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传简介生平

合集下载

真实的赫鲁晓夫(转)

真实的赫鲁晓夫(转)

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立刻就会想到那个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提出“三和两全”理论、分裂国际共运的“老修”。

如果平心静气回顾史实,也许可以说,50 年前开始改变苏联的,正是这位评价不一的赫鲁晓夫。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赫鲁晓夫令人刮目相看是在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当年他即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同年5 月访问南斯拉夫时,为斯大林排斥南共向铁托道歉。

1956 年他更抛出重磅炸弹:在苏共二十大作了《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提出破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肃反扩大化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

他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 万人恢复了名誉。

苏联知识分子总算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苏联的政治气候变得空前宽松,苏联逐渐成为一个“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 年—1964 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至13.2%,普通民众生活明显改善。

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

斯大林时代造的数十栋“高干楼”、“高知楼”,只是让本来就住得不错的精英们锦上添花罢了;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虽然现在被嘲讽为“赫鲁破楼”,面临拆迁,但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就连斯大林的战友、骂赫鲁晓夫是“暗藏敌人”的老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晚年也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过得轻松”。

1956 年10 月30 日,苏联政府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基础的宣言》,承认犯了大国主义的错误,表示今后将采取措施予以克服。

上述种种变化对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对整个国际共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凝固、僵化、紧张局面,开始了苏联和国际共运思想解放的新阶段。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赫鲁晓夫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苏联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也是冷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这一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存在激烈的对抗和紧张关系。

本文将介绍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冷战时期领导人的双重身份,探讨他在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性。

赫鲁晓夫在苏联的改革方面与众不同。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方案,致力于使苏联的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他还推动工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赫鲁晓夫还意识到苏联的政治体制亟需改革,他实施的“去斯大林化”政策正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

这些改革举措使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赫鲁晓夫也是冷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苏联的核武器威胁美国的安全,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赫鲁晓夫曾多次与美国总统肯尼迪进行高级别会谈,试图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然而,这些对话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冷战继续升级,世界陷入了美苏对立的状态。

赫鲁晓夫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是苏联首位访问美国的领导人,他的出访被视为是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转折点之一。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拍桌子的举动,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瞬间,显示出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对苏联利益的捍卫。

然而,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处理方式备受争议。

虽然他最终同意撤回导弹,并与肯尼迪达成协议,但这一事件使苏联在国际社会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冷战时期领导经历表明他在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性。

他是从斯大林时代走出来的改革者,试图为苏联带来新的发展道路。

他的改革和冷战时期的领导经验对今天的苏联和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在一些决策上存在争议,但他的影响力在苏联历史中无可忽视。

赫鲁晓夫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在苏联的改革和冷战时期的领导中,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赫鲁晓夫简介

赫鲁晓夫简介

赫鲁晓夫简介赫鲁晓夫姓名:赫鲁晓夫性别:男出生年月: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职务:原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1953-1964),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

1894年4月17日生。

在农村念了几年书,15岁开始当管道工。

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第二年参加红军。

1921年复员回尤佐夫卡(今顿涅茨克)做矿工。

1925年任彼得罗夫斯克-马林斯克地区党委书记。

1929年入莫斯科斯大林工学院冶金,任该学院党委书记。

1933年任莫斯科地区党委第二书记,同年升任第一书记。

1938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

1939年成为政治局委员。

1941年苏联卫国开始后,以中将军衔加入军队。

1947年受到降级处分。

1949年重任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兼任中央委员会书记。

斯大林逝世后,1953年9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同年兼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主席。

同年5月,与布尔加宁一起出国访问南斯拉夫,为斯大林排斥南共事向铁托道歉。

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

其非斯大林化运动在国际上引起反响。

1957年至华沙与波兰工人党领导人哥穆尔卡达成政治妥协,并派兵镇压匈牙利起事。

1958年3月兼任部长会议主席。

1959年访美。

他力倡与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和平共处。

其政策受到一些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抨击,使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趋于恶化。

1964年10月被迫辞职。

1971年9月11日卒于莫斯科。

赫鲁晓夫对苏联到底有什么贡献,为什么很多俄罗斯人至今都怀念他

赫鲁晓夫对苏联到底有什么贡献,为什么很多俄罗斯人至今都怀念他

赫鲁晓夫对苏联到底有什么贡献,为什么很多俄罗斯人至今都怀念他历史和人民的目光是雪亮的,他们能够筛选出那些真正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将他们的名字深深刻在史册上。

成长环境和眼见格局的不同,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有所不同。

有人喜欢平凡朴实的一生,就有人追求奋进拼搏的一生。

但凡那些青史留名的人,都是不甘平庸的人。

赫鲁晓夫从小便是一位心怀天下、不平庸的人。

多年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一步步走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职位。

