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与海洋资源的相互作用课程论文
全球变暖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全球变暖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海冰融化、海洋酸化等一系列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
海洋温度上升的影响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海洋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
海水温度的变化对海洋生物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温度的升高导致了海洋物种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热带海洋生物开始向更高纬度迁移,以寻找适宜的温度环境。
然而,这种迁移并非所有物种都能适应,一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其次,海水温度的上升也对海洋中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但它们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当海水温度持续上升时,珊瑚会发生“白化”现象,即珊瑚体内共生的藻类死亡,使得珊瑚失去颜色并逐渐死亡。
这不仅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崩溃,也会影响依赖珊瑚礁生存的其他海洋生物。
海洋酸化的威胁除了温度上升,全球变暖还导致了海洋酸化的加剧。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CO₂)浓度的增加,海洋吸收了大量的CO₂,从而形成碳酸,导致海水的酸性增强。
海洋酸化对许多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以碳酸钙构建外壳的生物,如珊瑚、贝类和某些浮游生物,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这些生物的外壳在酸性环境中会逐渐溶解,影响它们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海洋酸化还可能对海洋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
作为食物链底端的浮游生物一旦受到影响,将直接波及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到包括鱼类、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在内的各类海洋生物。
海冰融化与海洋生态全球变暖引发的另一大问题是极地海冰的快速融化。
北极和南极的冰川融化,不仅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还对极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海冰的消失使得极地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发生变化,影响了海洋环流的模式,进而改变了全球气候。
对于依赖海冰生存的物种,如北极熊、海豹和企鹅,海冰的消失意味着栖息地的丧失和食物来源的减少。
海洋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

海洋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而海洋环境变化则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方面。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库之一,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环境的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本文将探讨海洋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首先,海洋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具有调节作用。
海洋中的大规模海流系统如热带海洋环流、北大西洋环流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它们通过运输热量、水汽和盐度等物质,将热量从赤道地区转移到高纬度地区,以平衡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从而维持了地球的热平衡。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洋环流系统发生变化,显著地影响着海洋环境。
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一些地区的海洋环流系统变弱甚至倒转,导致了热量在地球上的不均匀分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
其次,海洋温度升高对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影响。
由于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洋表层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海洋表层温度显著上升,尤其是在北大西洋、北冰洋等地区。
海洋温度升高不仅直接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如珊瑚礁的白化、海洋生物的分布变化等,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海洋表层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海洋表面蒸发速率,并释放更多的水汽到大气中,进而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加剧气候变暖。
此外,海洋酸化也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由于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大气温度上升导致海洋表面的溶解氧减少,这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并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同时,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在增加,从而导致海水酸碱度的变化,即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威胁,并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
总之,海洋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根据科学研究,海洋环境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海洋调节作用的变化、海洋温度和酸碱度的上升,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都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现象的出现,人们对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海洋温度上升、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酸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讨论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影响。
一、海洋温度上升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海洋表面的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海洋温度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温度升高会导致海洋生物栖息地的改变。
许多海洋生物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它们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海洋温度上升还会引发海洋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态平衡。
二、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十分显著。
由于海洋温度的上升,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发生了改变,一些温带物种开始向极地迁移,而一些热带物种则逐渐消失。
这导致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
同时,温度变化还会影响到海洋食物链的平衡,使得某些物种的数量大幅增加或减少,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海洋酸化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海洋酸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氧化碳的溶解会导致海水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的影响。
海洋酸化对寄生在珊瑚礁上的珊瑚和其他有壳生物尤为严重,因为酸性海水会导致它们的壳变薄甚至腐蚀。
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不可估量,也间接影响到其他各个层面的生物。
四、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
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飓风、洪涝等,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特别是海洋沿岸地区的湿地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常常成为这些极端事件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温度变化和海洋酸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繁衍和生长,导致物种的减少和生态失衡,最终威胁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结论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地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全球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这些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珊瑚礁和渔业等方面。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物种多样性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海洋中的许多动植物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迁移到其他地区,最终导致物种灭绝。
