• 改革文学概念
– 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 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命运的变化的文学作品。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改革文学的发展历程
• 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改革文学 的发韧之作。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来揭示旧的经 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者改革事业的 矛盾—“改革者文学” • 代表作:
– 张炜《古船》 – 贾平凹《浮躁》 – 路遥《平凡的世界》 – 柯云路《京都三部曲》 – 王润滋《小说三题》 – 矫健《小说八题》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寻根小说 改革小说
• 1981年,张杰《沉重的翅膀》问世,标志 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开始。剖析了改革进 程的复杂与艰辛,透射出政治体制改革所 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 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改革题材文学” • 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