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圃地的建立与管理2

合集下载

园艺种植日常管理制度

园艺种植日常管理制度

园艺种植日常管理制度一、种植前准备阶段1. 土地选择种植园地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风口位置的地方,土壤PH值应在5.5-7.5之间,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2. 土壤改良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改良,添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同时,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3. 种子选购选择优质种子进行播种,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和产量稳定。

种子应具有清晰明亮的外观、无病虫害和发芽率高等特点。

4. 定植计划根据种植的具体作物,制定合理的定植计划,确定行距、条距和密度,保证植株之间的养分竞争和阳光照射的平衡。

5. 设施建造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气候特点,建造相应的温室、大棚等设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延长生长季节和增加产量。

二、种植管理阶段1. 浇水管理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天气情况,科学浇水,确保植物的充足供水,但又避免过湿造成的病害和根部腐烂。

2. 施肥管理根据生长期和作物需求,定期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肥料,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3. 除草管理及时除去杂草,保持作物生长环境的干净整洁,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利于植物的健康生长。

4.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作物,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稳定。

5. 节果修枝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结果需要,进行适当的节果修枝,促进果实的发育和增加产量。

6. 支架绑枝对于藤蔓类植物或攀援植物,应建立支架并进行定期绑枝,保持植物的整齐和美观,方便采摘和管理。

7. 采收管理根据作物的成熟度和采收期,及时进行采收工作,避免果实过熟或腐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收获后管理阶段1. 清场整理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清除残根残茬和杂物,消毒处理,减少病虫害的传播,为下一季种植做好准备。

2. 土壤修复根据作物的养分流失情况,及时进行土壤修复和补充营养,保证土壤肥力和结构的平衡,为下一季作物的生长提供保障。

第六章 园艺植物的园地建设

第六章 园艺植物的园地建设
第六章 园艺植物的园地建设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因地选择 因地规划设计 种植制度 播种和定植
第一节 因地选择
一、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1、地面平坦程度:地势高度、坡度、坡向、地面 径流、排水出路、雨涝等情况。 2、形状和方位:菜园、花园要求形状方正,方位 正南(或略偏东、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 照,有利于田园机械规划及机械化作业。
2、定植方式
定植方式:定植穴或单株之间的几何图 形。生产上无论是多年生木本果树、 观赏树木或是一二年生的草本蔬菜、 花卉、瓜类植物,常用的定植方式有 以下几种。
(1)正方形定植 正方形定植:行距、株距相等。所说的稀 植果园中常用,黄瓜、架豆、支架栽培的 冬瓜等也有用的。优点是每株占有一定相 对独立的空间,株与株间通风透光好,无 行间、株间之分,纵横作业均可,适用于 稀植时。缺点是土地利用不经济。
三角形定植:相邻行的植株位置相互错开, 与隔行树相对,相邻3株呈正三角形或等腰 三角形,行距与株距相等或不等。
这种定植方式适宜密植,但管理上不方便。
(4)带状定植 带状定植:2行或三四行密植,行距株距小, 为1带,与另1个2行或三四行为1带之间的带 距较大,大于带内行距,大于株距。这种定植 方式适宜密植,带间距较大,便于作业。有一 定透光、通风条件。实际上按畦定植的蔬菜、 花卉,畦埂较宽为带距,畦内为定植带,生产 上已很普通。
(5)计划定植 计划定植:又称变化定植,为了充分利用土地 面积,一些多年生果树,幼树时树冠还不大, 栽植密度大,待树长大,果园出现郁闭情况时, 有计划地疏除一些株(或行),在蔬菜栽培上, 以架栽培的黄瓜、架豆,大架间定植小架,小 架作物早熟,可早疏除,亦是计划性定植方式。
五、排灌系统

学校种植园管理制度

学校种植园管理制度

学校种植园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利用学校的空地资源,促进学生对农业和园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园艺技能,本管理制度规定用于学校教育活动的种植园的管理与使用。

第二条学校的种植园应该以教育和实践为主要目的,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园艺类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三条种植园的种植和管理应该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种植园的管理第四条学校种植园的管理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确定专门负责种植园工作的负责人。

第五条学校的种植园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种植园的整洁和安全。

第六条学校应当制定详细的种植园管理和使用计划,并向全体师生宣传和普及相关管理制度。

第三章种植园资源的使用第七条学校的种植园资源应当优先保障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需求。