一些研究表明,冷水鱼种在温暖的海域中会逐渐消失,一些极地海洋生物也会遭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数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的稳定性。
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对珊瑚礁的破坏极其严重。
温暖的海水导致珊瑚礁面临大规模的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是指珊瑚斑虫和藻类共生关系受到干扰,导致珊瑚失去颜色,甚至死亡。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珊瑚白化不仅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对相关渔业和旅游业产生严重影响。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对渔业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温度上升和海洋酸化使得海洋物种的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一些渔业资源因此面临威胁。
同时,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海洋中的海洋死区扩大,这对渔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海洋死区是指氧气含量严重不足,无法维持大部分海洋生物生存的区域。
这些变化对渔业造成直接损失,进而影响着渔民的生计和全球的食物安全。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随着全球变暖,冰川和南极冰盖的融化加剧,海平面不断上升。
这将导致沿海地区海岸线的改变和海岛的淹没,给沿海居民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许多岛屿国家正面临着可能被海洋吞噬的风险,这不仅对当地的居民产生影响,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冲击。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是局部的,而是全球范围内的。
相关研究表明,只有通过采取国际合作和全球行动,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并减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洋资源利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洋资源利用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热议的一个重要议题。
不仅影响着陆地气候,海洋生态系统也深受其影响。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资源和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资源利用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
海洋温度上升导致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海洋温度上升。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水温度升高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热带珊瑚礁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温度升高会导致珊瑚白化,从而破坏珊瑚的生存条件。
珊瑚礁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珊瑚的死亡将引发生态链的断裂,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此外,海洋温度升高还可能导致某些物种迁移到更北方的海域,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海洋酸化对渔业的冲击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其中一部分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的酸碱度变化。
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主要由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导致,它直接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
海洋酸化对浮游生物和贝类有着严重的影响。
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其大量死亡将引起整个食物链的崩溃。
贝类的贝壳主要由钙质构成,在酸性环境下,贝类的贝壳会变得脆弱,影响其繁殖和生存能力。
渔业资源减少将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国家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
这对那些低洼的沿海国家和城市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例如,孟加拉国的许多区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海岸侵蚀,许多居民被迫离开家园。
其他沿海城市,如迈阿密和威尼斯,也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挑战。
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地,许多沿海湿地也面临消失的风险,这些湿地是众多水生动物和候鸟的栖息地。
引发新的海洋利用趋势尽管气候变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也催生了新的海洋资源利用趋势。
其中之一是海洋能源利用。
随着化石燃料的稀缺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海洋能源,如风能和潮汐能,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些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海洋经济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

海洋经济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海洋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渔业、航运、海洋能源开发、滨海旅游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的挑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我们的地球,海洋也未能幸免。
海洋经济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相互影响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关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海洋经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来看,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海洋运输业。
随着全球贸易的繁荣,海洋运输的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货轮在航行过程中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温室气体。
这些气体加剧了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推动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
例如,海上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够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在海洋能源开发的初期阶段,建设基础设施和设备制造等环节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
此外,如果开发过程中管理不善,还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渔业是海洋经济中的传统产业。
过度捕捞不仅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生态系统的破坏则削弱了海洋的碳汇功能,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剧气候变化。
滨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滨海地区的能源消耗增加,交通拥堵,从而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为了满足旅游需求,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张,可能会破坏湿地、红树林等重要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抵御风暴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来看气候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同样是多方面且深刻的。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显著后果之一。
随着冰川和冰架的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威胁着沿海地区的港口、码头、造船厂等基础设施。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挑战。
