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简答整理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宏观经济学简答题1.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④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⑤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2.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

支出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GDP=C+I+G+(X-M)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包括: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⑤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3.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都不计入GDP。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而人们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间接税为什么要计入GDP?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也应视为成本,所以间接税要计入GDP。

5.简述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有何不同?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变化,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量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6.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GDP的核算方法?1.生产法,它是按“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全部价值增值之总和”的原理来核算国民收入的。

用此方法和算时,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价值全部扣除,只核算本部门的增加值,然后将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2.收入法,它是将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所得到的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在生产中的所得相加。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

3.支出法,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答: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国民收入唯一地由总需求决定,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如果总需求减少,部分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就上升。

为了减少非计划存货投资,将实际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厂商就会缩减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如果总需求增加,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的计划存货投资就会减少。

为了将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有关厂商就会扩大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另外,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社会资原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供大于求。

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闲置的资源会逐渐得到利用,但资源的价格往往不上升,从而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的成本不变,进而价格保持不变。

因而,国民收入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但一般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

由于价格不变,经济主要是通过数量调节机制而不是价格调节机制的调整达到均衡。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答: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三种。

一是货币的交易动机,指公众为应付正常的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产生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的间隔。

二是预防动机,指公众为了应付非正常情况的交易而持有货币。

它产生于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三是货币的投机动机,指为了避免由债券价格下跌所造成的损失,或者是为了在未来购买收益率高于当期的债券而持有货币。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题By坤哥1.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都不计入GDP。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而人们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2.什么是名义GDP、实际GDP,及其关系。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总水平3.什么是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

决定因素: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大。

4.IS曲线的移动投资需求上升,则IS曲线向右移;投资需求下降,则IS曲线向左移。

储蓄增加,则IS曲线向左移;储蓄减少,则IS曲线向右移。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在自发支出量变动的作用中等于增加投资支出,因此,也会使IS曲线向右移。

政府增加一笔税收,税收增加就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会使投资减少所以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

5.什么是“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不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6.LM曲线的移动名义货币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7.政府支出会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主要取决于那几个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的变动的敏感程度。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8.简述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时,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LM垂直,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债券价格很低,所以人们会将所有货币去购买债券。

IS曲线水平,说明投资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所以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变动。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汇总1.国内消费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消费要素所消费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P3672.名义GDP〔货币GDP〕:是用消费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实际GDP是从前某一年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P3764.平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平衡产出。

P3825.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局部的比率。

P3846.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试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本钱。

P4107.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互相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平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158.LM曲线的含义:满足货币市场的平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r的关系的曲线。

此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平衡的。

P4259.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会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此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降时出现损失。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陷阱”。

P42210.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4391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指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存在着政府根底私人投资的问题P44112.自然失业率:是社会经济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题1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

(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2.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3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

宏观经济学简答论述

宏观经济学简答论述

简答1.什么是GDP如何理解GDP答:(1)国民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以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生产出来而未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存货投资。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使一个地域概念。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答:①国民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最终产品的价值并未扣除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了,就得到净增加值,即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得到GNP。

③国民收入(NI),这里的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PI)。

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为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达到了个人收入。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3.非线性消费曲线的特点。

答: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①B 点是消费曲线和45度线的交点,表示这时候的消费和支出相等。

B 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B点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

②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MPC,而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APC。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即APC>MPC。

③随着这条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个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个点与原点先的斜率减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1.GDP是指一国境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2.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收入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有得支出的产出。

3.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4.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资产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5.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整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2.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所产生的预算盈余。

4.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

5.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3.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4.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或者说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5.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中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包含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和持续上涨的特点。

6.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7.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的比率。

8.总需求是指在特定价格水平下,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产出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

这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定义。

9.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提供的总产量,即基于就业的基本资源(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

1.举例说明在经济学中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和联系,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答:存量指某一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

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2.简述乘数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答: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所需条件:1,经济中存在生产力的闲置(失业、开工不足)2,价格水平不变(工资不变、物价不变)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无限4,由于总供给无限,均衡水平由总需求决定——总需求分析法3.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答:错.a)边际消费倾向=总消费变动/总可支配收入变动.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0<MPC<1是对的.b)APC是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总消费/总可支配收入.APC>MPC当消费大于收入时APC>1当消费和收入相等时APC=14.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因素。

答: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5.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