第八条学校的师生可以通过申请和预约方式使用种植园进行实践活动和科研实验。

第九条学校的种植园资源还可以向社会开放,作为园艺展示和教育交流的场所。

第四章种植园的维护和保护第十条学校的种植园应当建立健全的植物保护和管理制度,对于园林植物的种植、养护和管理进行规范。

第十一条学校的种植园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

第十二条学校的种植园应当加强对园林植物的养护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种植园的植物群体健康和整洁。

第五章学校园艺教育活动第十三条学校的种植园应当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园艺实践活动。

第十四条学校的园艺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种植园资源,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园艺技能。

第十五条学校应当组织园艺比赛和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园艺兴趣和技能。

第六章管理制度的执行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加强对种植园管理制度的宣传和落实,提高全体师生对园艺教育的重视。

第十七条学校对于种植园管理制度的宣传应当全面而及时,确保师生对于管理制度的了解和执行。

第七章管理制度的评估和完善第十八条学校的种植园管理制度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和完善,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种植园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小学种植园的管理制度

小学种植园的管理制度

小学种植园的管理制度一、引言小学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种植园则是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学习植物生长知识的好地方。

为了更好地管理小学种植园,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二、园区管理1.种植园负责人小学种植园的负责人需要有一定的园艺知识和管理经验,对于植物的养护、管理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确保园区的正常运转。

2.人员分工小学种植园的管理人员应当做好分工,实行责任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教师应当负责教育引导学生,向学生传授植物知识,培养学生成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日常管理小学种植园的日常管理包括清洁、浇水、修剪、施肥等工作。

负责人应当制定详细的日常管理计划,明确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

4.安全管理小学种植园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在种植园活动时的安全。

园区内应当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定期检查园区设施和设备的安全状况。

5.卫生管理小学种植园的卫生管理非常重要。

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园区的环境进行卫生清理,保持园区的整洁。

三、植物管理1.植物选择小学种植园应当选择易于管理的植物进行栽培,更好地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和传授。

同时,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轮换,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植物养护小学种植园的植物需要定期的浇水、修剪、施肥,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管理人员应当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密切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及时处理植物的病虫害问题。

3.植物标识小学种植园需要对植物进行标识,标注植物的学名、特点、用途等信息,以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

四、活动管理1.园艺课程小学种植园可以开设园艺课程,让学生们在园艺活动中学习植物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义务劳动学生们可以参与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比如浇水、清理杂草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春季采摘春季采摘是小学种植园的重要活动,学生们可以参与其中,采摘新鲜的果蔬,体验劳动的快乐。

园林绿化管理制度范本(7篇)

园林绿化管理制度范本(7篇)

园林绿化管理制度范本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所园林绿化组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所的园林绿化管理,使全所园林绿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维护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积极搞好园林绿化组的内部管理,坚持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高质量、高标准进行园林绿化管理。

二、加强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草坪及地被植物养护规范,保持良好的观赏效果;公园及城区乔木、灌木和绿篱植物适时修剪造型;积极防治植物病虫害,促进植物健壮生长,使城市达到绿化、美化一流水平。

三、加强对公园及城区名木古树的保护管理,建立巡查制度,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名木古树的成活和健康成长。

四、保质保量完成公园及城区所需花卉苗木的摆放和栽植,搞好现有盆景的日常管理工作。

五、做好园林垃圾处理工作,及时清理园林修剪作业产生的树枝、落叶和从草坪地被中清除的杂草,保证绿地美观和环境卫生。

六、各段面绿化维护人员工作应积极主动,要与本段面督查人员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工作。

1、在日常管理中,对于督查人员要求及时处理的问题,当日未处理的,督查人员有权提出处理、处罚意见;2、各段面绿化维护人员发现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不能处理的,必须第一时间向督查人员报告,并向园林组长汇报,若由于报告不及时而造成病虫害蔓延,影响景观的,将负主要责任;3、各段面绿化维护人员对本段面内所出现的损害绿化植物、绿地等违规行为,不上报,熟视无睹,造成损失的将负主要责任。

七、加强园林机具和劳动工具的使用管理,必须熟练、正确地操作使用园林机具和工具。

机具和工具须由专人保管、规范存放,进行定期保养、检修,确保无故障运行。

维护人员使用的工具实行以旧换新。

八、确保园林操作规范,确保园林作业的安全性,增强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九、园林组长每天对园林工作检查一至二次,同时做好组内成员、工作的协调和分配。

十、园林组长和分管领导对园林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经检查不合格者将根据有关条例进行处罚。