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在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谈论。
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这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能导致一些海洋生物适应不良,尤其是深海生物。
随着海水温度的上升,海洋中的一些物种可能会难以生存,这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崩溃。
另一方面,一些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等会死亡或者减少繁殖。
这些生物的减少意味着它们的种群数量、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组成中的数量都将受到影响。
酸化的海洋海洋酸化是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入大气层和海洋中的化学物质分泌和其他化学过程导致的。
海洋酸化会改变海洋中的化学环境,这对海洋生物、特别是珊瑚、贝类、海洋植物等复杂生物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生物在酸化环境下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其栖息地受到影响,那么这些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这会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业务种类。
海平面上涨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全球海平面不断上涨。
这种现象非常严重的影响了沿海城市等特定区域的居民。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城市的街道和房屋等基本设施都会被淹没在海洋中。
海平面的上涨也会对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陆地流入的水对珊瑚礁造成了威胁,与此同时,珊瑚礁消耗的能量也会因此增加,这会对珊瑚礁造成更多灾难性的影响。
总而言之,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可能影响食物链,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能力,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这些影响不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而且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动,积极控制全球气候变化,降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保护好海洋环境。
我们应该保护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以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运作。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不仅对地表温度、降水和风的模式产生影响,还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首先,海洋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地球表面的主要能量交换介质,海洋吸收了大约90%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这使得海洋具有调节全球气候的能力。
海洋表面吸收的能量被转化为热量,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升高。
这进一步导致了海洋水循环的变化,包括蒸发、降水和海洋环流的改变。
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气候变化对海洋物理特性的改变,如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和海平面的上升。
这些变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温度上升可能导致珊瑚礁变白,这是由于珊瑚与其共生微生物关系的破裂引起的。
温度升高还可能导致海洋动物的迁移,以寻找更适合它们生存的水域。
与此同时,海平面上升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大陆冰盖融化,导致海水增加。
这对世界各地的海岸线和地下水资源构成了威胁。
一些岛屿国家可能会被淹没,而沿海地区的淡水供应也可能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化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食物链造成了潜在影响。
海洋物种多样性丰富,包括鱼类、鲸类、海洋植物和微生物等。
然而,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环境改变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数量的下降。
例如,某些鱼类由于温度变化而迁移,导致与其共生的其他物种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死亡。
这会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同时,气候变化还将对海洋渔业产生深远影响。
许多人依靠海洋捕捞为生,但温度变化导致鱼类出现在不同的地区和深度。
这可能导致渔民的收入减少,失去他们的谋生手段。
此外,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也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影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例如,颁布了《巴黎协定》,旨在限制全球变暖幅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资源与全球气候变暖相互作用xxx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也因此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于海洋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海洋资源会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洋资源开采又会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海洋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全球气候变暖。
引言: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矿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等四项。
海洋资源的开采离不开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全球气候变化暖又影响着海底资源的存在、再生。
海洋矿物资源与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矿物资源人们已经发现的有以下六大类:石油、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热液矿藏;“可燃冰”。
海洋矿物能源燃烧活动会排放二氧化碳。
在海洋矿物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人类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陆地、海洋、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污染,导致“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现如今,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在海洋资源中又产生了新的对全球气候变暖有较大影响的海洋矿物资源——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
其资源密度高,全球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因而成为油气工业界长期研究热点。
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
在上世纪日本、前苏联、美国均已发现大面积的可燃冰分布区。
中国也在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
据测算,仅中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中国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1/2。
在世界油气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可燃冰的发现又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
甲烷是“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
“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
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
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海洋中的“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
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而现在“可燃冰”开采技术还在发展阶段,到现在为止,当今世界还是缺乏一套长期行之有效的开采技术,如不能保持高压低温的状态,水合物在被运往海面的途中就会融化。
目前,即使有一些较为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也需要较大的开采设施和加高的开采成本。
对于海洋“可燃冰”而言,大多数的矿床地点都过于分散而不利于经济开采。
同时全球变暖也会引起海洋资源地变化。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影响着海底油气资源、和“可燃冰“的存在。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资源存在存既有有利方面、也有有害方面;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导致海洋资源存在条件破坏,使得与那本在海底存在的油气和可燃冰泄露,对全球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
