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大纲(5篇)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影像学)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肾脏、膀胱、输尿管等器官的病变,如肾结石、肾癌、膀胱 癌等,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生殖系统影像诊断
要点一
总结词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 有重要价值。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子宫、卵巢、前列腺等器官的 病变,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前列腺癌等,为临床医生 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与成像原理
成像方式
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结构成像主要显示人体解剖结构,如X射线、CT、 MRI等;功能成像主要显示人体生理功能和代谢信息,如超声、核医学成像等。
成像原理
利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放射性核素等对人体进行无创性检测,通过接收器接 收信号并转换为可视图像。
02
医学影像学诊断基础
备考方法与技巧
制定备考计划
根据考试大纲和自身情况,制定合理 的备考计划,包括每日学习任务、每 周复习重点等。
调整心态
备考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困难 及时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 态度。
01
02
掌握基础知识
重点掌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影像 学)所需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 理学、病理学等。
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
影像学检查不能替代其他检查方法,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诊断水平的局限性
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对诊断结果有较大影响,需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03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呼吸系统影像诊断
总结词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呼吸系统 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VS
详细描述
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包括了X线、CT、MRI、介入放射学和超声等,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
本教材主要用于培养通科医生,遵循教材“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编写原则要求。
《医学影像学》第6版是在第5版基础上修订,对眶架进行了调整,第6版分为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篇,以表示二者的差别和提高对介入放射学特点及临床重要地位的认识。
在影像诊断学一篇中对成像技术与临床、循环系统、乳腺章节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
在每一章器官疾病诊断之后增写了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以便对诊断器官的疾病能选择最是适宜的检查方法。
此外还增编了小儿影像诊断学。
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病的基本病变影像学变化。
(二)了解影像学诊断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及其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概况。
(三)了解影像学中各种检查方法,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
(四)学会观察、分析各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和诊断原则。
二、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按“少而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包括了影像学诊断的应用原理、检查方法、观察与分析方法以及诊断原则、影像诊断的价值与限度及各系统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三、教学方法:教学中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与诊断水平。
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图像来反映解剖、生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并以影像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因此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具,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X线片、幻灯及与之相应的解剖和病理标本、挂图、实物、模型、录像和电影等手段。
要把诸影像表现同解剖学及病理学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对多种影像的成像解剖基础与病理基础的理解。
四、本课程教学时数的分配:按目前卫生部医学专业教学规划规定,影像诊断学授课时数总学时68,其中理论课为32,实验课为36。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I 前言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和介入等。
传统的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部分也作为重点内容。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教学分两大部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
总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实验各32学时。
《医学影像学》共六篇二十一章,结合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学时数,重点讲授七大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发展,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同时对介入放射学也作较详细的介绍。
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授课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眼耳鼻喉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医学影像学考试大纲

医学影像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理论知识)总论部分1.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和检查注意事项。
各论部分1.掌握各系统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和检查注意事项。
2.掌握各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3.掌握各系统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4.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基本技能)1.通过见习了解X线机、CT、MRI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操作。
2.通过见习熟悉常见病诊断。
3.通过正常典型阅片掌握各系统正常影像诊断。
4. 典型病例阅片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三、参考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本科教材《医学影像学》四、考试内容第一章总论1.了解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史、近况及最新进展。
2.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
3.了解X线、CT、MRI、超声成像原理与设备,掌握它们的特性和检查方法、图像解读及临床应用。
4.了解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路、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骨、关节、软组织的影像检查方法及其价值。
2.骨、关节、软组织、脊柱的正常影像表现。
3.骨、关节、软组织、脊柱病变的基本影像线表现。
4.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先天发育畸形、骨损伤、化脓性感染、骨结核、慢性骨关节病、骨肿瘤、肿瘤样病变、营养及代谢性骨病、内分泌性骨病)。
第三章呼吸系统1.呼吸系统的正常X线、CT、MRI表现(气管、支气管各级名称、肺叶、肺段、肺野、肺门)?2.呼吸系统的基本病变的表现(肺不张、肺气肿、渗出、实变、空洞、空腔、肿块、结节、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等)。
3.常见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纵膈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诊断4.胸部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
第四章循环系统1.心脏、心包、大血管的检查技术、正常影像及基本病变表现。
2.各房室增大及肺循环异常的典型X线表现。
3.风湿性心脏病(二狭、二闭、二狭并二闭)、房、室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的典型X线表现。
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绪论X线特性。
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X线的基本性质(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人体各部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X线影像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自然对比: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说形成的灰度对比。
人工对比:认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
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现状、发展和内容。
2.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X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X线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发生病变时,固有的密度和厚度也随之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使X线图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对比发生变化。