苗圃地的选择、规划和管理

苗圃地的选择、规划和管理
园艺植物栽培学 第4章 第1节
7
8
土壤消毒
• 采取一定措施(辐射处理、化学药剂、高温),以杀灭土 壤中病菌、线虫及其它有害生物的一个过程。
园艺植物栽培学 第4章 第1节
9
除草剂
• 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按作用 分为灭生性和选择性除草剂。
• 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剂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只要接触 绿色部分,不分苗木和杂草,都会受害或被杀死。主要 在播种前、播种后出苗前、苗圃主副道上使用。如草甘 膦等。
• 蔬菜:播种区(采用设施或种床)、分苗区 • 园林苗木:母本区(种子圃、采穗圃等)、播种区、无性
繁殖区(嫁接、扦插、压条、分株等)、移植整形区、引 种驯化区、特种苗圃区等。
园艺植物栽培学 第4章 第1节
6
三、苗圃地管理措施
1、土壤管理
• 整地、轮作与施肥 • 土壤消毒处理(高温处理,药剂处理) • 苗圃地的化学除草(尽量少用)
• 选择性除草剂:除草剂对不同种类的苗木,抗性程度也 不同,此药剂可以杀死杂草,而对苗木无害。如盖草能、 氟乐灵、扑草净、西玛津、果尔除草剂等。
园艺植物栽培学 第4章 第1节
10
二、苗圃地管理措施
2、土壤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管理
• 苗圃技术档案是苗圃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真实纪录。 • 内容: ①苗圃地利用档案;②育苗技术措施档案(全过程的一切技术
园艺植物栽培学
第4章 园艺植物繁殖与育苗
2
讲授内容
第1节 苗圃地的选择、规划和管理 第2节 有性繁殖 第3节 无性繁殖 • 3.1 嫁接繁殖 • 3.2 自根苗繁殖 • 3.3 组织快繁与
无病毒苗木繁殖 第4节 容器育苗与苗木出圃

苗圃地养护管理制度

苗圃地养护管理制度

苗圃地养护管理制度一、苗木种植1. 选址:苗圃地选址应远离污染源,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风口平缓。

苗圃地应尽量远离高压线,避免电磁辐射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2. 土壤改良:在种植苗木前,应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

可以施入有机肥料、磷酸二铵等营养物质,使土壤更适合苗木生长。

3. 种植苗木:选择品种优良的苗木进行种植,种植时要保持苗木根系的完整,尽量避免伤害。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可以使苗木生长更加健康。

二、灌溉管理1. 定时灌溉:苗木生长需要水分的供应,定时灌溉可以确保苗木充足的水分供给。

同时要注意水质的清洁,避免污染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2. 灌溉方式: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根据不同的苗木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3. 检查灌溉设施:定期检查灌溉设施的情况,及时修复损坏的管道、喷头,保证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病虫害防治1.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苗木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2. 防治措施: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3. 清理杂草:不定期清理苗圃地的杂草,减少病虫害寄生的环境。

四、施肥管理1. 施肥原则:根据不同季节和苗木生长阶段施入适量的有机肥、磷、钾等营养物质,保证苗木的生长需求。

2. 施肥方法:可以采用基肥、追肥、叶面肥等施肥方式,根据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

3. 施肥量控制: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的施肥量控制。

五、修剪整形1. 定期修剪:定期对苗木进行修剪整形,保持苗木良好的生长形态。

2. 剪枝原则:剪除病虫害部分、交叉分枝和虚弱生长部分,保留健康生长的主干和主要侧枝。

3. 疏剪调整: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和树形要求,适时进行疏剪、调整剪枝,使苗木更加健康和美观。

六、药剂使用1. 合理使用:根据苗木病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浓度进行防治,避免药剂滥用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2. 定期喷洒:定期对苗木进行药剂喷洒,预防病虫害发生。

园林植物育种学实验教案11-12.1用

园林植物育种学实验教案11-12.1用

实验一植物种质资源圃的设计和建立一、实验目的了解建立种质资源圃的意义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种质资源圃田间试验设计原理;练习圃地总体规划、小区划分及试材的定植方法。

二、实验原理种质资源圃的建立是为了加深对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是育种的材料仓库。

虽对各种来源的种质资源及其特性有所了解,但可能尚不深入,有必要设置种质资源圃,对每份试材进行观察、研究和比较鉴定,全面地了解每份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从中筛选出育种所需要的原始材料或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