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2、现有的以GDP为核心的核算方法有何缺陷?应如何予以弥补?
3、计算总需求时,计入政府购买吗?政府转移支付呢,为什么?
4、试述税收、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分别是如何影响总支出的?
5、分析膨胀缺口与紧缩缺口的产生及其应对措施?
6、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7、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试解释。

1、简述平衡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2、简述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哪一些?
3、试论人名币升值的利弊?
[答] 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因素:有利于中国进口,降低原材料进口依赖型企业的成本;增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国际购买力;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加快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性货币的进程。

人民币升值的弊端: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给外贸出口造成极大伤害;降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4、简诉IS-LM模型?
5、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6、为什么说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同时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
加而利率下降?
7、试用IS-LM-FE-BP模型描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区间及其对策。

[答] IS-LM-FE-BP模型表示:在IS曲线左边,I >S,在IS曲线右边,I<S;在LM曲线左边,L<M,在LM曲线右边,L>M;在BP曲线左边,B>0,在BP右边,B<0;在FE曲线左边存在失业,在FE曲线右边存在通货膨胀。

根据我国近两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存在局部过热苗头,即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国际收支盈余迅速增加,又存在严重失业,可见,对内对、外经济并未处于均衡状态,IS、LM、FE、BP四线并未交于一点,而是处于图中用﹡号标出的区间。

为了促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共同均衡,IS,LM,BP交于FE上的一点,即充分就业收入水平,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结构调整,有保有压,采取以“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从扩张的财政政策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强税收,控制财政支出和国债发行,使IS曲线适当左移。

继续坚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使LM曲线左移。

在对外经济政策上,加大汇率的浮动范围,开放某些资本项目,支持企业“走出去”,使BP 曲线左移。

要使IS、LM、FE、BP全部交于同一均衡点是极其困难的,但应当明确这一对内对外同时均衡目标,努力接近它,至少不要背离它。

8、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9、货币政策效果与IS-LM曲线的斜率有何关系?为什么?
10、试论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

[答]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实际货币需求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人们持有的货币量,不影响利率。

换言之,无论货币供给增加多少,总是被人们持有,而不会引起利率下降。

因此,在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供给变动本身并不会引起利率变动,不管投资是否会对利率变动做出反应,也不能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改变投资,而财政政策则可以对经济起剌激作用。

所以,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对财政政策的重视大于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者极为重视货币数量的变动,把它作为决定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他们认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稳定性,因此,国家无需干预经济,只要在一个物价稳定的环境中,市场机制就能够发挥作用,经济就可以自动实现稳定与增长。

货币在决定国民收入方面居于核心定位,但货币量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利率。

从长期看,货币量变动影响产出水平。

因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所持有的货币量增加,就要增加各种资产的购买量,如股票、债券、资本品、不动产等。

对这些资产的购买量增加,就使其价格上升,引起企业对利润预期乐观,从而增加投资,剌激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反之,将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因此,货币主义者反对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权衡性货币政策,认为政府应当遵循单一规则,保持货币供给的固定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以不变应万变。

11、试论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

[答] 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管理,主张根据经济波动周期,通过政府收支调节总需求,以促使经济稳定增长。

因此,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张从供给方面刺激经济。

他们肯定萨伊定律的合理性:“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总需求不足而造成产品过剩,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出他们对产品的需求。

”该学派最主要的政策主张就是减税,认为减税可以更好地刺激经济潜力的发挥。

12、试诉货币的传导机制。

13、运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调整过程。

14、试分析金融机构如何创造流动性。

15、简述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状所带来了哪些风险?分析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1、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2、简述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3、运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调整过程。

4、运用IS-LM模型分析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当代经济问题
1、试比较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意义。

2、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器有哪些?她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3、简述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5、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6、试分析在税收不变,用借款弥补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开支增加对经济的影响。

7、降低工资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何影响?
8、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试述在何种情况下,AS曲线是水平的、垂直的或向右上斜的?政府政策对经济产出是
否有效?
1、简述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经济效应。

2、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产生哪些影响?
3、如何区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膨胀?
4、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5、弗里德曼的增广的(考虑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是什么?
6、简述失业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

7、试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8、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有上限和下限?
9、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试述乘数-加速数模型是如何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

2、试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并分析储蓄率的增长、人口增长对稳态的影响及如
何确定最优的人均资本量。

3、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4、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5、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6、性格假定有什么重要性?
7、效率工资与工资粘性有什么关系?
8、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