自1994年以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IgorSermiletov先后组织了10次去北冰洋的拉普捷夫海(LaptevSea)探险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没有察觉到甲烷释放量增加。
但200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甲烷高浓度地区被发现。
例如IgorSemiletov和他同事在沿俄罗斯北部海岸进行实地考察时。
在西伯利亚大陆架几千平方英里的地方发现了几个甲烷密集地区部分地区的甲烷浓度达到正常值的100倍。
近几十年来,全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尤其是北极地区平均温度上升了4摄氏度,使得回流入北冰洋的河水与过去相比温度更高、因而造成北冰洋的海水不断升温海水升温不仅造成北冰洋冰层融化速度加快也使海底永冻土不断融化永冻土里面的有机物解冻微生物开始分解这些有机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因此科学家检测到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大气中甲烷浓度非常高。
甚至最高可达到平常值的100倍东西伯利亚北极大陆架是世界最大的大陆架面积约为210万平方千米,.是西伯利亚陆域湿地面积的3倍,永冻土层遍布整个大陆架.表面存在多处深度不足50m的浅海。
科学家估计. 东西伯利亚北极大陆架永冻土中的有机碳约17000亿r,是现代人类活动排放甲烷的4倍以上。
是目前大气中甲烷的2倍。
然而甲烷的大量释放,尤其是海底永冻土中甲烷的释放可能导致“可燃冰”资源量逐渐减少将使全球能源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海洋中油气资源的形成需要高温条件、在细菌的作用下长时间形成的。
全球气候变暖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海洋油气资源的“再生”,但这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油气的形成。
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底油气的泄露,也许是一种新的寻找海底资源的方法。
就中国自身发展而言,全球变暖可能会造成海底大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区逐渐减少。
因此,目前应该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步伐、使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尽早的被合理利用加快全球能源优化并解决全球生态平衡问题天然气水合物中所包含的天然气资源量是全球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几十倍,是地球上所有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2~3倍。
中国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已经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
科学家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油当量,青藏高原占世界多年冻土面积的7%,约160万平方千米,陆相盆地和海相盆地都是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聚集区域、2008年已经在青海木里地区钻获水合物实物样品。
目前正在研究中外,在中国南海已经探测到有利陆坡面积大于120万平方千米。
东海的有利陆坡面积6万平方千米,尤其发现南海海域BSR(海底反射层)有效面积12. 58万平方千米,可能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初步估计,我国仅在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就相当于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一半。
但现在我国对天然气水合物还处于研究阶段、应该尽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并继续加大开发力度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采,完成我国能源结构的最优化调整。
如果能够实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采,不仅能改善全球能源结构;同时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将相应大幅减少.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大气中碳的过量排放、减缓或抑制全球变暖趋势,同时又可以减少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洋中地油气资源的无端浪费。
全球气候变暖与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是指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又称为海洋渔业资源或海洋水产资源。
它们与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大多数海底矿产资源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和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在有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能迅速扩大;在不利条件下(包括不合理的捕捞),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资源趋于衰落。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高。
而这一现象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具体表现在:ENSO可以引起表层水温(SST)、温跃层结构和海岸地区涌升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鱼类种群构成、分布范围、资源丰度等有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ENSO的变暖阶段(ENSO发生年份风压降低),海岸地区涌升流碱少而使SST升高。
温跃层结构发生变化,并使到达遁光层的营养物质减少、热带暖水性鱼类向极地方向移动,冷水性物种也向极地方向洄游或进人较深水层,集群的上层鱼类分布范围更加分散并进人较深水层、以致许多不洄游的鱼类因食物缺乏或无法适应温度升高而死亡。
1997 年FAO研究报告对太平洋沙丁鱼、缇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波动及其随ENSO的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认为鱼类资源的自然变动是由低频的长期气候变化所决定的。
《ELNO 与秘鲁缇鱼渔业》一书专门论述了ENSO与缇鱼资源的关系及渔业管理等问题, Gray 研究了EN5O变化对热带金枪鱼如鲣鱼、黄鳍金枪鱼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范围、生理特征变化的影响,如ENSO 显著变暖阶段、热带金枪鱼分布向极地方向的扩展十分明显.并且部分金枪鱼又会因捕食需要而对所移人海域的物种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美国国家海洋渔业服务中心( NMFS)曾专门.研究过ELNO及其他气候现象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影响,NMFS所属的几个研究所及NOAA的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了系列研究,括ELNO对加州海域、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对溯河产卵的海洋资源产生的影响;春季墨西哥湾渔业生产力因ELNO引起的降雨增加所产生的影响等。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二氧化碳含量的日益增长,而这势必会导致会导致海水酸性增大,从而影响水下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溶解在海水里形成碳酸,所以海水就显酸性了。
在酸性的环境下,由碳酸钙构成壳体的生物体首当其冲,它们的壳体会在酸性水域中被消解。
蜗牛、蛤蚌、贻贝和扇贝在极酸的水域也会消失的不见踪影;生活在附着于岩石的碳酸钙导管中的小蟹类、海胆、基围虾也消失不见;在酸度比周围水域适度高些的中间地带,一些蠕虫也难觅踪迹。
而且,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变化更加明显,在酸性最强的地方,即使相距一米,变化也非常显著。
这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即使较小的生物体能日渐丰富,但群落的总体生物量因为较大型生物的缺失而减少了。
这一方面可能减少食物链中更高一级的生物体的食物供给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生物群落里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能够存活并壮大的生物体多为广食性物种,而一些专食性物种在这种极高酸性区域会减少。
同时,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每个物种会以不同比例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如降低其食物链、食物网的稳定性等。
全球气候变暖另外一个重大的影响就是全球气温的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水膨胀、极冰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土地盐碱化,并直接影响到海洋海岸带的生物多样性,而这种响对全球渔业资源的影响最大。
这种影响也不完全是有害的,也存在有利的一方面。
有利方面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温度也逐步上升,极冰融化,海域面积扩大,原本的陆地变为海洋,而热带海域和温带海域的面积扩大,寒带海域面积缩小,由此,热带和温带的暖水鱼类会像高纬度地区迁徙,有了更广袤的生存空间,而寒带的冷水鱼类的生存空间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