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

合集下载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苏俄政策的变化及意义

苏俄政策的变化及意义

苏俄政策的变化及意义从内政策方面看,苏俄政策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列宁与斯大林时期(1917-1953年)和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时期(1953-1991年)。

在列宁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如国有化政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加强共产主义的实施,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全民素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危机等。

而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和推进政治改革上。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全面发展”的口号,而戈尔巴乔夫则试图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改革。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最终导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

从外交政策的变化来看,苏联的政策主要影响了国际形势和国家间的关系。

在列宁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革命,通过支持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为此,苏联与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同盟(如第三国际),并支持了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而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试图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并与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接触。

而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则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试图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合作,解决国际上的冲突和矛盾。

苏俄政策的变化意味着苏联对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认知和调整。

首先,苏联政策的变化表明其对内部问题的反思和改革的必要性。

苏联在实施共产主义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社会问题等威胁到了国家的前进步伐。

因此,苏联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苏联政策的变化也表明其对国际情势和国际关系的认识和新的定位。

从推动全球革命到主动推动和平与合作,苏联政府试图改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争取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国际地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哪三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哪三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哪三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1、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有两大错误非常明显,一个就是全面的否定了这个斯大林,前苏联之所以能和美国抗衡,其核心原因就是斯大林的改革,但是这都被上位后的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

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赫鲁晓夫当时和中国的关系破裂了,这个事情就不说了,等于说是丢掉了好的盟友。

2、勃列日涅夫
由于太追求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勃列日涅夫把财政都花费到了重工业和军工业方面,其它方面就很差了,所以这是一个畸形的国家。

前苏联坦克横着走,但是生活用品只能按量分配了,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幸福的,而且入侵阿富汗也是很大的错误。

3、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上位后搞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然后开始亲近西方,最后大家也懂的,苏联国内人的信仰崩塌,政治、经济混乱。

这个时候西方
国家也渗透进来,搞文化入侵,最后很多苏联人都开始怀疑苏联了,最终在叶利钦的主导下,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1991年12月25日轰然倒塌。

苏联的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短时间可以聚集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短时间内可以创造惊人的工业生产总值。

但这种体制是有弊端的,弊端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忽视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还导致一些地方的企业没有活力,更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这个体制的弊端,在二战后,更加突出。

不幸与有幸

不幸与有幸

赫 鲁 晓夫 下 台之 后 , 义上 是 “ 休 ” 可 他远 没 有像 正 常 退休 名 退 .
的领 导人 那 样 , 享受 一 定 的政 治 和 经 济待 遇 。 上 自由 自在 的悠 闲 过 生 活 。赫 鲁 晓夫 的儿 子 谢 ・ 鲁 晓夫 在 《 鲁 晓夫 下 台 内幕 》 , 赫 赫 中 详
… …
赫 鲁 晓夫 的儿 子 写 道 :那 段 时 “
8 匿 200l场 事 0 圜0.一 句 话 :现 在我 只有 一 项 任 务 :设 法 消磨 时 ‘
间。 ’ ”赫鲁晓夫形 容 自己的“ 退休生活” 则是生不如死 。 他在苏共监
察 委 员会 接 受 “ 话 ” 悲愤 地 说 道 : 我 活腻 了 。 们 问我 的 时候 , 谈 时 “ 人 我 说 我对 我 还 活 着 感 到 不 满 意 。 天 广 播 了戴 高乐 去 世 的 消息 , 今 我
细披 露 了他 父亲 “ 休 生活 ”的真 相 。我读 后 用八 个 字 概括 之 :足 退 “
不 出户 , 所 事事 ” 无 。之 所 以 “ 不 出户 ” 并 非 因为 赫鲁 晓夫 “ 态 足 , 老 龙钟 ” 不 动路 , 走 而是 因为 苏共 当局 怕他 随 意 出 门 “ 惹麻 烦 ” “ 娄 、捅 子 ” 给 苏 共 脸 上 抹 黑 , 新 任 领 导 , 让 人难 堪 . 响 “ 影 政局 稳 定 ” “ 会 和 和 社 谐 ” 于 是 把 他 置 于不 是 软 禁 胜似 软 ,
的掘 墓 人 ” 但 还 是社 会 主 义 的 改 革 者 ; 赶 他 下 台的 叶 利 钦 , , 而 则是
“ 复辟 资 本 主 义 的头 子 ” 他 们 之 间 可是 “ 。 两个 阶级 ” “ 种 制度 ” 、两 的 斗 争 啊 !更 何 况 戈 尔 巴乔 夫 下 台 之 后 ,无 论 是 在 私下 还 是 公 开 场 合 , 常 抱 怨 叶利 钦 对 他 如 何 “ 敬 ” 毫 无 顾 忌 甚 至 故 意找 茬 攻 击 经 不 ,

