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标题:赫鲁晓夫改革:60年后的再评价引言: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对他的改革施政进行再评价是有意义的。
作为苏联领导层的一员,赫鲁晓夫在他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影响超出了当时的边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田土地开发、新技术引进以及工业生产的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他的改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过于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这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此外,他的改革还未能解决苏联经济中的体制问题,如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然而,从60年后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尽管当时他的改革受到了批评,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他的农田土地开发和工业化措施为后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他的创新性和决心在后来的苏联政府中得到了应用,并为苏联经济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对于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风气,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解决方案。
例如,他提倡反对个人崇拜,试图打破斯大林的崇拜意识形态。
他还试图鼓励人民民主和普通公民参与政治决策。
然而,他的改革也引发了批评,尤其是他的决策过于冲动和缺乏考虑后果。
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
虽然他的改革并未在他的执政期间完全实现,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苏联政府带来了启示。
他试图消除個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做法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变革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的方法和决策有争议,但他致力于使政治更加民主化的目标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改革赫鲁晓夫还试图推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旨在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社会福利。
教材要点提炼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教材要点提炼一——赫鲁晓夫的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逐渐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
2.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改革: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取消对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鼓励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三)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及结果1.失败原因:一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改革原有体制,二是未能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2.结果: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告终。
相关链接对“秘密报告”的评价(1)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报告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地归纳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
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攻击社会主义的工具。
一度造成东欧国家政局动荡。
(2)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践踏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及其危害,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个人的迷信,有利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创造了条件。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在赫鲁晓夫执政后,开始面对苏联当前存在的社会缺陷进行了改革,那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政治、工农业和经济上。
通过这次改革,基本上剔除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弊病,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
赫鲁晓夫在执政之前,就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到中央过分集权,给政体和民主带来的巨大危害。
因此他一执政,就解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模式,开始在保障中央权力不分散的情况下,扩大基层领导干部和机构的权力。
在斯大林时期被迫害的领导人,都在赫鲁晓夫时期得到了平反。
工农业方面是主要的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种植面积,大量种植玉米,高价收购农产品以及农庄体制的改革等。
这些农业改革,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显著提升而开展的。
在苏联人的普遍意识中,工业相对于大于农业,因此产生了畸形的社会形态和结构。
通过改革,农业方面在使苏联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农业方面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苏联经济的提升。
在赫鲁晓夫上台时,他发现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企业多达20余万,这使得中央管理机制超负荷运行。
他将其中1.5万个企业交由加盟共和国管理,并扩大了管理者的权限。
虽然在最终工业方面的改革不甚理想,但苏联工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和七年计划中,苏联工业以每年10.7%增长,1953年,苏联的刚也产量为3810万吨,到1964年已增长至8500万吨。
赫鲁晓夫改革的故事在赫鲁晓夫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前,斯大林是一位高度集权的苏共领导人。
斯大林通过对苏联的肃反运动,将权力归集一身。
他给予人民最低的生活保障,把大量的国力和人力全部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致力于将苏联打造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然而当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就开始突显出来。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内容: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 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 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 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 了与国外的合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 立家庭农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成效: 改革前期有成效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面对危机四伏的局 面,“莫斯科的新 老板”戈尔巴乔夫 又会将手术刀伸向 何处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 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 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 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 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 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 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答案】C【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赫鲁晓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结局及成因
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②成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赫鲁晓夫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农业: 经济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垦荒和种植玉米
内容
政治
工业: 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 这一模式。
(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
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 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 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 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 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 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 一味否பைடு நூலகம்,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 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 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 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 苏共“二十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是指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
夫在1953年至1964年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
这
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秉持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军事战略调整等。
首先是和平共处政策。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主张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的同时保持和平。
他在1956年的二十大报告
中提出了两个超一流强国共存的口号,这对缓和东西方关系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冷战解冻。
赫鲁晓夫试图缓和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减少对核军备竞赛的依赖。
他在1959年曾经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
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高级别会谈。
这次会谈为双方关系的缓和奠定了
基础。
第三是政治和文化解冻。
赫鲁晓夫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的
解冻措施,试图改革苏联的体制和文化。
他提倡的言论自由、报刊出
版自由以及艺术创作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改革逐步展开。
第四是反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批评了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
大林的个人崇拜,他积极推动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消,并强调领导集
体的重要性。
这种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更加体现在他在1956年举行的
二十大会议中对斯大林的批判。
第五是农村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
们的生活水平。
他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包括减少农业税收、提高
农产品购买价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
农民的产出和农业的发展。
第六是农业机械化。
赫鲁晓夫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试图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他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并推广农业机械使用。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农民们的生产水平。
第七是工业发展。
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计划和
政策。
他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化工和煤矿等重点工业
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工业产出和经济实力。
最后是军事战略调整。
赫鲁晓夫试图通过调整军事战略来改善苏
联的国际地位。
他提出了“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口号,鼓励
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斗争,并试图削弱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地区的军事优势。
总之,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和军事战略调整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在苏联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苏联的发展和世界的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