种质资源圃田间试验设计的原理是尽量减少非试验因子的干扰,提高田间试验的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和重演性。

小区面积大小应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具体确定,为了不造成基因流失或较少流失,需确保栽培株数(白菜、甘蓝、黄瓜、萝卜等需50~100株;茄子、番茄、辣椒30~50株;大葱、洋葱100株);在小区设置方面,一般每隔5~10个小区设1个对照小区;在每类蔬菜种植区两侧设置保护行,在试验田周围设置保护区。

田间道路的设置应较一般试验田宽一些,以便于观察、记载;应把同类或特性相近的种类归到一起;在每个种类内,把形态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品种、类型归到一起;对多年生或宿根类植物应另设一个种植区,不至于妨碍种质资源圃土地的合理轮作。

三、实验用品1、试材搜集到的各种蔬菜、花卉植物品种、类型,半栽培类型、野生植物种子或繁殖材料,以及实验区的平面图。

2、工具和用品整地作畦工具、皮卷尺、木质或塑料标牌、毛笔、变色油笔、墨汁、绘图纸等。

四、实验步骤将学生分成3~5人为一组1、种质资源的初步整理对搜集或引入的种质资源,根据其原始记录进行统一编号(永久性的编号)。

写明它的中文名、拉丁名、品种名(若是国外引进,应附上原文名称、来源和主要性状)。

在将各条途径搜集的品种类型,按各种植物归类之后,给每一份材料编一个小区号。

小区号的编法:前2位数是年份号(91);年份后是小区号。

小区号数的多少取决于当年种植的材料数,若在100以内为2位数,大于100则为3、4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圃用地面积计算(园林树木)1.生产用地面积计算生产用地一般占苗圃总面积的75%~85%。

大型苗圃生产用地所占比例较大,通常在80%以上。

计算苗圃生产用地面积,应根据以下几个因素来考虑。

即每年生产苗木的种类和数量;某树种单位面积产苗量;育苗年限,也即苗木年龄;轮作制及每年苗木所占的轮作区数。

计算某树种育苗所需面积,按该树种苗木单位面积产量计算时,可用如下公式:NA BS =———×——n C式中:S—某树种育苗所需面积;N—每年计划生产该树种苗木数量;n—该树种单位面积产苗量;A—该树种的培育年限;B—轮作区的总区数;C—该树种每年育苗所占的轮作区数。

例:某苗圃每年出圃2年生紫薇苗50000株,用3区轮作,每年1/3土地休闲,2/3土地育苗,单位面积产苗量为150000株/hm2。

则:50000×2 3S =—————× ——=1(hm2)150000 2目前,我国一般不采用轮作制,而是以换茬种植为主,故B/C为1,所以需育苗地面积为0.667hm2。

这样按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是理论数字,在实际生产中因移植苗木、起苗、运苗、贮藏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会造成一定损失,因此还需将每个树种每年的计划产苗量增加3%~5%的损耗,并相应增加用地面积,以确保如数完成育苗任务。

计算出各树种育苗用地面积之后,再将各树种用地面积相加,再加上母树区、引种试验区、温室区等面积,即可得出生产用地总面积。

二、园艺植物圃地规划设计(一)苗圃用地划分苗圃用地一般包括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两部分。

1.生产用地生产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培育苗木的土地,包括播种繁殖区、营养繁殖区、苗木移植区、大苗培育区、设施育苗区、采种母树区、引种驯化区等所占用的土地及暂时未使用的轮作休闲地。

2.辅助用地辅助用地又称非生产用地,是指苗圃的管理区建筑用地和苗圃道路、排灌系统、防护林带、晾晒场、停车场和管理区的房屋建筑等。

(一)生产用地设置1.作业区(耕作区)及其规格生产用地面积占苗圃总面积的80%左右,为了方便耕作,通常将生产用地再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区。

所以,作业区可视为苗圃育苗的基本单位,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作业区长度依苗圃的机械化程度确定;作业区宽度依圃地土壤质地与地形是否有利于排水确定,并应考虑排灌系统的设置、机械喷雾器的射程、耕作机械作业的宽度等因素;作业区方向依圃地的地形、地势、坡向、主风方向、形状等情况确定。

作业区的长度依机械化程度而定,小型苗圃一般使用小型农机具,每一作业区的面积可为0.2~1hm2,长度可为50~200m。

大、中型苗圃一般使用大型农机具,每一作业区的面积可为1~3hm2,或更大些,长度可为200~300m。

作业区的宽度依圃地的土壤质地和地形是否有利于排水而定,一般可为40~100m,便于排水的地形与土壤质地可宽些,不便排水的可窄些;同时要考虑喷灌、机械喷雾、机具作业等要求达到的宽度。