【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复习14-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复习14-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 务交售制,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内 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 容 荒,扩种玉米。 工业:①放弃部门管理体制;② 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重点):①注重发 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有关的工业;②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 导;③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④运 用经济手段,刺激企 业改善经营管理
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尝试推行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
思维导图 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 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注重发展重工业。 2.结果:苏联的 军事 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1)承认 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 和苏联的解体。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特别提醒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苏共在七十四年间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毁损,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灾难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苏共”1917 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

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

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

苏共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

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

教训与影响一、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所谓“改革”密切相关。

是自上而下的、有阴谋、有计划一步步实现的。

追根到底,是长期国家高度计划、经济结构单一、物质生活匮乏,国家领导人私欲膨胀、为达到一己私利舍弃人民、不顾人民生死导致的恶果。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ppt 大象版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ppt 大象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P129 1背景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 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内容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 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 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A、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 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3评价 B、没有突破,后期保守,改革陷于停 滞。加上70年代下半期与美国的军备竞 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 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邓小平让中国富
起来,江泽民让中国人实现了飞天梦。同样
是社会主义的苏联,赫鲁晓夫让苏联乱了起
来,勃列日涅夫让苏联穷了下去,戈尔巴乔
夫更是让苏联倒了下去。
常说以史为鉴,这说明学习历史并不是
为了知道过去,而是为了应付将来,苏联的
解体,正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前苏联国旗
前苏联国徽
考试大纲考查要求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1背景 3)农业的落后制约了工业发展和民生提高; 4)斯大林的逝世,赫鲁晓夫当选。
一、赫鲁晓夫改革P128
2内容 见教材P128,可绘制表格,体会改革内容
3评价
见教材P128-129,也应运用一分为二 的方法进行,即围绕积极方面:冲破 束缚,取得一定成效;局限方面:理 论没突破,目标脱离实际,方针盲目, 个人作风等因素导致改革失败
得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P130
1背景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A、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2内容 B、开始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性的变革)
主要表现 历史影响 哪些问题
比例失调[国计]—民生—农民—指令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发展军事工业,同美国开展疯狂的军备竞赛,所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C.勃列日涅夫。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项。

A、B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是二者措施的相同点,题干问的是二者失败的原因,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3.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表明A项内容是错误的。