3.CT、MRI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1.获取扫面层面的数字化信息2.获取扫面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3.获取CT灰阶图像。
MRI成像原理: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2.发射特定的RF(射频)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⑴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长骨见骨小梁变细、减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呈鱼脊椎状;疏松谷歌易骨折,椎体可压缩呈楔形。
医学影像学 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等,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还可以提供治疗方案的参考,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基础知识篇1.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
2. 影像学的物理基础:讲解各种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物理知识,包括X射线、CT、MRI、超声等。
3. 影像学的解剖学基础:重点介绍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为后续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基础。
4. 影像学的病理学基础:介绍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在影像上的表现,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技术应用篇1. X射线影像学:详细介绍X射线的产生原理、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常见疾病在X射线上的表现。
2. CT影像学:深入讲解CT的原理、操作技巧和不同扫描模式的应用,重点介绍CT在脑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诊断应用。
3. MRI影像学:介绍MRI的原理、操作技巧和不同序列的应用,重点讲解MRI在骨骼、关节、脑部等部位的诊断应用。
4. 超声影像学:详细介绍超声的原理、设备使用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培养学生对超声的应用能力。
三、临床应用篇1.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各种常见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 影像学辅助治疗:介绍影像学在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影像学辅助治疗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 影像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例,讲解影像学在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临床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研究与进展篇1. 影像学研究方法:介绍影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 影像学技术进展:讲解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医学影像学(影像技术与设备工程)专业实习大纲

第一部分医学影像学(影像技术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强能力和娴熟英语水平,并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和深厚的医学影像设备学与工学交叉的复合知识结构的医学影像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设备机构与公司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基本要求是:1.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培养基本技能;2.具有扎实的医学影像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应用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3.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设备、成像原理及检查技术等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4.具备一定的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保养能力与经验;5.熟练运用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能力。
毕业实习目的熟悉本专业工作性质,端正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谦虚、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从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过渡奠定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掌握本专业基本工作内容、方法和专业技能,通过实践不断增强自学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和教学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和学术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习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欲望,要有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实习学生必须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学习,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勤备刻苦的优良学风;指导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切实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和业务指导,从严要求,保证实习质量;各教学基地和科室要把实习工作列入本单位或本科室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和安排好实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管理,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资料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绪论X线特性。
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X线的基本性质(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人体各部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X线影像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自然对比: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说形成的灰度对比。
人工对比:认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
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现状、发展和内容。
2.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X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X线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发生病变时,固有的密度和厚度也随之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使X线图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对比发生变化。
3.CT、MRI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1.获取扫面层面的数字化信息2.获取扫面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3.获取CT灰阶图像。
MRI成像原理: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2.发射特定的RF(射频)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⑴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长骨见骨小梁变细、减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呈鱼脊椎状;疏松谷歌易骨折,椎体可压缩呈楔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大纲(5篇)第一篇:医学影像学大纲《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8(理论课36学时,见习课1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在放射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传统X线检查外,还包括后来发展的B超、CT、ECT、DSA、MRI、热像图及PET等成像技术。
这些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以影像诊断疾病是共同的,且都是以相同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作为解释影像的基础。
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将临床治疗引入影像诊断中,即形成了介入放射学,更拓宽了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范围,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本课程重点介绍各个系统的X线、CT诊断,以及MRI、介入放射学的应用。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
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
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利于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本课程特点,总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大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大量的设备图、影像图及模拟图形象而直观的显示各种影像检查的原理、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范围。
各论部分以各系统为基础,分别介绍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采用多媒体大课讲授形式,图文并茂,充分表现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影像表现,达到通俗易懂、显而易见的效果。