长方形作业区的长边通常为南北向。

地势有起伏时,作业区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

地形形状不规整时,可划分大小不同的作业区,同一作业区要尽可能呈规整形状。

2.育苗区的设置苗圃生产用地包括播种繁殖区、营养繁殖区、苗木移植区、大苗培育区、采种母树区、引种驯化区(试验区)、设施育苗区等,有些综合性苗圃还设有标本区、果苗区、温床区等。

(1)播种繁殖区利用种子繁殖种苗而设置的生产区。

播种育苗的技术要求较高,管理精细,投入人力较多,且幼苗对不良环境条件反应敏感,所以应选择生产用地中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好的区域作为播种繁殖区。

人力、物力、生产设施均应优先满足播种育苗要求。

播种繁殖区应靠近管理区;地势应较高而平坦,坡度小于2°;接近水源,灌溉方便;土质优良,深厚肥沃;背风向阳,便于防霜冻;如是坡地,则应选择自然条件最好的坡向。

(2)营养繁殖区为培育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等营养繁殖苗而设置的生产区。

营养繁殖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并需要精细管理,一般要求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段作为营养繁殖区。

培育硬枝扦插苗时,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而湿润。

培育嫁接苗时,因为需要先培育砧木播种苗,所以应当选择与播种繁殖区相当的自然条件好的地段。

压条和分株育苗的繁殖系数低,育苗数量较少,不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所以通常利用零星分散的地块育苗。

嫩枝扦插育苗需要插床、荫棚等设施,可将其设置在设施育苗区。

(3)移植区为培育移植苗而设置的生产区。

由播种繁殖区和营养繁殖区中繁殖出来的苗木,需要进一步培养成较大的苗木时,则应移入苗木移植区进行培育。

依培育规格要求和苗木生长速度的不同,往往每隔2~3年还要再移植几次,逐渐扩大株、行距,增加营养面积。

苗木移植区要求面积较大,地块整齐,土壤条件中等。

由于不同苗木种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对一些喜湿润土壤的苗木种类,可设在低湿的地段,而不耐水渍的苗木种类则应设在较高燥而土壤深厚的地段。

进行裸根移植的苗木,可以选择土质疏松的地段栽植,而需要带土球移植的苗木,则不能移植在沙性土质的地段。

(4)大苗区培育植株的规格、苗岭均较大并经过整形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各类大苗的耕作区。

在大苗区继续培养的苗木,通常在移植区内已进行过1至几次移植,在大苗区培育的苗木出圃前一般不再进行移植,且培育年限较长。

大苗培育区特点是株、行距大,占地面积大,培育的苗木大,规格高,根系发达。

大苗的抗逆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的整齐地块为宜。

为便于苗木出圃,位置应选在便于运输的地段。

(5)采种母树区为获得优良的种子、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而设置的生产区。

采种母树区不需要很大的面积和整齐的地块,大多是利用一些零散地块,以及防护林带和沟、渠、路的旁边等处栽植。

(6)引种驯化区(试验区)用于种植新植物种或新品种的区域。

需要根据新植物种或新品种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选择小气候环境、土壤条件、水分状况及管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同时靠近管理区便于观察研究记录。

(7)设施育苗区为利用温室、荫棚等设施进行育苗而设置的区域。

此区投资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一般选择靠近管理区、地势高、排水畅的地块。

(二)辅助用地的设置苗圃辅助用地包括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管理区建筑用房、各种场地等,辅助用地是为苗木生产服务所占用的土地,所以又称为非生产用地。

进行辅助用地设计时,既要满足苗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需要,又要少占土地。

1.道路设置圃地中的道路是连接外部交通和各耕作区的交通网络,圃地道路系统的设计主要应从保证运输车辆、耕作机具、作业人员的正常通行考虑,合理设置道路系统及其路面宽度。