赫鲁晓夫对于苏联的贡献,令俄罗斯人民至今都怀念他。

坚定的改革家赫鲁晓夫出生于1894年的俄国农村,他是穷苦农民的孩子,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明白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也更懂得基层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赫鲁晓夫的父亲是一个实干家,他在铁路上、矿场和砖厂里都做过工,挣了不少辛苦钱。

靠着父亲的供养,赫鲁晓夫上过4年学。

只可惜,家境的窘迫和昂贵的教育支出不得不让他辍学。

赫鲁晓夫十四岁那年随着父亲一同移居至尤索夫卡,迫于生计,他进厂打工,成为了一名钳工。

在这个城市里,赫鲁晓夫成为了一个稚嫩的工人。

看着那些一场又一场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工人运动,赫鲁晓夫开始对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做工期间,赫鲁晓夫参加过许多场社会民主工党发起的宣传活动,后来他甚至可以领导工人进行罢工和游行活动。

这些早年时期的运动经历,让他越发接近政治,也越发了解政治。

1918年,赫鲁晓夫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因工作能力出色,赫鲁晓夫很快得到了列宁的赏识。

此后,赫鲁晓夫的政治之路顺风顺水,成为了斯大林的得力干将。

在斯大林身边做事时,赫鲁晓夫深深体会到了斯大林的魅力。

在斯大林进行大规模政治洗盘运动时,赫鲁晓夫凭借着对斯大林路线的坚定支持而幸免于难。

可在钦佩斯大林的工作能力之余,赫鲁晓夫也很担心社会上风靡的对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风气。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暗中积蓄力量,一跃成为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破除对公众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回忆录》读书笔记3000

《赫鲁晓夫回忆录》读书笔记3000

《赫鲁晓夫回忆录》读书笔记《赫鲁晓夫回忆录》是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所著的一部重要回忆录,记录了他在苏联政治体系中的崛起和领导苏联的经历。

《赫鲁晓夫回忆录》读书笔记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是对苏联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领导人的揭示。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崛起、权力斗争、改革措施以及他本人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重点和观点:1.赫鲁晓夫的崛起赫鲁晓夫在苏联政治体系中的崛起是一段曲折而戏剧性的过程。

他通过与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的亲属关系,与斯大林建立了联系,逐渐获得了在党内的重要职位。

赫鲁晓夫的崛起标志着苏联政权的一次重要变革,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苏联向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2.斯大林的统治和赫鲁晓夫的解决方案回忆录中,赫鲁晓夫回顾了斯大林的统治以及他在苏联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他揭示了斯大林的极权统治、大清洗、集体化等政策的种种问题和后果。

作为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试图通过“去斯大林化”来解决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措施。

3.政治内斗与权力斗争在苏联政治体系中,权力斗争和政治内斗是常态。

回忆录中,赫鲁晓夫讲述了自己与其他苏联领导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包括与布尔加宁、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等人之间的冲突。

他描述了这些斗争的动机、策略和结果,并对一些历史事件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4.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回忆录中,赫鲁晓夫还涉及了苏联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其中包括苏联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理、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关系、古巴导弹危机等。

他详细描述了这些事件的经过和自己的思考,以及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看法。

5.内部改革和农业问题在经济领域,回忆录中提到了赫鲁晓夫采取的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

他试图通过解决农业问题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推动苏联的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

玛丽莲梦露
• 在莫斯科郊外有一个著名的名人墓地—新 圣女公墓,这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总面 积达7.5公顷,安葬着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度代表, 以后他每年都给这位印度代表送一双苏联 最好的鞋子。赫鲁晓夫也确实做到了,在 他下台之前,他总共给这位印度代表送了 十双鞋子。
(三)好莱坞盛宴
• 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居心险恶” 的美 国资本家送给赫鲁晓夫一只精妙绝伦的 “糖衣炮弹”,怂恿一名艳丽的女明星去 吻他。赫鲁晓夫,不等苏联翻译提醒,落 落大方地说:“干吗要等她来找我!我去 找她不就得了!”
• 俄罗斯(前苏联)领导人。1958年3月27 日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总理。在位期间他主 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但他的对 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 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
心系民生
• 赫鲁晓夫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 “形象工程”,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 五层楼,虽然现在被嘲讽为“赫鲁小 楼”,面临拆迁,但当时圆了数千万 人的住房梦。

赫鲁晓夫有多伟大?四大贡献无可替代,俄罗斯人一直在感恩他

赫鲁晓夫有多伟大?四大贡献无可替代,俄罗斯人一直在感恩他

赫鲁晓夫有多伟大?四大贡献无可替代,俄罗斯人一直在感恩他伟大的领导人永远都是值得人们去敬重的,曾经作为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俄国人依然对他非常尊敬,这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四大贡献无可替代。