同时以相同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影像病例的实习,进一步加深对影像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通过授课见习及实习,使学生掌握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常见病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了解常见病的CT及MRI的表现。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总论骨与关节检查方法、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及结核影像诊断肺肿瘤、纵隔肿瘤影像诊断心脏及大血管影像学胃肠道检查方法及比较、急腹症、溃疡病、胃肠道肿瘤肝胆胰脾检查方法及比较、肝胆疾病影像诊断胰腺、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3 3理论授课内容 3 3 3 3 3 3理论学时胸部检查方法及比较、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3 第十二章合计头颈部影像学 35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特性、X线分析与诊断。
二、掌握CT、MRI、DSA基本概念,MRI图像特点。
三、熟悉X的产生、X线各种检查方法的合理应用。
四、熟悉CT、MRI、DSA的成像原理,CT、MRI、DSA的临床应用,CT、MRI、DSA的分析与诊断。
五、了解CT、MRI、DSA机基本装置。
六、了解信息放射学的一般概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信息放射学的一般概念。
二、一般介绍CT、MRI、DSA机基本装置。
三、详细介绍X线的产生,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四、CT、MRI、DSA的成像原理,CT、MRI、DSA的临床应用,CT、MRI、DSA的分析与诊断。
五、重点介绍CT、MRI、DSA基本概念,MRI图像特点。
六、重点介绍X线基本特性,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分析与诊断。
第二章骨骼和关节系统骨与肌肉检查方法、正常X现表现、骨骼基本病变的X现表现【目的要求】一、了解骨与肌肉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熟悉长骨、脊柱、软组织的正常X线表现。
三、掌握骨骼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长骨、脊柱、软组织的正常X线表现。
二、一般介绍骨与肌肉的影像检查方法。
三、重点讲解骨骼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第三章骨骼和关节系统(一)骨骼基本病变的X现表现、关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X线表现、关节基本病变的X现表现、骨与关节的CT及MRI的应用价值【目的要求】一、了解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了解骨与关节的CT及MRI的应用价值。
三、熟悉关节正常的X线表现。
四、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骨与关节的CT及MRI的应用价值。
三、详细讲解关节正常的X线表现。
四、重点讲解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骨骼和关节系统(二)骨外伤、椎间盘突出、骨和关节化脓性感染【目的要求】一、了解骨折、椎间盘突出及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临床与病理。
二、掌握骨折的分型、骨折的对位对线及愈合改变。
三、掌握骨髓炎、关节炎的典型X线表现。
四、掌握椎间盘突出的X线、CT及MRI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骨折、椎间盘突出及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临床与病理。
二、详细讲授骨折的分型、骨折的对位对线及愈合改变。
三、重点讲解骨髓炎、关节炎的典型X线表现。
骨骼和关节系统(三)骨和关节结核、骨肿瘤【目的要求】一、了解骨与关节结核、骨肿瘤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二、熟悉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三、掌握关节结核、脊椎结核的X线表现。
四、掌握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及转移性肿瘤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骨与关节结核、骨肿瘤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二、一般讲解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三、重点讲解关节结核、脊椎结核的X线表现。
四、重点讲解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及转移性肿瘤的X线表现。
五、详细讲解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第四章呼吸系统(一)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目的要求】一、了解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胸部正常X线表现。
三、熟悉正常胸部CT表现。
四、掌握肺野及肺叶的划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详细讲解胸部正常X线及CT表现。
三、重点讲解肺野的概念,肺野、肺叶的划分、肺门的结构和特点、肺纹理X线表现特点。
呼吸系统(二)胸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目的要求】一、了解胸部(肺部及胸膜)异常的CT表现。
二、熟悉胸膜病变的X线表现。
三、掌握肺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胸部异常的CT表现。
二、详细讲解胸膜病变的X线表现。
三、重点讲解肺部基本病变X线表现。
第五章呼吸系统胸部常见病(肺炎、肺结核)的影像诊断【目的要求】一、了解肺炎、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肺炎、肺结核的病理过程及分期。
三、掌握肺炎、肺结核的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肺炎、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二、详细讲解肺炎、肺结核的病理过程及分期。
三、重点讲解肺炎、肺结核的X线、CT表现。
第六章呼吸系统胸部常见病(肺肿瘤)的影像诊断【目的要求】一、了解肺肿瘤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肺肿瘤的病理过程及分型。
三、掌握肺肿瘤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肺肿瘤的临床表现。
二、详细讲解肺肿瘤的病理过程及分型。
三、重点讲解肺肿瘤X线、CT表现。
第七章心脏大血管(一)循环系统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目的要求】一、了解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表现。
三、掌握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重点是普通检查。
二、详细介绍正常心脏大血管影像学表现:重点为普通X现表现。
三、一般介绍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CT及MRI表现。
四、重点讲述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X表现。
心脏大血管(二)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房缺、法鲁氏四联症的影像学诊断【目的要求】一、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法鲁氏四联症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二、了解风心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CT及MRI表现。
三、掌握风心二尖瓣病变的X线表现。
四、掌握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法鲁氏四联症的临床表现。
二、详细介绍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法鲁氏四联症的病理改变。
三、一般介绍心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CT及MRI表现。
四、重点讲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X线表现。
第八章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检查方法及检查前准备、正常影像表现(钡剂造影检查)常见疾病:胃肠道穿孔、肠梗阻、胃肠道(食管、胃、结肠)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影像表现【目的要求】一、掌握消化道急腹症(机械性肠梗阻和气腹)的典型X线表现。
二、掌握胃肠道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影像表现。
三、熟悉消化道的正常、异常X线表现。
四、了解消化道的常用检查方法及检查前准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消化道的常用检查方法及检查前准备。
二、详细讲解消化道的正常、异常X线表现。
三、重点介绍急腹症(机械性肠梗阻和消化道穿孔)的典型X线表现及胃肠道(食管、胃、结肠)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影像表现。
第九章消化系统肝脏和胆道系统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以及胆道结石的影像学表现。
二、熟悉肝脏和胆道的影像解剖结构。
三、了解肝胆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和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强扫描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肝胆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和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强扫描方法。
二、详细讲解肝脏和胆道的影像解剖结构。
三、重点介绍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以及胆道结石的影像学表现。
第十章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影像检查方法、正常影像表现、常见疾病(泌尿系结石肾囊肿、肾癌)影像学表现【目的要求】一、了解泌尿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泌尿系统正常X线、CT表现。
三、掌握泌尿系统结石、肾囊肿、肾癌的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重点是X线检查。
二、详细介绍泌尿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重点为X现表现。
三、重点讲述泌尿系统结石、肾囊肿及肾癌的X线、CT表现。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目的要求】一、了解中枢神经检查方法。
二、掌握表现三、掌握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二、一般介绍三、详细介绍四、重点讲述五、重点讲述第十二章颅脑影像学颅脑检查方法、正常CT表现、常见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CT 表现【目的要求】一、了解颅脑影像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