苗圃道路包括一级路、二级路、三级路和环路。

(1)一级路:也称主干道,一般设置于苗圃的中轴线上,应连接管理区和苗圃的出入口。

能够允许通行载重汽车和大型耕作机具。

通常设置一条或相互垂直的两条。

大型苗圃应能使汽车对开,一般6~8m;中小型苗圃应能使1辆汽车通行,一般2~4m。

标高高于作业区20㎝。

主干道要设有汽车调头的环行路,一般要求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

(2)二级路:也称支道、副道,是主干道通向各作业区的分支道路,应能通行载重汽车和大型耕作机具,常和主干道垂直,宽度根据苗圃运输车辆的种类来确定,一般为4m。

标高高于作业区10㎝。

(3)三级路:也称步道、作业道,是作业人员进入作业区的道路。

与支道垂直,设计路面宽度一般为2m。

支道和步道不要求做路面铺装。

(4)环路:也称环道,圃周环行道设在苗圃周围,防护林带内侧,主要供生产机械、车辆回转通行之用。

设计路面宽度一般为4~6m 。

大型苗圃和机械化程度高的苗圃注重苗圃道路的设置,通常按上述要求分三级设置。

中、小型苗圃可少设或不设二级路,环路路面宽度也可相应窄些。

在设计苗圃道路时,在保证运输和管理的条件下应尽量节省土地。

一般苗圃中道路占地面积不应超过苗圃总面积7~10%。

2灌溉系统的设置苗圃必需有完善的灌溉系统,以保证水分对苗木的充足供应。

灌溉系统包括水源、提水设备和引水设备三部分。

(1)水源:主要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

地面水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

以无污染又能自流灌溉的最为理想,一般地面水温度较高与作业区土温相近,水质较好,且含有一定养分,有利苗木生长。

地下水指泉水、井水,其水温较低,宜设蓄水池以提高水温。

水井应设在地势高的地方,以便自流灌溉;同时水井设置要均匀分布在苗圃各区,以便缩短引水和送水的距离。

(2)提水设备:提取地表水或地下水一般均使用水泵。

选择水泵规格型号时,应根据灌溉面积和用水量确定。

如安装喷灌设备,则要用5kw以上的高压潜水泵提水。

(3)引水设施:引水设施分地面明渠引水和暗管引水两种形式。

明渠引水,也就是在地面修筑渠道引水。

修筑渠道是沿用已久的传统引水形式。

土筑明渠修筑简便,投资少,但流速较慢,蒸发量和渗透量较大,占用土地多,引水时需要经常注意管护和维修。

为了提高流速,减少渗漏,可对其加以改进,如在水渠的沟底及两侧加设水泥板或做成水泥槽,也有的使用瓦管、竹管、木槽等。

引水渠道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渠道(主渠)是永久性的大渠道,由水源直接把水引出,一般主渠顶宽1.5~2.5m。

二级渠道(支渠)通常也为永久性的,把水由主渠引向各作业区,一般支渠顶宽1~1.5m 。

三级渠道(毛渠)是临时性的小水渠,一般宽度为1m左右。

主渠和支渠是用来引水和送水的,水槽底应高出地面,毛渠则直接向圃地灌溉,其水槽底应平于地面或略低于地面,以免把泥沙冲入畦中,埋没幼苗。

各级渠道的设置常与各级道路相配合,使苗圃的区划整齐。

渠道的方向与作业区方向一致,各级渠道常成垂直,同时毛渠还应与苗木的种植行垂直,以便灌溉。

灌溉的渠道还应有一定的坡降,以保证一定的水流速度。

但坡度也不宜过大,否则易出现冲刷现象。

一般坡降应在1/1000~4/1000之间,土质粘重的可大些,但不超过7/1000。

水渠边坡一般采用1:1(即45°)为宜,较重的土壤可增大坡度至2:1。

在地形变化较大,落差过大的地方应设跌水构筑物。

通过排水沟或道路时可设渡槽或虹吸管。

引水渠道面积一般占苗圃总面积的1~5% 。

暗管引水是将水源通过埋入地下的管道引入苗圃作业区进行灌溉的形式,通过管道引水可实施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主管和支管均埋入地下,其深度以不影响机械化耕作为度,开关设在地端使用方便。

暗管引水不占用土地,也便于田间机械作业。

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溉方式比地面灌溉节水效果显著,灌溉效果好,节省劳力,工作效率高,能够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持土壤原有的疏松状态,避免地表径流和水分的深层渗漏。

虽然投资较大,但在水资源馈乏地区以管道引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应是苗圃灌溉的发展方向。

喷灌是通过地上架设喷灌喷头将水射到空中,形成水滴降落地面的灌溉技术。

滴灌是通过铺设于地面的滴灌管道系统把水输送到苗木根系生长范围的地面,从滴灌滴头将水滴或细小水流缓慢均匀地施于地面,渗入植物根际的灌溉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