“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表明CD两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4.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僵化执行计划指令
集体农庄的农民
赫鲁晓夫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 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赫鲁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 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
体国 以 使 的 的 政 从 戈 。势 叶 公 社 政 治 根 尔 力利众会治体本巴 ,钦茫主体制上乔 迫为然义制,重夫 使代不。遗彻建的 他表知但产底社“ 下的所骤,摈会改 台前措然建弃主革 和苏,放立斯义和 促联在开人大的新 成各这的道林价思 了加种舆的主值维 苏盟背论,义观” 联共景氛民留念试 解和下围主下和图 ,
《戈 他遭 时尔 被受 代巴 认冷 》乔 为遇 杂夫 为, 志获 结戈 评得 束尔 为了 冷巴 诺 战乔 年贝 做夫 代尔 出在 的和 了西 十平 巨方 大奖 大社 人; 贡会 物同 献却 之年 。拥 一年 有 。底 较 , 年好 他 的 被 月口 美 碑 国 日。 , 1990 10 15
80
虽然是里根在1987年呼吁“推到这座墙吧,戈尔巴乔夫先生!”,但 2005年的一个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西德人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在历史进程 中起到了比里根更积极的作用。图为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 戈尔巴乔夫受到围观者的热烈欢迎。
69
1991 12 25
苏联解体后,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倒退,刑事犯罪也大量增加。但 日子最不好过的还是戈尔巴乔夫。很多人都躲着他,他去圣彼得堡,当时的市长就找借 口出差;他回家乡,邻居们也都避门不见。图为1991年,莫斯科举行的“反戈”游行。
但戈尔巴乔夫下台后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的政治走向,也试图东山再起进而 影响政局。他在政治立场上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自居,也曾联同叶利钦一起批 评普京对车臣的武力政策和态度偏离了民主。图为1999年2月3日,戈尔巴 乔夫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演讲。
政而内里戈 台不的,尔 之得冷这巴 外,遇个乔 的却和前夫 明成国苏 星功外联 。地的的年 经热“被 营捧末赶 自,代下 我他”了 ,屡领台 成次导, 为企人在 一图,此 名东体后 游山会的 走再了 于起国年
1991 20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 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 阔斧的改革。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
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
1953
1964
1982
美 国 《 时 1988年度人物 代 戈尔巴乔夫 》 周 刊 中 的 苏 联 领 导 1991 人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特征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消费生产
从农民身上拿的多
“他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 心菜一样。他以为只 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 掉,就会有里边的好 心子,他不停地剥下 去,一直到剥光为 止。” 一位前苏联杂 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 巴乔夫
米哈伊尔· 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末代苏联共产党 中央总书记(1985~1991)、第一位兼 最后一位总统苏联总统(1990~1991)。 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苏联的改革 和“公开性”的创始人。(3枚)列宁勋 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获得 者。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008 年获美国颁发的自由勋章。2011年戈尔 巴乔夫八十大寿之际,获得了克里姆林 宫颁发的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烈勋章。
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在1960年举行的 联大会议上,赫 鲁晓夫毫不掩饰 地表达愤怒。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
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
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黑白墓碑上的赫 鲁晓夫毁誉参半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 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 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 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991年8月19日,戈尔巴乔夫被软禁,3天后被释放。8月23日,时任俄罗斯 总统叶利钦迫使戈尔巴乔夫宣读政令,将所有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资产移交 俄管理。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会禁止了苏共在俄的所有活动。
也的猛一式 有 地职宣 了年一位布年 巨历扔所辞 大史。履职月 的宣伴行。 转告随的“日 折终着一我, 。结“切将戈 。扔行要尔 戈稿为终巴 尔子。止乔 巴””我夫 乔这说担发 夫一完任表 的动,苏电 政作他联视 治,把总讲 命苏讲统话 运联稿这正
到大学
1999年,他开始筹建俄 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并 于2000年3月11日当选为 该党领袖。2004年5月, 俄社民党主席坚持要同统 一俄罗斯党达成政治协议, 但戈尔巴乔夫则反对这一 举措。在2004年5月22日 举行的一次党内会议上, 戈尔巴乔夫因与党内人士 在党派发展方向上有争议 而辞去了该党领导人职务。 2007年4月,该政党根据 俄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被 迫解散。2007年,他曾 当选全俄社会运动“社会 民主联盟”主席,期间也 曾参选过俄罗斯总统。
2008年9月18日,美国国家宪法中心,美国前总统布什向前苏联总统戈尔 巴乔夫颁发“自由勋章”, 奖赏戈尔巴乔夫“结束冷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