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集市】黄希庭《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合集下载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第5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单项选择题1.“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答案】C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4.针对任务成绩的最优唤醒水平()。

(中山大学2007研)A.各任务之间差不多持平B.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C.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下降D.与个人性格关联更大,而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答案】C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A.需要B.诱因C.业绩D.效率【答案】A【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需要B.业绩C.效率D.诱因【答案】D【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7.将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的依据是()。

A.动机的性质B.动机的社会价值C.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D.与动机有关的需要的来源【答案】D【解析】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8.在下列选项中,有关需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个体生理或心理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B.需要是个体行为活动积极性源泉C.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一样,都具有主观能动性D.需要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内部动力【答案】C【解析】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导学提示〗动机是情意性的心理倾向。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而需要与一定诱因的结合则导致动机。

本章着重讨论有关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关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以及与人的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的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需要Top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

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这种客观的必要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

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的。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男女、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5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5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圣才出品】

第5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单项选择题1.“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答案】C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4.针对任务成绩的最优唤醒水平()。

(中山大学2007研)A.各任务之间差不多持平B.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C.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下降D.与个人性格关联更大,而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答案】C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A.需要B.诱因C.业绩D.效率【答案】A【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需要B.业绩C.效率D.诱因【答案】D【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7.将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的依据是()。

A.动机的性质B.动机的社会价值C.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D.与动机有关的需要的来源【答案】D【解析】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8.在下列选项中,有关需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个体生理或心理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B.需要是个体行为活动积极性源泉C.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一样,都具有主观能动性D.需要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内部动力【答案】C【解析】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黄希庭心理学笔记之课后名词解释完整版

黄希庭心理学笔记之课后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10个)心理学(psychology)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或: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本性。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有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mental qualities)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意识(consciousness)是我们现时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潜意识(unconscious)指潜伏在意识之下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11个)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的整体性(un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personality)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人格的独特性(uniqueness of personality)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_练习题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_练习题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2.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4.心理特征5.心理结构四、简答题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5. 什么是实验法?五、分析题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电子书(题库)•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查看答案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查看答案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查看答案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概念题1.需要答∶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需要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需要一般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动机答∶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

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特别是当这些刺激和当前的动机有关时,其反应更易受激发。

②指向功能。

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具体的活动中,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支配,并且人的一种活动还可以由多种动机支配。

3.本能答∶本能指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和内动倾向。

本能行为是通过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表现出来的刻板的外显行为方式,在同一类族动物中表现各异,如老鼠打洞、燕子筑巢、候鸟迁徙、雏鸭印刻,以及动物的单居、双居、群居等生活习性。

本能的内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同一类族动物的某种类似的生理内驱力,即与生俱来的内在的需要驱动和满足方式上的共同行为特征。

4.内驱力答∶驱力或内驱力(drive)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

当机体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需要时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即内稳态)便遭到破坏。

例如,需要水分或需要食物时机体内细胞内外的水的渗透压或血液中糖分的一定水平遭到了破坏。

这种生理变化所产生的需要便对机体形成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从而导致求饮、求食行为,以恢复内稳态。

即是说,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

内驱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

例如,饥饿的人比吃饱的人具有较强的内驱力,而又饿又渴的人比只是饥饿的人具有更大的内驱力。

但是,需要和内驱力又不是等同的。

5.诱因答∶诱因(incentive)是指凡是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

有机体并不仅仅是由于内驱力的驱使才被迫活动的。

外部刺激也能激起有机体的活动。

例如,饥饿会导致有机体去寻找食物,但并不饥饿者看见美味佳肴也会引起食欲,即使已吃饱也会再次进食。

因此,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动机的一个原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①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②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然而,外部刺激的诱因强度和性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机体的经验和需要等的不同而经常变化的,甚至会改变正负的方向。

随着目标的接近,诱因强度有增大的倾向。

6.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答∶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关于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的关系的规律。

反映激动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一定限度内,工作效率将随着激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若超过该限度,工作效率将随之逐步降低。

最佳工作效率的激动水平为中等,但亦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

简单的工作,其最佳效率的中等激动水平偏高;复杂艰巨的工作。

其最佳效率的中等激动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工作,激动水平介于前两者之间。

又称为"倒U 型理论"。

7.生物性需要答∶生物性需要(biological need)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后嗣等的需要。

动物也有这类需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进食需要,如果错过了平时进食的时间,就会感到饥饿,饥饿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进食需要;②饮水需要,体内缺少水分,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引起体液量减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这样,细胞内液的水分也会向外渗出而减少。

由此产生饮水需要;③睡眠和觉醒的需要,睡眠和觉醒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两个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④性需要,性需要是维持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性需要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8.社会性需要答∶社会性需要(social need)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社会性需要也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

社会性需要的种类很多,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和权力需要等。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权力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9.自我实现答∶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情境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

亦指个体身心潜能达到充分发展的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境界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

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仅为1%。

绝大多数人不能自我实现,其主要原因是∶①自我实现是很微弱的似本能需要,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和消失;②许多人不敢正视关于他们自己自我实现所需要的那种知识,对那种知识缺乏自知,使自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③文化环境用强加于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一个人的自我实现;④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而不是匮乏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

10.价值观答∶价值观(values)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

价值观具有四个特征∶①主观性。

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这些标准均可以称为价值观。

②选择性。

价值观是在个体出生后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扩展而逐渐萌发和形成的。

③稳定性。

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

④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价值观的作用常见于兴趣、信念和理想这三种表现形式。

11.兴趣答∶兴趣(interest)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的需要时,就变成了爱好。

人们的兴趣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兴趣的指向性,是指人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

人们的兴趣指向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生活实践不同造成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的数量范围。

有人兴趣广泛,有多种多样的兴趣;有人兴趣狭窄。

③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感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④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在推动认识深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兴趣也是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

12.信念答∶信念(belief)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

其中个体的需要反映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信念亦是自我的基础,决定个体的特征性行为,常表现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体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向往和追求,是其强大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行动指南。

信念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与人的知识经验并以这种知识经验为依据对未来的推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通常是充满感情的。

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层次,稳定性强,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被意识到的具有理论性的价值取向。

13.理想答∶理想(idcal)是指个人追求的自认为有价值并需经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具有激发个体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作用,是个体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动力。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理想是符合客观规律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像。

奋斗目标是人积极向往的对象。

作为理想的奋斗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对于这个奋斗目标,人既有生动的想像内容、明确的思想认识,又怀有喜爱、赞扬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并且决心力求加以实现。

理想是价值观指向未来的表现形式,因而更具有号召力。

二、问答题1.需要和动机如何分类?答∶(1)需要分类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因此,当人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如划分为生物性(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和继发性(习得性)需要,或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或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等。

例如,进食需要,就其本性来说(新生儿时)是属于原发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来经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的进食需要就含有社会性的成分。

心理需要是相对物质需要而言的,但满足心理需要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因此,对需要的各种分类仅具有相对的意义。

(2)动机分类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具体分类如下∶①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也称为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也称为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

前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②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

可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前者影响范围广,持续作用时间久;后者只对个别具体行动暂时起作用。

③在人的复杂活动(如学习、工作、求职等)中,通常不会只受单一动机的推动,而是受多种多样的整个动机系统的推动。

这些形形色色的动机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

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

它们对活动的驱动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的起主导作用,这种动机称为主导动机,另一些是次要的,称为次要动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动机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④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意识不到的。

实际上在活动的瞬间,动机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定势就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动机。

大多数的目的性活动的动机是人们能够意识到的。

⑤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还可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

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