在二战之后恢复经济其实在二战结束之后,很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萧条的状态,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像美国那样,在战争当中还能获得经济方面的提升,苏联在当时也受到了重创。

不过赫鲁晓夫在当时积极恢复苏联的经济。

当时他提倡农业发展,尤其是在玉米种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实该国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太适合种植玉米。

这个国家处于高纬度,温度低,许多地方还都是冻土,所以没有种植玉米的条件。

这也导致很多农民种了玉米之后,根本没有任何收获。

因此,很多人在一开始对赫鲁晓夫的这种政策提出了质疑。

其实赫鲁晓夫并不是平白无故提出这种政策的,他同样遵循客观规律,所以在一些可以利用的土地上种上了玉米,以至于在1961~1965年年平均产量达到了1.303亿吨,所以百姓们也因为农业方面的进步,不会再挨饿了。

赫鲁晓夫还对农产品采购方面的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得百姓们的收入得到了进一步增加,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政策变化,让更多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恢复。

二战以后主动裁军在结束二战之后,如果继续发展军队实力,那么就会对民生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因为经济本身就已经处于落后状态,所以必须在军队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行。

其实当时的很多国家都不愿意裁军,但是赫鲁晓夫却主动提出了裁军的计划。

他不希望军费过度消耗,这样会对国家经济造成更多的损失,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所以他决定先恢复民生。

其实在裁军之后,大部分的民众也慢慢恢复了对战争的恐惧,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恢复和平的征兆。

如果还继续去扩充军队的话,会让民众有一种又要打仗的假象。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苏联民众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生活。

科技上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卫星一个国家要想真正走在前列,那么在科技方面的进步也是很重要的。

赫鲁晓夫的生平事迹

赫鲁晓夫的生平事迹

赫鲁晓夫的生平事迹赫鲁晓夫曾经担任过苏联、,曾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赫鲁晓夫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赫鲁晓夫的生平事迹赫鲁晓夫1894年他出生在俄罗斯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家中有一姐姐。

赫鲁晓夫在上学期间,接触过一些沙俄时代违禁书籍。

赫鲁晓夫在刚对政治感兴趣的时候就做过慈善捐款,还在1914年7月参加且领导过工人罢工及反战示威活动。

他曾支持过反对派,反对斯大林的政治路线,但时间极短。

1925年以斯大林的代表身份,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党代表大会。

至此他从政生涯正式开始。

赫鲁晓夫于1953年成为了第一书记,1958年接任了的职位,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1934年斯大林发起了政治大清洗,他便是斯大林路线最起劲的鼓吹者之一。

赫鲁晓夫生平干过最轰动的事迹就是在1956年召开大会批判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罪行,这致使东欧发生了大规模骚乱。

他为了避免个人崇拜再次发生,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墓中移出并鞭尸,震惊了世界。

赫鲁晓夫为了避免发生核战争提出东西方缓和的主张,并多次到美国访问。

他还推出了农业改革政策,大大的改善了苏联的经济。

在他的统治下苏联慢慢的成了一个“正常的国家”。

而他对陆军和海军进行大范围的裁减,对官僚的特权进行削减,这些举措使得众多官僚不满。

1964年苏联发生宫廷政变,赫鲁晓夫被逼下台,从此隐居于乡间,于1971年病逝.赫鲁晓夫用鞋拍桌子的故事赫鲁晓夫用鞋拍桌子的起因是当时赫鲁晓夫主持苏共十二大,并且在大会上发表报告,其中提出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当时开创出一个全新时代,但是由于局限性太大、改革并不完善,权利的倾向变得十分严重,在后期个人崇拜现象变得更加严重,于是加重了赫鲁晓夫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从而引发了之后在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用鞋拍桌子这件事情。

赫鲁晓夫出席联合国大会,当时的美国大呼反苏;这一现象的发生导致当时的赫鲁晓夫特别的愤怒。

然后赫鲁晓夫在大会上提出想要把联合国总部从美国搬出去,但是这一提议很快被否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传简介生平
赫鲁晓夫,1906年出生于莫斯科市,由一位普通流民家庭培养起来,4岁时失去父亲。

她从小就负责照看姐妹,受到父母家庭经验的影响,她起先属于保守劳动主义,但随着亚历山大·伊尔科夫(Alexander Ilich ERCO)和另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论,她的政治
理念也一直在变化。

赫鲁晓夫是俄罗斯社会民族主义革命的著名成员,参与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并担任1918至1930年的党主席和苏联的
第一任总理。

1930年,他在改革及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在苏联经济中建立了五年计划,提倡大规模工业化和教育化,为全
国人民服务。

他在发展国防、军队、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随后,他于1953年因为内部纷争被换届,1955年去世。

他成就伟大、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崇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